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价值的逻辑:均胜电子(深度篇)

提示:全文约5,000字,需要阅读时间15分钟。


前言:

均胜电子这个研究对象,是近期辉石投入最大的一个,仅研究笔记就超过2万字。

研究资料的财报部分

投入大的原因在于,均胜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导致并购较多,而每一次并购都会涉及到大量的资料。除了提交证监会的报告,还有投资对象的数据,等等。统统看下来,费心费力。

此外,这次为了制作视频版的节目,我们在报告的内容上做了一些精简。现在回过头来看,发现没有并把问题说透,所以决定写此深度篇。

正文:

关于均胜电子,如果你已看过辉石的文章,或者之前对均胜已有所了解,那么你的印象应该是三个字,买买买。而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但凡是不停并购的公司,大多没有好的结果。

这个局面的形成,得归功于近几年A股一些“投机”公司。它们借政策漏洞,大肆增发,标榜转型,靠收购一些小公司来制造概念,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做餐饮的转型搞互联网,做制造的跨界做O2O,做贸易的升级玩K12教育等等,不胜枚举。

曾经一度,这些老板们的朋友圈里,如果某人大半年没有增发并购的消息,都不好意思出去喝酒聊天。这一切,直到证监会的“增发新政”出台后,略有改观。

那均胜呢?这只不停并购的极乐鸟,触角已经伸到国外,它和那些“垃圾”公司是一丘之貉吗?通过持续的增资并购来做大规模,是不是也在造一个“让人窒息的梦想”呢?人们难免会有一些担忧。

说实话,辉石在研究之前也是有同样的疑虑,也是带着这个问题在分析均胜的基本面。但在对均胜进行研究后,辉石似乎还是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完全肯定的答案。似乎,生活也总是如此……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一些可以肯定的东西与大家分享。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分为四条:

1、并购的策略是可取的;

2、高田的收购是可取的;

3、但不能保证会成功;

4、长期看,均胜值得关注。

下面细细拆开:

一、并购的策略是可取的

在辉石的报告中,对均胜的总结如下。

□ 从诞生开始,均胜就和合资车企打交道,自然深知国外同行的优势。在它的基因深处,隐藏着对它们的倾慕,以及对自身国际化经营的冲动。

08年的金融危机,让均胜有机会品尝到国外的优质资产。之后的顺利运营,一方面让均胜收获了自信,同时也开始对这种外延式发展的方式“上瘾”。

不管如何精挑细选,并购这件事,吃下并不易,消化还更难。但路虽难,只要方向对,总得要有人走,有时候不一定能把路走通,但一定能把路走远。

复盘均胜的策略,我们需要对全球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模式,有一个总结。百年汽车工业,百年汽车零部件,今日的行业百强大体有三种发展模式:

□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自由发展模式(欧洲);

□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的传统模式(美国);

□以资本关系为基础的协作模式(日本)。

全球主流的整车厂和主要的零部件公司之间,早已形成了盘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份额,绝大部分由国际巨头把持,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的技术优势,更重要的是它们和合资车企已经融为一个体系。不管在那个国家经营,核心产品的主要供应商还得是同一个品牌。

过去是合资强,自主弱,所以国内的零部件公司只能做一些比如内外饰、机械件之类的低附加值产品。这方面,万向靠这个起家,当然还有潍柴、福耀这样的破局者,不过毕竟是少数。以均胜举例,其一开始向大众供货,主要的产品就是执行类的机械部件,比如洗涤器、连接管、内饰功能件等。

现在自主逐渐走强,但国内的零部件公司还是机会寥寥。因为自主车企要冲击价格天花板,必须要借助国际零部件巨头的技术和品牌来背书。要是拼成本,自主品牌都习惯了垂直整合,还有零部件公司什么事呢?自主的零部件公司要打开局面,全面突破,很难。

有人说,为什么不靠技术研发,内生式增长也是一条道啊?确实,如比亚迪这样的技术为王的公司,再如华为这样的傲视群雄的独狼,都取得了成功。但这条路上,人们是否还记得,曾经有多少企业倒下了呢?如果看到成功者,便认为成功可以复制,这太天真了。

并购虽然也有风险,但其实,同行业的并购是一条相对稳妥的道路。

此外,每一家公司都有其独特的基因,有的重销售,有的重研发,自然也就有人更擅长外延式的成长。历史的成绩来看,均胜已经构建了并购成长所需的能力和文化。面对行业的重重壁垒,均胜当然应当扬长避短,把这条路走下去。

