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山远| 破心中霾更难——雾霾深重时 细读王阳明
点击上方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哦!



文 | 关山远


雾霾弥漫之时,人内心的沮丧,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沮丧地困守室内,往外看,已厌烦了天地间那一团肮脏与寒冷的混沌,其实,这是向内看、审视内心的好时机。

正好手头有几本跟王阳明有关的书,就读读王阳明吧。

雾霾从何而来?

这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但可以确定的是,雾霾是工业文明的副产品。再往深里说,这也是人心的大问题:人类需要什么样的世界?人类又在怎样破坏世界?人类如何才能追求到平衡:发展与生态的平衡、精神与物质的平衡、身体与灵魂的平衡?

除了物理意义上的雾霾,我们更不能轻视心灵层面的雾霾:愚昧、贪婪、短视、麻木、拜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内心的雾霾,带来了雾霾。

治理内心的雾霾,难度甚至要大于治理雾霾。诚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雾霾弥漫,人人都在埋怨:城里人指责农民烧秸杆,农民指责城里人开汽车;白领批评工厂污染,工厂埋怨城市供暖……人人都把过错推给别人,却很少想到自己的责任,就像一个叭叭叭吞云吐雾的老烟枪,义愤填膺地咒骂雾霾让自己呼吸不畅。又如偏要在污染天放烟花的人,振振有词地“比烂”:跟化工厂相比,我这点污染算什么?

还是王阳明一语道破:无论身处什么时候,无论外界有多少监督,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除了你自己

对“心”的探索,王阳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著名学者杜维明说过,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他认为,王阳明对儒学的贡献,就像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对宗教的贡献一样,马丁·路德说过:“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信仰,不要靠外在的制度,不要靠牧师,甚至不要靠教皇来帮忙,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信心得救。”

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差不多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当时在欧洲,人们普遍相信罪人死后要受刑罚一段时期,怎么办?很简单,购买教宗出售的赎罪券,就能缩短这段刑罚期。所以当时兜售赎罪券的教会、主教和他们的代理商人,赚得盆满钵满。马丁·路德对此愤怒不已——人居然能够用金钱来跟上帝讨价还价?

人得救是凭信心不是靠行为的得救论,一直是马丁·路德的主要神学理论。王阳明也说:“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这正是我们今天读王阳明时的宝贵启迪:王阳明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强大的内心,能够帮助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成为圣贤。 

现代人无法奢求成为圣贤,但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从雾霾带来的沮丧与愤怒中平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雾霾与精神雾霾的关系。  

王阳明的内心,很强大。多大的雾霾——政治的心灵的,都无法让他屈服,更不会让他崩溃。

今天很多人,都想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饱饮各种心灵鸡汤,遍尝诸多成功秘笈。

但王阳明告诉大家的是: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走向内心的强大,要经过历练甚至磨难。王阳明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对王阳明推崇备至,曾说王阳明的心学堪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他还有句话“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意思是说:修心养性,绝非一蹴而就。

王阳明一生坎坷。他从小以神童知名,但数次科举失利,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中举之后,走上官场,又因得罪太监刘瑾而险遭杀身之祸,即便在平定宁王之乱、达到人生巅峰之时,也因小人馋告而差点失去一切……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相比之下,今天仕途遭遇一点挫折就怨声载道的官员,只能用“矫情”二字来形容了。

王阳明小时候,堪称顽劣少年,各种记载中都有他行事乖张、屡遭殴打的故事。青年时代,他也一度迷惘,精神不知往何寄托,后人曾概括年轻时的“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用今天的话来说,王阳明年轻时候,痴迷求仙拜佛,喜欢打打杀杀,走了不少弯路。

这种沉溺对年轻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在今天,也有很多与当年王阳明一般的同龄人,沉溺于游戏、追星、情色、金钱……但是很多人一直未能挣脱,一辈子沉溺其中,甚至成了悲剧的主角。

王阳明是如何完成自己的转变的?史载,在被贬谪到偏远蛮荒的贵州龙场驿时,某个晚上,习惯夜夜静坐深思的王阳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兴得跳了起来,把睡着的仆人们都惊醒了,史称“龙场悟道”。但半夜悟道,颇多戏剧成分,应该说,王阳明悟道,是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尤其是到了龙场驿之后,结合自身处境,加上宁静的环境,日夜思想,终于大悟。

著名的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一书中描写“龙场悟道”时说:“一天夜里,王阳明恍然顿悟,随即发狂般地欢呼雀跃起来,感觉就像云开雾散、豁然见阳光一样,终于使至今未曾参透的‘格物致知’之旨露出了真相。王阳明觉悟到:原来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王阳明曾经按照朱熹的学说,去格一草一物之理,有一次决定穷竹之理,他守在竹林中,“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自己反倒大病一场。但如此努力,也无法实现“心”与“理”的融合。

龙场顿悟,是王阳明第一次清楚认识到“心”与“理”的融合。“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王阳明的学说,是九死一生才讲得出来。”杜维明如是说。

穷其一生,王阳明都在修炼自己的“心”。他的临终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活得光明磊落,走得坦坦荡荡。对今天的人来说,无法重复王阳明悟道之过程,但王阳明始终保持好学深究、追求真理的态度,在事上磨练的精神,尤其是对心的修行,值得今人学习。

雾霾沉沉,如何解决?这是对今人的一大考验。

读王阳明,一大震撼还是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阳明一介书生,却能立下赫赫军功,令后人称奇。他的军功,主要是“三征”,按时间顺序,先是以赣南为中心,跨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地,一举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人人惊呼王阳明是神;继而在江西快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被后人誉为用35天时间,平定了朱宸濠策划了三十年的叛乱;第三征是指成功讨伐广西思恩、田州以及断藤峡、八寨的叛贼。

