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审民间宗教 破除“封建迷信”的刻板印象|文化纵横沙龙讲座现场



  


[导读]4月29日下午三点,由《文化纵横》杂志主办的文化纵横沙龙在北京三联书店五道口分店举行,此次沙龙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宗教人类学》主编陈进国先生,以“重审当代中国的民间宗教”为题展开讨论。时值五一假期,参与人数众多,嘉宾、观众均从各自领域出发进行独到专业的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回顾


中国民间宗教问题的提出,无法脱离晚清至民国时期宗教运动这一历史背景,这场被后来者称为“宗教复兴运动”的思潮在中国基层社会及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影响深远,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构建发生关联,可谓晚近现代性进程中的独特一环。对于那些因其“跨境性”传播而保留火种、甚至念念不忘“老水还潮”的道(教)门而言,面对狂风骤雨式的现代化变迁,他们是如何自我调适承受“官考”的,并有怎样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他们是如何习得自我的知识谱系并进行传统的发明?对于深受“无神论”熏陶的地方主政者及普罗大众而言,“反动会道门”“邪教”“神权迷信”等等现代性话语,又是如何积淀为坚韧的历史心性和社会刻板印象,从而弹击出蹦极式的集体紧张感和排山倒海式的精神刺激呢?


沙龙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宗教人类学》主编陈进国先生


在对相关宗教现象进行解读前,陈进国老师先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了“道门”“教门”的本土性,即二者指涉道教、佛教的宗派、教化,并非近世新兴的教派宗教的专有名词,而是儒释道等各门类及其教法或场所的普通称谓。这两种称谓包含了“宗教”的意义,也很准确地把握到中国宗教体系自身的“连续性”文明特点:作为精神实在(道)和修行教化(教)之体系(门);作为培育人之“灵性”(道)和“德性”(教)能力的系统(门);作为反映自然界和宇宙之知识体系(道)、实践形式(教)的通道(门)。


当代中国及周边的教派宗教发展现状


近现代以来,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中生存的民间宗教,已经形成了“信仰反哺”的复兴浪潮。较为代表性的如一贯道、德教会、真空教、慈惠堂等,总的来看,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许多传统道门开始重新获得生命力,有些已经融合和弥散为民间信仰庙宇的形态。同时,由于中国传统信仰方面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教派宗教团体的庙宇也通常以民间信仰宇庙的形式出现。不少传统的关帝庙、吕祖庙、观音庙、济公庙等,其实是多种宗教形态共在的地方。

 

当代民间宗教的治理问题,涉及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陈进国老师直言,在这一过程中,坚持“薄古厚今,正视现实,加强交流,展望未来”的原则,有步骤地处理好教派团体的合法身份问题,并且正视它们作为民间信仰或民俗宗教形态的存在形式,必将提上“依法管治”的日程。


重思民间宗教

 

重思民间宗教,首先面临它的“名分”问题。近现代以来,在西方话语和西式“宗教观”的熏陶下,中国宗教基础观念的“本土化”诠释远未达成。陈进国老师指出,各种观念体系的力量博弈,都会彼此形成“内在的文化关联”,以及基于自身核心价值观和利益取向的“话语共谋”,从而影响到特定时代和地区的宗教生态格局变迁。国家力量的主导价值体系,更是直接左右它对于各种新旧的宗教形态位置化的定格。近世中国“大一统”格局的演进,同样离不开地方社会寻求文化“正统化”或“文明化”的过程,从而也孕育了国家、社会双方对于“非正统”或“异端”的警惕;一是源自西学视域的二分界定,如宗教与迷信、现代与封建、进步与反动等等。近代“现代性”的话语构建(民族主义话语或启蒙话语),不断将“他者”内在化,从而形成等级化的、两分式的反民间教派或道(教)门的偏见。

 

各种宗教间既然价值选择不同,既有终级观念上的博弈,也有利益和力量的博弈。此外,中国民间宗教和正统宗教,都客观存在着组织形态上的“散与聚”运动,因此,宗教团体自身的社会资本运作和宗教结构变迁,宗教“上位与下位”的角色转换、宗教走向世俗化程度或回归基要主义的取向、国家力量的干预和普通大众的参与、宗教领袖的精神指向和政治取向等等要素,也会深深影响到其正、负功能的曲线变化,从而形成宗教自身的“损益的传统”,或者说宗教自身的文化再生产。特别是教门、道门与民间信仰、正统宗教之间的“纠缠”关联,并非仅有排斥性的冲击反应,更有良性的互摄和交融。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某一时段宗教团体角色定位或者被定位,去进行刚性化、等级化、边界化、模式(板)化的界定。

 

活动现场


因此,陈进国老师呼吁回归宗教生态平衡,当我们将道(教)门或济度宗教团体回归到“正常化”的中国宗教谱系之中重思,涉及对于中国文化内在图式或文化秩序观念的自我反思。我们有必要脱开各类思维定势的束缚,立足于“文化中国”的跨区域网络甚至全球化的视野,进行文明式的省察。

 

回顾中国民间宗教的思考历程,中外学者从“救世主义”或“救赎主义”的学术视角,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剖析。在整合前人的思考后,陈进国老师强调,近世的教派宗教或道门,属于以复兴或传承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混合型的宗教本土运动。我们可以用“济度宗教运动”(Movement of Religious Salvation)的名称,来指称这时期在“文化中国圈”(中国及周边的儒教文化圈)兴起并被称作“教(道)门”的宗教本土运动,其一方面带有综摄主义(syncretism)的强烈色彩,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内容。我们不欲将“济度宗教”范畴进行过度泛化的解释,主要特指近世以来那些借助“应世救劫”之中心母题进行创教演教的各类教派宗教运动。某种意义上说,近世以来的道(教)门运动,都带有明显的“救劫主义”或“济度主义”的典型特质。


问答环节


沙龙活动例行的互动环节,听众们热烈响应,分别就“民间宗教以道教身份注册现象、民间宗教政治脱敏、性质界定”、“中国传统宗教的延续”“宗教与人类的关系”等问题向嘉宾提问,进一步深化了本次演讲内容。


本次活动内容基于陈进国老师最新的研究成果《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全面剖析中国民间宗教问题的源起、构成、发展、现状。预购此书,请加纵横君微信(ID:imzonghengju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回复“购书”,届时纵横君会将最新出炉的签名本送至您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他山之石” ——以欧大年的理论探索为例
皇室推崇、祭祀文化、复古潮流,道教斋醮为何会在宋朝兴起
关于明末东大乘教的研究
佛教和道教在这个教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国古代的至尊理论
科学中的信仰
宗教概说 第五、民间宗教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