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宗教与宗教心理误区

看到当前中国,包括茂名地区,各种宗教信徒越来越多,反映出民众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变化现状,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宗教现象。

动物是否有宗教,现在学术界还是有一点争议,个别所谓科学实验,“证明”某些动物在一定境遇下也做出一些类似于祈祷的举动。但是否就属于宗教行为,并不能确定。佛教各种经典中倒是有大量“人与非人”(三界六道众生)参与学佛悟道的说法,但这是不能作为现代学术引证资料的。因此,总体上现代学术认为动物没有宗教,宗教为人类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从泛义上说,宗教可以看作是人类的文化创造物。也有学者把宗教看作是反文化,或者是文化的异化,因为宗教不是把人类的希望寄托于人类自身的努力,而是寄托于超人的力量。在人类有足够的自信解决自身问题之前,宗教是不会消失的。

文化是人类心理的集中表现。动物没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类则有着广泛的心理内存,包括宗教心理。宗教心理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与普通心理一样,表达着人性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解读宗教心理,我们可以从某个角度加深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如果一个宗教徒,愿意对自己的心理有透彻的了解,则于己、于人、于文化都大有好处,至少不会走向宗教极端。

我们以佛教为例,讨论一下宗教心理误区的问题。

佛教是一种很特殊的“宗教”。首先,从印度佛教史来看,佛教的诞生本身,就有反宗教的意义。古印度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宗教氛围非常浓重,宿命论和其他迷信思想很是流行,释迦摩尼住世之时,却大力主张众生平等,提倡人类应该以智慧去解决自身的苦难,而不是任由不可知的命运或有意志的神灵来作主宰,这迥异于古印度的其他宗教,例如婆罗门教。其次,从佛教的教义来看,佛理中最重要的是色空观念,认为整个世界有其形而无其实,如空花梦幻一般,人生于世,没有实在的生,也没有实在的死,没有实在的得,也没有实在的失,由此生死得失可以全部放下。从这样的世界观出发,在人生观方面,佛教就教人做人要看破、看开,要从容、自在、无我、无私、奉献。佛教解脱生死命运的束缚,不是求于神,而求于自身对宇宙人生实相的“开悟”。因为上述两点,很多学者,包括很多有觉悟的佛教徒,都认为佛教不是西方学术意义上的“宗教”、“有神论”,而是高层次的文化、“无神论”。

然而,笔者看到不少自称的“佛教徒”,由于缺乏现代宗教知识和佛学理解能力,把很多世俗心理或其他并不属于佛教的宗教心理带进佛门里面,导致了宗教心理(行为)误区。略举几方面加以判析:

强烈的功利心。佛教是与世无争出世法,讲舍得、放下、施予,学佛动机若不端正,以功利心理求佛果,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强烈的自我中心。学佛贵在悟无我,学佛的过程就是淡化“我执”、解放心灵的过程,若以有我之心学佛,不能与无我的佛境界相应,必越学越烦恼。自我膨胀而又宗教情绪炽盛者,有可能演变成邪教心理,冒充人间教主。

强烈的封闭心态。佛教讲法界缘起、众生一体、彼我相依,若学佛越学越封闭,越学越冷漠,全无慈悲之心、平等之行,则已入歧路。

世智辩聪。学佛贵在开发内明,讲求真修实证。好卖弄小聪明和夸夸其谈者,必无根底。

邪命生活。佛教旨在引导众生解脱对世间种种分别相的执着,使众生从动荡的世界表层悟入宁静的深层,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禁止佛门弟子以占卦看相、讲谈吉凶等引诱众生迷惑于森罗万象。若有人自称佛教徒,同时又大谈风水、算命、卜卦、掌纹、面相、星座之类,甚至以此猎取名利,则佛教谓之邪命生活,乃旁门左道,害人非浅。

特异功能。佛即平常心,若于世俗人面前卖弄神通,令众生敬畏,诱惑众生入幻境,亦是邪师外道。

狂禅与入魔。佛教教人悟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并非人为断灭世间万法。若不能正确悟空,而又自以为解脱者,则易入狂禅,严重者入魔。例如日本侵略者的武士道精神,多多少少受到佛教空观的影响,以生命为空幻,杀人、自杀都毫不眨眼。他们的心理问题是:万法皆空,杀心不空。这种片面的空观会导致人性的冷酷和残忍。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基本结论:私心是一切宗教心理误区之根源;若去私心,则正气、灵气、大气必自然生起。研究宗教心理,有助于我们悟解宇宙人生。佛教是对人类心理研究得最透明的宗教,很多经典对人类心理有细致分析。把佛教的心理误区搞清楚了,其他宗教的心理误区就很容易明白。希望我们的宗教文化健康、端正。

橘洲先生潘永辉/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教在印度消亡,为何却光大于中土?
中国佛教的思想与伦理价值
我对宗教研究的结论只有两句 ·第一句:人类只要有宗教就永无宁日
佛、道、儒三教之争
略談漢文大藏經的編藏理路及其演變(五
略談漢文大藏經的編藏理路及其演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