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和传统节日体系

原创 秘书处 山东民俗学 2019-11-28

摘  要:中国节日体系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由此形成的时间制度将不同的参照体系汇集在一起,互相补充,形成一幅纵横交错、多元混成的指示时间的线路图。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和节日体系,蕴具着异常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诗意内涵,对内促进和谐,增强认同,对外成为民族身份的标志,并曾在历史上对亚洲的一些民族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时间制度  传统节日  体系

中国人的节日体系是和中国人特有的繁复而有致的时间制度分不开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坐落在时间坐标上,而且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以及人与时间的密切关系。

什么是时间?哲学家说,时间和空间一样,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没有物质也就无所谓时间。而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时间是一个过程。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就体现在时间的过程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谈的时间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二是事件发生历程的时间间隔。




时间仿佛是线性的运行历程,不断前进,不会稍停,也不会返回。时间总是需要参照物来表现,这是我们能够把握它的客观标志。然而,以时间的许多参照物而言,它又有像螺旋旋转一样的圆周式的周期性。人类要想从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找寻到发展规律,最先利用的参照物是太阳和月亮。从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我们称这一周期为“一日”;从一次月圆到下一次月圆,我们称之为“一月”。更长的时间周期,并不容易找到可以作为标志的参照物。我们的远古先人,看到谷物成熟在时间长度方面的相对固定的周期性,于是就称它为“年”,而这一周期又与季节变换的周期相吻合。最初“年”的写法,正是谷物成熟的象形。

为了使社会群体能有共同语言,能够互相交流和协同动作,人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制定共同的时间计算办法。历法的制定从来都是国家行政的大事。我们这里所说的时间制度,其核心部分正是就历法而言的(这里我们单说夏历和公元纪年的所谓公历)。但它不止包括历法,还包括我们广泛使用的其他时间计算办法。历法之所以被称为“法”,时间制度之所以被称为“制度”,是因为大家都必须把它当作一种成规,加以遵守。

那么,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不同的参照体系汇集在一起,互相补充,形成一幅纵横交错、多元混成的指示时间的线路图。




先来说夏历。为什么叫“夏历”呢?是因为这一历法从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被确定下来了,当时即以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晦日)和正月初一(朔日)为两个时间周期的交接点。汉代太初元年(104年)汉武帝定太初历,沿用夏历,以正月为岁首。

然而,我们的先人发现,如果单纯以朔望月为参照单位制定历法有缺陷:平年12月,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共354天。而一寒一暑的往来,谷物成熟的周期,所谓“太阳年”,大约是365又1/4天。两者相差11天多。于是就产生了置闰的办法。凡是闰年就多1个月,闰年13个月,过年仍在岁末的晦日,而新的一年仍然会从春季开始。在19年当中,设7次闰年。

这样说来,我们所遵行的夏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历法。

其次,我们看一下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干支纪时方法一般认为始自两汉时代,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交错组合,成为60个时间单元,通常称之“六十甲子”。这虽然不是我们今天现实通用的历法,但在实际生活中依旧有很多的应用,比如说“子夜”(半夜12点)“点卯”(早上6点)“甲午海战”(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庚子赔款”(1900年)“辛亥革命”(1911年)等等。




由此派生了一个变相的关于人生旅程的计时办法。十二地支以动物形象化,在地支纪年的基础上,地支某年所生的人就有了该年的属相。每过12年,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有一个所谓“本命年”。60岁则称为“花甲之年”。

为了准确反映一个对从事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同时又准确标志寒暑往来规 律的廿四节气的计时办法,人们又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分,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等。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两分、两至这两个最 重要的节气:春分、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起初名称与今不同,但在刘安著《淮南子》(公元前141年)中,就明确有廿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包括节气、中气)都以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所谓24节气、72物候(一节气三候)。

我们的古代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呈现的状态以及我们人体内部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霜降,草木黄落;立秋,凉风至等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于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在时、日、月、年、十二属相、二十四节气等计时方法之外,还有刻、周、旬的时间制度。

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日晷,是利用一个表针所显示的日影的方向和长度来测定时间。古人还利用“漏壶”和“箭刻”,将一日切分为12等分,以地支(子丑寅卯……)名之,每个时辰又分“初”和“正”(例如“子初”相当于现在所说的23时,“子正”相当于24时即0时)。也就是说,我们很早以前就将一日切分为24个时间单元了。

一周七日。金木水火土五星加上日、月等于“七曜”:月曜日(周一),火曜日(周二),水曜日(周三),木曜日(周四),金曜日(周五),土曜日(周六),日曜日(周日)。如今,韩国、日本仍如此称之。

