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老师毕谷云

我的恩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毕谷云先生,师承梅兰芳、荀慧生、徐碧云、于连泉等京剧旦行流派宗师,是一位德艺双馨、平易近人的老艺术家。

毕老师1930年生于上海,自幼随赵云卿先生练功,1944年拜祁彩芬先生学演刀马旦,后又从林颦卿、小冯子和、新丽琴等老前辈学青衣花旦戏;学戏的同时,怹苦练毯子功、打子、翻跟头……因此怹的基本功相当扎实,所以18岁便崭露头角,组织毕谷云京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

1949年的一天毕老师在上海演出《得意缘》,怹扮演的狄云鸾活泼可爱剧场里彩声不断。正巧京剧名旦、徐派创始人徐碧云先生去看戏徐先生很赏识毕老师的表演,从此以后便特别关心怹的成长。徐碧云先生是清末小生名宿徐宝芳老先生之子,早年曾拜吴菱仙、吴彩霞等前辈名家为师,后入斌庆社深造他的代表剧目《绿珠坠楼》极有特色,不但唱腔优美动听,还有抛接翎子三张高桌翻下高的绝活。徐先生擅演剧目还有《玉堂春》、《汾河湾》、《宝莲灯》、《蝴蝶杯》、《木兰从军》、《李香君》……及小生戏《八大锤》、《群英会》和武旦戏《摇钱树》、《扈家庄》等。他编演的新戏《蓝桥会》、《芙蓉屏》、《虞小翠》、《薛琼英》、《大乔小乔》、《褒姒》等等都唱得很红1927年,由北京的《顺天时报》公开选举,徐碧云先生以新编《绿珠》一剧成名,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五大名伶”。就在1949年秋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毕老师在上海新新大酒楼隆重地拜徐碧云先生为师成为徐碧云先生的第二个入室弟子(徐碧云先生的第一个弟子是“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先生,许多名伶纷纷赶来祝贺。从此,毕老师深徐先生真传,陆续了《绿珠坠楼》、《大乔小乔》、《玉堂春》、《虞小翠》等许多徐派代表剧目。

当年的老戏迷们对毕老师的喜爱十分狂热,每老师演出,观众们都聚到台口鼓掌,非要毕老师卸妆之后再唱几段方恋恋不舍地散场。盛誉之下,毕老师并没有止步不前,怹当时不仅对徐派十分钟情,对荀慧生先生的荀派戏也非常喜爱。

荀派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他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风格于一炉,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荀先生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每逢荀先生来沪公演,剧场门口抢票的戏迷往往能排起长队,甚至堵塞交通。老师非常喜欢委婉动听、俏丽多姿的荀派唱腔更喜欢荀派敢于标新立异、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的创作风格1951年春天,由荀先生的老搭档何佩华先生引荐,毕老师依旧是在上海新新大酒楼拜荀慧生先生为师。拜师后老师陆续向荀先生学习了《霍小玉》《红娘》《勘玉钏》等荀派剧,尤其是生的念白风格深深影响了毕老师,无论是韵白还是京白,经毕老师念来,都能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后来,老师在继承“荀派”的基础上,大胆地按王实甫《西厢记》原作出一部《续红娘》表演和唱腔延续了荀派名剧《红娘》的风格。这一创举得到了荀先生的充分认可,《续红娘》成为毕老师日后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毕老师北京先后组建红星京剧团、民生京剧团,他担纲主演兼任团长那时北京的京剧舞台梅、尚、程、荀马、谭、杨、奚流派纷呈,可谓名角云集老师率团以徐派名剧活跃在舞台上,同时兼演“梅”、“荀”、“筱”三派名剧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老戏剧家潘侠风先生为其编写的《义狐传》中,就使用上翻跌及空中飞人”的特技,深为观众惊叹在这一时期,对毕老师亲传授的名师除了徐碧云先生和荀慧生先生之外,还有一位让毕老师至今念念不忘的老师,那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先生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上世纪四十年代,毕老师在上海演出《四郎探母》和《打渔杀家》,就得到过梅先生的认可和鼓励。一次演出结束后,梅先生就对毕老师的干爹说这孩子嗓子这么好,干吗不演青衣呢?这句话极大地鼓舞了毕老师,激励他在此后的舞台表演中一心一意演青衣,以求能有机会得到梅兰芳先生的指点,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一直是毕老师心中一个美好的望。1961年5月的一天,毕老师终生难忘,众多的京剧大师、名家云集在北京的四川饭店,参加“毕谷云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仪式”。京剧大师梅兰芳携夫人福芝芳满面春风地坐在师椅上,马连良、姚玉芙、阿甲、姜妙香、华慧麟、李慧芳、周承志等京剧名家前来祝贺梅大师晚年又收爱徒。自此,毕老师不单学梅先生的艺术,在做人做事上处处以梅兰芳先生为榜样。通过梅先生的亲身传艺以及观摩学习,《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奇双会》等梅派经典剧目也成为老师的代表作。每当毕老师回忆起梅兰芳先生,总是对梅大师的艺术表演和为人赞叹不已。怹常对我,在怹的舞台生涯中,受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与此同时,毕老师还登门求教于前辈花旦名宿筱翠花(于连泉)和芙蓉草(赵桐珊)等诸位名家。向筱翠花先生学过《活捉王魁》、《红梅阁》,向芙蓉草先生学了《胭脂虎》、《十三妹》、《翠屏山》、《辛安驿》等骨子老戏。此外,老师还向昆剧前辈方传芸学过《连环计》、《春香闹学》、《金山寺》和《百花赠剑》等昆曲剧目

