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起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在上博巡展·英文物专家和中国策展人:从器物中读出全球化中的人类发展

编saying:

明天起,《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展,通过“100+1”件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向世界展示灿烂的全球化过程。这个展览证明了人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且内心怀有相同强烈的愿望。我们可以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源头开始,浸润故事之中,从器物理解全球,了解自己和他人所生活的世界。


独特的中国如何与独特的西方连接


曾经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担任主任的英国著名汉学家、考古学家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杰出的西方学者之一,为表彰她在中国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她在2002年被英国女王授予了爵士头衔。


英国考古学家汉学家杰西卡·罗森爵士


今年5月罗森爵士访问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提及“中国与欧洲在社会形态上、在价值观、世界观上都有着巨大的区别,当代中国想要对外展示的独特中国形象,却不能够被西方国家理解。”当我们要借助器物来展示独特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变得更为凸显。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一旦开启一个传统,就会逐渐产生路径依赖,久而久之就无法脱离这一发展道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欧洲选择了不同路径的中国与世界是这么的不相同,随着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过程,独特中国与独特的西方又开始组织起共同的生存、生活的空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未来发展确实是一个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器物是了解自我和他我的有效途径。



王抒是国家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经历了大英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6月17日至18日,他在由探知游学主办的上海两场公益讲座上,借由即将在上海开展的“大英展”,讲述了文明全球化的故事。现与听友分享其中的故事和思考。


国家博物馆资深策展人王抒在由探知游学主办的讲座上开讲《大英博物馆讲述“全球化”故事》


100+1件文物:全球史观下刷新人类历史


2010年,大英博物馆出版了一套畅销书《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并登上了英国BBC广播电视台,使得该书在英国脍炙人口。因而,大英博物馆决定挑出其中的100组文物进行环球展览。本次文物环球旅行展的第一站是亚洲,中国大陆是继阿联酋、台湾、日本、澳大利亚之后的第五个展出地区,展览已在北京展出,下一站就是上海。


2010年,大英博物馆出版的一套畅销书《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英国殖民成果:世界唯一一个通史展览,提供世界史解释体系


本次展览是目前为止中国境内最为重要的外国展览。从世界视野的广度看,没有一个展览可以与之比肩,因而异常火爆,颇受欢迎。相比之下,只有2003年上海“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盛况可以与之媲美。大英博物馆展览意义之重大,在于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通史展览。在大众视野所及,没有哪个国家的博物馆可以做到这点,当然,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结果。英国曾是著名的“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触手曾伸展到世界各个角落。因而,其文物收藏的广度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更重要的是,该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球史观”的世界历史解释体系。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王抒借由即将在上海开展的“大英展”,讲述了文明全球化的故事


100+1=infinite: 中国重返WTO的“木槌和签字笔”是第101件


今年上半年,全国对于大英展上“第101件”展品的猜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展览是用文物讲故事,所以展览的结构安排非常重要,大英展的展出结构是100+1,即大英博物馆提供100组文物,展览方再提供一组文物。该组文物需照应全球化的主题,同时又能反映所在国的历史与未来。2015年,大英展在日本神户,日本展方展出了一种新的记录资料的媒介——熔融石英玻璃,2016年在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展出,馆方选择了1992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发的无限局域网络试验台,也就是WI-FI的前身。


今年上半年,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中,“宣布中国重返世界贸易组织的木槌和签字笔”成为了中国的第101件展品。世贸组织是一个致力于突破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一个国际组织,它所做出的贡献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件事情,本身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也表明中国要为整个的世界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作出应有贡献的决心。“木槌与签字笔”的组合,正体现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决心和态度。


