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碎片化时代构建知识体系,你需要搞清楚这四点
113
图片来自网络
买了一堆书,但读完的没有几本,心存愧疚却又继续下单屯书;
读完一本书,过段时间就仿佛不曾读过,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关注了一堆公众号,每天微信里的红点一大堆,打都懒得打开;
收藏了一堆好文章,静静地躺在印象笔记里,多得自己都忘了;
参加了一堆训练营,读书打卡听讲座,却没有一样真正学到手;
人人都说“越努力,越幸运”,为何我却“越努力,越焦虑”?
听过的道理万万千,错过的机会千千万,为什么机遇总是落在别人头上?
……
如果你有上面的问题,那么,我们是战友,在一个战壕里对抗知识焦虑症的战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下,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打成碎片,如何不被信息流淹没,更好地生存下来,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唯一的办法是构建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以知识体系作为在信息流面前不至于被冲垮的依托。
这里首先明确“知识体系”的概念,这是我们继续讨论的基础。
提到知识体系,大家会想到什么?
是书柜上一层一层整整齐齐的书,分门别类放好,需要时按图索骥。这个我称为知识体系的“书柜隐喻”。
或者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个枝杈代表一个领域,每一片树叶代表一个知识点,各不相同、各归其位。这个我称为知识体系的“大树隐喻”。
无论是“书柜”还是“大树”,都是固态知识体系,其增长模式是的工业时代的线性模型,而进入信息时代,随着协同学对网络涌现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认为,知识体系的“网络模型”会更为贴切。
信息时代你需要构建的知识体系,应该是一个动态可拓展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知识的节点具有稳定性和可链接性,不同知识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能够带来知识的指数增长效应,产生巨大的创新价值。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属于你的知识网络,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图片来自网络
一、目标的价值
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学习需要目标。但是,真正把目标弄清楚的人,却不是很多。有不少人会把方法途径当成目标。
比如,年初的时候,一位朋友定下了年度精读50本书的目标,我当时就对她说,你这不是目标,是途径,你要通过读书达到的那个东西,才是目标。而对于要达到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朋友考虑得不是很清楚。
在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目标。如果没有目标,盲目地去读书学习,最后一定会发现,付出那么多,回报却那么少。就时间和精力成本来说,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目标对于我们构建知识体系来说,具有第一位的价值。
01.学习的目标
关于学习的目标,在加入拆书帮之前,我是有很大的误区的。我称其为“应试教育后遗症”。
什么意思呢?在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学习中,在读书学习方面,我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性误区,那就是读一本书,或者说学一门知识的时候,我一定要逐字逐句的把书读完,一本一本地把这个知识领域的书看完。而且在看的过程中,记笔记、划重点,最终目标是记住这些知识。
在当时可能记得很牢,但是,过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啦了。是不是有很多小伙伴躺枪啊?
可是,当我们发现离开学校之后,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年人,没有试卷来考我们、没有标准的答案可供参考。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依旧延续着应试教育知识背记的习惯去学习。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领域新知识,我们完全丧失了方向感,再加上那种低效率的读书学习方式,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在筹备拆书帮合肥分舵的日子里,通过对拆书法的学习,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我一定要改变以往的读书学习方法。
拆书帮的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拆为己用”,一本书你不必读完全本,只要掌握运用好一点就远远值回书价了。
所以,读书学习关键目标从背记知识转变成——
学会运用书中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考与行为方式。
概括起来就是“致用”二字。
说起来很简单,要践行起来真的不容易。知行合一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真正达到的人寥寥无几。
大部分人都属于“听过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那类人。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致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其具体的内涵,因人而异,如果你不能清晰地找到属于自己的“致用”目标,你知道致用这个道理是没用的。
02.目标的两个层面
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由于我们的职业、兴趣、特长不一样,我们读书学习的“致用”目标也都不尽相同。
所以,我只从通用意义上来谈,“致用”这个目标应该划分为两个层面。
001.意义层面目标
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层面的目标呢?可以运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最早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最近流行起来,则是因为特斯拉电动汽车、SpaceX火箭公司创始人马斯克对其推崇备至。
马斯克眼中的第一性原理是这样的——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那么,根据第一性原理,意义层面的目标就不是“实现财富自由”这样的外在目标,而应该是对你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支撑价值,能够为你提供强大内生动力的目标。
最近碰到上面提到的那个朋友,问她的精读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了?她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啊!才读了几本,还没有读完。”
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当一个目标没有激发出你体内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时,你一定是会以各种理由把它往后放,因为你看不到特别明显的收益。
所以,找到意义层面的目标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
002.执行层面目标
如果说意义层面的目标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世界,执行层面的目标其实是意义层面目标在现实世界的投射。
当意义层面目标确定之后,剩下的就是技术性问题了。不过,这个技术性问题并不简单,因为很多人会在从意义层面向执行层面投射的过程中发生偏移,导致目标失焦。
所以,对于执行层面目标来说,唯一衡量的标准就是能否与意义层面目标相匹配,这需要一定的方法。
03.好目标是什么样的?
