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零售到底是什么?

新零售即S2B2C与B2B2C的最大本质区别是:供应链系统即S,正是因为供应链的本质改变,新零售与电商有其根本的区别。


一、B2B2C为啥杜绝不了假货,反而S2B2C却轻松解决假货问题

B2B电商平台为什么会出现假货?二个核心原因

1、个体商家碰货,只要模式中有这一个环节,就会出错,比如微商为什么有假货,人碰货了,有库存,只要有利益,人碰货就有假的可能;

2、平台不直接采购,什么意思?就是电商平台不直接采购产品,而上把权力交给了大大小小的商家,即小B,这个环节就会出错……我花了钱买了流量资源,我就得赚回来呀,这一点是商家的本质决定,所以,假货难控。

3、B2B2C的电商模式决定了假货的难得管控:因为入驻商家的底限高低不同,入驻商家的底限没有平台高,而小C却是因为相信平台才选择了这些B的产品。

然而事实却是:电商平台从未参与产品的全球采购,我们所相信的平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S”供应链平台,是大小B供应商提供产品,这一点小C却从未认真思考过,或是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事实……

阿里巴巴总参,马云军师:曾鸣老师(阿里巴巴湖畔大学联合创始人)

二、在《在未来五年,S2b新零售是最有可能领先的商业模式》曾鸣教授对S2b这个概念做了总结:“真正的S2b其实是S2b2c”。


1、什么叫S2B2C呢?

首先,这个大S即全球供应链平台,亲身参与全球的货品采购,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好获商城平台货品出现问题,这个好货新零售平台的负责人有责任,这一点与B2B2C的模式完全不同,比如说,你在天猫买东西出假货,你可以找阿里巴巴吗,可以找马云吗?找也没用,因为他们的平台不参与货品采购,产品是由下面的供货商负责。

其实,这个大S要有全球供应链的资源和相关手续,这比小B的保障强大得多,一家大的S级平台每年的投资是几十亿之多,而一家供应商的小B呢,一个是为了发展,一个是为了快速的赚钱。还有比如好获新零售人不碰货,货是直接从海外保税区和保税仓直接发货,货品全程实名制,不会有假货。

S2B新零售为何能干掉电商与微商?


1、传统零售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多、快、好、省”四个字,这就是京东从一开始的商业战略,零售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要符合这四个字的基本规律:

以前当我们看到大型的超市类似于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平台快速崛起的时候,周边的小便利店就会开始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多:它的品类多,里面会有几千个甚至上万个SKU供大家选择;

快:你以为你家门口的小便利店会更快一些,但是你发现东西少,多家选购议价时间长,网购更快;

省:它的价格优势,就是便宜。

好:大型的供应链全球性的采购;

多、快、好、省这四个字,成为了B2C就成了京东商城、天猫商城新零售的快速崛起,这也宣告传统零售的末日即将到来

新零售模式自由个性的社交化新零售电商时代:s2b新零售未来的商业常态:

1、微商是以“社交化”为基础,但是不符合“”多、快、好、省”零售的法则:很多时候它只是其中一个产品或者一类产品,它很难做到让用户能够有很多的选择,而且这些产品都没有办法比价,终端虚高,囤货是违背分享经济的。

2、直销是以传统的社交方式为主,但多级的模式,限制经营者自由、缺失平等性,即你的领导只是比你做的早而已,这违背社交和分享经济,同时不以零售为根本,只是强调无限制地发展下线,最终只有最早期的赚钱。

分享经济新零售,马云在云栖大会提出新零售之后,刘强东又在双十一提出“无界新零售”:

S2B新零售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在多、快、好、省以及更低的获客成本更高的人效、坪效、更低的物流成本,这四个方面都非常非常领先的一种新的商业形态。