中国重返世界贸易组织的木槌和签字笔”成为了中国的第101件展品


第101件展品正是这次展览以全球史观为背景,思考“物与人的关系”问题的重要体现。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文物工作者对文物的研究、收藏、展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现文物背后流逝的岁月。正如英方策展人所说,“我们制造的物品塑造了我们自身。”旧石器、新石器的人类制造了生存工具,改造了人类命运,使人类从自然的奴仆,转变成自然的影响者,从而走向文明。从展览的形式看,无论多少件文物都不能完整地重现世界历史。因为文物只是文明的碎片,如盲人摸象般的表达历史,并不能覆盖整个文明史。著名历史学教授吴于廑先生曾言:“世界历史是长卷的江山万里图,” 对历史的描述是写意画而非工笔画,贴切地表达了本次展览的最终意图。


由序馆揭示的主题:木乃伊——文明共性的代表


大英博物馆在传统上就聚焦希腊、罗马和埃及文明,在大英博物馆的展品中的埃及文物体量巨大。此次的展览中,作为最重要的展品被安放于序厅之中的正是这样一件埃及文物,它是一具古埃及木乃伊的內。该木乃伊是首都靠近开罗河三角洲塞易斯城的古埃及,第26王朝的一位贵族女祭司,名为“佘盆梅海特”。该木乃伊只有内棺和外棺两层,比起法老的等级并不算高。但,作为序厅中唯一的一件文物,这件文物是被作为全球史观的样本所陈列的。


 佘盆梅海特内棺


1


多元文化:地域之神、法老之神等各种神谱的汇集


以木乃伊为代表的古埃及文物是全球文化的样本,其古老文明的遗迹流传甚多,例如金字塔、神庙、狮身人面像等,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作为一个人类文化遗产的象征,古埃及文物体现了全球文化的四大特征。


第一,古埃及神的谱系体现了多元文化。木乃伊内棺外侧丰富的文字中包含地狱之神、天空之神、法老之神、木乃伊之神、医疗之神等各种各样的神。在埃及文化早期,这些神是分属于不同区域的信仰,在埃及后来的统一过程中,整合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神谱。古埃及的神谱是多元文化汇聚的结果,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非常符合全球化的观点。


2


人类文明伊始:并非封闭,已有良性互动


第二,古埃及木乃伊制作材料的多样性,体现了区域的互动性。制作木乃伊的外棺和内棺需要多种材料,而埃及却是一个充斥着沙漠戈壁、物资贫乏的国家。当时的木头产自黎巴嫩,沥青来源于以色列,黄金装饰来自于苏丹附近,青金石则出自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科学家对木乃伊内棺的研究发现,人类产生之初,世界文明的各个区域就已经存在一种远程的贸易活动与区域互动,是人类文明的伊始。这说明,人类活动不是各自封闭的区域,而是互动的发展。


3

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金字塔:共性大于个性


第三,其他文明区域的相似文物也体现了文明共性。最初认为金字塔、木乃伊是埃及文明的符号,事实上,其他地区也有相同产物。例如中国的金缕衣,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木乃伊。又如金字塔,埃及有吉萨金字塔,墨西哥有奇琴伊查金字塔,中国吉林集安高句丽遗址也有座金字塔。实际上,不同区域间,文明的共性远大于个性。


埃及金字塔(上)、墨西哥玛雅金字塔(左下)、将军坟(右下)


第四,埃及文物广泛收藏于世界各博物馆,属于人类共同遗产。埃及文物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有,最重要的收藏品分布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和柏林。欧洲许多博物馆包括中国都有木乃伊仓凭,这已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符号。


全球史观的方法论:共性中的突变


二战之前,世界历史的解释体系是西方中心论。该理论坚信,西方是最高成就的文明代表。正是由于西方国家的这种毫无理由的骄傲,把人类带向了文明的废墟,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的惨痛结果迫使欧美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世界历史的解释问题。他们开始思考,为何在工业革命之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20世纪,会迎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秉持自己的优越感,这种非理性的爱国情绪必然会导致以邻为壑、党同伐异的局面。致使民族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最后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灾难。在此背景下,“全球史观”应运而生。“全球史观”的核心价值在于超越民族国家,从整体性、世界历史的坐标系看待各个民族国家,正视他们所处的世界位置。


1


镇馆之宝锲形文字泥板:为何不是象形文字?