意义层面目标与执行层面目标相匹配的目标才是好目标,这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检验。
001.精准聚焦
很多时候我们的目标是散光的,无法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点。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小伙伴,她的目标是“做一个为别人创新思维提供方法的服务者”。
这个目标,大家看怎么样?
我感觉,这是一个介于意义层面目标和执行层面目标的目标,位置比较尴尬。这里我们可以运用“黄金思维圈”模型来分析。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成甲的《好好学习》中重点介绍了这个模型,称其为“看透事物本质的利器”。
我们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考虑最多的是what,从how考虑就很难得了,至于会追问本质目的why的人则少之又少。
经过和上面那位小伙伴的探讨,我建议,从意义层面来说,她的目标是不是可以归纳为——
用创新思维激活他人,为社会创造出全新的知识价值。
那么,这个目标其实就带有价值感和意义感了。
而从执行层面来看,她的目标则需要进一步聚焦——
要明确从哪个行业的创新思维方法入手。
比如广告营销的创新思维可以从文案切入,进而拓展到销售心理、营销方法等其他领域。
二者的投射关系是,用文案创新思维作为载体,当你的文案创新思维为广告从业者打开了思路,创作出好文案为企业带来价值,给消费者提供可信赖的参考信息,其实就创造了一种知识财富。
002.高概率假设
高概率假设这个概念我是最近在易仁永澄老师那里看到的,大家知道,永澄老师是制定目标的专家。
他提出,定一个目标时一定要进行假设,并通过推演考虑这个目标实现的概率。
这个实现概率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看,从外部看,你的目标是否真的能对社会产生价值,是否有这种真实的需求;从内部看,你的目标就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素质而言,是否可行。
如果这两条都不符合,那么,你的目标很可能是个难以实现的“假目标”。
具体怎么做才能确定你的目标是不是高概率假设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请教领域大神,比如你可以通过“在行”约见的方式,去找到你目标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专家的专业意见确定你的目标实现概率。
千万不要盲目投入一个目标,那样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003.可以量化
这个主要指的是执行层面的目标。好的执行层面目标,一定是可以量化成某种可衡量的成果的。
比如,我希望成为知识体系架构领域的研究实践者,为了清晰地衡量我的研究进度,我会按照一周更新2篇的量,把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心得总结发布在简书和公众号里,通过输出来量化检验我的目标达成情况。
没有量化的目标,就难以找到自己发展过程的里程碑,也就很难发现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找不到明确的成就,就很难真正的坚持下去。
通过精确聚焦、高概率假设和可以量化这三个标准,大致就可以找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目标了。
图片来自网络
二、概念/模型的力量
目标确定之后,从哪里入手构建知识体系呢?
目标确定后,就是大量的输入了,知识体系一定是建立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的。
但是,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来了——
看了那么多书,总是读完就忘记了,输入效率低怎么办?
