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药说】抗凝和抗血小板药在ACS中的应用

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引起血小板聚集,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因此对于ACS患者来说,不管早期还是晚期,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都尤为重要。那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同一回事吗?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同一回事吗?


抗凝和抗血小板统称为抗栓治疗,目的都是为了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当然不是同一回事,即使它们都是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只预防血栓的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效哦)。


抗凝是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快速阻断凝血瀑布的级联反应,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诱发血栓的主要因素是血小板聚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抗血小板。抗凝和抗血小板是一对双胞胎,我们在临床中常常同时使用。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我们常常给予皮下注射肝素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因为肝素抗凝作用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而抗血小板药物起效慢,但作用时间持久,因此起到了优势互补。


一、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1、经典神药—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由德国人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于1853年发现并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1898年开始被发现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一举成为心血管内科的新宠。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1(COX-1),使血栓素A2(TXA2)形成减少,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并抑制中性粒细胞来源的血小板活化。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建议75150mg  1次/日(肠溶片建议餐前口服,普通片剂建议餐后口服),终身使用。现研究表明增加剂量并不会增加获益,反而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出血风险。


2、后起之秀—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ADP P2Y12受体,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①氯吡格雷:噻吩吡啶类药物,经过CYP450同工酶氧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并与ADP P2Y12受体不可逆的结合,给药后45分钟即可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具有抗栓作用强和起效快的特性。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建议75mg  1次/日,至少使用6-18月。


②替格瑞洛:环戊三唑嘧啶(CPTP)类药物,可不经代谢直接与ADPP2Y12受体可逆性结合,起到抗血小板作用,给药后1.5小时达到血药浓度高峰,相较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30%~45%),抗血小板作用更强,而且不受代谢酶的影响,因此可用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替代治疗。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建议90mg  2次/日,至少使用618月。


3、心内新宠—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抑制剂(GPI):GPI类药物主要有替罗非班、依替巴肽、阿西单抗。现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替罗非班,依替巴肽和阿西单抗较少使用,在此主要给大家介绍替罗非班。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IIb/IIIa受体是与血小板聚集过程有关的主要血小板表面抗体。替罗非班可以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IIb/IIIa结合,从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和血小板的聚集,达到抗血小板的目的。临床适用于未行PCI的高危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症状持续存在的和急诊PCI术中冠脉内使用的患者。


二、常用抗凝药物


1、肝素类药物:肝素与抗凝血酶III组成复合物,灭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IIa、IXa、Xa、XIa和XIIa),快速阻断凝血瀑布的级联反应,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及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通过激活凝血因子V和VIII对凝血酶级联反应的正反馈作用,抑制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止血栓的形成、发展。


现临床中常用的肝素主要有普通肝素和低分组肝素两类,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的小片段,分子量约为普通肝素的1/3,同时灭活IIa和Xa因子,抗Xa因子的作用是普通肝素的24倍,诱导组织因子的途径抑制物释放的作用更强,出血风险低,诱发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率更低。但其抗凝作用弱于普通肝素。


2、X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葵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戊多糖,通过与抗凝血酶活化部分高亲和力并可逆性结合,加速Xa因子复合物形成并快速抑制Xa因子,进而减少凝血酶的产生和纤维蛋白形成,抑制组织因子和VIIa因子的产生和活性,磺达肝葵钠相较于各种类型肝素药效和安全性最好,不会诱发血小板减少,对于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其是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适用。


3、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是重组水蛭素的人工合成类似物,为凝血酶直接、特异、可逆性抑制剂,可灭活游离的及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凝血酶,并可抑制凝血酶介导的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2017年6月,《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发布,指出心血管病死亡是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并且农村已经超过城市,保守估计我国目前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冠心病患者占80%以上,对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冠脉支架植入后的患者,抗栓治疗十分关键,伴随患者终身。作为一线心血管内科医师,我们应该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栓药物,为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王志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搞懂:神经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策略
IMS:全球抗血栓药物市场分析
抗栓药物治疗中颅内出血患者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常见的三种抗血凝的成分:水蛭素、地龙蛋白和纳豆激酶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一个不容忽视的小问题
围手术期凝血和凝血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