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黄帝内经》之 《素问.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导言】

本篇以五脏为中心,运用五行学说,对人的日常生活、发病因素、脏腑功能、病情变化、脉搏形象、药物性味、饮食宜忌等进行分类归纳。


【篇名解】

宣明,意指公开表明,毫无隐瞒;五气,就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


【主要内容】

承接上篇《藏气法时论》五脏之气法象四时的理论,按照五行法则归纳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脏之脉等,以此阐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规律,作为临床诊治的指导原则。

【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1〕:心为噫〔2〕,肺为咳,肝为语〔3〕,脾为吞〔4〕,肾为欠、为嚏〔5〕,胃为气逆、为哕、为恐〔6〕,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7〕,是谓五病。


【注释】

1、五气所病:张隐庵:“五脏气逆而为病。”


2、心为噫:噫,即嗳气。张隐庵:“阴气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上走心为噫。盖此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张景岳:“……是心脾胃三脏皆有是证,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舒伸,故为此证。”


3、肝为语:姚止庵:“语者,所以畅中之郁也。肝喜畅而恶郁,故为语以宜畅其气之郁。”


4、脾为吞:张隐庵:“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丹波元简:“吞,即吞酸酢吞之谓。”酢同醋。


5、肾为欠、为嚏:姚止庵:“欠,呵欠也,神气昏惰之所致。盖肾藏精,精虚则神气昏惰而欠焉。嚏,喷嚏也,肺气外达之所致。肾乃寒水,气易冰凝,肾为肺子,上达于母,则发而为嚏,不独外寒风寒为嚏也。”


6、胃……为恐:张景岳:“恐,肾之志也,胃属土,肾属水,土邪伤肾则为恐,故皆涉于胃也。”姚止庵:“肾虚则恐,恐非胃病也。然胃本多气多血,其火最盛,火盛则烁水,水虚肾弱,肾不敌胃故为恐。胃病亦恐,不可不知也。”


7、胆为怒:张景岳:“怒为肝志而胆亦然者,肝胆相为表里,其气皆刚,而肝取决于胆也。”


【译文】

饮食五味入胃后,各归其所喜的脏: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肾,甘味先入脾。这就叫五入。


五脏之气失调各自产生不同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气逆、呃逆、恐惧,大肠和小肠之气失调则泄泻,下焦之气失调,水溢肌肤则为水肿,膀恍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其不能约束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就叫五病。




【原文】


五精所并〔8〕: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9〕: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10〕: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注释】

8、五精所并:五精,五脏之精气。并,张景岳:“并,偏胜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以并,阴阳相倾”句。五精所并,意指五脏之气的偏胜。


9、五脏所恶:恶(wù),厌恶。张隐庵:“金木水火土,五脏之本气也。风寒热燥湿,五行之所生也。五脏之气,喜于生化。故本气自胜者恶之。”由于五脏生理特点各不相同,五脏对于六气的反应也不同。心本属火,过热则病,姚止庵:“肺合皮毛,寒气易入,故曰形寒饮寒伤肺也。”张景岳:“肝属木,其应风,感风则伤筋,故恶风。”姚止庵:“脾本湿土,而性则喜燥,盖湿极则气滞而不能运化(矣)。”张景岳:“肾属水而藏精,燥胜则伤精,故恶燥。”


10、五脏化液:张隐庵:“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由于五脏生理各有特点,故其化液有五:心主血,汗乃血之液,故汗为心液;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液;泪出于目,目为肝窍,故泪为肝液;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唾生于舌下,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唾为肾液。


【译文】


五脏之精气相并于某一脏所发生的病变:精气并聚于心则喜笑无常,并聚于肺则悲哀,并聚于肝则忧愁,并聚于脾则畏惧,并聚于肾则恐慌。这就叫五并,是由于五脏精气虚弱而引起相并的。


五脏各有厌恶:心脏厌恶热,肺脏厌恶寒,肝脏厌恶风,脾脏厌恶湿,肾脏厌恶燥。这就叫五恶。


五脏各有化生的液体:心化液为汗,肺化液为涕,肝化液为泪,脾化液为涎,肾化液为唾。这就叫五液。




【原文】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11〕: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12〕,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13〕,是谓五发〔14〕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15〕,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16〕,是谓五乱〔17〕


