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电图解读的新规范

 心电图检测是20世纪建立起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监测的重大技术成果之一。这种检测手段对心脏疾病的检出对临床诊疗功不可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进展,心电图应用的标准化也在不断更新。基于此,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律学会(HRS)对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进行了更新,其结果已被国际计算机心电图协会认可,并于2007年至2009年陆续发表。本文将就其中部分核心内容进行简要解读。



 
心电图技术与术语
 
2007年发表的“心电学及其技术”、“心电图术语”两部分,主要阐述了静息心电图及其技术之间的关系,讨论心电图的代表波形及其测量方法,特别强调了能够自动测量、自动导出诊断报告的数字信号采集及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并重申了导联位置、记录的方法及波形。
 
标准导联排列顺序
 
专家共识推荐选择性使用Cabrera肢体导联排列顺序。Cabrera肢体导联排列顺序的应用已有25年的历史了,这种排序不仅有助于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定位以及计算额面电轴,aVR的应用还可提高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定、危险性评估等。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ESC/ACC)指南也推荐其作为12导联心电图的通用排列方式。
 
躯干和肢体导联位置的变化
 
专家共识指出,通过躯干电极记录的心电图不等同于标准心电图;坐位和立位记录的心电图也不等同于标准卧位心电图;特殊位置记录的心电图必须标记清楚。
 
减少导联数量
 
人工合成12导联心电图一般适用于监护心律等,不能代替标准心电图常规使用,而且使用时必需标记清楚。
 
增加导联数量
 
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推荐增加右胸导联记录;在ACS有ST段抬高证据依赖的治疗中推荐增加使用后胸导联记录;由于ST段向量图越来越用于提高AMI的诊断分类,在心电图的自动报告中建议增加ST段额面电轴。
 
心电图的自动报告
 
心电图的计算机报告是心电工作者的辅助工具,所有基于计算机的心电图报告必须经医生审阅。
 
心电图诊断术语
 
首要的诊断术语包括14个类别共117种诊断术语,大部分是非描述性且能独立表达临床意义的术语。
 
次要诊断术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建议性术语,建议临床医生随访;另一部分为考虑性术语,至少不除外一种心电图的异常。
 
首要诊断术语和次要诊断术语构成“核心术语”。专家共识还制定了单独及联合应用上述标准的规范,列出了常用的组合型术语。对于存有争议的心肌梗死(MI)部位描述性术语,最新推出的专家共识认为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来废除已有的术语,因此,仍沿用传统术语。
 
除了2007年所发表的内容外,2009年3月三组织还联合发表了后面四部分:“室内传导障碍”、“ST段,T波,U波和QT间期”、“心腔肥大”和“急性心肌缺血/梗死”。
 
室内传导障碍
 
正常QRS波群时限
 
QRS波群时限延长定义为:<4岁,≥90 ms;4~16岁,≥100="" ms;≥16岁,≥110="" ms。="">
 
平均心电轴
 
专家共识对心电轴正常值也做了修订,汇总如表1。
 
 

 
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障碍
 
对于QRS波群时限:成人>110 ms,8~16岁儿童>90 ms,8岁以下儿童>80 ms者,如达不到右束支阻滞或左束支阻滞的诊断标准,则称为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障碍。
 
不建议自动报告使用的术语
 
(1)Mahaim预激:此型不能通过心电图做出诊断;
 
(2)不典型左束支阻滞,双束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三分支阻滞:由于导致这些心电图改变的解剖及病理异常变异较大,专家建议对每一种传导阻滞的异常单独描述,而不笼统地用双分支阻滞、三分支阻滞、多分支阻滞表示;
 
(3)Brugada波:指V1导联的右束支阻滞(RBBB)伴ST段改变。由于有3种不同形态的ST段抬高,且此图形并非Brugada综合征患者所独有,因此,专家组建议不再用于心电图自动分析报告,而由医生全面进行评价后慎重做出诊断;
 
