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記里的大漢氣象——從薛仁明老師讀《史記》之一

    9月的鄭州,薛仁明老師史記課上演正酣,五天時間轉瞬即過,意猶未盡,夜讀筆記,感慨萬千!太史公司馬遷,筆力雄健,使後人讀史如在目前!而薛仁明讀史記,將諸位人物還原到那個讓人悠然神往的天人之際。飄忽于天之角度,入乎以人的角度,天人之間,天人之際,神龍見首不見尾,不亦快哉!

    高祖劉邦:

           天生地養,開闢大漢大時代

項羽和劉邦,一個是痞子無賴,一個是英雄蓋世,為什麼後來得天下的是劉邦卻不是項羽?

如果這天下讓項羽得著了會怎麼樣呢?薛仁明老師說,無非像秦王朝一樣,是個短命王朝而已!為什麼,因為項羽和秦一樣殘暴啊!

昔懷王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定關中者王之!遣沛公而非使項羽的理由就是“項羽為人強悍滑賊,而沛公素寬大長者”!事實也證明了懷王的預見。劉邦入關中后秦王子嬰素車白馬投降。諸將或言殺之,沛公曰:且人已服降,殺之,不祥!還軍壩上,與當地父老約法三章。以致秦人大喜,持牛羊酒食獻軍士,沛公又令不受!分明對百姓是秋毫無犯啊!

而後來的項羽到咸陽之後,殺秦王,屠燒咸陽秦宮室,大火三月不絕,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驚恐失望。

史記《高祖本紀》介紹劉邦和項羽,分別都有一個詞叫做仁而愛人劉邦這個譽詞來自於太史公司馬遷:高祖為人,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項羽這個來自於後來——高祖置酒洛陽南宮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兩個人,同被譽為“仁而愛人”。

薛仁明老師說,高起王陵說項羽“仁而愛人”是站在人的角度,看到項羽的某一個面向。而司馬遷用“仁而愛人”揄揚劉邦,則是站在了天的角度。常常當我們太習慣凡事從人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的話,會把天給忘了。

如果我們從人的角度去看劉邦,覺得在著名的所謂“烹太公蹶小兒”兩個事件中,劉邦都是無賴和無情的。但是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站在天的角度,看到這個近似無情的劉邦對於天下是仁且愛的,所謂太上忘情!

而重新審視我們心目中的西楚霸王項羽,發現我們對英雄無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昔日我們知道英雄氣短情長,不知道“劉項原來不讀書”,昔日我們知道項羽氣吞山河英雄蓋世,但是不知道這個英雄的另一面是嗜殺,一旦攻破城池殺人屠城根本踩不住剎車,而他一個命令坑殺秦降卒20多萬,何其令人發指;昔日我們為英雄“無言江東父老”烏江自刎歎息不已,但是不知道英雄耽溺于勝利的情結里臨死都還在證明:瞧,我很厲害很會殺吧?!逞匹夫之勇至極致且到死不悟!

史記里分別有劉邦和項羽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威風樣子,二者的反應非常不同。

劉邦,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項羽呢:彼可取而代也!

薛仁明老師解讀劉邦的狀態是謂“悠然神往”。劉邦其時並無項羽那種取而代之的大志。他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人,日子有的過就過,沒得過再說。看見別人的威風八面,他不過悠然神往,並未憤憤不平!

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可就不同了。這裡面充滿了戾氣。當然也可以說項羽年紀輕輕志氣很大。這是這種志氣大缺了柔軟和韌性!項羽是個目的性很強的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他目中無人,覺得自己才是那個理所當然的後來居上者!

好像項羽這種目標型很符合今天西方的人文背景和價值取向。

君不見西風東漸后我們身邊充斥著一種以物質成功為最大訴求的“成功人士”。

而劉邦是中國民間造就的,過去的中國人是策杖徐行看風景的那個狀態,悠悠然,不疾不徐不緊不慢,孰料情勢突變,有一天日子過不下去了,眼看就要沒命,那就逃吧,逃了還不行那就揭竿而起吧!多少年沙場征戰,多少年渭水東流,驀然回首,滿目青山!

