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哲学系主任黄裕生:清华国学院的“三无精神”

清华国学院的“三无精神”

——在清华国学院成立9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黄裕生

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国学院。它不仅是清华大学在人文科学研究与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在人文科学研究与教育上的奇迹。它虽然只存在了四年时间,却取得辉煌的成就。这值得我们认真追究一下,清华国学院究竟拥有什么样的精神?

如果可以做个简单的归结,那么,也许最主要是一种“三无精神”:

一,“无学科限制的精神”。国学院四大导师,我们很难用一个学科或专业来评定、界说他们,在他们的观念里,在他们的问题意识里,在他们的研究活动中,显然没有明确而不可越过的专业界限。梁启超对中西思想史、政治哲学等广阔领域匀有深入涉猎,王国维既是文字学家,更是一个文学理论家,而赵元任是一个语言学家,他同时最早在清华开设逻辑学课。有专长而超越专业限制,保持跨专业的问题意识,应是清华国学院造就的一个重要传统。

二,“无中西分野的精神”。国学院研究的对象虽然以中国学问为主,但是,四大导师,都有海外游学的经历,他们并不是把中国学问仅仅当作“中国的学问”来对待,不是仅仅在中国学问内部来研究中国学问,而是自觉地把中国学问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来深究,自觉地把西方学术视野、思想眼光引入自己的研究工作。王国维的“《红楼梦》研究”,他有关艺术的境界说,之所以能独峰自存,与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研究,对美学的研究密切相关;而梁启超大概是最早研究并介绍不少西方哲学家思想的中国学者,像对费希特这样晦涩难懂的德国哲学家思想,他都研究和介绍过。对西学的重视与研究,应是清华国学院在学术上能够形成新的学术气象,开出新的学术境界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对于清华国学院学者群来说,虽然传统分中外,历史分中西,但是,学术本身则不分中外,真理本身不分中西。在这个意义,清华国学院是通过研究中国学问而探究普遍真理的国学院,是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而寻找天下道理的国学院。清华国学院这种无中西分野的精神,其实也是对自己文化怀有自信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其他文化怀着开放的精神。

三,“无急功无近利的精神”。这一方面指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本身以学术自身为重而具有的超越精神,另一方面则是指国学院作为一个机构,它没有急着去做出什么成绩来作为自己的“政绩”,也没有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急着去为某个机构或某个集团服务,比如急着为所谓社会之急需,全局之战略之类的需要,去设定、安排自己的研究工作。清华国学院的这种无急功无近利的精神,实际上也就是只以学术本身为学术研究的尺度,只以学术本身为学术研究的目标。这种精神,本质上也就是维护和实践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的精神。一所大学不只是传播知识与传承文化的地方,它同时也是向社会,向世界发出良知的地方。但是,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学术自由,学术未能独立,那么,大学将失去灵魂,社会将听不到良知的声音。所以,清华国学院这种无急功无近利的精神,不管是对于国学院本身,还是对清华大学乃至所有大学,都是生命攸关的。

实际上,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国家来说,只有当学术能独立运行,学者能自由探究,学术与学者才能最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这是所有时代的所有学者都应当明白的,也是所有时代的所有为政者需要明白的。学者不自觉维护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则有失学者身份;为政者不尊重学术研究的自由,则有失为政美德。

我们今天纪念清华国学院的精神,可以从很多方面纪念它。但是,它的这种“三无精神”尤其值得我们纪念。因为它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学人在大变局处境下所持有的那种大视野、大胸怀、大信念,尤其是那种独立于天地之间而上下求索的大精神。

2015年11月5日

黄裕生,男,1965年11月生,福建省平和县人,哲学博士,著名学者,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中央党校兼职博导、教授。

198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并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1992年起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师从叶秀山教授攻读古典哲学专业博士,1995年获哲学博士。1998年被聘为副研究员。

2002年赴德国马堡Marburg大学哲学系进修访学。

2004年被聘为研究员,为当时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2006年起兼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副主任。

2007年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

2009年6月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比较哲学。多年来致力于以现象学方法把第一哲学问题本身与哲学史研究(特别是德国哲学、基督教哲学研究)结合起来,对诸如自由、真理、现象、时间、历史、同一性、希望、普遍之爱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努力把对自由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贯穿到对其他基本问题的讨论与理解之中,在相关作品里确立起了一个以自由为基础的理路体系。近年来着力于对现象学与康德哲学、犹太-基督教信仰对西方哲学的贡献、中国古典哲学的普遍主义思想等课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已出版有《时间与永恒》、《真理与自由》(获2004年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中世纪哲学》(获2007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宗教与哲学的相遇》等著作,另有译著及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浙江学刊》等刊物上发有论文四十余篇。他的长篇论文《本相与角色的存在论区分: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曾引起学界的激烈争论。

近年作品主要有《站在未来的立场上》(2015,三联),《论国家与道德--论保守主义的原则及其理论困境》、《论国家与宗教》、巜情感何以是有序的?论马克斯-舍勒的情感伦理学》、巜论主权在民原则下的民族共治原则》、巜论爱与自由》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的传统
中国哲学正面临什么重要“转向”
陈来七秩访谈录|我从不回避作为儒学在当代中国的代表发声
哲学中的女性——剑桥大学女哲学家社团
林乐昌教授担任《哲学与文化》“张载与宋明理学”专题主编
江西师大一哲学教授坠楼身亡 生前曾呼吁珍视生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