(4)左间隔支阻滞:缺乏可被广泛接受的诊断标准。
 
ST段、T波、U波和QT间期
 
ST段异常
 
心电图分析报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对ST段异常改变进行定性描述。对ST段压低超过0.1mV者,应加以标明。此外,还应结合患者其他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和临床情况,提出可能引起ST-T异常改变的一种或多种原因。评价ST段抬高时,应依据基于大样本人群观察资料得出的参考值,根据年龄、性别、种族等进行分析,将其整合在心电图机的自动分析系统中,尽量避免对心肌缺血损伤、心肌梗死和心肌炎做出错误诊断。
 
T波异常
 
(1)T波倒置:Ⅰ、Ⅱ、aVL、V2~V6导联T波倒置,振幅-0.1~-0.5 mV;(2)T波深倒置:Ⅰ、Ⅱ、aVL、V2~V6导联T波倒置,振幅-0.5~-1.0 mV;(3)巨大倒置T波:Ⅰ、Ⅱ、aVL、V2~V6导联T波倒置,振幅>-1.0 mV;(4)T波低平:T波振幅低于同导联R波振幅的1/10;(5)T波平坦:Ⅰ、Ⅱ、aVL、V2~V6导联T波振幅在0.1~-0.1 mV,而Ⅰ、Ⅱ、aVL导联R波振幅>0.3 mV。
 
U波异常
 
(1)V2、V3导联U波最显著,而肢体导联不明显,U波振幅约为0.33mV或T波振幅的11%;
 
(2)U波具有频率依赖性:心率>95 bpm时很少出现;而心动过缓时U波振幅增加,心率低于65 bpm者中约90%可出现U波;
 
(3)V2~V5导联U波倒置属于异常;
 
(4)专家建议,心电图报告应描述U波倒置、U波与T波融合,或U波振幅大于T波振幅。
 
QT间期
 
(1)单导联描记的心电图,取最长的QT间期,通常出现在V2、V3导联;
 
(2)但如果V2、V3导联比其他导联长40 ms以上,可能测量有误,应结合其他导联确定QT间期值;
 
(3)对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测量的QT间期延长进行人工测量证实;
 
(4)当TU波融合难以辨认时,通常选择aVR和aVL导联(U波不明显)来测量QT间期,或沿T波降支最陡峭的部分做切线,将其与TP段的交点作为T波终点,测得的QT间期可能低于实际值;
 
(5)建议多导联同步描记心电图,显示一段排列和叠加的心电图,有助于明确QT间期测量的起点和终点,以更准确地测量QT间期。鉴于QT间期延长的重要临床意义,需要对自动分析计算的QT间期值进行人工测量校正。
 
QTc间期
 
(1)建议应用线性回归函数法计算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rate correction),而不用Bazett’s公式,而且在心电图报告中应标明应用的计算公式。不建议在RR间期变异较大时(如心房颤动),或T波终点难以辨认时,计算心率校正的QT间期;
 
(2)建议除心率校正以外,还要根据性别和年龄校正QT间期。QT间期延长的标准:女性≥460 ms,男性≥450 ms。QT间期缩短的标准:男性或女性≤390 ms;
 
(3)建议在室内传导障碍时,可应用QT和JT校正公式。必需在确认后,才能将上述值加入心电图自动分析中,提供恰当的校正参数;
 
(4)建议对不同条件下记录的一系列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时,应尽量采用统一的标准。记录标准心电图,测量QT间期尽可能由一位医生负责一个患者或研究项目的全部分析过程。
 
QT间期离散度
 
建议常规心电图报告中不应包括QT间期离散度,但鉴于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意义,鼓励继续研究能反映复极离散度增加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心腔肥厚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左心室肥厚
 
(1)对左心室肥厚应仅使用证实有效的电压计算标准,不推荐应用单一的电压诊断标准;(2)自动报告应具体标明使用何种标准,并且哪些指标异常;有效的诊断标准应对已知的影响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校正,包括性别,种族和体型等因素;
 
(3)不推荐“劳损、压力负荷、容量负荷”等术语用于与左心室肥厚相关的诊断描述中,并谨慎使用“可能、很可能的和边缘性”等术语;
 
(4)由于存在争议,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时,诊断左心室肥厚宜慎重。
 
右心室肥厚
 
(1)在被证实有效的诊断标准中,不推荐应用单一的诊断标准。使用这些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诊断标准应对年龄、性别、种族和体型进行校正;
 
