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古至今中国是不是失传了很多东西?

首先,肯定失传了很多东西,所有文明都存在这一现象。

从典籍说,比如《诗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学作品,但此前是不是应该有个发展史呢?此前的诗到底去哪里了?虽《古谣谚》辑录了一些,但依然很难理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尚书》也不完整,《论语》本有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而《易经》前身《连山》《归藏》也找不全原本。总之,古代典籍十不存一。

从工艺上说,如出土文物可见,战国时中国已有小型珐琅器,此后断绝,直到元代再从中亚舶来,到明代发展成景泰蓝。春秋战国时中国漆器也很发达,相关工艺后来也失传了。

这种情况在西方也很常见,如拜占庭帝国经常使用的武器“希腊火”(在很多文献中有记载),据说可以在海面上燃烧,它是不是一种火药装置,至今还有争议(如果是的话,则中国人的火药发明权要换人),总之,“希腊火”如今已失传。

再如古埃及的蒲草纸,因相关蒲草失传,工艺断绝了几千年,现代人经研究,仿制成功,但失传时间长达千年。

其次,为什么好的文明成果会失传?

除了战争、灾难等原因之外,有一点原因很重要,就是历史的长程需求和短程需求不一致。

以瓷器为例,从短程看,已经满足了古代中国人泡茶、盛饭等需求,那么就没有必要在玻璃器皿的研究上下太多功夫,所以古代中国玻璃器进步较慢。

有学者认为,玻璃器最大优点在于能看清化学变化的全过程,而葛洪等人虽然在化学上贡献不小,可只能在瓷器中做实验,只能看到结果,看不到过程,所以建构了神秘主义的世界观,这约束了后来中国科学的进步,而西方人因为玻璃技术领先,有利于他们突破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误会。

从短程看,玻璃是不需要的,从长程看,玻璃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今天追悔很多好东西失传,认为当初如果有了它们,今天的情况可能完全不同,这可能是一厢情愿。

前人并不是傻瓜,他们抛弃一种工艺或一个文化建构物,一定也是理性判断的结果。毕竟在当时没用,强留也是留不住的。

其三,这里需要突破两个误会。

首先,认为有了某种器物就能改变历史,如清代戴梓曾发明出原始的机关枪,如果受到重视,可能后来清朝不会败于船坚炮利。但不要忘了,清代建国时火炮水准与西方相差无几,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的火枪的战斗效率也只是略高于弓箭,算不上压倒性优势。而甲午战争时,清军陆军是有克虏伯机枪的,日本陆军却没有,结果清军还是一战而溃。器物只是辅助,如果找不到它在当下存在的理由,不能和当下的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等相匹配,那么有了也发挥不出作用。

其次,不要拿鸡毛蒜皮的事找自尊。在前现代社会,各种文明之间差距不大,就算领先,从现代角度看,也只是一点点,好的工艺、典籍只有历史价值,让人怀旧,其作用是很小的,也并没有好到不可替代的地步。只是船坚炮利打掉了天朝的自信,在制度上、文化上、科技上已不如人,只好拿工艺品、会打架(武术)、先前阔之类死无对证的东西来充自尊,构建了一个“好东西都失传了”的神话叙事。按这种解释方式,西方过去就没什么好东西,为什么能屡战屡胜?为什么生产力一下超越古代上千倍?现代人不修现代的东西,偏偏拿古代说事,未免糊涂。

其四,如何将历史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统一起来。

既然两种需求是存在对立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过度功利化,不能因为当下看某种东西没用,就完全毁掉,这样只能给将来留下遗憾。老北京城墙即如此,可问题在于,老北京城墙被扒了,我们却执着于神话梁思成(其实梁后来是同意扒掉北京城墙的),制造出一种“智者说话没人听”的悲情叙事,这就又走入了狭隘史观中。

历史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少一点功利心去看问题也许更好。在今天,面对一些看不惯的东西,不妨先等一等、看一看,不要急于下结论,只要不违法、不违背人性,我们还是宽容一点好,也许它符合历史的长期需求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送你术数典籍43本
古代典籍到底各有多少字
经典纪录片沙龙之《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论语》
扯屏幕的蛋,赚噱头的钱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完整版)
【纪念孔子诞辰日】《典籍里的中国》丨《论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