我想这也是困扰很多小伙伴的问题,虽然明白目标的意义,也分析清楚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可是新知识总是连记都记不住,至于应用就更谈不上了。
这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学的是沙粒状的分散知识点,当你越想把沙粒攥在手心,沙粒反而漏的越快。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沙粒式的学习呢?这就需要了解概念和模型的力量了。
01.概念/模型的作用
前面提到,信息时代的知识体系应该是一种网络模型,那么,要建立这种网络,其网络节点之间必须发生链接,而不能只是孤立分散的点,只有发生链接的节点越多,这个网络才越有价值。
那什么是构成知识体系的网络节点呢?
是书本上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吗?显然不是。知识体系的网络节点可以分为两种——
概念和模型。
其中概念是次节点,模型是主节点。这是我们阅读学习的重中之重。它们在知识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不完全一样。
作为次节点的概念,在知识网络中占绝大多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模型作为主节点数量虽然不多,却像原子核一样蕴藏巨大能量。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性的概念和少数管用的核心模型,是我们搭建知识网络的关键。
当节点数量足够多,节点之间的联系足够强的时候,一个网状知识体系就初步搭建起来了。
这种知识体系构建的状态和结晶有点像,知识节点就是晶核。但是,晶体是固态的,知识体系应该是动态的。
02.千万别背概念/模型
也许你会说,书上的概念和模型现成摆在那里,我背下来不就行了。
遗憾的告诉你,还真不行。生活不是考试,没有固定答案,不是你把概念、公式、题型背下来就可以拿高分的。
你需要的是深入透彻地理解概念和模型,把它们变成你的基本思维工具。
对于概念的价值,李笑来的“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强调到了极致。他每周只讲解一个概念,并且鼓励读者把对这个概念的应用写下来发给他。每周升级大脑操作系统中的一个概念,看起来不多,实际上要把这些概念积累下来并运用到位,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只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一定会产生丰厚的回报。
而在成甲的《好好学习》书中,则自创了临界知识这样一个术语,其实指的就是一些关键性概念/模型。
在李笑来和成甲那里,概念和模型不是用来作为知识炫耀智力优势的,而是真正融入他们自己的生命实践,去揣摩体会和应用的。所有能够付诸实践的概念/模型才算真正掌握。
03.用概念/模型改变思维方式
概念/模型应用效果的检验标准只有一条——
是否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
学习上有三种人,第一种,看过就忘;
第二种,看过有印象。我以前就是这样,很多概念/模型我都听说过,但是仅仅知道而已;
第三种,看过记住并应用,这些人是真正的学习高手,我正向这个方向努力。
举个例子,我们都学过概率论,但是在决策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依赖的是自己个人的主观经验或者别人的成功经验,而这完全是不靠谱的。
因为过去和别人的经验,是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和决策,随着条件的变化,也许当时的高概率事件现在就变成了低概率事件。
所以,考虑任何问题都应该从概率层面去研究分析,而不是从经验出发去盲动。
所以,学过概率论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只有当我们把一种概念或模型变成我们的思维方式时,这个概念或模型才算融入了你的生命。
应试教育很少会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书上的那些概念,其实是拥有巨大力量的。
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李叫兽,他大学毕业两年,营销经验肯定比不过那些多年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可是他的文章为什么能够让十年营销老司机拍案叫绝呢?
因为李叫兽善于消化吸收并运用好各种经典理论(不仅仅局限于营销领域的理论)中的概念和模型,并用这些概念/模型构建了自己的营销知识体系网络。
知乎上有个问题“李叫兽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一定会有启发的。
李叫兽自己总结了三点:
1.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当你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一定要提前构思一下——这个知识会如何改变我的行为?将来我可能会怎么用它?
