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处理“小”发热的“大”学问——普通小儿发热如何规范、正确治疗


普通发热是儿童常见疾病,一些家长与医生对小儿发热的处理方式存在很多误区。其实,除非是超高热,发热本身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反而在对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引起发热的疾病(比如严重的细菌感染)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发热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孩子的整体舒适度。必要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是目前公认的儿童退热的首选药物。


案例分析


患儿男,5岁,因“发热5天”来诊。患儿5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热峰温度38.3℃,伴咳嗽、轻度鼻塞,社区医院查血常规结果正常,但家长坚决要求输液治疗,于是外院先后给予头孢菌素和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静脉输注3天,然而患儿体温不但未见下降,反而越来越高,最高可达39.0℃,故来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门诊就医。患儿虽然发热近1周,但精神好,食欲无明显减退,经仔细查体也未见阳性体征,考虑持续发热可能与多种药物的使用有关,即予暂时停用全部抗生素,密切观察。停药第二天,患儿体温即恢复正常。


小儿发热处理的常见误区


家长在对待和处理小儿发热时常存在一些误区,甚至有些医生对这些误区也不能正确认识,在此作以说明提请医生注意,以便在诊疗时及时向家长做好科普教育。


误区1:一定要把孩子的体温降到正常


误区

解析

有些家长认为必须维持孩子“正常”的体温,在孩子稍有发热或根本没发烧时就给予退热药。

对于普通感冒的孩子,中等程度的发热可以调动机体免疫力,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机体杀灭病菌和最终康复。因此,治疗儿童发热首要的原则是提高孩子的整体舒适度,而不是把重心放在维持正常体温上。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 如38.59℃以上),也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大脑兴奋性增加引起小儿惊厥、消化功能下降导致食欲不振等。我们建议,在孩子的体温超过38.5℃时服用退热药。



误区2:对婴幼儿采用一些物理降温方法


误区

解析

酒精浴


小儿皮肤很嫩,皮下毛细血管比较丰富,体表面积又相对较大,全身酒精浴可能带来中毒隐患。

额头贴

只作用于额头等一小片体表面积,且额头下毛细血管很细,带走的热量很少,起不到散热作用,还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舒服。

冰袋敷


用冰袋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的确能带走一些热量,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但患儿身体本来很热,忽然接触过凉的冰袋会引起寒颤,这时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不一定比冷敷带走的热量少,而且此时患儿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误区3:盲目对待抗菌素


现在家长对待抗菌素有两个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误区

解析

一部分家长特别喜欢用抗菌素,孩子只要一感冒发烧,家长就想给使用抗菌素。

其实大部分发烧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抗菌素无效,不需要使用,会无端增加一些不良反应让孩子更加不适。

另一部分家长过分担心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在医生诊断细菌性感染、建议应用抗菌素后,仍不遵医嘱给孩子服药,或仅用药1~2天,退烧后就立即停药。

这种做法会导致患儿体内的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迁延不愈,甚至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医生在处方时应告知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素至足够的剂量和疗程的必要性。



误区4: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


误区

解析

糖皮质激素有很好的退热作用,部分家长和医生将其用作常规退热药。

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严重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但不能作为退热药来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体内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如果孩子仅仅是病毒感染,应用后可能会使病程拖得更长。


发热的生物学机制


人体最主要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中的温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发挥着控制体温调定点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机体会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来保持人体体温的恒定。当体温略有升高,超过了调定点时,骨骼肌的紧张度下降,产热减少,同时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散热增加,使体温回降到正常调定点水平;而当体温略有降低,低于调定点时,骨骼肌紧张度增加以致出现寒颤等反应,产热增加,同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汗腺停止分泌,使体温回到正常调定点水平。

 

小儿发热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染,例如感染了病毒、细菌以及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这些物质都会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之设定一个更高的体温调定点,随后通过寒颤等动作使身体产热相应增加,于是患儿体温很快升高,孩子就“发烧”了。


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


除了常见的普通感冒、流感,儿童发热最常伴发于呼吸系统疾病,例如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合膜热、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发热也可能和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其他病毒或细菌性感染等同时发生。一些免疫性疾病(如关节炎、川崎病等)以及肿瘤性疾病等也可能造成儿童发热,但发生几率相对较低。


同时,有些不伴有器质性疾病的发热同样需要认识,例如一些心理因素(缺乏自信、不想上学等)导致的体温波动。


规范化处理及用药方法


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下,无需过分处理,多喝水就可以了。

 

如果体温超过38.5℃,最有效的处理就是通过服用退热药,让体温调定点下降。例如患儿发热时体温调定点是39.5℃,通过退热药作用于体温中枢,可以将体温调定点降低至38.5℃,这时机体便会通过散热(如出汗)使体温下降。

 

退热药的选用

关于儿童可用的退热药,目前国际公认的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可以短期应用。

 

现有证据显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无论是在有效性还是在安全性方面,都没有实质性差别。有证据表明交替使用这两种退热药比单用其中一种效果更好,但是目前不主张交替用药,不是说不可以交替用药,而是说如果交替用药容易导致孩子吃更多的药,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主张的。

 

中成药的应用 

一些中成药在治疗小儿发热时具有临床意义,中药里的柴胡、生石膏等都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如果只是普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目前观点(包括美国儿科学会、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等发布的指南)倾向于认为,保证孩子的舒适感很重要。如果有些患儿不愿意吃中药,不主张一定要开具中成药处方,造成孩子每次感冒发烧都有不愉快的经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儿发热汇总
治个感冒诱生弑医意念,太可怕了
健康顾问|儿童发烧用药5个误区!
孩子发热怎么办?退烧药怎么选?哪种物理降温方法才安全有效?
孩子发烧?你用对方法了吗?!
寒冬来袭 慎防小儿肺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