在这一背景下,以木乃伊內棺引领所展开的展览,很多展品都凸显了全球化的主题。这次的展览中大英博物馆还带来了他们的镇馆之宝之一,一块楔形文字泥板。这件文物出土于公元前700年左右的亚述帝国,比同时展出的另一块象形文字泥板要晚2300年。但这块楔形文字板因记录了人类文学史上的第一步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而闻名。其中记载了水神伊亚用洪水毁灭人类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更熟悉的是古希腊神话和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但在19世纪发现了这块泥板之后,对于认知欧洲传统的起源神话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左为象形文字泥板,右为锲形文字泥板


这块泥板对于改造西方人的历史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保价最高。同时,泥板上楔形文字的出现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明发展现象。有学者认为,两河流域文明还拥有人类最早的文字。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后来逐渐发展为锲形文字。这与其他文明的发展不同,埃及、古印度、中国都是象形文字,但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字却突然发展成为锲形文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文明发展现象,这与它作为世界的十字路口、各种不同种族人群的频繁交流有着密切关系。


2


国际象棋:发明于印度到欧洲完善显示不同文明特点


早期文物如记录了文字变化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泥板,在这次展览中,人们所熟悉的象棋棋子成为了后期表征着文化变革的文物代表。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世界范围内,从经济学到天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创制。国际象棋是在公元五世纪发明于印度一种桌面游戏。最昂贵的象棋应当是由象牙制作的,但由于英国没有大象,从印度东南亚或非洲长途运输的成本过高,因此就因地制宜地用海象制作象棋。


维京人用海象牙制造的刘易斯棋子


象棋的出现、制作、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世界文化的交流故事。最早的象棋是印度战象的形象,十分憨态可掬。到了六、七世纪,象棋传入伊斯兰的阿拉伯地区。由于伊斯兰教义排斥偶像崇拜,就把棋子变成了抽象的几何形状。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特点,增加了类似“宰相”含义的维齐尔这一角色。到了公元八世纪,象棋传到西班牙,九世纪又传入法兰克地区,于是,欧洲人又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社会特点,增加了王后的角色。从国际象棋流传的整个过程来看,它作为一种游戏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特点。


最早的象棋是印度战象的形象


开端:漫长的迁徙中传播了文明


最早人类的文明的传播是通过漫长的迁徙过程所完成的,这次的展览所讲述的故事正是从人类从类人猿变成人开始的。大约200万年前,人类从类人猿变成了人。而人类文明的出现却始于公元前三、四千年。文明出现前的漫长岁月,被称为史前时代。奥杜威砍砸器正是此时期出现的最古老的文物,被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称作“人类的第一件遗物”。因为这是人类首次有意识地打磨石头、制造工具,是人类与猩猩的分水岭。


1

奥杜威砍砸器:侧面印证了非洲是人类共同的始祖


同时,由于奥杜威砍砸器出自非洲,大英馆的另一用意在于,提出“现代人类晚近非洲起源说“,即“走出非洲”。1984年,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小组利用DNA技术对全世界各类种族进行DNA抽样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16万年前东非的一位女性,被称为“线粒体夏娃”。该观点的惊世骇俗不仅在于质疑了上帝造人论,也质疑了传统的人类学研究。


出自非洲的奥杜威砍砸器


之后,约7万年前,人类从东非迁入近东;约5万年前,从近东迁至南亚;约4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和欧洲;约3万年前,到达东亚,再到美洲;最后替代了尼安德特人与直立人。


而城市与国家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完成了迁徙,文明作为一种秩序开始逐渐萌芽。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兴建于约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流域文明,是非常复杂的文明体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石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本意是河流之间,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正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冲击而成。它成为人类最早的文明,有其地理性的优势,它是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交汇地。城市与国家的出现。城市不同于定居社会,其意味着更加复杂、有交换、有商业活动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国家。同时,文字出现作为文明的标志以及等级制度的建立开始标志着文明的出现。原始社会没有等级制度,等级制度也是一种秩序,这在服饰、礼仪、建筑方面也能体现。另外,随着城市的建立,商业网络也随之建立起来。


