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七章 不自生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文意】

 

天地长久是因为天地与万物同生息,共命运,万物生则天地存,万物去则天地亡,万物生生不息,则天长地久,此谓天地不自生。圣人和天地一样也不自生:圣人以百姓利益为先,置自身利益于后,则百姓举圣人为领袖;圣人不计个人得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则圣人得以号令天下。不自生是客观规律,它表现在主观上不就无私吗?因此,天地与圣人的私就是无私,而这种无私又是由不自生所决定的。

 

解读

 

导语:本章的主题是“不自身”。不自身是指一切矛盾都因对立面的存在而存在,因对立面的消失而消失,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天地与万物是一对矛盾,故天地不自身。圣人与百姓也是一对矛盾,故圣人也不自身。不自身是客观规律,体现在主观上就是无私。因此,圣人无私是客观规律所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仅是衡量圣人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有效的授权机制和有效的去权机制。

 

不自身和无私。不自生就是矛盾的任何一方不可能独立存在,矛盾双方互为前提,互相依赖,相辅相成,共生共灭。按照老子的理论,这种相互依存性是自然法则,是由道对世界的总体设计所决定的。不自生和无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自生是客观规律,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而无私是主观意识,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判断;这是两者的区别。不自生作为客观规律体现在主观上就是无私;这是两者的联系。老子认为,无私源自不自身;无私是一种主观表象,其背后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因此,无私是人类社会必然存在的一种价值取向,没有无私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

 

自私和无私。自私和无私是人类价值判断的重大命题。有的价值判断认为,自私是合理的,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所以无私是虚伪的。有的价值判断认为,自私是有害的,是要加以清除的,只有无私才是唯一正确的。老子则认为,无论自私还是无私都是长期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现实,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写照。就个人而言,自私和无私的表现程度可能各不相同,普通百姓可能表现出更多的自私,而圣人则表现为最大程度的无私。老子的“社会分工论”又进一步要求,只有无私才能胜任圣人的角色,圣人必须是无私的。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这句话至少有两重含义。首先,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圣人的必要条件。是圣人就不该有自我,就是为天下而生,就要为天下兴亡奉献一身。之所以说它是必要条件,是因为圣人不仅要有担当,还要具备担当的能力,无私加能力才构成了圣人的充分条件。其次,“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社会的必然现象。它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体现,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到。也就是说圣人是必然存在的,是一定要出现的,否则对立统一规律就要遭到破坏,而这是不可能的。

 

值得一提的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渊源。

 

有效的社会制度设计。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还体现了一套有效的社会制度设计。“后其身而身先”是将圣人举为领袖,代表了百姓对圣人的授权,体现的是一个有效的遴选和授权机制。这个机制能将无私且有能力的领导者选拔出来,并将他置于组织和管理全社会岗位上“外其身而生存”反过来讲就是 “内其身而身亡”,是说一旦“圣人”不能为民谋利则不再是圣人,因此不能继续行使圣人的权力。这便是一个有效的监察和罢免制度。可以看出,老子“社会分工论”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它不仅要求社会组织管理者必须是无私的,而且能通过有效的遴选和监察制度不断甄别其是否无私,并能通过授权和罢免制度保持这种纯洁性。因此,“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体现的就是一套有效的遴选、授权、监察和罢免制度。

 