項羽相比劉邦是優秀生,世家子弟,出身貴族,加上稟賦特異,力能扛鼎,有萬夫不擋之勇。用韓信的話說:喑噁叱咤,千人皆廢。可惜此人眼高於頂,把自己看得太過了得,終不能選賢任能,徒逞勇耳。

項羽有個很有意思的軼事:就是他犒賞功臣封侯拜印的時候有個特別過不了的一關!

印都刻好了,可是他摩挲在手,再三不忍送出,一直到後來印都磨掉一塊了,他還兀自只管捨不得呢。

話說封侯拜印這是好事啊,你主場你老大不是嗎?那還是你封的你拜的,大傢伙都唯你馬首是瞻,多好啊!

可惜優秀生項羽同學不這麼想,項同學目中無人,他只覺得這世界上該得那不得了之獎賞的只有他!余者都不配。所以別看平日里“恭敬慈愛,言語關切”。關鍵時候傲嬌得一塌糊塗,啥事都耽誤盡了。用韓信的話說:不能任屬賢將,所過無不殘滅,百姓不親附,驕且吝!

既驕且吝!

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乍一看大家都不適應!

覺得驕傲和鏗吝沒有關係!

不是,有!

反觀現代企業,既驕且吝的你道是哪些人?都是那種特有本事的或者乾脆是技術派的老大。這些懂技術的老闆有問題嗎?本來是沒有的,但是就因為自己太有本事,很多人會以此看不上他的下屬和其他的技術派!

而一個學校,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教學主管,認為其他的老師都是遠遠不如自己,或者跟自己的業務水平沒法比的,也是很大的災難。坦白說今天老師的壓力太大了,來自家長的,校方的,素質教育的,學生的,還有自己對自己的一份苛求,這麼多的壓力匯聚一處,特別需要在合理適時的時候得到應該的鼓勵!倘若自己的主管是驕且吝的,那麼這種應有的鼓勵就會永遠欠奉! 

覺得別人都沒有那個資格!

都覺得別人沒有資格了還能不吝嗎?

怎麼賞都覺得是給多了還能不吝嗎?

項羽為啥不會用人啊?因為覺得別人都不行啊!

看不到別人的好,當然就無法知人善任。

這就是劉邦打勝之後總結的那句:夫运筹策帷帳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傑也,我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也,此其所以為我所擒也!

劉邦跟什麼人到一起都能瞬間融合,瞬間不分你我稱兄道弟。不讀書的劉邦就是跟什麼人在一起都能“感通”,跟什麼人在一起都有“感而遂通”的能力!自由切換于任何語境、環境,奇特地聽得懂每個人的話,又奇特地能聽得進很多人的話,不論那個人是流氓無賴之輩還是張良這般濟世良才!

他看得到每個人的好或者說他用得了每個人的好!用薛老師的話說,這簡直是劉邦的特異功能,他喲有什麼特異功能呢!就是在關鍵時候總能聽得進去該聽得進去的話!

不要瞧不起“聽得進去話”這幾個字的分量!

還不是那些天賦異稟因厲害而驕傲的像項羽這類人不大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話,普通人如你我也都往往是不大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話的!我們可能也很知道自己的斤兩,可是我們都還是很難聽得進去勸的。

可是劉邦可以!

關鍵時候他聽得進去樊噲和張良的話,還軍壩上遠離秦宮溫柔之鄉,對秦人秋毫無犯!為後來擁有堅實的戰爭後援奠定豐厚的基礎!

關鍵時候他聽得進去蕭何的話,素慢無禮的劉邦卻可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而後拜韓信為大將軍!

項羽困劉邦于滎陽時劉邦眼巴巴盼韓信救援,卻等來韓信欲在齊立王的談判,盛怒之下劉邦居然還能聽得進去張良陳平的勸,關鍵時候生生來個順水推舟: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開國之初高祖欲定都離鄉最近的洛陽,關鍵時候,他聽得進去劉敬和張良的話,狠心告別鄉梓入都更具戰略優勢的關中!