这样一个形态将会取代传统的零售、传统的电商、甚至是传统的微商、传统的直销。S2B好获商城新零售的优势就是“多快好省+赚”,其中大供应链就是其保障。


s2b模式与创业者间好比:航空母舰与战斗机,前者为后者赋能,后者为前者护航并进攻,前者离开后者,只不过是海洋中的大靶子,后者离开前者终要掉在海里。


s供应链平台如好获平台与创业者小b合在一起,共同去服务好消费者,创业赚钱的“4个优势”为:

1、够小--个人成为创业主体;

2、够简单--一部手机即可操作;

3、够裂变--低成本快速扩张;

4、够高品质---供应链服务由s统一提供,小b不用管研发、制造、仓储、包装、物流、it系统、结算等一系列问题,专心运营好自己的社群,即可获得可观收益(产品返利、发展返利仅限于分享经济模式的2级)

s2b好获供应链:真正的S级供应链一定要符合这7点,并要7点协同完成,你看看你身边的有哪些是符合S2B供应链的:

1、国际源头选品;

2、国际采购谈判;

3、国际物流;

4、商检、海关、保税仓;

5、系统建设如云数据;

6、平台运营:如培训、线上线下;

7:国内物流及关联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多快好省赚”:1、货品丰富,即多;2、全球采购直邮,即快;3、爆品,人群基数大,即好;4、全网价格最低,即省;5、分享即可获利,即赚;

好获新零售商城上每一款上架产品的背后都是一个云数据+海量后台数据+专业运营团队和7大协同的结果。

新零售s2b创业要赚钱这3个问题要转变:

1、流量思维成为过去式,社群思维成为进行时,你的90%的成交和传播将依靠社群;

2、品牌原则:品牌是成功的结果,不是成功的原因,最大的品牌成功是你的社交成为明星;

3、模式问题:模式的立足点在于价值创造与企业的供应链实力,没有供应链一切都是空谈。

新零售我通过品牌、模式、营销三个层面分享得出了3个重要的赚钱结论:

1、赚钱观念要变:从流量模式到社群模式!

2、赚钱工具要变:从电脑到手机,不用手机创业就相当于不会创业!

3、赚钱逻辑要变:不是模式问题,不是营销问题,不是品牌问题,是供应链赋能问题比如拥有好获平台的供应链!

供应链新零售什么是供应链赋能?简单一点:多快好省赚!

具体一点的说就是:个人创业、平台赋能、足够简单、价比主流、无需教育、超级裂变、高质量标准统一、无后顾之忧。

需要囤货的生意?no!

需要我负责打包、物流?no!

需要我来教育市场?no!

只需要你负责运营社群以及好好赚钱!

没有大的供应链就没有新零售,没有大的S2B就不可能分享经济,个经济已死,S2B到来,大众创业的通行证就是S2B。


我就是孙洪鹤,创业教育、品牌营销专家、《创业五部宝典》主编,互联网畅销著作〈风口〉联合主编,自媒体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每天的原创文章,更多的实战分享请关注我的动态,也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如若认同请帮忙分享转发。


一)新零售——服务与产品的售卖组合

我觉得所有线下经营业态都可以被放到一个坐标系中,坐标系中的一条轴是服务、另一条轴是产品。

服务型商家的售卖单位一般是时间,服务质量非标化;而产品型商家的售卖单位是件数,产品质量标准化。

比如按摩、健身房等是典型的按时间售卖,衣服首饰等是典型的按产品售卖。餐饮和奶茶等商家,在客单价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最终也是偏向服务型售卖时间的(所以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翻台率是最重要的指标)。

那么在线上渠道崛起之后,售卖产品的线下业态是被打击得最厉害的,因为产品是标准化的,可以在网上买的就没必要去线下。而售卖服务的商家相对来说影响偏小。

所以,现在线下业态都在谈一个词 “体验”。零售业态都在往自己的模式中加入更多体验和服务的元素,试图给标准化的产品加上一层非标的外衣,吸引人们进店消费。

(比如,餐饮和零售的最明显体验差异就是食物的 “温度” 属性。所以最常见的关东煮、包子、烤肠等,都是对零售的标准化产品进行加温,带来更好地体验和更高的毛利。)