3.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他并没有发明或者发现多么新的概念模型,只是通过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把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讲出了大家看不到的深刻内涵。
去年底,李叫兽的公司被百度估值近亿元收购,他本人也被聘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这就是真正理解并运用模型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为什么我们普通人的学习没有效率?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概念/模型变成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三、行动的方法
有了目标,知道“概念/模型”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怎么做了。
我认为,构建知识体系的行动流程可以分四步——输入-处理-输出-复盘。
01.快速输入,粗精结合
当信息流大量涌来的时候,你有三种选择——
第一,停下脚步,让信息流滚一边去。你只选择一个小而美的领域,最好这个领域与时代关系不要太紧密,比如历史、国学,然后钻下去,像一个信息流中坚硬而倔强的孤岛,假以时日,也会有所成就。当然,这样的人更适合学术机构。
第二,拥抱信息,在信息流里冲浪。这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因为我们需要信息来丰厚我们的生命。
第三,随波逐流,冲到哪里算哪里。这可能是多数人的选择。
相信能看这么枯燥的文章看到这里的你肯定不是第三种人。
这里我想谈谈如何比较现实的如何拥抱信息的问题。就像冲浪要有冲浪板,在信息流里冲浪也要冲浪板,这个冲浪板就是“学习方法”,核心是阅读方法。
所谓阅读方法,现在有很多书籍介绍,比如阅读方法“圣经”《如何阅读一本书》,教速读的《王者速读法》,教学以致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我认为阅读最重要的能力有两个——
速读能力和筛选能力
这两种能力又相辅相成。速读能力,无需多言,在信息爆炸时代非常重要,你能比别人读的快,就有可能抢占信息制高点。
速读能力有很好的训练方法,大家可以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练习。当你学会快速大量输入的时候,你就需要筛选了。
筛选能力,就是要筛选出书籍中与你的需求相关的知识。这种能力的培养,最根本的还是要读够足够多数量的书。
因为读得多见得多,才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才能知道应该筛选出哪些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精读。
在筛选能力培养上,最好的方法就是主题阅读。短时间内,对某一领域的内容进行“集火攻击”。
当你能够从不同书籍中找到同一主题的不同说法,并能综合判断出那些说法更高超时,你的筛选能力就算初步培养出来了。
写过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的小伙伴应该知道,这是基本的学术训练,也就是文献综述能力。
02.深度分析,提炼概念
前不久,罗振宇将周播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改版成每天8分钟以内,一周五天的音频节目。罗胖说因为要回到知识服务的本来面目,希望通过碎片化、陪伴式的短音频节目,更好的服务用户。
我认为,这样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罗胖对于“得到”的定位和碎片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定位上。罗胖希望在时间和精力日益碎片化的时代,通过“得到”App卡住碎片化学习这个位置。
对于“得到”的学习方式,我称之为“高纯度碎片化学习”。
这个概念是我自己总结的,意思是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具有相当知识纯度的内容。它和我们平时刷朋友圈、看推送新闻所获得的低纯度的知识碎片是截然不同的。
“得到”上那些各领域的顶尖牛人,通过自己的分析筛选,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分析思考问题的概念和模型。这样就省去了我们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找到的概念/模型。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需要的还是培养自己的深度分析能力,通过自己的深度分析找到真正适合我们自己工作生活运用的概念/模型,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也是我们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
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概念和概念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模型和模型的解释力是不一样的。要到知识的源头寻找概念和模型,不要被伪概念蒙蔽双眼。
什么是知识的源头?就是那些各领域公认的经典,包括书籍、论文。
怎么判断是否经典?看看这些书籍、论文的引用率,在各学科领域这样的书籍和论文都不会太多。所以,你要深入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搭建起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那么,你就一定要先回到知识源头,找到高阶概念/模型。
所谓高阶概念/模型,就是解释力比本领域其他概念/模型更强的概念/模型。
比如复利、概率、二八法则、第一性原理等等。
这些是一些通用型的高阶概念/模型,在你们各自的研究学习领域,都有各自不同的高阶概念/模型,找到这些概念/模型,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固化到你的知识存储系统中去!