(3)对右心室肥厚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诊断信息,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或慢性肺病的病史等。应进一步开发临床诊断信息与计算机算法相结合的新的诊断标准。
 
双心室肥厚
 
(1)诊断双心室肥厚必须同时满足右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肥厚两个诊断标准,但是应当了解其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较低;
 
(2)左心室肥厚时电轴右偏、多个导联出现高大双向R/S复合波均提示可能存在双侧心室肥厚。
 
心房异常
 
(1)不正常的P波应称为左、右心房异常,而不是心房扩大、负荷过重、劳损或肥厚;
 
(2)诊断心房异常应该联合应用多种心电图诊断标准;
 
(3)房内传导延迟是心房异常的一种,尤其是P波增宽,而不伴左心房(P波后半部分)或右心房(P波前半部分)成份的振幅增高时。
 
急性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ST段改变的阈值
 
(1)男性:V2及V3导联J点抬高在≥40岁不应超过0.2 mV(其它导联不超过0.1 mV);<40岁不应超过0.25 mv;="">
 
(2)女性:V2及V3导联J点抬高不应超过0.15 mV;其它导联不应超过0.1 mV;
 
(3)不论男性与女性,V3R与V4R导联J点抬高不应超过0.05 mV,只有30岁以下男性V3R与V4R导联J点抬高不应超过0.1 mV;
 
(4)V7到V9导联J点抬高不应超过0.05 mV;
 
(5)所有人群,不论年龄大小,J点压低在V2及V3导联不应超过-0.05 mV,在其它导联不应超过-0.1 mV。
 
ST段改变与闭塞血管及区域的相关性
 
(1)应提示闭塞相关的血管、血管闭塞的部位以及心肌受累的区域;
 
(2)当Ⅰ、aVL导联、V1~V4导联(有时波及V6)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应当提示左前降支(LAD)近端闭塞导致的广泛前壁或者前基底部的心肌缺血或梗死;
 
(3)当V3~V6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无ST段压低,应当提示LAD中段或远段闭塞导致的前壁心肌缺血或梗死;
 
(4)当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 mV时,应及时描记V3R,V4R导联;
 
(5)静息心电图≥8个导联ST段压低0.1 mV以上,同时伴aVR和/或V1导联ST段抬高,应当考虑缺血的原因为多支病变或左主干(LM)病变;
 
(6)V2~V4导联T波倒置及QT延长提示LAD近端严重狭窄(需除外近期脑出血);
 
(7)与国际动态心电图及无创心电学会的意见有所不同,目前建议继续保留“后壁”这个名词,用来描述V1、V2导联ST段压低及R波的宽大;
 
(8)对于心室后壁命名的更改,还有待于包括不同年龄组、不同身体状况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患者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提供更确切的数据。
 
心肌缺血/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
 
(1)协调的ST段改变:QRS波群以正向波为主的导联ST段抬高≥0.1 mV,以S波为主的导联(V1~V3)ST段压低≥0.1 mV。出现在V1~V3导联ST段压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
 
(2)不协调的ST段改变:QRS波群以负向波为主的导联,ST段抬高≥0.5 mV。但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较差。
 
根据QRS波群积分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
 
(1)明尼苏达编码的目的是为了诊断陈旧性心梗而不是用来评估梗死的范围,与解剖学测量的心肌梗死范围的相关性较差;
 
(2)Selvester评分包括10个导联(Ⅰ,Ⅱ,aVL,aVF,V1~V6),54项标准。如为评估陈旧性心肌梗死,建议应用Selvester评分法。Selvester评分可发现和评估陈旧性心梗的解剖学大小,但仅对单一的梗死灶有效。
 
小结
 
尽管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能得以明确,但AHA/ACCF/HRS 2009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的出台仍令人鼓舞,毕竟这是三十余年来心电学期盼已久的共识,对于心电图的规范与标准化必将纲举目张般起到重要作用。当然,这些标准主要来自于西方人群,是否真正适合国人仍有待于我国大样本人群的研究证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电图知识
国际心电图标准和诊断指南解读
张海澄:心电图解读的新规范
心电图分析五步法及应用
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临床心电图表现
第19期心电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