也由于线下实体商店和客户的接触点更多,所以更容易营造全方位的体验,并且和用户产生更多地互动,最终就在用户心中留下了一个 360° 的品牌形象。

但是,服务型商家也有一个瓶颈,就是售卖时间的生意天花板极低,难以扩量,所以这些商家呢也开始研究和推出标准化的产品。

于是,上海的全家开始出现餐饮区,而餐饮商家开始推出标品的外卖套餐选择,这就是所谓的 “餐饮零售化,零售餐饮化” 的典型例子。(其实这套宜家早就玩的很溜了,有多少人去宜家是为了餐区而不是家具?)

所以,我相信由于获取流量和持续增长的双重需求,最终新零售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服务和产品的售卖结合。

二)结合电子商务的升级——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对于所有线下业态来说,最终的账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算:

利润 = 进店人数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利润率

我们上面已经讲了,线下服务型消费的坏处之一是服务人数是有上限的,所以要用产品化来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喜茶现在已经开始卖软欧包。

当一个品牌火到排队人数那么多的时候,就说明供给能力跟不上需求端了,而且由于喜茶这类产品需要现做的特性(售卖服务,有附加体验,时间属性产品),决定了供给能力注定是有上限的。

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实际已经达到瓶颈了,那要赚更多的钱,最好的方式就是扩产品线,让每个用户的客单价提高,那么售卖奶茶配套产品,而且是标品产品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线下服务的另一个问题是,流量上限(也就是进店人数)也是有天花板的。

一般来说,一个商圈的自然流量,就是一家店能够获取的最大流量上限了。这和互联网业态也是不同的,每家互联网公司理论来讲流量上线都是无穷的。

所以,新零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线上与线下的流量结合,全渠道获客与变现。

过去,各种餐饮零售公司的营业增速往往和投入是成正比的,且并没有边际效应递减。所以互联网公司的单位经济模型是不断变化的,而餐饮零售公司是基本固定的。

这就是说,一家餐饮企业,能赚多少钱基本取决于开多少家店。每开一家店都要付出等比的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而且获得预期内的回报。

所以很多 VC 觉得,线下的生意仍然是 PE 的投资机会,不适合 VC 投资。但在新零售时代,如果全渠道问题解决了,线下的流量获取后可以继续导流到线上消费,用户终身价值也会显著提高。

那么最终,也许增长潜力和速度的问题可以被部分解决,企业的估值也就会更高了。

(比如喜茶既然这么招客户喜欢,又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认知,以后何不趁势出个自己的线上平台,在其上售卖奶茶、面包之外的标准化产品组合呢?)

三)新零售的终极状态

我之前有段时间在观察美团的布局,发现他们用或自营或投资的方式,布局了一整条生态链上的企业,从最上游的进货方、到中间的餐饮企业管理工具、再到最后的外送等等。

我觉得美团在做的就是餐饮业态中底层服务设施的搭建,最终一整个链条上都是美团的生态。

那么想象一下,从进货开始到最后的外送环节都已经搭建完成,中间还有一整套 ERP 系统,那么每一个餐饮商家,其实都是美团的虚拟服务商,都是外层的服务顾客的触手。

那么新零售的极致也是一样的,每一家实体店,都是具备基本销售能力的体验中心和品牌养成馆,每家店也都是一个大体系中的库存外包,也是线上售卖的区域分拣中心。

所以,最终不论是阿里还是京东,最终的终极状态都应该是把基础设施做到最好,让每一个生意人都成为变相的打工者。

而这个事情确实挺适合便利店来发挥的,写到这里,长远来看还真是更对便利蜂有所期待了。

四)新零售的投资逻辑

最后,基于以上这些分析,对于投资人(尤其是早期投资人)来说,我觉得有两个投资机会存在:

1)投中有线上线下协同效应的,有服务和产品结合点的,能够快速通过单点做出口碑和品牌的商家和团队。(虽然还是很难,但假设能部分满足这些,之后就可以交给 PE 来投资扩张了)

2)能够在线下零售生态链条中进行赋能的,比如类 ERP 系统等。

自己做传统零售和新零售投资,也来讲几个想法吧:

第一点:谈的所谓“数据驱动”,归根接地两个作用,1)精准营销,每个人因为买了啥系统都知道,你消费的偏好他也知道一些,所以他觉得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向你推荐你感兴趣的东西,猜猜你喜欢啥,看看淘宝的“猜你喜欢”,就是这个意思;2)反向驱动供应链,其实就是你大概知道你能卖什么,于是你就主动调整供应链,这样一来,店里的货周转更快,品类也更新更快,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就可以更低。 “数据驱动”需要的是门店的支付的电子化,因此POS及会员系统,以及线下门店与线上商城的一致会员体系是第一步需要打通的(很多公司已经在做),这是容易的,难的是有效的销售数据分析。

点评:很容易做的是,你买啥品类东西最多,我就收品牌方的钱推送这个品类给你,这事儿做的多了,消费者自然会把营销提醒删掉,这是一个典型的滥用数据的行为。而更好的方式是,如果我是某个产品的忠实客户,你是否可以给与我这个商品的特别优惠价格?别人都没有这个价格,只有我有。这种营销行为是不需要厂商配合的,是零售商自身的优化营销支出和资源的体现,我认为这是精准营销的更好的形态。“在我们这儿买1个XX也能有类似去COSTCO的价格,只因为你是我们的尊享会员,我们给予你最好的折扣“。这样消费者会有意识的累积在这个平台的销售规模,以提高折扣率。

第二点:谈的所谓线上线下的业态形式。其实很多创业者最没弄明白的是,这个O2O平台要做的是什么场景。这是一切业态组织的根基。有几个观点,

1)基于便利店的O2O没有价值,因为即时需求的贴点是低客单价,最后一公里上,进行配送的成本与消费者下楼买的成本相比,更本没有任何效率。更况且,便利店的SKU数量太少,根本无法匹配线上购买商品的其他场景。这个观点的推论是:高密度小业态(100-200平米)搭配O2O不经济。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下今年便利店大会 全家 的中国区总经理对于便利店O2O的看法

2)电商平台做线下店:如果一个电商平台收购了一个线下门店为主的公司,比如阿里现在拿下了联华,相信在整合中,会有一万次让他们后悔这个交易的时候。由于线下门店SKU数量和品类设计和线上电商逻辑完全不同,整合最后一公里配送时非常困难。可以看一下飞牛网APP的混乱组织,就知道这事儿有多不好做。

3)盒马生鲜个人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短期内的盒马受到如此多关注,得益于新型的餐饮+零售业态,但是如果从更加关注零售本身的角度,这家店最大的优点在于对于场景的精准切入,仅以三餐作为其消费场景,因此所有的SKU,生鲜,鲜食,加工或常规,全部都是围绕餐桌,于是能够在零售的3000平左右经营面积下,装入了5000个左右的必要SKU数量。

盒马在线上和线下拥有完全同样的SKU组合,这其实是非常优秀的线上线下设计,大润发的飞牛没有做到这一点,飞牛依旧是一个总仓配送的类似天猫超市的业务模型;永辉会员的当日达虽然做到了这一点,但是SKU数量非常少。又要有个很舒服的SKU数量,且需要当日达,盒马给予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构建。