我用的比较多的是“印象笔记”,能够较好地对你的概念/模型进行分类管理,具体印象笔记的使用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些相关文章或者买本《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看一看结合自己的使用习惯,摸索一套比较适合自己的使用方法。
03.积极输出,学以致用
当我们学习积累了一些概念/模型之后,一定不要把它们仅仅放在印象笔记里,你需要做的是——
输出、输出、输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唯有输出才是王道。这里说的输出是广义上的输出,有很多种。
写作是输出,而且是非常好的一种输出。当你把学到的概念/模型通过文章输出后,你才会更深刻地理解它们。
这里所说的文章,主要指的不是散文、小说、诗歌这类文章,而是指工作报告、商业文书、公务材料等等实用类文章。
比如,你学习了结构化思考的模型“金字塔原理”,那么在你下次写报告的时候就要注意看看能不能应用到你的报告里,让你的报告更有条理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除了写作,沟通表达也是一种输出。比如你学习了《影响力》的“互惠”概念,在下次说服别人的时候,能否运用到沟通过程中,让你的沟通更有效。
程序员知道了新算法,最好的学习掌握方式就是应用到编程实践中,输出成各种程序。厨师知道了新菜谱,炒出菜肴才是真正地学到知识。
总之,无论那个概念/模型有多么好,你记得有多牢,你不去用它,它就没有任何价值。知识如果不能转化成价值,那么这个知识实际上就是死的知识。
当你不断学习不断运用之后,你对一个领域的概念/模型就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有感觉,那时你的概念与概念之间,模型与模型之间,就会慢慢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就像神经突触,会发生奇妙的生物电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的网络。
04.复盘反思,内化沉淀
联想柳传志非常推崇“复盘”这种方法,他说:
联想有一种称为复盘的学习方式:做一件事情,失败或成功,重新演练一遍。大到战略,小到具体问题,原来目标是什么,当时怎么做,边界条件是什么,回过头做完了看,做的正确不正确,边界条件是否有变化,要重新演练一遍。我觉得这是提高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们上学时都非常熟悉一个概念“复习”,学完一项知识之后,过段时间要进行复习才能记得比较牢。
复盘是实践版的复习,上学时复习是为了记住知识,现在复盘是为了检验对概念/模型的应用情况,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任何概念/模型的掌握过程都需要耗费相当大的脑力,而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天生有一种节约资源的倾向,它会抗拒那些过于消耗脑力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在使用新概念和新模型的时候,没有进行及时的复盘,那你很容易就会忘记这次你好不容易获得的经验。
等到下次再次遇到这样的概念/模型应用场景,你还是会熟视无睹。
复盘包括四个阶段:回顾、反思、探究、提升,即回顾目标和过程、反思原因、探究规律、提升能力。前三个阶段是复盘的过程,第四个阶段是复盘的结果。通过复盘,形成文字,把我们的实践体验固化下来,便于回顾反思,这样,我们一个概念/模型的学习流程才算完成一个周期。
通过几个周期的实践,我们才能说对于一个概念/模型的掌握得比较清楚到位。
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重复“输入-处理-输出-复盘”这四个步骤的过程,当你把这四个行动步骤变成一种习惯,贯彻到学习工作中去,你一定能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图片来自网络
四、社群的促动
前面说的都是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个人需要做的事,一般来说,写到这里就够了。但是,我觉得碎片化时代学习,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非常重要的途径——社群。
这里指的是网络社群,且不排除线下活动。
我认为,社群是传统宗族消亡、以单位为主体的集体组织解体后,我们这个社会再次组织起来的一个创举。
社群打破了熟人圈的强关系,形成陌生人的弱关系。而通过社群的高粘性链接,让这种弱关系变成强关系,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价值。
01.社群时代的共助式学习
首先声明,这里说的社群不是灌水、斗图、闲聊的那种群。而是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大家的认识水平都比较高,群聊主要以高价值信息为主的学习型社群,比如秋叶大叔的“知识型IP训练营”,李笑来的“新生大学”,阳志平的“开智部落”,等等。
把自己扔到这样的社群中,你的成长会很快。
特别是碎片化时代,担心自己分分钟错过价值几百万的宝贵信息。找到若干属于你相关领域的社群,精选几个加进去,里面很可能找到对你来说很有价值的碎片化知识。
当你遇到问题时,抛到群里可能分分钟就有人出主意、想点子,让你找到解决方向。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思路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那么周密,所以,找到一群愿意和你一起做一件事情的小伙伴一起去做一件事,非常重要。
我很喜欢一句话——一个人可能跑的快,一群人才能跑的远。
当然,社群的选择是前提,如果你加入的本身就是一个水群,就不要指望能获得太有价值的信息了。
那么如何找到这样的社群?