社会代理人制度与“选择性开放原则”。圣人在今天的社会中可以理解为社会组织管理者,于是对圣人的要求就是对今天社会组织管理者的要求,或者更广义地讲是对各个层面的社会代理人的要求。对立统一规律指出,有效的社会代理人制度要能够将有能力、有担当且真心为大众谋利的代理人筛选出来,授予他掌控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权力,而一心为己谋私利的人则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会资源。也就是说,有效的社会代理人制度设计能够将社会资源进行选择性开放。这便是老子“社会分工论”派生出来的“选择性开放原则”,其核心是代理人制度的设计。“选择性开放原则”能够最高效地利用社会资源,能最大限度地防范以权谋私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选择性开放原则”与“自由主义思想”。“选择性开放原则”是与西方哲学的“自由主义思想”彻底相悖的。本质上,“选择性开放原则”是建立在以大众利益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而“自由主义思想”则是建立在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作,它扯掉了自私羞涩的面纱,阐明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人的目标,社会不会因为自私而遭到破坏,相反,自私可以导致社会有序而高效地运转,因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神奇的协调作用。在“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下,人们习惯地认为自私是理性的,无私是虚伪的,是否无私并不是选择社会代理人的必要条件,因为无私往往是不存在的。然而,只要我们认真考察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不难发现完全竞争理论本质上是空想主义,因为这一理论的先决条件是“一切市场参与者在财富地位上完全平等”,但现实中这是无法实现的。当百分之一的社会成员拥有百分之五十一的社会财富时,个人利益最大化只能导致以强凌弱,最终使得社会财富分配更加集中。相反,老子的理论认为自私和无私将是长期共生的两种价值取向,而自私必将导致以权谋私,因此要考虑“选择性开放原则”,这具有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注释】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不自生”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体现。一切矛盾都因对立面的存在而存在,因对立面的消失而消失,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这就是“不自生”。天地与万物是一对矛盾,万物生则天地存,万物去则天地亡,万物生生不息,则天长地久。“长生”是指天地的生命长久,并不代表天地生命永存。天地长生,是因为万物不断生息繁衍,世代相传,万物生命的不断延续,对应了天地的一个生命周期。

 

整句的意思是,天地长久是因为天地与万物同生息,共命运,万物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于是天地生命长存。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表示本句承接了上句的逻辑,由天地不自生转而论述圣人不自生。圣人与百姓也是一对矛盾,相互依存,共生共灭,故圣人不自生。在老子的对立统一模式中,圣人为天下所生,为百姓而活,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前,这便是“后其身”;百姓因此而推举圣人为领袖,于是圣人又走到了百姓的前面,这便是“身先”。圣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将自身得失置之度外,这便是“外其身”;天下始终给予圣人以信赖与拥戴,使圣人尽享号令天下的权威,这便是“身存”。这里强调,“身存”是指“作为圣人而存在”,并不是说圣人的功德与世长存。反之,一旦“圣人”不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只是为己谋利,则“圣人”不再是圣人,于是“内其身而身亡”。

 

整句的意思是,圣人仿天地之道,以百姓利益为先,置自身利益于后,则百姓举圣人为领袖;圣人不计个人得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则圣人始终得以号令天下。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以:因为。其:这里是泛指,代指天地和圣人;也就是说,本句作为结论,不光适用于圣人,同样也适用于天地。邪:帛书作舆,汉简作乎,均为语气词,表示问句。

 

本句的关键词是“私”。本章中“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百姓的“私”就我们通常理解的自我;而圣人的“私”则恰恰相反,就是百姓!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必然结果,因为圣人存在的前提就是没有自我。一旦有了自我,圣人就成了百姓。

天地“无私”就是天地滋润万物生长,而并不从中寻求回报。然而万物不断生息繁衍,从而使天地获得了长生,这就是“故能成其私”。同样,圣人“无私”就是为了百姓的生存发展不断奉献,而并不从中谋取利益。然而百姓因此而推举圣人为领袖,赋予圣人号令天下的权力与地位,这便是“成其私”。“成其私”并不是说圣人的初衷就是为了权力与地位,如果真是这样就谈不上什么“无私”,而是说圣人有了权力与地位才能服务于百姓,承担起天下兴亡的责任。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不自生这种客观规律表现在主观上不就无私吗?而天地与圣人的私就是无私,是客观规律让天地和圣人成就了无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0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
浅谈《道德经》:圣人无私吗?
人生之终极幸福观之思考
丁小川说道德经 | 07 天长地久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道德经的总结
孔德说《道德经》第七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