1958年,北京市许多京剧团支边老师又先后被辽宁省阜新、本溪两地邀请去组建京剧。由于老师并非跟在名家之后亦步亦趋,一味追求外在模仿,而是吸取名家流派精髓为己所用。梅派的雍容华贵,荀派的俏丽灵动,徐派的矫健传神,毕老师学来无不惟妙惟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实践中,的表演技艺突飞猛进、炉火纯青,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毕老师演出的足迹遍及东三省,深深地扎根边疆无论走到哪里,都深受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追捧和爱戴

2001年,正值毕老师舞台生涯60年之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与中共本溪市委、本溪市政府联合为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在北京举办“毕谷云先生舞台艺术60年纪念”演出。毕老师北京人民剧场演了已绝迹舞台多年的《遗翠花》《樊江关》两出戏。这次特邀尚小云先生弟子、尚派名家孙明珠与毕老师联袂演出成为一段佳话,留下宝贵的艺术资料

2004年,上海东方电视台《绝版赏析》栏目拍摄老师《贵妃醉酒》、《太真外传》、《西施》等演唱片段,播出后得到海内外观众极高的评价。我也是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阔别舞台多年的毕谷云先生,内心是十分激动的。当时我正在向京剧名家王熙苹老师学习《太真外传》,毕老师与王老师的姐姐王熙春老师同为梅门弟子,有着很深的情谊。2005年,经由王熙苹、王筠蘅二位老师的介绍,我很荣幸地得以向毕老师问艺。刚刚开始接触师父,怹那谦谦君子之风深深地感染了我,本来忐忑不安的心绪化为乌有。几年来,我陆续向师父学习了《贵妃醉酒》、《玉堂春》、《绿珠》、《虞小翠》、《大乔小乔》、《天女散花》、《霍小玉》、《红楼二尤》等戏。师父循循善诱,倾囊相授,每每令我茅塞顿开,获益良多。

跟随师父学戏的同时,我有时还充任师父的“秘书”,帮助师父扫描整理了许多怹老人家的艺术资料。师父早年的许多珍贵的节目单、剧照和演出海报也都交由我来保存,老人家曾深情的对我说:“这些东西你留着吧,你还年轻,好好保留这些资料,将来也许能派上用场,它们的“生命”也会延续很多年……”如今这些资料和师父多年来写给我的信件、亲笔抄给我的戏词,以及由上海寄来的给我说戏的录音带,都被我认真的整理珍藏了起来,在别人眼里这也许就是一堆故纸,但在我的心目中却是无价之宝。

跟随师父这么多年,师父给我说的戏固然是宝贵的,但怹老人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更使我深受教育。2007年,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了中国文化节,77岁的师父携他的名后部《玉堂春》和《贵妃醉酒》赴北美演出两场。回国后,师父给我寄来了很多当地的的宣传报道,细读这些文字,师父台前台后,接人待物,不给主办方添一点麻烦的处事风格,更是感动了加拿大的观众,他们纷纷涌台前钦佩的目光欣赏中国京剧艺术中的这朵奇葩,久久不愿离去。

2007年起,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老艺术家演唱会”师父是必邀之人,深受欢迎也是在这一年,以及后来的2008年,师父两度应邀在北影录制了好多期名段欣赏,怹的唱腔甜美清脆、委婉动听梅派名剧《西施》、《洛神》、《太真外传》《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徐派的名剧《女起解》后部《玉堂春》《绿珠坠楼》《虞小翠》……怹演来无不惟妙惟肖,给戏迷一种极其美妙的艺术享受。师父为人极其诚恳谦和。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真诚的“谢谢,给您添麻烦了”, 78岁的老先生什么事都要抢着做,生怕把别人累着,丝毫不顾及自己,受到了中央台工作人员的交口盛赞。名段欣赏播出后,全国戏迷争相奔走相告:毕谷云老师太棒了!

