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卡梅拉,喜欢这套书的N个理由】与13幅名画的相遇



有很多读者说《不一样的卡梅拉》这套书已经看了N遍,小朋友们从3岁一直看到6岁,基本上已经能倒背如流了,但还是每次都觉得故事很新鲜,这只特行独立的法国小鸡因为一个梦想,勇敢地踏上旅途,以她的聪明智慧与贪婪的侵略者斗智斗勇……卡梅拉家族的每个人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敢于幻想,更敢于去尝试别人不敢想的事,他们坚定地认为“生活中肯定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抱着这样的信念,大小卡梅拉们执着地离开鸡舍出去探险!


作者用十几年来创作这套丛书,他巧妙的在每个故事里都巧妙地纳入许多小秘密等着读者去挖掘,比如:著名的历史人物、名画、童话、寓言、古希腊神话、历史事件、电影情节等等……这样编故事会使小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产生延伸阅读的兴趣。我们将分几次逐步揭开书中的小秘密。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卡梅拉的故事中隐藏着的13幅名画,眼尖的你有没有发现呢?



(温馨提示:单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第一幅:《呐喊》




(作者:爱德华·蒙克   年代:1893年)


《我想有个弟弟》P7里,可怜的卡梅利多非常想有个小弟弟,但是妈妈的蛋都被农场主拿走了,他想借同伴的小弟弟玩,却惨遭拒绝。于是,他大喊大叫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这幅关于存在性焦虑的画作,是美术史上的第二名作。

 

为什么是第二?第一是谁呢?当然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了~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幅画的作者——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在蒙克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记中,记录了他创作《呐喊》的灵感来源。日记中写道:“当时正当日落,我和两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我感到一阵悲伤——眼前的天空也突然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身子靠在栏杆上,感觉疲劳得要死——红红的燃烧的天空如同血与刀剑一般,笼罩在蓝黑色峡湾与城市之上——我的朋友们继续向前,而我却站在那里——我因焦虑而颤抖——然后我感到一声巨大无穷的呐喊划破自然。”

 

在画面最前面是骷髅又像是幽灵的人,就是画家蒙克自己。

 

要看懂一幅画,就要了解画家当时的心情以及背景,任何线条笔法的表现都直接反应出他的内心!

 

蒙克来自一个穷困潦倒的军医家庭,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次子。他出生于1863年,自小就失去母亲和姐姐,在他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对于生命和性爱有着强烈的憧憬和深深的绝望。他始终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保持怀疑的态度,在成为画家之后,仍竭力表现这种内心的不安和绝望。

 

在《呐喊》这幅画之中,蒙克以他在某一天傍晚所看到的红色低云笼罩的景象,以及回响于心灵深处的恐惧“呐喊”,描绘出他对生活的恐惧以及不安的情绪。

 

在画面上方,绛红如血的天空中央,有画家潦草的笔迹——“只有疯人才画得出”几个小字。那便是蒙克的呼喊,他始终认为自己过于敏感的神经是遗传所致。

 

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呐喊》在柏林公开展出时,几乎所有评论家都表现出明显的厌恶。这些习惯了令人赏心悦目艺术的人们,对这种形式、这种色彩以及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疯狂画面,感到震惊及恐惧,因为它似乎在自己灵魂深处引起共鸣......

 


第二幅:《锡诺普的第欧根尼》





(作者:吉恩·莱昂·杰罗姆   年代:不详)


同样是在《我想有个弟弟》这本书中,P12还有一幅名画。

 

鸬鹚佩罗住在大木桶里,他经常给小鸡们表演耍棍的绝技,他还对农场的主妇说,别挡了它的阳光!这难道不就是伟大的哲学家第欧根尼吗!

 

第欧根尼是希腊哲学家,犬儒派代表人物,“曾经公开讥讽过亚历山大大帝而活下来的少数几个人之一”。第欧根尼是的老师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与老师一道创立了“犬儒主义”派哲学。他比老师更著名的主要原因是他惊世骇俗的行为,以及一些逸闻趣事,特别是他与亚历山大大帝的邂逅。柏拉图曾说,第欧根尼是“发疯的苏格拉底”。

 

据说第欧根尼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画面上有一盏灯,是因为据说他曾经为了寻找一个正直的人,白天举着灯在城市中游荡,但一直没找到。他是现代行为艺术和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鼻祖。


第欧根尼则是敢于冒犯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对于这则广为传颂的故事,英国作家吉·海特有精彩的描述。大体上是说,一天第欧根尼正在晒太阳,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一个是哲学家国王,一个是比国王还快活的,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家。他们的对话,代表了希腊的精神!


