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事业有成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却表现平平?

 

为何事业有成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却表现平平?

  

  Y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公司年销售额上亿,妈妈则是著名的心内科医生。父母双方上学的时候都是学校有名的学霸,然而小Y在学校成绩平平,特长和兴趣爱好方面的成果也乏善可陈。家庭矛盾的加剧体现在父母觉得孩子不应该这么“低能”,而孩子觉得父母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任务”

  类似小Y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许多中青年父母事业有成,生活状态逐渐趋于稳定,不管有没有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在的年轻父母对于生孩子这件事情,都非常重视,并且他们往往是在确定生活稳定或趋于稳定之后,才开始准备生育的。

  所以,当孩子出生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就是一个稳定而舒适的环境,一切都是父母能力范围内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不仅如此,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他们还将普遍受到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爱,一出生,就成为家庭小宇宙的中心。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由于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不少人开始关注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在这些家庭中,他们的孩子被培养得非常nice——“耐撕”,对一个历经生活磨砺的人而言,这没什么不好

  但在现行的体制教育和社会环境中,这样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却反而不断遭受挫折:因为没有太多的得失心,所以他们对于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和一些需要竞争的项目看得很“淡”,在被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指挥的教育体制中,往往难以符合老师的要求。

  事实上,很多亲子矛盾,往往源于父母和孩子对于孩子所遇到的挫折,从观念到处理方式,都有比较大的差异。久经风霜的父母觉得面对孩子事实表现和学校要求之间的差距,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两种父母一种是那些淡定的父母,当孩子面对竞争和一些对长远而言无关紧要的冲突,觉得大可置之不理。而身处事件中心的孩子,却无法做到“淡定”和“从容”。另一种是焦虑的父母,因为担心孩子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担心其缺乏“安全能力”而焦虑不已。

  之前,我们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第二种情况,注重如何纾解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处理孩子的表现无法满足学校要求而产生的焦虑上。其实核心还是一个“度”的问题,父母对孩子处境的“适度焦虑”也不无道理——任何一件事情都会产生后果,而结果总是要有人承担的,过度焦虑的父母往往因为替孩子承担了后果——往往是夸大的后果——而得到两个结果:

  两种结果 1. 孩子对本应自己承担的实情显得事不关己;2. 父母对应该由孩子承担结果的事情有“越位”之嫌。

  关于过度焦虑的父母,我们已经说了很多,而今天我们想要聊聊的是,当父母历尽繁华、返璞归真的时候,和孩子用怎样的互动方式,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

  当父母过于云淡风轻的时候,孩子因为缺乏经验和对未来趋势判断的能力,往往会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缺乏安全感,继而产生焦虑,这些本来都是正常的事情——事实上,孩子们正是通过遭遇和处理这些冲突、缓和或化解矛盾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择校、转学、留学等等,其实都只是让孩子脱离——暂时脱离——中国的体制教育,生怕孩子会因为学校提出的超过他们现有能力的要求,而感到压力和紧张。然而,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这种压力和紧张其实并无坏处。

  我一直主张父母对于学校布置的作业和教授的内容,不要想当然地觉得超前,觉得学校的学习是高压,觉得孩子的学习内容太多太深,是孩子不能适应的,所以不断要求减负。因为我们其实都不知道,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幸福满足的人生”之间,究竟应该画上等号还是不等号

  在同一个年龄段同一个班级里,不同孩子的智商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说差异,也不过是不同智能的发展先后次序不同。所以,只要同班同级的其他同学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要求,那么,理论上来讲,您的孩子也是可以胜任的。

  即便孩子在某个阶段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学习遇到暂时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孩子的成长是必然的事情,是要从一个阶段而非一个片断去看结果,那么,就可以相信我们的孩子对于那些知识总是会在适当的时候开窍——当然,这种开窍并不总是什么都不做就会自然发生的。

  

