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庆云名人】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妇孺皆知。作者李之仪,北宋词人。百度字条解释:沧州无棣人。 隋唐无棣县城建于隋代初期,在今庆云县常家乡于家店村北,为无棣县第一座县城。据新编《无棣县志》载:隋开皇六年(586年)析阳信县北境置无棣县。以南临无棣沟(今河北省盐山县境内,隋末填废),因以为名。据《太平寰宇记》:“隋开皇六年置。取县南无棣沟为名。”627年(唐贞观元年)无棣县划入阳信县,684年(唐贞观八年)复置无棣县。于家店故城历经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后,除中间迁治时间外,先后为无棣县治凡530余年。由此看出,李之仪就是庆云人。

    一、生平

    对于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上宰执手简》有记载:

    壬午岁,闻被召,自颍昌亟来,获见于国门外舟中。蒙问劳甚眷,矜恻相仍。未几自以罪去,流落江上十五六年。方其来时,一妻、一女、子与其妇、一孙,并身而六。念一身独在,晚才有此儿,实相与为命。而交造者知其如是,遂用以快意。果得其实,固非所辞;而系风捕影,巧为讼端,一堕横逆,又复五年,不惟父子生离。而时以一官,年六十有八,豫计当叙之年,则已七十,遂当致仕。

    “壬午岁”指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刚刚即位,欲调和新旧两党之间关系,李之仪被召入京,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宋徽宗迫害元祐党人,他得罪权贵蔡京,被贬至安徽当涂。“流落江上十五六年”,则指写信时间约为政和六年(1116)。“一堕横逆,又复五年”,指被贬当涂第五年,大观元年(1107)大赦天下得以“再领玉局”,时年68岁。因此,自政和六年向上回溯68年,李之仪当出生于庆历八年(1048)。

    关于李之仪的祖籍,《李氏归葬记》卷五○有云:“李氏世葬沧州无棣。自先祖出仕,于楚州,即卜以葬。”“世葬沧州无棣”,已明确表示李之仪祖籍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从其祖父开始居于楚州(今江苏淮安),从他开始居于安徽当涂。宋朝崇文抑武,实行并扩大科举考试制度和选官,大兴学校教育,文人读书进取的狂热和积极入仕之心有增无减,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沧州无棣李氏为书香名门,李之仪的父亲李欣进士出身,做过太常博士、台州知州等官职,后来官至太常少卿。其祖父和父亲虽出仕为官,但是无大作为,故史书中未有记载。但是,他们看到“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场景,自然也希望子孙能入仕为官,光宗耀祖。张耒《送李端叔赴定州诗序》云:“某为儿童,从先人于山阳学官,始见端叔为诸生。”张耒6岁初入山阳学宫学习。李之仪已在楚州山阳学宫求学多年。庆历八年(1048),恰逢宋仁宗盛世景象的末期,宋朝出现了财政匮乏、兵力衰弱、民生艰苦的状况,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同时以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为首的改革派主张“厚农桑”“减徭役”,并于庆历三年发动“庆历新政”,但是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和社会矛盾并未消减,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未被采纳,社会危机仍然存在,由此却激起了文人的忧患意识。李之仪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二、初入仕途

    根据李之仪《妻胡氏文柔墓志铭》中所载“两手结陀印而逝,时四年二月四日也”,其妻胡氏文柔卒于崇宁四年(1105)。“与余四十年伉俪”,即二人大婚之年可向上追溯40年为治平三年(1066),后“嫁方数月,先人当赴远官,余将从举子试,皆不欲余相远”。由此可知,李之仪婚后不久便踏上求取功名之路,参加了治平四年(1067)的科举考试,19岁的李之仪不负众望,进士及第,开始了精彩且起伏的仕途生活。

    《姑溪居士文集·跋沈睿达帖》:“予官四明,与睿达为僚时,才二十余。”李之仪约在熙宁七年(1074)任职四明(今浙江宁波),与沈睿达同朝为官的时间是二十多岁。根据宋代的官制,文官和武官三年一迁,熙宁九年(1076),“罢官四明”。后至元丰二年(1079),任河中府万全县令编次删定官,此次任职是因“某太守举荐出任河中府万全县令”。为此李之仪作《任河中府万全县令谢太守举》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荐祢之章,已蒙提掖。与点之志,不替初终。某敢不铭嘉惠于肌肤,书格言于绅带,勉听驱策。”

    据《折渭州墓志铭》记载:元丰五年,鄜延进讨,辟副军……元丰中,之仪在鄜延幕下。亲睹诏旨,观先帝所以规画必取之意,可谓深矣。俄而辍者,当时不副上意所在,曾不知上与天通,留遗圣嗣,故公奉行天讨,不血刃而取之,又复能随所控扼。

    李之仪在这篇墓志铭中,记载自己亲眼目睹折可适在元丰五年(1082)作为鄜延(今陕西延安)副将领军讨伐外族及其一生赫赫军功,并对这段军旅生活感慨颇多:“操檄乌延府,已复十五年。年当三十余,事事随精坚。非惟兴会灵,兼欲还幽燕。”(《读渊明诗效其体十首》其四)一段“出玉关”“如西羌”的戎马倥偬生涯漄过后,李之仪回到朝廷担任书状官职务。元丰六年(1083),高丽文宗王徽卒,北宋派出杨景略为祭奠使,杨景略奏请李之仪为书状官。《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中记载:“景略辟李之仪书状,帝以之仪文称不著,宜得问学博洽、器宇整秀者,召赴中书,试以文乃遣。”虽然李之仪熟悉为政方略,擅长尺牍,但所作文章不能凸显宋朝的纲领,所以先到中书省进行书状培训,在元丰七年(1084)“履壶头”“东海看涛山”,出使高丽。