鸬鹚佩罗对农场主的老婆说:“嘿,走开点,别挡了我的阳光,讨厌鬼!” 这段话就是第欧根尼老先生与亚力山大相遇的翻版。



第三幅:《睡莲·日本桥》




(作者:克劳德·莫奈   年代:1893年)

 

这幅图有人知道是哪一本的吗?——对啦,《我要找到郎朗》P36。

 

《睡莲·日本桥》这组画的作者就是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他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莫奈在1883年拖家带口搬去了巴黎北部的农村吉维尼,这小地方当年只有279个居民。他拿22000法郎买了一个大宅子,然后就开始心花怒放地栽花种地。从那以后,这片小天地就几乎成了难以远行的莫奈的全部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近身体状况还行,也想画画……我甚至想画点大画,我在地下室找到些旧草稿,克列孟梭看到后很是喜欢。总之,但愿,你们很快就能看到它们。”


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妻子爱丽丝的去世,给他造成沉重打击,紧接着他的右眼患白内障。他又因为风湿病已不能在画架前作画,便在家里客厅的墙壁上,用绑着长杆子的油画笔作睡莲的写生。

 

莫奈说:“我一天到头和这些画布打交道。画了一张又一张,有些颜色在前几天画的时候消失了,调不出来了,可是画着画着又突然出来了。当我以为我捕捉到一种颜色时,我尽全力把它落实到画布上,可是它来去无踪,刚出现,就消失了,呈现出另一种我等待了好几天,想画在另外一张画上的奇妙颜色。所以我一天到头停不下来!”

 

莫奈74岁开始创作巨幅《睡莲》,持续12年直到莫奈86岁去世为止。这是一部宏伟史诗,是莫奈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

 


第四幅:《雪中猎人》




 (作者:彼得·勃鲁盖尔   年代:1565年)

 

出自《我爱小黑猫》P32。

 

故事情节就不多说了,田鼠普老大、克拉拉、细尾巴,这三个坏家伙没少出现在2-4季里面。

 

老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

 

话说,尼德兰地区在哪儿?

 

尼德兰(Netherlands)意为“低地”,是位于欧洲北部的一个历史上的地区,它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一带。

 

尼德兰的艺术主要受到哥特式和中世纪拜占庭细密画的影响,注重细节的描绘。关注世态人情,将日常生活融入绘画之中。老勃鲁盖尔是与意大利艺术风格相区别的最后一位尼德兰画家,在他之后尼德兰艺术已同意大利逐步趋于一致。作画的这一年是文艺复兴的后期。文艺复兴三杰早已过世,整个意大利画坛就剩下威尼斯画派闪耀余晖。

 

1565年,老彼得·勃鲁盖尔画的这幅名为《雪中猎人》的画。委托他作画的是安特卫普的一位富有的银行家。银行家要求画家按照当地各个月份的风光,分别画12幅画。

 

这幅《雪中猎人》,描绘的是一月的景象。房檐、屋顶和远传的山峰上,都积着厚厚的雪。三位猎人正在齐脚脖深的雪中走下山坡,跟随的狗群,一位猎人肩背着他们当天唯一的猎物.画面右侧的远景中,有不少人在结冰的湖上滑冰。这一幕冬日雪景显得其乐融融。



第五幅:《穿靴子的猫》




(作者:古斯塔夫·多雷   年代:19世纪)

 

同样是在《我爱小黑猫》中,P44的场景,小黑猫穿上了靴子,正要和大家道别。

 

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出生于斯特拉斯堡的多雷自幼喜爱绘画与文学,早期致力于讽刺漫画,21岁时印为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绘制插画而闻名欧洲。他的作品生动、幽默、细腻、充满奇趣的幻想与超前的现代风格。

 

多雷所领导的创作室在19世纪后半叶几乎左右了整个插图版画工业。他一生一共制作了4000多种版本、10万多幅金属版和木版插图画。当然他的创作并不仅限于版画,更有大量宗教题材油画,以及在晚年转攻的风景水彩与雕塑。

 

多雷和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共生关系,他以非凡的想象力、超俗的版画功力以及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力探索着艺术的通感地域,他对后人的影响之深,从梵高到电影《12猴子》的导演特里·吉列姆的身上都能觅其烙印,更是为无数现代漫画家奠定了天马行空的风格基石。

 


第六幅:《自由引导人民》




(作者:欧仁·德拉克罗瓦   年代:1830年)