这是个人觉得目前最好的新零售尝试,但是由于整体SKU的档次较高,针对高消费能力的客群,我并不认为这种模式会很适用于3-4线城市,也需要相当大的人口密度来支撑。全国1-2线城市开设100家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规模,每家都是亿元店的话,百亿规模销售似乎问题不大。但是利润上很难说,由于固定投入较大,后仓面积很大,生鲜和进口产品的损耗也都是比较厉害的品类,因此如果线上线下一起能够实现4%-5%左右的利润率将是比较理想的情况(线下如传统零售做3%的利润率,线上可以在后端供应链上和线下有协同,最后一公里的成本以后由消费者承担更多,争取做到综合净利率6-7%,那么整个商业模式4-5%)

看过这个回答,估计其他的新零售报告你也能看明白了。

因为新零售到底是什么,一开始我是完全不理解的,而且在讨论和看报告的过程,其间有过越聊越糊涂,越看越迷茫的阶段。

至今我基本上把目前市面上大多关于新零售的内容都读过一遍,也专门针对这个和7~8位新零售相关业者深入聊过。

但到现在也不敢说懂了,只能把我得到的一些内容,简化为我能理解的部分分享给各位。

大概三点:新零售新在哪里,为什么现在要做新零售,现在新零售做成什么样了。

第0个问题:什么是新零售?

一句半玩笑话——有线下店,通过线上买东西(更快的)送到家,就是新零售。

第1个问题:新零售「新」在哪?

上面这张图,可能大部分人都没见过,这是一张便利店的收银机面板布局。只要是日系的便利店,用的都是这种布局。

应该你也看到了,和常见收银机最不同的部分,是一大排男女12~56的数字键,这部分便利店系统称之为「 客层键」。收银员必须要靠人眼识别顾客的男女年龄,再按下这些「 客层键」,以便来为顾客打上标签。

日后在进行「 购物篮分析」的时候,这些客层信息就会成为一个重要字段,专门来归纳过去和推算未来的不同顾客需求。比如利口酒对女性消费者的吸引力,中午都是19~35岁的男女来买饭,下午买关东煮的都是12~18岁的小朋友这些,都是通过这个「 客层键」做出来的。

而线上的零售,是先天带有这种数据优势的,而且更甚。

你住在什么房价的小区,在什么租金水平的写字楼上班(地址分析) 你养不养宠物,单身还是有孩子(过往购物分析) 你是否对促销敏感(促销关联分析) 你搜过什么浏览过什么(兴趣分析)

这些信息是能够完整的做出每一位购买人的用户画像的,然后通过「 猜你喜欢」、「 千人千面页面」、「 浏览过这个商品的朋友还看了XXX」等等等等内容,给你推相关的商品,让你更高效的能买到东西。

目前来说,淘宝是「 猜你喜欢」功能做的最好的公司。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新零售是马云提出的概念。因为阿里要把这套东西,做到线下去,去提升整体零售社会的运营效率。

因为任何一个公司或者概念,最后都会落在这个点上:“是否能够提升整体产业的效率”上。

比如

阿里巴巴提升了国内生产商和国际需求的对接效率 滴滴提升了打车者和司机的找顾客效率 饿了么提升了外卖订餐和餐厅找顾客的效率。……

能提升,那大家省钱、省事。从而公司能赚到钱。

那么新零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线下零售的效率。如何提升?从数据运用的角度去提升,把合适的东西带给需要的人。

(特别说明:新零售的新,就新在海量且精准的数据上。如果这家公司没把线上业务作为重点发展的,不算新零售。)

(又,对数据的应用,当然也包括对物流供应链的整体周转效率提升。)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要做新零售?