    三、一生起伏

    《宋史》卷三四四中仅用百余字概括了李之仪的一生:之仪字端叔。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

    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这短短的百余字,也是对李之仪元丰七年(1084)以后仕途生活的简短概括,这一时期的李之仪与苏轼交游共事。

    苏轼在《次韵答李端叔》中云:“西省邻居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其中,“西省”指枢密院,苏轼任起居舍人隶属东省,故称李之仪为“邻居”。宋代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为全国最高军务和国务机构,简称“枢府”,与中书省并称西东“二府”。枢密院设有编修官一职,主要负责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及编纂记述,李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于元丰末年(1085)担任枢密院编修官。

    张耒《送李端叔赴定州序》提及:“元祐八年,苏先生守定武,士愿从者半朝廷,然皆不敢有请于先生。而苏先生一日言于朝廷,请以端叔佐幕府。”元祐八年(1093),苏轼任定州(今河北定州)安抚司,因欣赏李之仪的才能和为人,上书朝廷奏请李之仪为定州签判,掌管军事文书,作为自己的帮手。李之仪《跋戚氏》记载:“元祐末,东坡老人自礼部尚书,以端明殿学士,加翰林院侍读学士,为定州安抚司。开府延辟,多取其气类,故之仪以门生从辟,而蜀人孙子发实相与俱。于是海陵滕兴公、温陵曾仲锡为定倅。”后因苏轼被贬,幕府解散,李之仪离开定州,绍圣四年(1097)“鞠狱原州”。又因折可适擅自出兵,“亡失士马”,李之仪“鞠勘卤莽”故并坐,回京任监内香药库职。御史石豫认为李之仪“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元符二年(1099)被罢免。宋哲宗驾崩后,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听政,欲调和新旧两党矛盾,大赦元祐旧党并逐渐召回,苏轼等人遇赦北归,李之仪也到颍昌(今河南许昌)为官。建中靖国元年(1101),之仪提举河东常平。“提举常平司”简称仓臣,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是北宋在各路所设四司之一。

    李之仪师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其政见与司马光同属保守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黜。后因为其起草《代范忠宣公遗表》,又作《行状》,“壬午岁,闻被召,自颍昌亟来。……未几自以罪去,流落江上,十五六年……”此事为蔡京利用。崇宁元年(1102)李之仪入狱,后贬至当涂。李之仪谪居当涂的日子是悲惨的,据《与祝提举无党》记载:“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方其来时,一妻、一女、子与其妇、一孙,并身而六。相继哭之,念一身独在。”当年来当涂时,有妻、子、孙相陪,三世同堂,而今亲人皆亡,只留自己孤独度余生。此时,不幸的李之仪有幸结识了红颜知己杨姝,即那位曾在花园洞为被贬诗人黄庭坚弹奏名曲《履霜操》的当涂绝色歌妓,两个人因共同的诗词才华和对时局的共同看法而走到一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卜算子·相思》“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崇宁五年(1106),除党人父兄子弟之禁,随后大赦天下,李之仪提举成都玉局观。政和三年(1113),李之仪因杨姝事件第三次贬官。宋代有恩荫制度,五六品官员的子孙及亲属遇到重大节庆可以门荫得官,“郊禋延赏是遇南郊大礼赏赐”,李之仪官值正五品,其与杨姝之子尧光可得延赏,但因人诬陷其子尧光非其亲生,是冒充受赏,故再次被蔡京所利用,革除李之仪之职。政和六年(1116),宋徽宗祭祀昊天上帝,大赦天下,“白玉无瑕”的李之仪得以再次复官,再领成都玉局观,后移居至金陵,官至朝请大夫。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大义至真的李之仪于80岁时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李之仪善诗、词、文,其诗词多秉承其词论,“自有一种风格”,要达到“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境界,既有婉约词的细腻缠绵,也有飘逸闲适的狂放之作。他的诗取径险峭,不是雄浑浩然之气,将飘逸之姿与悲慨之态调和,颇有苏轼之风。其诗既多“可怜全赵繁华地,留作行人万古愁”这种有感于历史事实、借古喻今的怀古之作,也多“鸟语晚更好,山风秋转凉”此等境界淡远、笔调轻松的描写生活情趣之作。李之仪的词近似婉约派。《四库全书提要》云:“之仪有《姑溪词》一卷,此本为毛晋所刊,凡四十调,共八十有八阕。之仪以尺牍擅名,而其词亦工,小令尤清婉峭情,殆不减秦观。”秦观词多谢春愁别怨,清丽婉约,属婉约派,而李之仪之词不在秦观之下。那首《卜算子·相思》颇具民歌风味,含蓄委婉且清丽缠绵,“真是古乐府俊语矣”。

    (菅文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韩琦的一生
明代无棣籍高僧智光“三访西天佛国”
名人介绍|北宋词人-李之仪
李之仪与苏轼的文缘友情
盐山人文|周杰:李之仪与苏轼的交往考证
大文豪苏东坡为什么被人们尊称为“坡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