  就好像门锁着,而我们手里有一大串钥匙,一次性找对倒成了小概率事件,大多数总是要试过很多次才能找到合适的钥匙去打开对应的门——你需要做的,不过是创造合适机会并鼓励孩子去试他们的钥匙,如果手头没有合适的钥匙,也要相信孩子会主动去找合适的钥匙。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在兴趣班的学习总是能够轻松胜任,那基本上就好像我们杀鸡用牛刀,让一个米其林大厨去用土司机加热面包片、或者让中餐大厨去煮个稀饭炖个骨头汤或者蒸一笼速冻馒头那样,做的人会感到无趣,继而生出无聊。就算不觉得无趣无聊,但进步也仅仅体现在熟练方面,对于成长,并无太大的帮助,最终的结果,仍旧是无力。

  现在这个时代,也许是因为整体竞争比较激烈,而人——尤其是中国人——会试图从精神层面上去寻找平衡,所以就有各种人翻出故纸堆或者引进洋品牌来,进行所谓“身心灵”的辅导和指引。这其实没什么不好,关键是你是否能够找到真正的平静或者平衡。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本来出生之后的这段时间,就是人生最为完满完整的阶段。生活简单而真实,生命充满了勃勃生机,连每天的太阳感觉都是新的。对于他们来讲,就像学走路一样,从不平衡到平衡,孩子的游戏,往往就是发现甚至制造失衡,然后再重新找到平衡,这样的游戏才是充满乐趣的游戏,也是符合生命成长内在需求的游戏。

  亲子之间的“逆差”再次出现:孩子要的是尽可能地去经历和体验外界的不同、感受身体的变化、获得体能和技巧的成长。而进入生命中后期的父母,则因为已经体验过不同、倦怠或害怕了变化(走向衰老)、把成长的方向从外求转向内省。

  好了,我们看到的冲突,其本质在于父母的“归于平静”和孩子的“试探极限”。

  很多对佛学有所了解的父母,都至少了解《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了解“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期待达到“无受亦无得”的状态,而基督教也在教人如何变得平静与安宁,瑜伽更是把意念的安静和身体的运动做了有机的结合,这些都很好。

  不过,我们也要记得,学习这些宗教哲学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平静,为了放下,为了“拿得起放得下”。对于从未拿起的孩子,请给他们一个“拿起”的机会,因为直接走到“放下”,那不是放下,那是因为“不知不觉”而产生的“无知无觉”。“看山是山”和“看山还是山”,从表象上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而两者之间,却有着“看山不是山”的遥远距离。

  对于无受亦无得,我们换个角度其实就可以看到,要想有所“得”,必须要有所“受”,无论是感受、难受、忍受、亦或是高境界的享受,都还是要有“受”这样的一个过程。

  回到类似小Y这样的家庭,父母的人生已经开始达到或者越过巅峰状态,开始进入成熟期。如同秋天的动植物,进入了收和酝酿的阶段。而孩子的人生呢,则是刚刚展开。孩子们有的是精力、有的是好奇、有的是活力、有的是探究的精神。

  所以,拿成熟的状态给成长期的孩子做榜样,去引领他们成长,本身就是不会有结果的,就如同秋天的风,怎么也无法催开春天的花朵。

  那么,怎么办?

  还是回到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上。

  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榜样是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新知、保持活力不断运动、坚持创造而非维持,如果我们在自己感兴趣以及擅长的事务上不断发展,那么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在学习和成长方面会觉得父母是在真正地陪伴自己——虽然学习的科目和程度不同——他们也会更有动力和信心。

  至少,他们不会在父母追飙泪韩剧、看爆笑综艺的时候,却要求他们好好学习,这是在实行不公平的双重标准。

  来源:理解孩子、亲之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育儿系列 -43|在家华德福
成人受缚于体制,孩子受缚于考试
整顿教培行业,给我带来了哪些启示?
同样是养孩子,你为什么那么焦虑?
“每个家庭都有座秘密花园” | 唐登华谈家庭三角关系
人生很长别怕错过那些错过的站台错过的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