最简便的方法是付费。付费加入一个与自己成长相关的社群,是一条捷径。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社群动辄几千块,值吗?
如果你体会过那种高质量社群的交流氛围,你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那种智力碰撞的感觉,是你在水群里完全感觉不到,这就涉及到我下面要说的内容。
02.在同侪压力中激活思维
同侪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同侪压力指的是朋友之间的正面影响力。
百度百科对“同侪团体”的功能列了13条:
1、互相承担、支持(被人关心)。
2、能获得喜悦(开心)。
3、是一项宣泄的途径。
4、界定自己的身份。
5、互相影响。
6、互相认同。
7、给予归属感。
8、给予安全感。
9、创造成功感。
10、形成规范。
11、增强力量。
12、替代家庭。
13、社会的缩影。一个优质社群就是一个好的同侪团体,在这样的团体中,你很容易就会通过他人的言谈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盲点和误区。
在这种环境中,你的大脑也会不知不觉被激活,开始高速运转,跟随大家的步伐一起前进,偷懒都不好意思哦!
比如我加入的阳志平老师的“开智部落”,王佩老师的“好中文的样子”,大家随便聊聊天,都有很多火花。受群规和版权限制,没办法截图给大家看,不过,相信我,在市场经济和网络环境下,价格与价值一般是成正比的,不用担心上当受骗,一个没有水平的人,可以骗一次,但骗不了第二次,他的恶名一定会在网络被记录下来。
所以,如果一个社群收费颇高且举办了好几期,你再看看社群创办人的微博微信是否有稳定输出和粉丝群体,如果以上条件都符合,就果断付费加入吧!
03.追随大神的人格化学习
最后说说社群中最有价值的核心——社群的创办人。
我们知道刻意练习有一条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找一个好导师。
这个时代学习的方法和路径有很多,无论是学习拆书帮的拆书法,还是学习易仁永澄的目标法,无论是学习李笑来的通过概念解决问题,还是阳志平的卡片大法追溯知识源头,各有千秋,关键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认准一个大神,追随、模仿、成长。
大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大神,就是因为他们踩过的坑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他们把自己踩过的坑指给我们看,把他们多年筛选出来的知识精华告诉我们,替我们探索更好的前进方向,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所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大神,就跟定他/她,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互联网时代的便利之一,就是你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和努力,就能够和大神发生链接,找到一个好导师已经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
如果往前倒推十年,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最多就远观膜拜一下罢了,可是现在我可以打赏、留言,通过努力就可以让大神注意到自己。比如前几天我就通过持之以恒的打赏和高质量的留言,成功进入秋叶大叔的核心读者群,和大叔发生了直接的链接。
不过链接大神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当你近观大神时,如果仅仅满足于当个吃瓜群众,那么你还是很难得到成长。你必须按照你的方向,一步一步踏实地走,踏踏实实去积累,有不懂的就请教,当然,这种请教是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的,切忌不能当伸手党。伸手党是网络最不受欢迎的人了。
假以时日,等到你的能力足够配得上与大神对话的时,你会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到啊!
最后送给大家查理·芒格的一句话——
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真正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思考:关于碎片和体系的学习
知识树。
如何让学习体系化,迅速入门一个领域?
罗振宇的学习方法:人格+缝合+碎片+目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