以德国普瑞为例,从收购前后的收入增速和毛利率上可以看出来,均胜的整合策略是成功的。

在所有的整合策略中,均胜有一点意识非常关键,那就是: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设计,将管理层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高度绑定。在纷繁复杂中抓住关键主线,执其牛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国外经济发展多年,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对于后台老板的更换已经习以为常。加上职业道德体系的完备,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外企业的管理层往往更具契约精神。这也是均胜海外并购成功的有利条件之一。

二、高田的收购是可取的

说到高田,人们首先联想起来就是“杀人气囊”,以及由此引发的巨额赔偿风险。确实,本应保护乘客的安全气囊,变成了肇事的罪魁祸首,这对于任何一家从事安全行业的公司都是致命的的打击。可以说现在高田这个品牌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是负资产。

这样的一个高田,还值得均胜去收购吗?难道说,中国人傻钱多,又被老外忽悠了。广大吃瓜群众都看得明白的事情,为什么均胜的王剑锋这么“糊涂”呢?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那是说装作不知道,其实心里明镜似的。王剑锋当然也明白。我们从均胜的公告中可以看到几个细节:

1、整车厂推着KSS收购高田

本来收购高田的最佳对象是,汽车安全行业的老大奥托立夫。这家瑞典公司在全球汽车安全市场的份额是37%,如果在收购高田,那么它的份额将达到57%。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对汽车安全市场的垄断经营。

整车厂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如此成熟的传统行业,让一家供应商占据垄断的市场地位,那还不让其他行业的公司笑掉大牙。那排名第三的 TRW呢?让它来收购吧,不行,人家刚被ZF采埃孚并购了。内部整合进行时,现在无暇东顾,所以绣球就抛到了KSS面前。

虽然说KSS也刚被均胜收购,但均胜的策略是股权控制而已,公司的经营基本还是按部就班,正常运营,所以其具备这个收购的能力。而且除了KSS之外,再无其他合适的对象了,所以整车厂们也就只能请KSS出手。

在商言商,无利不起早,KSS要愿意出售接这个烫手山芋,自然好处也要给到位。均胜的公告称,根据与客户集团签订的系列协议,客户提供的订单总量约为210 亿美元,其中2018 年预计订单量超过50 亿美元。也就是说,高田的市场份额,整车厂原封不动,给到KSS。

如此盛情难却,均胜不买下高田的资产,实在是对不起别人,也对不起自己了。

2、均胜是庖丁解牛,要把高田拆了买

近年来,日本制造是多事之秋,神户制钢,日产企业,三菱材料等纷纷被爆造假,加上创造破产纪录的高田安全,可以排一个“年度最佳阵容”。前面说了,高田品牌已经是负资产,而且还有巨额的索赔风险,所以,买是要买,但绝对不能买股权,只能拆了买资产。

直接引用公告的原文,如下:

1)“2017 年11 月21 日,均胜安全与高田及其各区域子公司完成资产购买系列协议的签署,收购破产程序中高田除PSAN 业务以外的资产(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预计不少于4.35 亿美元,以及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资产包),不承担其债权、债务。均胜安全购买的目标资产最终实际支付的对价为不高于15.88 亿美元。”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不买高田这家公司,只买它的优质资产和业务。有毒资产的不要,债务承担的不要

2)“本次公司与高田签署系列协议的交易拟购买资产为非股权资产,不涉及负债,不适用资产净额标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翻译过来就是:由于我们只是买资产,不涉及重大重组,进村悄悄的

3、均胜签的是不平等条约

各位不要惊讶,这次均胜确实签的是不平等条约,不过,和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同,均胜这次是站在了外国列强的位置上。还是引用原文:

“如因卖方原因导致交易终止,卖方应向买方支付相当于购买价格3%的分手费并补偿买方实际发生的、最高总额不超过5,000 万美元的交易费用(需法院批准);买方可根据与整车厂商谈判的结果选择终止交易,不承担经济责任。”

翻译过来就是:你不卖了,要赔我精神损失费,我买不买,得看心情

看到这里,各位心情如何,是否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4、均胜做好了风险隔离

高田的破产案还远没有结束,有可能使用了硝酸铵气体发生器(PSAN)的问题气囊数以亿计,即使如整车厂这么财大气粗,也没有办法短期内完全处理。万一再来一例伤人事件,高田的赔偿数额又将继续增加。