我们看到,上面计时方法除掉参照系的不同之外,进位方法也有不同:30进位(月),7进位(曜日),12进位(地支、属相),24进位(节气),60进位(干支、甲子),当然也还有10进位(旬)。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发布《临时大总统历书令》,宣布自辛亥革命后第二年(1912年)始改历,按公元的计时方法来标志日月的进程,年号称“民国”。所谓“国历”也就是阳历、公历,把一年周期的开始放到阳历的1月1日,而且把原有大年初一的“元旦”的名称也强制地交给了1月1日。这种改历办法,以公历计时,早有先例,如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二年也曾改历,实行公历。这种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即我们所谓的“阳历”,最早是由罗马儒略·恺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开始推行的。到了16世纪末由罗马教皇格利高里十三世加以改进而实行至今。现在我们所说的阳历、公历,就是格利高里历。这种历法的实行,为我们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以上体现在我们中国人身上的数种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互不关联、彼此相悖的几种时间制度,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并行不悖、交错使用、互为补充的,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 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的网络就是我们中国人节日体系的背景。

传统的过年以及错落展现于一年周期中的诸多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一百年来已经为我们逐渐认知的1月1日的新年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等,排列有序,功能各异,宛如繁星闪烁于苍穹,放射出奇异的光芒,将我们的生活点缀得色彩斑斓、意趣盎然,体现着我们的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而我们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兄弟民族更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多元共生、和谐统一的时间制度背景下展现的民族传统节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望和为之奋斗的乐观向上的力量。

中国人是幸运的,有公历和夏历,于是可以过两次年(新年和春节)、过两 次生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中国人,我们生命的旅程是充满情趣、充满诗意的。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体系与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有些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当然在设置这些宗教节日时,也不得不考虑要“挂靠”历史存在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则主要是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

比如我们中国人和月亮有着特别亲密的情感关系,我们的一些节日和月亮的圆缺现象有关,这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上元、仲秋、除夕乃至人日、七月七、腊八、腊月二十三,我们都会联系到月亮的状态。

我们的节日设置的深层寓意和功能,在于调整我们人类群体同自然的关系。这里我想说说清明节和端午节。




在二十四节气当中,清明节这一节气成为人们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节日。清 明在春分后的第十五天,是其后的第一个节气。阳春三月,万物萌生,天气清净而明洁,一切生物(植物、动物也包括人),萌发出强烈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有“少女游春”等等说法。踏青、春游,同时祭扫,是其相当普遍的节俗。直到今天,国内许多民族尚存有三月三歌墟和男女交谊之类的活动。而如果没有了夏历,把这个节日改放在阳历的3月3日,就会使它完全丧失了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和呼应关系。

四、五、六三个月为夏季,五月是仲夏之月。寅月为岁首(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五月即午月。午月午日,故曰“重午”“重五”。午月午日午时(12时),日在中天,所以端午节又有“中天节”之称。是时阳气盛极,阴气初生,故又称“恶月”。在这危机潜伏的重要关节,当然要小心过渡、平顺过渡。邪气萌动,当须辟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沐浴兰草汤、登高、采药、戴香包、系五彩线、龙船竞渡等,借助于艾、菖蒲、艾人、艾虎、艾旗、蒲剑、雄黄酒、朱砂等,以防五毒,以送瘟神。同样,如果没有了夏历,把这个节日改放在阳历的5月5日,也会使它完全丧失与大自然的密切关联。




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和节日体系,曾经在历史上对亚洲的一些民族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影响力。在此暂不展开论述,仅对这一时间制度和节日体系作如下几点概括:

(1)当孙中山先生废除夏历,称之为“废历”,同时取消了一切传统节日的时候,似乎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即把西方一东方、现代一传统对立起来,同时又与先进一落后联系起来,于是“落后的”东方传统就必然要遭到被废弃的厄运。抛弃以阴阳合历为基础的传统节日体系,把传统节日改移到阳历,就使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且相当科学的节日体系“躯壳化”了。应该说,这是一段值得我们十分惋惜并且应该引以为戒的历史。

(2)从价值判断的角度,似乎可以将文化分为消费的文化和情感的文化。我们的节日体系深刻地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共同情感。

(3)我们的节日体系是我们民族历史的积淀,蕴具着异常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诗意内涵。

(4)我们的节日体系对内促进和谐,增强认同,对外成为民族身份的标志。

(5)我们的节日体系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更加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在提倡善待我们的地球的今天,这种贡献尤为可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历和农历是什么意思 公历和农历的区别
628:为什么我们现在说元旦是1月1日而不是历史上沿用的正月初一
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时间制度
该知道的时间的大概说法。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农历是阴阳合历
冬至节气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