2008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师父录制了《后部玉堂春》参加演出,老先生展示了濒于失传的跷功”。 “见三郎跨征程满心欢喜,此一去必定能平步青云师父塑造的苏三走“花梆子”,在音乐节奏里边抖肩膀边走退步、横搓步、碎步,精湛表演令人叹服。如此高龄的艺术家录像为了节目的统筹安排一绑就是7、8个小时,如此的功力应该算是极为罕见了。录制完节目的第二天一早,我就接到了师父从上海打来的长途电话,一句“放心,我回到上海了。”让我不禁心痛落泪。老人家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凌晨两点钟结束录像,两小时后又匆匆赶赴机场,一早的班机回到了上海。师父身上这样总为他人着想的事太多了,可谓不胜枚举。

2008年岁末,师父与江苏京剧院应邀赴台湾演出《红娘》、《翠屏山》登殿》3场传统老戏,在台湾引起轰动台湾戏迷被这位老人如此精湛的功力与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征服。

2010年秋天,我和我爱人毛兰(前辈京剧名旦毛世来先生孙女)在青岛举行婚礼。师父与我的岳祖父师出同门,毛兰的太姥爷万子和先生、魏莲芳先生,姨姥爷冀韵兰先生都与师父相熟。所以我俩邀请师父来青岛为我们证婚,师父很高兴的答应了我们。婚礼当天怹老人家神采奕奕,热情洋溢、感人肺腑的证婚词博得了在场嘉宾的阵阵掌声。仪式结束以后的喜庆堂会上,师父亲自登台,以梅派名剧《凤还巢》选段压大轴,祝福我和毛兰喜结良缘,老人家如此厚爱是我俩莫大的荣幸。就在我们送怹老人家回上海的时候,师父又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赵炜,毛兰,好好过日子,有事没事都常来电话聊聊啊,有件事你们一定要听我的话……”听到这儿我就明白了,每当师父托我什么事儿之后,总会给我寄钱,也老是这句话:“你得听我的话,不然呀,你就堵住我的嘴了,我有事也再不托你了……”果然,老人家执意要把定机票的钱给我们,还一再地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我挣钱就是给孩子们花的。”这件事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但还时时清晰的回荡在我的耳际。

今年春天,我和毛兰到上海去看望师父。闲谈之下,我再次提出想正式拜先生为师的想法,老人家欣然同意,我更是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师父怕我们破费,坚持不让搞拜师会,还是师父花钱,在新锦江饭店请我们吃饭,在家人和朋友的见证下,我正式成为师父的入室弟子。那天我请摄影师拍了好多照片,饭后回到家里,老人家又拉着我,走到墙上挂着的怹和梅先生的照片下合影留念。师父高风亮节,处处为后辈着想,拳拳之心,每每思之怎能不令人动容呢?

多年来,师父凭借对京剧艺术的感悟,整理了许多京剧曲谱剧本,陆续出版的就有《天女散花》《红娘》《四郎探母》《绿珠坠楼》等。还有为纪念徐碧云先生而写的《徐碧云的舞台艺术》;为纪念荀慧生先生而写的《荀慧生老师教戏》;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而写的《怀念梅师》等文章都陆续发表有关于京剧的任何事都始终充满信心,投注自己满腔的热情,这是我学习的楷模。

今天,我怀着感恩的心写下这篇文章,首先是对我数年来向师父问艺,并成为怹入室弟子的一个纪念,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铭记师父教诲:在生活中老实做人,本分做事。无论是在我从事的专业方面,还是在京剧艺术领域中,都认认真真的多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敬爱的师父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

2011年春于青岛南山寄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毕谷云艺术与人生》(连载三)
男旦毕谷云与本溪徐派京剧
京剧“四大名旦”的由来
毕谷云:80岁男旦和他失去的时代
京剧旦角徐碧云 毕谷云
四大名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