建朝之初朝臣粗魯無禮,朝堂之上妄呼亂叫。劉邦本不喜歡儒生的,這時卻能重用通時變的儒生叔孫通,由他帶領一干儒生負責擬定朝堂之上的儀式禮節,使朝臣肅敬知禮有約束……

所以儘管劉邦一輩子都沒脫了無賴的名號,但是不妨礙他的功業千古。一個無賴,身邊人才濟濟,誰都比他還行一些,可是最後當皇帝那個是他!

這一切絕對不只是因為這個人走了“狗屎運”了這麼簡單!在劉邦一路從一個小亭長到一個送壯士去服徭役的差官再到他主動遣散了那些壯士以及後來有壯士願主動依附和跟從劉邦來看。劉邦很仗義,很善良很有仁心。用今天那個很常用很單薄的詞匯來表達就是“人很好”,還有,很能“籠絡住人(籠絡在這裡是中性詞哦)”!而在此基礎上,劉邦還具備一個別人不具備的特質,這就是薛老師說的特異功能!

除了“殆天成也”,劉邦的特異功能就是他特別能看得到別人的好!他是特別能看到別人亮點或說生命光彩的人。用薛仁明老師的話說這跟劉邦的生命過程是相當的,看得到別人的亮點,看得到別人的好處。

所以薛老師總結:一個人最大的“行”是看得到別人的“行”!

像項羽,自己特別行,臨死之前被漢軍團團包圍著還能一個人頃刻間幹掉百余漢將!可是自己的“行”用盡之後呢?

一個人的“行”終歸是有窮盡,而看得到別人的“行”,一群人戮力同“行”才能真正開創不可測之未來!

項羽用一個人的“行”書寫了一部英雄悲歌;劉邦用一群人的“行”創下大漢朝400多年江山,而直到現在我們還在仰望大漢氣象,緬懷漢風漢製,自謂漢家兒女,以漢族漢民大漢後裔為傲。

真正行的人,其實無需證明,正因為沒那麼行,才老要拼命證明證明,強者才能示弱,逞強者最易折斷!

漢高祖劉邦從來不是一個很大志氣的人,一輩子打仗數他打輸最多,但是他這人臉皮厚,扛得住。無賴的最大好處就是沒有陰影,或者說好像沒有陰影一般,時時刻刻都能把狀態恢復得好到不行、倍爽!

相反項羽就不行了,一直當常勝將軍,當到後來輸一次就輸掉了全世界!

所以我們今天很多家長喜歡孩子考第一,還喜歡讓孩子保持第一,這是特別可怕的起點,有了這樣的起點,這個生命是最承受不了人生不受控制的跌宕起伏的!因為他只能接受第一,接受平順,然而,人生哪裡只有平順?!

太史公司馬遷寫劉邦多有閑筆,閒閒道來仿若無事。卻寫盡了這個人處在怎麼樣的一種生命狀態。劉季雖不事生產作業不幹正事但從來都是一個好玩,充滿著健旺的生命意趣的人,《高祖本紀》記述高祖為亭長時,閒來無事乃以竹皮為材料專門別出心裁找人做一個竹皮冠後被稱“劉氏冠”。就是說這個人的生命狀態特別地好,當亭長雖然官小,也不大夠耍威風但是爺會自己尋樂子,變著花樣玩。

而事實證明這種能在尋常生活中發現樂子的人遇到挫敗的時候抗壓能力往往都很強。後來劉邦能夠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跟這個人生命狀態好,什麼境況下都能找得到樂子是大有關聯哈!

劉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超級不要臉!

他當亭長的時候,後來成為他丈人的富豪呂公避難投奔當時的沛地縣令。縣裡面的頭面人物都來慶賀。當時蕭何主事,令諸大夫賀錢過千才能入內堂。劉邦於是很不客氣地自稱“賀錢萬”,其實一文錢也未拿,就那麼大大咧咧沒有半點不自在地徑直入內堂,且自自然然安于上座。就是這麼超級不要臉的架勢,在劉邦那裡,好像一貫就不存在什麼面子問題!也不作興什麼思前想後或者擔心人家背後嘀咕他什麼似的,你們愛嘀咕是你們的事情,反正他就這麼沒心沒肺沒臉沒皮的一副樣子。

而且,特稀罕,還就是這副不要臉的架勢,被呂公相中了,呂公謂劉邦有貴相,放著想跟他結親的縣令不要而將女兒許配給小小亭長劉季!