一句话,「因为线上红利没有了」。

16年年底17年年初,无论是今日资本的徐新,还是美团的王兴,还有一些其他大佬,都谈到的共同话题就是「过去躺着也能成长的线上市场红利结束了,线上流量越来越贵,互联网将进入精耕细作的下半场」。

因为电脑渗透率,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增长见顶了;该买电脑、该买手机、该被地推的人,已经统统消费过了。线上流量和市场格局基本也定了稳了,想再捡漏以小博大不太可能了,流量价格很贵了。吸引新用户的成本超高,有些线上渠道,一个新用户已经贵到200元/个,贵到要去线下去找了。

而线下的零售日子也很不好过。传统的零售业在暴跌,流量和毛利都被互联网公司撸走了。

除了药店之外,快消和食品等企业业绩都在下跌,净利被压。大家在网上买东西的品类越来越多,一开始是服装家居用品,后来是家电,再后来是快消品食品,同时装修建材也网上买的也越来越多。对线下零售业的打击是一个品类一个品类被击破。(徐新的说法是,撇掉汽车和加油站,线上交易已经抢走了整个行业的20%交易额)

基本上来说20%的交易比例,在标准商品这个领域,电商能抢的份额已经差不多了。想要再获得高增长,第一是要把手伸到线下去,第二就是要把手伸到非标准品(比如生鲜,现在渗透率也就2%左右)。

而伸手到线下,30分钟内的即时到达业务是很重要的一环。前述淘宝京东高增长的业务是标准品,同时配送周期在一天以上。阿里现在去年电商成交额在3万亿左右,都是长配送周期的。而30分~2小时短配送周期的,只在2000亿规模左右。如此高金额的悬殊与分化,也是发展新零售的动因。

所以2017年线上增长乏力,线下被击破,两者合一要一个出口,所以现在要做新零售。

第三个问题:新零售现在做成什么样了?

很遗憾,目前就我来看,现在(2017年6月)新零售整体还是刚起步,还没做出什么样。

而且,提出新零售概念的阿里只是判断到了这个趋势,也判断了未来新零售的愿景。

但是到达这个愿景的路径,阿里自己是不够明朗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情况:阿里在新零售这条路上所有赛道都下注了。

超市业务:华联超市、三江购物百货业:银泰 线上便利店O2O平台:闪电购、饿了么 垂直水果电商:易果生鲜 自己做的线上超市:天猫超市 自己做的从线上线下生鲜超市:盒马生鲜

现在,无论是哪家,无论阿里内还是阿里外,都没有做出合理、完整的新零售商业模型,整个领域仍然在尝试。

目前最常见到的新零售案例(零售品牌端):

盒马鲜生:

目前是进度比较靠前的,安装量也很可观。已经完成了线上和线下的单店协同供应链改造。而且从门店设计上就是为了做线上而设计的,全部都是为了更高效的配送履约来的,比如海鲜传送带,比如1比1的前后场比。阿里也给了很多支持,包括爱鲜达团队、手淘入口等。但目前盒马服务的都是城市中最有钱的一批人,对价格不敏感,更关注时间和品质,和这个最好的客层也相符,盒马的数据相当健康,其转化率和复购率都很高。但是这种客群和销售品类,限制了其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同时毕竟因为有钱人是少数,盒马单店的绝对交易额并不高。消费的商品也比较单一,是海鲜为绝对主力,标品为辅。(亏是肯定亏的,这条路子行不行还看不出来,我认为非常不明朗)

便利蜂:

上周去北京实地看过。生意不错,但是其新零售的业务程度刚起步。主营业务也只有10家店。新零售的进度类似于一个开了外卖的便利店,只有扫码对特定的商品打折,优惠券、充值返现等功能。对数据应用比较少,只能依赖编辑进行内容推荐。(亏是肯定亏的,新零售这条路子要等待规模化大量数据涌入。目前仍然更像便利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长出「会员店」 | 趋势研究
从沃尔玛、宜家来看,未来5年零售会是什么样子? | 大猜想
探店丨盒马全国首家X会员店:自有品牌40%,新推盒马Max
六大企业案例,传统大卖场的生死局
【研报:新零售的主战场怎么打?店仓快送 云仓次日达】
用前置仓卖生鲜,每日优鲜是跛脚狂奔,还是剑走偏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