“三征”当中,以平定宁王叛乱最为显赫,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挽救了大明王朝。当时王阳明任南赣巡抚,宁王叛乱,声势惊人,呈席卷之势,而王阳明手中无兵,却临危不乱,他一方面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另一方面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他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宁王发兵攻打南京,却又故意泄露给宁王。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朱宸濠进兵南京,但宸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随即攻打安庆受挫,此时王阳明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王阳明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

学者余秋雨曾这么形容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一代大师钱穆也说,他最佩服的三个人,是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这三人均是文武双全达到极致者。

后人评价:王阳明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这并非贬低王阳明,其实,这是战争的本质。

有意思的是,王阳明很早就显露出了解决问题的超强能力。他13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爱妾扶正,虐待王阳明。某一天,王阳明上街游玩,看到一个卖鸮鸟的,立刻买下来,然后来到巫婆的住处,给了她五钱银子,告诉巫婆过会儿见到继母要如此这般说。叮嘱完毕,王阳明回家,偷偷走进继母的卧室,把鸮鸟藏在被子底下。继母回到卧室,一掀被子,鸮鸟突然从中飞出,在屋子里乱转,还发出阵阵怪声。继母给吓坏了,在民间,野鸟入室是不祥的征兆,更何况还是一只发出怪声的鸮鸟。继母百思不得其解,这只鸮鸟是怎么进到自己的被子里的……越想越觉得害怕。

《王阳明大传》形象地记载了这个故事:“王阳明听到继母发出惊叫声后,佯装什么都不知道,进屋询问原因。继母向他详述了这一怪事,阳明听罢说:‘何不召巫者询之?’继母立刻派人找来巫婆。巫婆一进门就嚷嚷道:‘家有怪气。’然后又盯着继母看了一会儿,说:‘夫人气色不佳,当有大灾晦至矣。’继母将被子中飞出鸮鸟一事告知巫婆。巫婆听后对她说:‘老妇当问诸家神。’于是点好香烛,让继母跪拜诸神。仪式结束后,巫婆又假托王阳明生母的亡灵附体,警告继母说:‘汝待我儿无礼。吾诉于天曹,将取汝命。适怪鸟即我所化也。’继母信以为真,跪拜无数,认罪忏悔,并且表示:‘此后再不敢。’……”

此事过后,继母对王阳明的态度大有好转,不敢再无礼。冈田武彦认为:虽然以上所述未必为真,却显示了王阳明从小就善权谋术策。正是因为如此,他日后才能从刺客手中死里逃生,才能平定长年作乱的贼寇,并神速果敢地平息了宸濠的叛乱,完成救国之大业。

跟王阳明成人之后“狡诈专兵”相比,用鸮鸟惊吓继母,只是略施小计,但可见对人性弱点的把握,非常精准。


王阳明很厌恶只会夸夸其谈却不会解决问题的儒生,就像我们今天厌恶那些“只会吹牛不会吹霾”的官员一般。

早在14岁的时候,王阳明就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兵法,他认为儒生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懂兵法,虽然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当世的儒生仅仅是巧于章句,平时只关注科举及第和荣华富贵,儒生做文章粉饰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无策,实乃儒生之耻。

15岁时,他愤怒于叛乱四起、攻城略地,便跟父亲说:打算直接向皇帝上书,陈述对策,并请皇帝像当年汉武帝授权侍臣终军一样,给他“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不是寻常人,36岁时考中状元。这位状元父亲一听,怒吼起来:“汝病狂耶!书生妄言取死耳。”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你有病啊?你找死啊!”王阳明被骂之后,不吭声了,但雄心壮志,已在心头埋下。 

若干年后,王阳明以军功著称时,可以想象,父亲王华是多么感慨:这个年少轻狂的熊孩子,真的成功了……

赫赫军功,正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最成功的验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难怪阳明精舍舍长蒋庆感叹:王阳明是“行动圣哲”,阳明学是行动儒学!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口若悬河、文章做得花团锦簇的,不知有多少人,但像王阳明这样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寥寥无几。

需要强调的是,王阳明的军功,并非依靠的是小聪明。他一直在学习,而且不像同时代寻常儒生那般学习,除了八股文,他致力学好兵法,并在少年时代出游四方,纵观山形地势,小小年纪,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更需要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的真谛,只强调博闻强识,不修德行,或者对经世致用漠不关心,这些都违背了阳明学的主旨。

在王阳明看来,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不分轻重,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至善。如果儒学忽视治人,而只重视修己,那它就会变得和佛教、老庄一样,重视出世、超脱和独善其身。如果儒学忽视修己,而只重视治人,那它又会变得和法家、纵横家一样,重视功利和权力。前者虽然纯真,但却忽视现实;后者虽然重视现实,却缺乏纯真。

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远不仅仅停留在手段这个层面上。

治霾者,真的要好好研究王阳明。

                   

公元15281129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内章江的一条船上,享年57岁。他走了,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座丰碑,高山仰止。

在今天,雾霾深重时,细细研读王阳明,能悟到先贤如灯塔,思想的光芒,穿透重霾,烛照人心。

这世界有诸多不美好,好在已经过去的时间中,有诸多先贤一直在与不美好抗争,在竭力追求美好,并告诉后人,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走出雾霾。


转载请注明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笔谈】关山远:王阳明给今人的启迪
不羁少年王阳明(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转载)
王阳明:所有困境,都有出路!越退缩越失意,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与格局
QQ浏览器
王阳明:看顾你的内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