 

出自《我不是胆小鬼》P45。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作品。

 

它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这幅画的历史背景是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


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最后查理十世逃亡英国。

 

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当我们了解历史以后再看一幅画,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七幅:《路易十四肖像》

 



(作者:亚森特·里戈   年代:1701年)


《我要救出被贝里奥》P48,贝里奥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剪羊毛这倒霉事,他那身珠光宝气的金羊毛被羊倌剪去给法国国王做了顶金光闪闪的发套。

 

小朋友们知道吗?国王头顶金羊毛,右手持权杖的这个场景正是作者从里戈著名的肖像画《路易十四》中吸收的灵感创作出来的。

 

法国从17世纪开始尤为重视肖像画的创作,里戈作为极富代表性的肖像画家,他从1688年开始接受路易十四王室的邀请,成为了皇族、贵族的专属宫廷画师。他画的《路易十四》一直被奉为肖像画中的上乘之作。路易十四是法国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国王,自称太阳王。

 

在这幅肖像中他摆出一副至高无上的架势,站在台子上,身着加冕袍服,戴着长长的黑色假发,佩带着金制勋章,右手手持顶部为百合花的权杖,腰间挂着号称“查理大帝宝剑”的加冕宝剑。里戈用极其写实的风格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国王的相貌和风范。不过这次国王的头上可没闪着金光!

 

路易十四的才华出众,多才多艺,通晓天文、地理、解剖学等。他是“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赞助者”。他也是高跟鞋的发明人哦!

 

 

第八幅:《拾穗者》

 


(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   年代:1857年)


出现在《我爱平底锅》P17。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个信仰宗教的画家。他一直记得很小的时候祖母唤他起床的情景:“起来,起来,我的小弗朗索瓦,你知道吗?小鸟赞颂上帝的歌儿已经唱了好久了!”上帝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的画作主观上不是传递社会意义,不是阶级意义,而主要是宗教意义。他作画目的就是在含辛茹苦的折磨中表现生命的美。《圣经》、弗吉尔与荷马的诗篇,米勒把这些经典当作一日三餐般诵读,生命不息,阅读不止,努力使自己的气质更接近他们。他在《拾穗者》中描绘的人物,不仅仅是沉默寡言和默默无闻,也不只是贫困,饱受虐待,或微不足道。她们还像弗吉尔与荷马笔下的战士一样,是一首伟大的诗篇,是生命史诗中的英雄。

 

这幅画原来的题目叫《八月》。构图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米勒有几个好朋友,是社会活动家,他们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于是建议米勒修改构图,直到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正是这一修改,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影响。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米勒一生留下作品不多,他从 1840 年至逝世的三十多年间,所作的油画约仅八十幅,而且多数是小幅。这并非他对创作缺少热情和精力,而是他重于思考。每作一画经常重复思考,这可从他留下的许多素描草稿看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并不在于作品之多寡,只要能有几幅作品在美术史上留名,也就足以永垂不朽。米勒就是如此。



第九幅:《虎牛之斗》

 



(作者:亨利·朱利安·费利克斯·卢梭   年代:1910年) 


来自第一本《我想去看海》P36。

 

皮迪克和卡梅拉认识以后,想多了解些卡梅拉,他们在森林里边聊天,边吃水果,这张图是模仿了一幅名画(又名《热带森林》)。


卢梭也常被人称为“原始主义”画家。因为他笔下那浸润着幻想色彩的丛林风光,人们与野兽间充溢着温情的对视,和一种似梦非梦的神秘情调,很容易将人引向对一个遥远的古老时代的“回忆”。滤去原始时代血与火的残酷,留存的只是天真,稚拙,宁静与生命的单纯。这位都市里的“土著”(他一生未离巴黎)就生活在这个只属于他的想像的世界里。正如他自己所说,梦的单纯的力量,支配着我的景物。卢梭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有一个奇妙的神秘的永远的梦。

 

卢梭的作品“纯净”得让你一眼就能看“懂”,却又总疑心放过了隐藏其中的某种深刻的奥秘。

 

不过,他倒愿意仅仅保留一份天真与稚拙的感受,认定那单纯、自由、随心所欲无所依傍的形式就是一切。他是法国卓有成就的伟大画家。他用那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的真谛,这使他的画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

 

卢梭画的主题包罗万象,除了巴黎市郊,还有手法率真直接的人像,瑰丽的寓言性作品,花卉、尤其是一批富异国情调的大幅幻想式作品,这些作品是他常逛巴黎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所激发出来的。



