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温度计的古代,是如何控制温度烧制陶瓷的?

过去窑的主管叫把头,又叫把桩,那是相当牛的职业,工资高地位高,相当于现在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一个小工混到把头起码要二十年的积累,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上把头。

古代没有温度计,但是判断窑温的方法有好几种。烧窑时是用砖把窑封起来的,留两个孔,一个进柴,一个观察。不同的火焰颜色表现不同的温度。其实没那么简单,木柴的质量和干湿度,窑里氧气的浓度等因素都影响火焰颜色。这时就需要把头的经验了。还有一个常用的办法,在窑里近观察口处放若干瓷土捏的圆锥,尖头圆底,叫火照。这东西在高温时会变红变软,弯下来。把头隔一段时间用铁钳夹出一个,看它变软的程度,以此判断温度。

判断温度只是烧窑的一个环节。把头还要掌控温度的变化,即升温和降温的速度,和最高温的持续时间。这对瓷器的烧成有很大影响。还要控制窑里的氧气浓度。比如铜釉,在高浓度氧气时是红色,反之是绿色。著名的青花釉里红,红色只能在1345-1355度的区间(低了是黑色,高了是无色),和特定的氧气浓度时,才能出现,而且还要保证青花的发色,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民国时说:青花带红,价值连城。还有一点是,窑里面不同的位置,温度也不同。把头需要把不同温度要求的瓷器安排在合适的位置,有时这工作由专门的师傅完成,叫满窑,也是经验活。

除了有经验的把头外,陶瓷生产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细致的过程,从原料至烧成任何一道工序稍有疏忽,即有引起缺陷甚至报废的可能。而关于这些,有烧窑师傅不会告诉你的5个秘密。

一、变形:

产品烧成变形是陶瓷行业最常见、最严重的缺陷,如口径歪扭不圆,几何形状有不规则的改变等。主要原因是装窑方法不当。如匣钵柱行不正,匣钵底或垫片不平,使窑车运行发生震动,影响到产品的变形。另外,产品在烧成中坯体预热与升温快时,温差大易发生变形。烧成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太长也会造成大量的变形缺陷。使用的匣钵高温强度差、或涂料抹不平时也会造成烧成品的变形。

二、开裂:

开裂指制品上有大小不同的裂纹。其原因是坯体入窑水分太高(大于2%以上),预热升温和冷却太快,导致制品内外收缩不匀。有的是坯体在装钵前已受到碰撞有内伤。坯体厚薄不匀,配件(如壶把、咀等)重量过大或粘结不良也会造成制品开裂。

防止的办法是:(1)入窑坯体一定要干燥;(2)装窑时套装操作谨慎,垫片与坯体配方一致。配件大小、重量与粘接位置恰当。有的在粘接泥浆中加入10-15%的釉料,可以使咀、把与主体牢固熔接一体,如此可克服开裂缺陷。

三、起泡:

烧制品起泡有'坯泡'与'釉泡'两种。坯泡分为'氧化泡'与'还原泡'两种。氧化泡指坯泡外面覆盖釉层,断面呈灰黑色,多形成于窑内低温部位。主要是瓷胎与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烧失物未完全排除所致。予热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度差过大。在坯釉料中,碳酸盐。硫酸盐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等都是造成产品起泡的主因。此外时装窑密度不当、入窑水份高等原因亦须注意。还原泡又称过火泡,断而发黄,多发生于高温近喷火口处的制品。主要由于坯体内硫酸盐与高价铁还原不足,强还原气氛不足及烧成温度过高造成。釉泡系沉积炭及分解物在釉熔前未能烧尽挥发,气体被阻于釉面层中形成。若延长釉熔时间或适当平烧即可解决。

四、生烧与过烧:

生烧的制品外观发黄、吸水率偏高、釉面光泽差而粗糙、强度低、敲打时声音浑浊。过烧时产品发生变形,釉面起泡或流釉。主要原因在烧成温度偏高或偏低,高温保温时间控制不当,装车密度不合理或烧成温差大等产生局部过烧或生烧。

五、针孔:

指产品釉面出现微小凹痕或小孔。形成此类缺陷一是坯料中有机物。碳素、氧化铁含量较高,当升温快时烧失物未能完全烧尽挥发而到后期高温阶段才逸出釉面,形成宛如微观火山状的针孔。此外,高温炉还原气氛太弱,喷火口部位产品再次被氧化也会造成针孔。再者,当釉料流动性差或施釉过薄时也会发生针孔缺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釉—瓷器的黄金外衣
陶瓷|釉面墙地砖表面缺陷(凹釉、釉泡、针孔)克服方法(二)
关于波浪釉与桔皮纹
【实用技术】陶瓷砖产品表面缺陷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的探讨(其一)
釉料进化史
釉面穿底凹釉、开口泡、熔洞探讨处理 陶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