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并非什么新鲜事,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中国出生人口为何大幅下降#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并非什么新鲜事,自古以来便是如此,一般只有在大规模灾荒或战乱过后才会出现大规模生孩子的现象。

一旦社会稳定,大量人口摆脱基础的农业,汇聚到城市中生活,伴随贫富差距拉开,中层左右的家庭生育意愿都开始降低了,因为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生育孩子的确会降低生活质量,和当下困境很相似。

或许有人会说古人除了可以娶妻,还可以纳妾啊,生的应该不会少,持这种观点的人就有些想当然了,虽然古代法律允许男子纳妾,但前提条件是其有钱,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能够去上个老婆就要谢天谢地了,更多穷得吃不上饭的人其实连基本的生育权都被剥夺了,更别奢望娶什么老婆了。

所以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古代平均到具体人口的生育率并不怎么高,古人也正是发现了这个问题才将生儿育女融入到了宗族文化中,让对生育有抵触的青年人不得不在长辈的压力下完成所谓的生育任务 ,表面上看是为了所谓的传宗接代,是有些守旧的思想,本质其实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非常实际的问题和矛盾。

要知道古代百姓的识字率很低,更没有所谓的经济学概念,一小部分社会精英意识到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社会问题,便想要通过动员百姓来解决时很难讲清楚,索性便用香火传承这个托词也不失为古人的一种智慧。在宗族文化中,生育意愿最强的其实一直是老人,他们往往会利用绝对的话语权,要求后代尽快生育子女。

但从客观来讲,如果老人的子女丁克,其实子女将会有更多的精力和经济实力来赡养老人,相反,如果生育的子女过多,老人有时还要贴补子女,所以对老人老说,劝子女生儿育女并不是一个划算的经济账,反而容易成为亏本买卖。

那么为何老人对后代如此看重呢?

因为老人已经切身体验到年老体衰的困境,感受到人生的脆弱和需要被照顾的需求,因此更加发自内心的明白老来有儿女在身边的重要性,所以看到子女对生儿育女不上心时便会督促,本质是为了儿女着想,不想在自己百年之后,儿女们成了老人后却没了人照顾赡养。

很多时候,人活着活着就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失了,总会下意识地将未来的事情想得太过简单,比如当下中青年人时不时谈到养老时会说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发小住在一起互相陪伴养老,甚至还有的说老了就干脆安乐死,不给社会添加负担等等。

这些中青年人常挂在嘴边的说辞,之所以能够说出口,是因为他们正处于壮年,拥有绝对优势的社会地位和存在感,处于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

但人的心境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当韶华不再,朽木老矣,那种发自灵魂的孤独感和对美好生活的眷恋感,是会曾经十分洒脱的人逐渐消散,取而代之是一个需要被关注、且希望被关注和照顾的老年人。

这个时候的老人不但在体力上处于弱势,随时可能患上各类疾病,在社交关系上同样也是弱势群体(普通老人),随随便便一个养老院护工就能给你甩脸子看,动作狠一点就能让你少找回上学被体罚的记忆。

即使子女没办法在身边赡养老人,养老院中有子女的老人和没有子女的老人也有着天壤之别,至少养老院的员工会有些忌惮有孩子的老人,没孩子的老人护工们往往会肆无忌惮,这就有些类似上学时有父母的孩子,和没父母的孤儿或单身家庭的孩子总会受欺负是一个道理。

养老可以不靠子女,但有子女存在,这本身很重要,老人明白这个道理,但当下的年轻人不一定明白,因为太想当然了,如果任由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受到威胁的不仅仅是国民经济,更是未来需要养老和被照顾的老人们。

2022.01.23(凌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致断亲又断根的年轻人:如果家庭没有后代,再辉煌也没用
养老院里探望者寥寥无几,幼儿园门口却家长成群?原因很真实
面对养老问题,你准备好了吗?30年后的你将何去何从
当父母老了,最贴心的孝顺是送养老院
请别把自以为是的孝顺压在老人身上,这比道德绑架更可怕
老了不指望孩子?去养老院看看,你就不想住了,老了真的很可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