【注释】

11、五病所发:张隐庵:“五脏之病,各有所发。”即各有好发部位及时间。


12、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王冰:“骨肉阴静,故阳气从之。血脉阳动,故阴气乘之。”马莳:“阴经之病发之在骨与肉,以骨属足少阴,肉属足太阴也;阳经之病发之于血,以血生于营气,营气属阴经不胜阳,故阳经有病而血随以病焉。”


13、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张景岳:“阴胜则阳病也。阳胜则阴病也。”姚止庵:“阳病何以发于冬?冬阴气敛,阳不能安,阳邪恶郁故也。阴病何以发于夏?夏阳气泄,阴乃外达,阴泄必随阳而出故也。”


14、是谓五发:高士宗:“肾为阴,其藏在骨,故肾阴之病发于骨;心为阳,其主在血,故心阳之病发于血;脾为阴,其主在肉,故脾阴之病发于肉;肝为阳,于时为春,冬失其藏,春无以生,故肝阳之病发于冬;肺为阴,于时为秋,皮失其长,秋无以收,故肺阴之病发于夏。”张隐庵:“谓五脏皆有所发之处,各有所发之因。”


15、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张景岳:“搏,击也。巅,癫也。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故为癫疾。上文言邪入于阳则狂者,邪助其阳,阳之实也。此言搏阳则为巅疾者,邪伐其阳,阳之虚也。故有为狂为巅之异。《九针论》曰: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言转入阴分,故为癫也。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故声为瘖哑。阴者,五脏之阴也。盖心主舌,而手少阴心脉上走喉咙系舌本;手太阴肺脉循喉咙;足太阴脾脉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而筋脉络于舌本;足少阴肾脉循喉咙系舌本,故皆主病瘖也。《九针论》曰:邪入于阴,转则为瘖。言转入阳分则气病,故为瘖也。按:《难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巢元方曰:邪入于阴则为癫。王叔和云: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曰: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传则为癫痉;邪入于阴,传则为痛瘖。此诸家之说虽若不同,而意不相远,皆可参会其义。”


16、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张隐庵:“阳分之邪而入之阴,则病者静,盖阴盛则静也。阴分之邪而出之阳,则病者多怒,盖阳盛则怒也。”


17、是谓五乱:张隐庵:“谓邪气乱于五脏之阴阳。”


【译文】


五味各有禁忌:辛味能入气,气病病人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入血,血病病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能入骨,骨病病人不可多食苦味;甘味能入肉,肉病病人不可多食甘味;酸味能入筋,筋病病人不可多食酸味。这就叫五禁,不要使之多食。


五脏疾病的发生:肾病多发于骨,心病多发于血,脾病多发于肉,肝病在冬季就会埋下病根,肺病在夏季就会埋下病根。这就叫五发。


五脏被病邪扰乱而发病:邪气侵入阳分则发生狂乱,邪气侵入阴分则发生血脉阻滞的痹症,邪气搏击于阳分则发生头部病变,搏击于阴分则导致音哑之疾,邪气由阳入阴则病人较安静,由阴出阳则病人多躁动。这就叫五乱。



【原文】


五邪所见〔18〕: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19〕,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20〕,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21〕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22〕: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注释】

18、五邪所见:马莳:“此言五脏之邪有所见之脉也。”


19、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张隐庵:“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五脏阴阳之正气也。反得所胜(疑为所不胜之误,引者)之脉者,邪贼盛而见于脉也。”马莳:“春得秋脉,金克木也;夏得冬脉,水克火也;长夏得春脉,水克土也;秋得夏脉,火克金也:冬得长夏脉,土克水也。”


20、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新校正》云:“阴出之阳病善怒,已见前条,此再言之,文义不伦,必古文错简也。”张景岳:“《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凡此五邪,皆以真脏脉脉见而胃气绝,故曰阴出之阳。阴盛阳衰,土败木贼,故病当善怒,不可治也。”张隐庵:“夫内为阴、外为阳,在内五脏为阴,在外皮肉络脉为阳。在内所伤之脏气,而外见于脉,故名曰阴出之阳。邪出于脉,则血有余。经曰:血有余则怒。此正气为邪气所胜,故为不治。”


