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1)——哲学的使命

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得是在哪儿读到的名言,不过一下就解开了萦绕多年的困惑--为什么有些成绩斐然的科学家,行为举止却让人费解。话说得很有哲理,知识与修为确实是两回事,只是一直不知言者何人,直到朴槿惠就任韩国总统,而她说的那句话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盛传坊间时,才知道了冯友兰,知道了他的研究,知道了那句名言背后的“作者”。说来也是惭愧,作为中国人竟然不如外国人了解本国文化。
冯友兰(1895.12.4--1990.11.26),字芝生,生于河南南阳唐河,我国著名哲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被中州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聘为教授;并历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冯友兰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一生勤勉,著述宏富。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他不仅是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哲人。
《中国哲学简史》和《中西哲学小史》皆成书于1947年,篇幅都不长,包含的内容却不少。《中国哲学简史》以中国哲学发展为线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和哲学流派;《中西哲学小史》则以中西方哲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为线索,系统精炼地讲述了中西方哲学的发展。两本书都非常适合非哲学专业的人士阅读,可以对中西方哲学、哲学家、哲学学派有约略的了解。用冯老先生自己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爱智慧”。最早将“爱智慧”解释为“哲学”的,是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把自己称为“爱智慧的人”。虽然他为哲学这门学科起了名,但创立哲学的却是略早于他的希腊七贤之一泰勒斯。泰勒斯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这个现在人人皆知,看似简单的观点,在当时犹如晴空霹雳,震击了当时的神造世界说,第一次揭示了万物最初皆诞生于水的真理。泰勒斯的朴素唯物观,使他成为哲学的开山之祖。2500多年来,“爱智慧的人”不断地拓展哲学研究领域,从物的起源到宇宙的发生构成再到意识形态,随着研究问题越来越深奥,哲学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野,置身于高高的象牙塔,变得神秘起来。
与哲学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高中的政治课上。诘屈深奥的理论,枯燥凝涩的表述,毫无兴趣可言。高考填报志愿,政治老师见我填写的是法律专业,大为失色,“你政治这么差,怎么能报这个专业”?!进了大学,学了逻辑后才知道,原来老师的推理犯了逻辑性错误,故而未能成“谶”。在后来的“物质决定意识”的三十年里,哲学连同政治老师的容貌已然淡却,唯有老师的推理还被当作笑话偶而提起。从未想过还会与象牙塔中高贵的“它”再度聚首,更不曾想《中国哲学简史》,也如朴槿惠所言的那般,成为“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
提起哲学,人们常会有此一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冯友兰先生认为,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但是,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却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给我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可能很有用,它能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用《庄子》中的话说,是"无用之用"。 当然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无用之用”是否对你有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可是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一下,何谓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答案就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一文中。
这里必须先明了“觉解”的概念。查阅了一些资料,这一词似乎出于冯老先生的发明。所谓觉解,冯老意指一个人在做某事时,他不仅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能感觉到自己正在做,这就是“觉解”。每个人的觉解程度是不同的,能否拥有觉解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觉解,做自己认为对自己有意义的事。当然他所做的事会各不相同,所做的这些不同的事对他产生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把产生的、各不相同的所有意义总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这个人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因为觉解不同,所产生的意义也就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任何他人都完全不同。因为人生境界各不相同,所以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在这个境界,人只凭本能和社会风俗习惯做事,比如小孩,他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他没有意义或意义甚少。
功利境界:在这个境界,人需要觉解,他有“我”的意识,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其后果可能利于他人,但动机则是为了自己,是利己的。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不道德的人,只是说他所做的事对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有些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感觉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有了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即《论语》所说的“爱人”,爱护和帮助别人。不仅做事的后果利于他人,动机也是为了他人。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获得了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宇宙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的人,他“爱宇宙”,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这也使得他的人生境界达到了最高级,获得了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冯老也称它为超道德价值的价值。
冯老先生认为,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这两种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我想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两个境界的人是本性的人或是完全处于自然发生状态的人;至于后两种境界,冯老先生认为,那是精神的创造,这两个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虽然他们所做的事与平常人所做的似乎别无二致,然而由于拥有高度的觉解能力,因而他们所做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就有了与常人完全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们是在觉悟状态下做他们所做的事,常人是在心盲无明的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所以,处于道德境界的人被称为贤人,处于天地境界的人则被称为圣人。
如何获得道德价值乃至超道德价值的价值?
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崇高任务就是教人获得道德价值、超道德价值的方法,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同样,这也是中国哲学传统的使命,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发生构成的某些了解后,你才有可能达到天地境界。当然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但是单纯遵循道德的行为,或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是不够的,关键是,必须觉解道德行为或是道德习惯背后的原理,而哲学的任务或使命,正是给予人们这种觉解。
相对于西方哲学研究,冯友兰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就是通过体验和直觉;哲学的知识论也很缺乏和薄弱。在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一直没能形成专门的职业。哲学家们的理论大多散见于他们的文集中。仅有的几本哲学专著与西方著作相比,也没有明晰的、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哲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占的地位,依然堪比宗教在其他国家思想、文化中所占的地位。中国古代每个人都要学哲学,就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一样。开始识字时,学的是《三字经》,文章开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入学后,学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要入仕途,考的也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这《四书》正是新儒家哲学的主要代表作。
中国古代思想中含有哲学成份的流派主要有:先秦诸子之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道学、清人之义理之学等等。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杂,但他们的哲学核心都与政治分不开,即强调实施“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就是指人的内在修养,修养的目标是要达到圣人的境界,获得超道德价值的价值;外王则是指以圣人的人格治理国家,推行王道。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是道德与政治统一的结果。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毕生追求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他们不仅要获得“内圣外王”之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修养成这种人格。所以,中国古代哲学总是反复强调“至圣”,这是中国哲学的崇高任务,也是中国哲学的使命。

一说到使命,话题似乎严肃、沉重,也深奥起来。如果换种通俗一些的说法,哲学有什么用呢?
首先,通过学习哲学,可以了解各种事物、现象的本质,由此增长在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可称之为“智”;
其次,通过哲学学习,可以学会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在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中无法学到的,可称之为“力”。方法就好比工具,用对工具,并借助于它,可以节省气力和时间,最关键的它使成功有了可能和保障;
再次,通过哲学学习,可以获知哲学家们关于人类社会物质的、意识的;关于浩渺宇宙发生的、构成的林林总总的观点。这些观点就像一件件作品,精致也好,粗糙也罢,给我们提供了观赏、临摹的机会,为我们熟悉“智”和“力”提供了经验;
剩下的最后一步就是组合“智”。依据观赏、临摹时的经验,运用学到的“力”,把了解到的“智”组合起来,形成一件带有自己烙印的作品-观点。当然这时距离“爱智慧的人”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故而形成的观点,可先称为“智力”。不过只要不断提高运用“力”的能力,不断提高组合“智”的水平,借用冯老的词“觉解”,人终将是“应该成为的”人,从而获得哲学希望赋予的道德价值,乃至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教育专题】哲学本性与大学使命
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
高一的学生如何写作“读书摘评”?——老魏以《冯友兰的救世情结》示范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四境界,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