2

牛头王后竖琴:伊拉克乌尔城是最早城市的见证


大英博物带来的的牛头王后竖琴正是其代言,出土于约公元前2500年的伊拉克乌尔城遗址的竖琴通身装饰着精美的黄金和青金石,乌尔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使竖琴成为了最早城市文明的象征。


王后竖琴:侧面的牛头装饰,除了牛角是现代制品外,其余均是原件。竖琴上的青金石,可能来自于阿富汗,贝壳则可能来自于波斯湾


早期国家例如著名的希腊城市斯巴达、雅典、迈锡尼、克里特等都是城邦国家,中国古代亦是如此。由于我们的历史过于强调大一统,忽视了早期中国文明的脚步也与世界同步,也是从城市、城邦国家逐渐发展到统一帝国。因此,人类文明存在诸多共性。


“I come, I conquer.”权力如何传播文明


凯撒的这句名言展示了他权力征伐、版图扩张的过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战争、征服与权利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的过程。


1

亚历山大银币:展示13年一统亚非拉的辉煌


对于这一部分的讲述,大英展试图通过一枚亚历山大银币予以展示。这枚银币铸造于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81年之间,出土于土耳其拉普塞基地区,直径为3.1厘米。正面是亚历山大长着羊角的头像,背面是其全身像。亚历山大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拥有伟大的征服。在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323年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东地区,占领埃及全境,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随着历史的发展,钱币开始出现。钱币最早出现于吕底亚国,现为土耳其首都附近,是古代商业活动非常发达的地中海地区。此外,钱币还成为国家权力的宣示手段。


亚历山大银币:正面是亚历山大长着羊角的头像,背面是其全身像


2


解读剂”宗教的传播:如何从区域性信仰变成普世性


除了征伐,另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传播也同样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宗教。人类社会不仅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宗教起到平衡人类内心世界的作用。人类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相互碰撞,文明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国家与帝国的维系要解决的是精神问题,所以麦克尼尔说“宗教是解毒剂,是人类精神的解毒剂。”本时期的宗教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区域间的信仰发展成为普世性的信仰,它超越了地域,超越了人种,佛教、印度教、伊斯兰和基督教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公元前565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于蓝毗尼(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作为一种宗教革新派的力量,释迦牟尼也是古老的婆罗门教的改革者,而佛教就是改革后的婆罗门教。佛教首先反对偶像崇拜,只尊重抽象意义上的神。所以在公元150年前后,才开始在巴基斯坦的犍陀罗出现佛造像(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佛造像最早出现于贵霜帝国,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末至东汉时期。由于流传下来的文字稀少,因此,学界对于贵霜帝国的建立者存在较大争议。中国学者认为,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经河西走廊向西迁徙至西域的大月氏。西方学者则认为,贵霜帝国是由希腊人建立的,因为该帝国是一个希腊化的国家。由于希腊的雕塑举世闻名,同样也影响了佛教,促使佛造像的出现。艺术史上称此时期的雕塑艺术为犍陀罗艺术,学名是“希腊式佛教艺术”。后来,犍陀罗艺术随着大乘佛教传入了中国,对中国的佛像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目前遗留下来的古代石窟,例如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此时期的宗教信仰呈现包容状态,其文物也各具特色,所以又称为信仰的万花筒。后来,由于宗教竞争,最终基督教作为普世性宗教获得了胜利。


犍陀罗艺术随着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佛像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