虽然均胜收购的只是资产,和高田这家公司的法人资格已没有联系,但各国的法律纷繁复杂,难免还是让人会有担心。那么均胜是怎么处理的,让我们来看一看《补偿和免责协议》:

1)“协议各方为均胜安全和客户集团,其中客户集团为已同意补偿的全球主要整车厂商,包括宝马、大众、戴姆勒奔驰、沃尔沃、捷豹路虎、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丰田、本田、三菱、马自达、日产尼桑、斯巴鲁等。“

翻译过来就是:所有主流的汽车厂都给均胜做担保

2)“订单的延续和保证:客户集团将延续原来与高田的订单、根据特定条款和条件向公司购买。PSAN 的风险隔离:为了促使本次交易和高田重组的顺利进行,客户集团已经就PSAN 产品的补偿义务进行了协商,同意免除买方的赔偿责任,隔离买方的业务风险。”

翻译过来就是:只要均胜买了高田,原来的业务继续给你,而关于高田的赔偿问题,不用均胜负责

3)“买方因客户集团延续PSAN 气体发生器相关业务而产生的召回或者与PSAN气体发生器相关的人身伤害赔偿或其他任何索赔,客户集团按照约定对买方进行补偿。除了客户集团的自身原因等应承担责任外,对买方因PSAN 气体发生器相关的索赔,客户集团按照3 亿美元封顶补偿。”

翻译过来就是:实在是再有问题影响到均胜,整车厂按3亿美金封顶补偿

这个附加解释一下,汽车出现安全问题,首要责任在整车厂,消费者一般不找零部件公司,谁卖我车,我找谁啊。但国外的法律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很周到,律师又很能干,所以搞个联合诉讼,把战火延伸到零部件公司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最后搞个兜底条款,让均胜放心。

三、不能保证会成功

如此看来,均胜收购高田是兼具了天时、地利、人和,但辉石还是要来冷冻一下现场。均胜未来需要面对的,除了盈利能力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还有行业潮流瞬息万变的风险。

当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现在看来并购和整合都是成功的,但对于联想在IT界的地位却并没有提升。为什么?行业发展的趋势变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为王,PC做得再好又如何呢?均胜也有同样的风险。

高田的主要业务是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系统、方向盘、主动安全电子产品及其他非汽车类安全产品,其中大部分是被动安全类的产品。而未来自动驾驶的浪潮下,真正有潜力的业务是主动安全系统

(科普一下,被动安全是在事故发生后降低损失的措施,而主动安全是指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

均胜在收购了高田之后,必然要花大力气来梳理原有的业务。因为是资产收购,所以在运营上,要花费比以前的并购花费更多的力气。可以预言,均胜未来将要花三到五年时间,来完善这次对高田的资产整合,使其恢复到合理的盈利能力。

一方面,这条路能否成功存在风险,另一方面,即使高田的资产运营好了,几年之后,在汽车安全市场的潮流转向主动安全,那均胜就有可能错过这次自动驾驶的良机。此外,均胜可以借此机会进入到日系车的供应链,自然在文化上会遇到挑战,同时更不用说,还有政治上的一些影响。

4、长期看,均胜值得关注。

不管如何,大概率的事情是,到2018年均胜的营业规模将可能达到600-800个亿,主要业务是汽车安全和汽车电子,业务均衡的分布在世界各地,且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战场,从而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汽车零部件集团。

初期,均胜最大的挑战是提升经营质量,将扣非净利率从2%-3%的水平,提升到5%-8%,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后,均胜要面临的挑战是提升科技含量,在汽车电子和主动安全领域构建技术壁垒,一方面稳固原有的市场,同时将技术本地化,和自主品牌深度融合,借助自主车企的出海之路,从中国出发,重新占领世界。

不管是华域,还是潍柴,又或是福耀,都不如均胜这么具备想象力。这家来自浙江宁波,深耕于全球汽车生态链的公司,兼具中国气质和国际基因,同时幸运的从事汽车电子和安全这一朝阳产业,或许在未来全球零部件行业的TOP10中会有一席之地?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海记 | 均胜电子整合日本高田资产 获50亿美元新订单
日本高田公司要在中国A股借壳上市?
中国力量另辟蹊径冲击全球汽车市场 | 高田破产
巨人之战 静观2014年汽车供应商博弈
【干货】国内外知名汽车安全气囊供应商企业汇总
2017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大型投资并购案盘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