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潜山弹腔安庆调,京剧渊源在皖山


卷首语

本期编者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京剧艺术源远流长;皖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安庆这片热土上的安庆调,与皖山脚下的潜山弹腔,与京剧艺术、黄梅之乡、徽班故里等等都有哪些渊源呢?本期推出郑炎贵先生的长篇论文,将带你走进这片神奇的天地,领略其艺术的渊源~~~~~





潜山弹腔安庆调,京剧渊源在皖山





文| 郑炎贵





弹腔京剧脉相连



  根据调查,弹腔的声腔(唱调)以皮、簧为主,辅之有吹、拨及一些小戏曲调,这与京剧的音乐主体是一致的。弹腔的特点就是似京剧而非京剧,故有人说它是土京剧,但它不是后来京剧的倒流,因为我们发现它比京剧声腔更原始。通过笔者与当年曾经参加安徽省戏曲音乐集成工作的韩华胜等专家一起梳理分析潜山弹腔的音乐资料,进一步发现了二簧腔源于安庆一方的证据。


  对二簧腔的形成地,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所谓三地说,即分别认为二簧腔产自湖北、安徽和江西等三种不同说法。


  笔者以为,二簧作为一种声腔出自哪里,应该主要从音乐演化的渊源关系上去作研判;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王芷章先生所著的《腔调考源》中就指出:石牌地名,属安庆……如此则唱吹腔者,必以安庆人为多,而安庆之所产与其人之所唱者,又为二簧调……故又知二簧必为出于吹腔者;兹取剧本验之,亦契符节……”潜山弹腔现存的音乐资料中就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许晓初演唱、韩华胜记谱的二簧平唱段——《渭水河·文王访贤》中周文王(老生)唱段《太平鸟止不住当头叫》,同期还有岳西汪同元采录的由王培元演唱、徐东升记谱的二簧平唱段《来了军家吃粮人》[《戏凤》凤姐(旦)唱段],从这些谱例中可看出,二簧平即四平调来源于吹腔,其节奏活跃,上下句起唱都在眼上,落腔都在板上,旋律走向与吹腔同,只是落音为商音而非宫音,二簧平是兼有二簧、西皮双重特点的腔调,这也是后来安庆二簧(即弹腔)能够兼容皮黄的先天条件。


  至于二黄湖北产之说者,除了以黄冈、黄安或黄陂之地名为据外,音乐上主推的依据就是楚调楚音说


  考察语音,辩明声腔的地方语音,是探索声腔来源的一条重要标志。二簧尚楚音,又名之为楚调,那么这楚音的范围如何界定?


  众所周知,明清时一般是指湖北、湖南,明设湖广省,清虽分为湖南、湖北二省,但仍沿袭旧制,设湖广总督一人以统管之,故人称湖北音仍为湖广音,但湖北省四方语言差别大,只有鄂东北的湖广音才是京剧推崇的楚音,余三胜能够熔皖鄂之音合一炉而冶之,(《京剧二百年之历史》)程长庚能够于湖广音中精求调声运气之法,就是因为余的故乡鄂东北黄冈与程的故乡皖西南安庆恰为相邻的楚地,所以二者的楚音才相近相融!历史上安庆与黄冈同属楚地,同在大江北岸,同属于江淮官话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郑炎贵先生(前排左五)在潜山县五庙弹腔文化旅游节开模式上。


  由此可见,二簧尚楚音之说并非与安庆产二簧相悖,反而成为其旁证之一。


  推崇二簧产自江西论者,主推的理由来自乾隆四十年左右写作《剧话》的李调元,他记载道:胡琴腔起于江右,今时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江右一般指江西省,而江西省又有宜黄腔,据说是浙江人把念成音,故又名二黄腔。


  其实,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清代伊始,江苏与安徽合为一省,即江南省,清政府在南京设两江总督衙门,统管江南省与江西省,那时人们一般称长江下游以东地区为江左,以西地区为江右,而安庆一方处于长江中下游交汇处,从两江地区总体而言,安庆一方仍属于长江以西地区,即江右无疑,故二黄起于江右说不能拒安庆于其外。


  这样一来,无论是从音乐源流演化渠道看,还是从语音方言或地理方位上看,安庆为二簧产地在立论依据上是最大的赢家!


  二簧诞生于安庆,皮簧何时、何地合流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皮、黄、吹、拨为音乐主干的安庆弹腔在潜山的发现,证明皮黄合流的时间是在清代乾隆之初,地点显然以安庆一方为主,而不是象有的学者所说的嘉道年间或道光十年。



郑炎贵先生在安庆市大讲堂主讲


  近年来笔者深入参与弹腔历史的调查,发现弹腔班活动的起始年代多指向乾隆初年,其例证有:


  其一,四箴堂班,为潜山王河镇程家井的徽班,始建于清乾隆初年,代有传人,其中主要成员有程发清、程发意、程发连、程发朗、程祥溎、程祥辐、程祥富、程祥见等。其中,程祥溎即为长庚父。程长庚之孙程继仙曾说:曾祖(程祥溎)为名教师,……伊祖长庚幼年随父学艺,后入保定科班……入京后乃成大名


  其二,余万全弹腔班,为潜山县官庄镇牛栏湾余姓在乾隆元年以自娱形式组织的弹腔班,至道光十年(1830)正式组为职业班社,班号五世堂,主要人物为余万全、余永福等万字辈与永字辈人,


  其三,许家畈弹腔班,这是潜山县五庙乡山区许姓为主组建的班社,许家畈为潜山北乡的深山区,今与岳西相邻,四周全为大山阻隔,故而封闭性强,生活安定,常为他乡人士逃避战乱之栖身地,清初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朱书一家及亲戚便逃至这里安生,在朱书看来家居天柱山麓,天地为炉,化工为匠,这样便可钟古岳之灵气,而学戏表演是要有一定悟性与灵气的;另一方面五庙乡离联通石牌、安庆的水道潜河不远,从而为弹腔艺人走出大山、学艺谋生提供了可能。




  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整理材料载,光绪13年(1887),以许辛盘为首的许氏、程氏等艺人组建了弹腔班。此次笔者与健在的省级弹腔传人许开学(今年70岁)面谈得知,许辛盘班属于当年重建复排的弹腔班,许开学曾亲耳听许辛盘说过,大约在光绪年之前,还有一百二、三十年的弹腔活动历史,不过有断有续,这样算来弹腔班最早活动当从光绪年上溯一百二、三十年计起,那就自然应为乾隆初年。笔者此番还从许氏光绪二十九年(1903)老谱中发现许氏祖辈代凤公迁扬州的记载,即代凤公,世柯公次子,字镇江,乾隆四十年,乙未十月初五日酉时生,迁扬州,许开学等人也回忆说曾听说过祖上有一位老公公弹腔唱得好,被老徽班带到扬州去了,因戏子不能上谱,所以谱上没有详细记载这方面的情况。


  通过此番调查,笔者确认潜山弹腔最早诞生于乾隆初年,它正是皮黄合流的早期遗产。


  综上所述,以潜山弹腔为活态传承下来的安庆弹腔是历史上被高朗亭、程长庚等名伶大家带入京城的安庆调、老徽调,它的皮、黄、吹、拨等声腔正是后来京剧所继承的音乐艺术之本,弹腔与京剧血脉相连!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标志吗?
徽剧
京剧名家有哪些
知性的美——京剧艺术
京剧音乐西皮二簧
“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标志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