第十幅:《四季·夏季》




(作者:朱塞佩·阿尔钦博托   年代:16世纪)


《我不要被吃掉》P38的故事里,机灵的卡门指挥大家把各种蔬菜组合在一起,伪装成了怪物科尼。

 

朱塞佩·阿尔钦博托接受当时意大利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的委托,为国王的宫殿画了肖像油画作品《四季》。

 


《四季》由四幅油画作品所组成,它们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朱塞佩·阿尔钦博托的肖像油画作品特点是用水果、蔬菜、花、书、鱼等各种物体来堆砌而成,创意十足。



第十一幅:《贵妇人与独角兽》




(作者:不详   年代:约为1484-1500年间)


《我好喜欢她》P36。卡梅利多为了送给心爱的罗西娜一朵玫瑰花,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行,差点丢了性命。幸好百花王国的独角兽救了他,而高贵的夫人竟然送了他一朵珍贵的玫瑰,这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


百花王国可真美啊,色彩明艳,百花盛开,小动物们都簇拥在贵夫人身边,好不热闹。大家可知道,这个场景的原型来自于中世纪法国贵族送给妻子的挂毯上的图画。画中的背景颜色为红色,鲜艳悦目,并且用百花作装饰,中间不时点缀着可爱的小鸟或小动物。草坪上长满了花花草草和点缀以及各种各样可爱的小动物,既和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又和大背景浑然一体,看起来十分丰富华美。

 

这幅画的标题是'我唯一的愿望',它表达了这幅作品的核心意义。在画中,侍女手捧着一个盛满珠宝的手饰盒,妇人似乎要从盒中取出一条项链来戴上;但也有另一可能是她刚把项链摘下来,要放回盒中去。正是因为这个动作使得这幅挂毯的寓意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人们有许多不同诠释。但其中最常引用的诠释是拒绝诱惑:女子把项链摘下放回手饰盒中,这个姿态表明了她抗拒物质的诱惑。不过大家发现没有,送给卡梅利多玫瑰花的贵妇人可比原画中的贵妇人漂亮多了呢!

 

该画的寓意丰富而含蓄,除了以独角兽、关闭的花园以及用石榴树来象征女主人的贞洁之外,一般认为画上还有对五种感官的比喻:贵妇人手持的镜子中照出了独角兽的形象,这是视觉的象征;聆听奏乐之声的贵妇人,暗示听觉的寓意;百花齐放的花园暗示嗅觉的寓意;侍女端着的糖果盒是味觉的象征;独角兽与狮子掀起帐篷的门帘则代表了触觉。这是一幅充满民间传奇色彩的艺术杰作,画家以平面化、装饰性的手法在这里绘制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描绘精细入微,色彩明艳照人,整幅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朝气、生活的欢乐与自然的生命力,予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


 

第十二幅:《月光》




(作者:爱德华·蒙克   年 代:1895年)


出自《我想有颗星星》P10。卡梅利多把海星当成了天上落下来的星星,欢天喜地……


在蒙克的一生中,他一直保持着极好的艺术感觉而创作出了一系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如在32岁时,46岁时以及78岁时的画像,仿佛艺术家要时刻审视着自己,审视着生活。而蒙克的那种带有自传性的绘画是他与同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北欧的那群“世纪末”艺术家们的普遍反思与自省。

 

早在1890年中期,蒙克也曾尝试放弃自己太过外露的哲学性暗示题材。在循序渐进之中,蒙克的一批新作也显示出他对客观世界更为丰富与全面的认识,从而减少了那些悲观主义倾向的基调。《码头的少女》把人们引入一个迷人的夏季傍晚;《岸旁的舞蹈》中三位女性的形象也与《生命之舞》的象征主义意味有所不同,整幅画面婉如一首仲夏夜的田园诗。目前,蒙克转入到风景画的创作中。象《冬天》、《白夜》,都把观众引入挪威那特殊的景致与氛围之中。在版画领域,蒙克进一步深化着自己的主题并发展了色彩上的视觉效果。特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不断创作的木刻作品依然保持着艺术上独树一帜的风范。


 

第十三幅:《维纳斯的诞生》

 



(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   年代:1487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画背后的疯狂艺术史 | 知识周刊
收藏|世界名画《生命的舞蹈》
快速提高美术修养的100幅世界名画献给你(下)
克劳德·莫奈五大名画
世界名画欣赏-《呐喊》·行业信息·家具,装饰,配饰,陈设,软装饰----中国软装饰网
世界著名油画简介之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