這個不要臉就不要刻意辯誣了吧?!哈哈,這就是這個人獨特的特質,這樣的不要臉也不是誰人都可以的,當然,薛老師也不是要提倡!呵呵,斯文人該斯文還是要斯文的!

只是如果從這裡面擷取正面信息的話也是可以的,那就是他有一種反叛或曰叛逆的力量,用自己獨特的惡搞去顛覆一切既定的規矩!敢於反叛並且還能反叛得逞,管他是否政治正確,至少能量是強大的!

薛仁明老師說劉邦天生地養,得天地獨厚,不只是自然意義上的天生地養,還兼是一個文化背景下的天生地養,是一個更大意義上的文化氛圍浸潤出來的!劉邦不讀書,可是他又閱遍天地自然人世之大書!

他的性情中,有無賴,也有厚道;有規矩,也有惡搞;有狎侮,也有仗義;有傲慢,也有敬畏!而這一切,都天然生長於中國的民間!

所以薛老師說,今天的父母想把孩子教育好,也需要讓孩子讀天地之大書,從民間民俗文化中汲取營養!可遺憾的是很多電子時代的小孩,除了熒屏之外一切視而不見,生命中最大的一本書從未在他眼前展開過!那個小熒幕讓他擁有了一個世界,也失去了全世界!

使他從此無法感應世界,感通世人!

而像劉邦這樣閱遍天地之大書者,中國民間非常多,他們可能起點不高,但是閱遍天地大書之後,圓熟豐富,巍然有長者風。

這樣人中有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是蕭何!

歷史上跟這個人名字相關的成語典故不少,最出名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還有一個叫做“蕭規曹隨”!

韓信成敗一知己,都是蕭何,蕭何!

于萬千人中獨具隻眼地發現他的不世將才,有一天,當他發現,他雖然未必真有反意,然卻是新君的重大威脅時,為了這天下江山,他又親自請君入甕!

天下之大,豈惟光風霽月之一將乎?

子民之繁,敢斷月下阻截之苦心哉!

歷代讀者對於蕭何計殺韓信都是有不少不諒解的。只是身為國相,他不惟從“人情之角度”惜韓信國士無雙,他還要從“天下之角度”度(duo)社稷安危!

對於高祖劉邦,駕馭區區韓信難易哉,易哉!而對於二世新君惠帝,駕馭不世功臣韓信難易哉,難乎!而至於韓信,史料沒有明確地說過他確有反意可是他確乎被攪入其中,另外也沒有明確的跡象斷定他就對大漢忠心無二!

總之,韓信謀反一直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

歷代皇帝對於功臣,基本上都是能用者,用之;不堪任用者,殺之!只因開國功臣都是沙場征戰,個個都是能殺嗜殺的豺狼虎豹,二世有幾個能罩得住他們呢?劉邦一旦駕崩,對於呂後來說,此君始終是個不定時炸彈,為兒子拔掉釘子,是事屬當然。而蕭何,以社稷安危為先,就意味著必須以呂后的授意為旨意。

韓信既死,後世有云:“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 司馬遷史記里記述高祖聞聽韓信被呂后幹掉的態度是“且喜且憐之”。想必一喜是終於放下心中一塊大石,一憐則是惜韓信一世英武、累年功勛!

英雄末路,豈惟天乎?

話說高祖病重時,呂后問曰:陛下百歲后,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高祖曰:曹參可!

請大家記住曹參這個名字,曹參shen!

這個名字似乎不若西楚霸王淮陰侯韓信留侯張良那麼威名遠揚、聲震遐邇,但是這個人之了得,對於大漢王朝的意義我認為其實不在這些名字之下。

      蕭何素與曹參不相能。及蕭何病惠帝探之,問曰:君即百歲后,誰可代君者?

    蕭何對曰:知臣莫若主!

    惠帝曰:曹參何如?

    蕭何頓首帝前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蕭何跟曹參素不相能?沒錯,這倆人不大對付!曹相國世家有云: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郤!裡面是說他倆初初關係不錯,等到一個拜將一個入相的時候,有些罅隙不合!

將相和,殊不易也!