21、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内经释义》:“此六字(指皆同命死不治,引者),疑是后人旁注,传抄误入正文者。”马莳:“是谓五邪皆同名,曰死不治耳。”张隐庵断句为“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注云:“此言上文之所谓不治者,谓五脉皆为邪胜也。如五脏之气,为邪所胜,见四时相克之脉,皆为死不治矣。”姚止庵认为“皆同命"为衍文,注云:“此相克之定例,所谓制于其所不胜,鬼贼相刑,未有不死者也。”


22、五脏所主:张隐庵:“五脏在内,而各有所主之外合。”


【译文】


五脏受邪所见的脉象:春天出现秋天的毛脉,夏天出现冬天的石脉,长夏出现春天的弦脉,秋天出现夏天的钩脉,冬天出现长夏的软脉。这就是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是不治的死症。


五脏各有所藏的精神活动: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叫五脏所藏。


五脏各有主宰的五体:心主管血脉,肺主管皮毛,肝主管筋,脾主管肌肉,肾主管骨骼。这就叫五主。



【原文】


五劳〔23〕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24〕: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25〕,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注释】


23、劳:张隐庵:“劳,谓太过也。”


24、五脉应象:张隐庵:“五脏之脉,以应四时五行之象。”


25、脾脉代:王冰:“软而弱也。”张景岳:“代,更代也。脾脉和软,分旺四季,如春当和软而兼弦,夏当和软而兼钩,秋当和软而兼毛,冬当和软而兼石,随时相代故曰代,此非中止之谓。


【译文】


五种过度的劳作对人体造成的损伤:长久地用眼则耗伤血,长久地睡卧则耗伤气,长久地静坐则损伤肌肉,长久地站立则损伤骨骼,长久地行走则损伤筋脉。这就叫五劳所伤。


五脏之脉相应的物象:肝脉像弦,心脉像钩,脾脉像代,肺脉像毛,肾脉像石。这就是五脏的平脉。




【总结】


1、宣明五气篇,全面论述了五脏之气,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了五味入五脏的“太过与不及”的关系,是指导我们养生的重要文献,凡中医、养生之人,必读此篇。


2、万物相生相克,五味浓淡相宜能调养五脏,可若过偏过盛,则会顾此失彼,打乱五脏之间的平衡和制约。《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3、本篇中提到了“五脏化液",这里我们举例说明,糖尿病在中医里被划为干渴症,什么意思呢?就是口渴,总想喝水,可喝了水也不解渴,总是要不停地喝。喝多了,尿的自然就多。总尿,在排出身体有害物质的同时,也会流失有益的东西。所以,人就要不停地吃东西,如此反复,人体渐渐消瘦,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的糖尿病之症状就会显现出来。


 问题来了,糖尿病人、干燥症病人为什么会口渴?我们知道,这和“五液”有关。人的口腔中,充满了唾液,细分起为,清亮的部分为涎,而粘稠的部分为唾,涎为脾之液,而唾为肾之液,口干口渴之人,必定是脾、肾的功能差,或者是经络不通,使脾肾之液无法上达口腔所致,因此,解决的方案也就很明确了,先打通经络,再调整脾肾之阴阳。


  再来说说干眼症,很多用电脑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眼睛发干,要用滴眼露来解决。“五液”告诉我们,泪为肝之液,干眼症,一定和肝血不足有关。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为什么别人看电脑眼不干,而你眼干呢?肝血亏了,没有多余的可上行到眼部,故而眼干。


  同理,无汗、鼻干的情况,和这些都有类似之处,解决方案也基本相同,这些理论,就是中医之精华,感谢《黄帝内经》,这些原理,是西医无法理解的,也是他们无法解决的,因为,研究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医学,不可能理解,活人与死人是完全不同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读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何谓“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病所发”、“五邪所乱”
史上最全五行系统对照表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五味、五气、五病、五色与五行八卦的关系
​道家密传《太乙版黄帝内经》(太初)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