3

新大陆发现前:唐朝丝绸已有海陆两条线传向全球


中世纪时候的文明交流则更多的通过贸易与侵略体现出来。原以为当今世界广泛的国际交流出现于新大陆发现之后,但事实上,在新大陆发现之前,已经存在陆路与海路的广泛交流。公元800年左右,东方的唐朝通过丝绸之路,穿越伊斯兰世界,将丝绸、瓷器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欧洲,东西方的贸易在中世纪持续高涨。当然,贸易的方式除了陆地之外,还有海洋。这时的海上贸易中心位于印度洋,直至今天,我们在非洲东海岸的宗教和语言里依然能找到当时遗留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印度洋贸易之路,因为这条路主要是穿越印度洋,是中世纪的互联网。当时最重要的商品是香料,例如胡椒、豆蔻、丁香、肉桂、乳香、没药等,而世界上只有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处盛产香料。出于对香料的需要,印度洋航线开始繁忙起来。


红色的路线代表丝绸之路,主要穿越印度洋,是中世纪的互联网,当时最重要的商品是香料


连结起来的世界——全球化的到来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全球通史》在全球史上非常著名。该书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历史的分水岭,分别探讨1500年前的世界与1500年后的世界。


这个时期,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旅行。由此,欧洲也开始了殖民扩张的步伐。邂逅和连结的过程中既有冲突,也有交融。众多对世界文明发展带来影响的重要物资,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交流。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全球通史》


1

英国茶叶:早年来自中国,后来自印度,加上加勒比海糖


始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逐渐打破世界各地分散孤立的状态,而率先进行航海探索的则是欧陆边陲小国——葡萄牙,休达战役刺激了葡萄牙人探索新世界的欲望。与此同时,葡萄牙东面被西班牙包围,西面被大西洋的封堵的困境也加速了葡萄牙人的海外扩张。地理上的连结加快了全球化的趋势。


看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英国人对茶的喜爱是一部复杂的帝国史产物,最初茶叶作为奢侈品从中国进入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改从英属印度进口茶叶,茶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人们在茶汤中加入牛奶以及来自加勒比海的糖。


2

一件战袍连接了印尼、法国、非洲、韩国、俄罗斯


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空间上的连结,在今天由经济的全球化过程得以加强。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和美国,机器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20世纪,那是一个矛盾冲突和社会变革空前激烈的时代,世界各国反殖民统治,两次世界大战,前所未有的冲突体验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全球化的视角思考问题。



这件仿冒科特迪瓦球星德罗巴的战袍,产自印度尼西亚生产,被卖到南美洲。德罗巴出生在非洲,在法国成名,所在俱乐部老板是俄罗斯人,拿着韩国三星的赞助。这件球衣的背后几乎连结了所有大陆。


罗森爵士:注意力重点在于了解制造者目的


这次的大英展,共设置了九个展览空间,以序厅为首,按照时间维度分八个单元进行了展览。分别包括了开端(B.C.2000000—B.C.2500)主要讲述了史前文化;最初的城市(B.C.3000—B.C.700);权利与哲学(B.C.700—A.D.100);仪式与信仰(A.D.1—800);贸易与侵略(A.D.300—1100);变革与适应(A.D.900—1500);邂逅与连结(A.D.1500—1800);我们制造的世界(A.D.1800至今)。这次的展览因BBC的广播节目为肇因,当时完全靠优美的语言讲述,而不靠任何图片来传播,力图通过声音来接通世界各地没有机会亲自参观大英博物馆的听众,向他们讲述世界历史。


罗森爵士在北京接受《三联周刊》采访时特地指出,大英展所要向人展示的是展品背后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想、概念。因此,无论是听节目还是参观展览时,观众不应该把注意力仅放在器物如何精美上,而应该去了解制造者、制造原有的功能和目的,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思想。



文章来源|除中国展品外内容来自王抒讲座《大英博物馆讲述“全球化”故事》,现场整理:金梦,编写:童毅影

图片来源|现场拍摄:金梦,其余网络

微信编辑|袁琭璐




wenhuijiangta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都是一样的——从“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体会人类共性
大英博物馆和牛津街
博物馆日:如何带孩子逛博物馆,才不算白逛?
左道出品 |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独家导览
这可能是今年暑期含金量最高的一堂“世界史通识课”
沉睡水中千年 埃及古城珍宝重现天日(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