話說惠帝見過蕭何后一個多月,蕭何就過世了。這新皇帝跟故臣也商量好了下一個人選,但是並未公佈啊!你且看曹參這裡:

       惠帝二年,蕭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居無何,使者果召参。

蕭何剛死,曹參就斷定自己將入相,就讓下人治行裝預備赴相國任了,憑的是什麼?

從呂后問劉邦相國的繼任人選到惠帝探蕭何口風,這些曹參一概不知耳!但是高祖、蕭何、曹參這三個人卻可以各自會心地高來高去,高到仿若這仨人都有特異之能一般?

緣何?

薛仁明老師謂之:此之謂古大臣之風!

君之高義,臣之古風,這是大時代里大人物的風雲際會!

——豈須言表?心領神會!

先賢接天壤地之智慧,先祖高義古風之大氣,吾輩難望其項背也!

何謂大人物,乃營造大氣象,創造大氣運之大人矣!

    太史公書中交待: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xi隙也)。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成語“蕭規曹隨”就是這麼來的,曹參接替蕭何相國位,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薛仁明老師認為曹參這一下不打緊,“蕭規曹隨”改寫了人類的政治史,曹參這傢伙當了丞相好像不太辦公,可是就憑著這三年不動事“一遵蕭何約束”,把大漢朝的盛世之氣給激揚了起來!

笑曰:漢朝後來的四百年江山能有個穩穩的根基,只因為曹參當相國這三年不幹活!

此之謂順應天道,人心即安,人心既安,漢之長久遂可期!

聯想當代為官者,每上任必燒三把火以尋找存在感和價值感!

真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語!

這些高來高去的高皇帝高大臣,並不是說天生就是高人,他們都起於微時,起點都很低,不過是一個小小沛縣縣衙的科級幹部而已,劉邦還連科級幹部也算不上,亭長充其量也就跟今天村長的級別差不多。

可是亂世出英雄,他們淬煉自江湖的血雨腥風之中,自生活、生命,所歷諸事中經驗品讀,參透了天地之大書,活出了生命之氣象!

話說曹參無為而治,惠帝一旁看得著急,你天天喝酒快活瀟灑不理國政,所為何來,於是找來曹參的兒子曹窋ku讓他勸勸當爹的。接下來曹參打兒子一頓板子后跟惠帝有一番對話,非常精彩——

    参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參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

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惠帝五年,曹参死。百姓歌颂他的功劳:“萧何为法,講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寧一。”說蕭何制定法度,其謀劃如同寫一那樣簡明,曹參遵蕭何法度不改變,執行其清靜無為的政策,百姓因此安定統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後,参與休息无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作为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代表人物,曹參崇尚“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後人論稱曹參对于恢复经济,“安集百姓”的贡献,絕對不下于他的军功,故天下俱稱其美! 

後記:

       寫到這裡,忽然不知道怎麼寫下去了,文章的起與落貌似不是一回事。但是我特別急於寫劉邦、蕭何、曹參這三個高來高去的傢伙。因為我覺得這仨人就在任用曹參這一個事情上,太了不起了。這個了不起超越了古今中外,超越了一切用人之道!而他們三個,在這其中的高,又各有分野:高祖劉邦之高在於識人之明!蕭何之高在於“國事為大,外舉不避仇”;而曹參之高在於對自己的自信,以及對蕭何這個所謂“有隙之故舊”、所謂“仇家”的懂得,他懂得他的對手如同懂得他自己!

       如果這裡的曹參是這麼想的:哼,蕭何這小老兒死了,肯定想不到我,一定會舉薦他蕭黨的某人的!假設曹參是這麼哀怨的,他會生長在哪個朝代呢?哈哈,你不要說謎底就是現代啊!

       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他們都分明地看到以及懂得他人的“優長”!

       這是大時代里無與倫比的大人!

       薛仁明老師謂之“其人如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宰相三年啥也没干,死后还被千古传诵,恐怕也只有他了!
歷史故事:蕭規曹隨 無為而治
薛中鼎《從三國人物談:「人格特質與領導待人」》
萧规曹随,看似无为的曹参照样能干好大汉相国的工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夜读|《道德经》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治的贤相曹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