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浒传中杨志运送花石纲,为何会说经过黄河翻了船?不合理啊

《水浒传》中杨志是最早出场的几位好汉之一,而且一开场就跟豹头环眼的林教头打了个棋逢对手,加上他杨家将后人的背景设定,让其成为梁山好汉中人气颇高的一位。

不过人气虽然高,杨志的时运却很敢恭维,尤其是他两次押运,皆以失败告终,其中一次是我们熟悉的生辰纲,另一次则是更早时押运的花石纲,那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差事呢?下面船夫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花石纲中的“花石”指的是样式奇特的怪石,而后面这个“纲”字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大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常常以十为一个单位),又因运送奇石多走水路,所以花石纲实际上就是一队十艘的船队。而杨志所在那一艘恰好倾覆了,上面的石头自然也就没了,《水浒传》中杨志与林冲大战后便解释道:

……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

当时最好的奇石往往出产于太湖湖中,这些石头经过长时间的流水冲刷,形成了奇特的纹路的造型,深受北宋上流社会的喜爱。但在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想要运输这样的巨石是极其艰难的,并且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除了极个别江南富商可以玩一玩,也就全天下最有钱也最有权的皇帝可以任性自己收集奇石的爱好了。

北宋末年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见注释1)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以《水浒传》中加入了杨志被皇帝派去押运这种奇石的故事情节,这也从侧面现了北宋末年皇帝只为自己的一时爱好,而不惜劳民伤财。

花石纲所采集的奇石,最先需要善于潜水的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水流湍急的太湖水底,清掉部分淤泥便于查看奇石形状与纹路,达到要求后再将四周绑上绳索,用船将石头拖出水。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体积较小的石头,对于超过一定体积的奇石就没法使用这种办法了。而不巧,皇帝恰恰就喜欢更大的石头。

所以为了移动这类巨石,朝廷需要在当地针对巨石建造更大的专用船只,“量体裁衣”的将大船建好后,用人力将巨石从湖底拖出水面,而这才是花石纲运输的第一步而已。接下来要考虑还并非是如何运到京城,而是先妥善的做好巨石保护,因为从拖上水面的那一刻起,这块巨大的奇石就已经算是皇帝的私有物品了,要是磕坏了哪里,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太湖石最大的的奇特之处,在于其身上遍布的孔洞,可以激发人们浪漫的遐想。如今苏州的不少园林中依然可以见到这种天然“雕琢”出的石头。所以为了保护太湖石的孔洞,一旦这些孔工匠需要先用黏土将石头上的孔洞填平,再用掺了麻的黏土在外面裹上厚厚的一层,将原本形状其奇特的太湖石做成圆圆的球形,再放在阳光下晒结实了,才能继续运输。

或许有人听说过北方运送大型石料时,会利用冬季结冰在巨石前泼水成冰,在通过人力和畜力拉动巨石,如修建故宫时所用的一些大型石料都是这么运来的。但江浙一带很多地方有时不结冰,而且冰期也很短,泼水成冰的办法就完全行不通了,好在江南水网多,可以用船走水运。

奇石从太湖出发,首先要进入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从江南河北上进入长江,从扬州进入京杭运河的淮扬河段,而后转入淮河北上,到达四洲是进入汴河,这是一条以汴京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之一,其与惠民河、金水河与广济河流合称“漕运四渠”,汴河(隋称通济渠,唐称广济渠,俗称汴河)又因与隋唐大运河连接最为紧密,因为地位也最重要。

来自江南地区的大量物资通过汴河运至汴京,汴河可谓是北宋建国之本。我们熟悉的《清明上河图》中那条穿过汴梁的河流便是汴河,从图上可见汴河水运的繁忙。

运河之所以在古代十分重要,除了商业价值,最为主要的是运送粮食,要知道汉唐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那时的长安和洛阳人口才不过几十万,但对于土地有限的关中平原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所以隋炀帝才会举国之力贯通运河,从已经被开发为鱼米之乡的江南运粮,毕竟粮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大问题。

但说到这里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了,《水浒传》中杨志明明说“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但根据上面的描述根本就没经过黄河啊?关于这个问题,的确有人给出过答案,那就是黄河改道

前文说道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很难满足长安和洛阳人口的需要,而这背后是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严重,随之而来的水土流失让流经这里的黄河携带走大量泥沙,不断淤积在黄河下游,年长日久,黄河逐渐形成了地上河。

我们从小就听过“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所以作为地上河的黄河,很明显是不稳定的。历朝历代都会因黄河改道导致的水患而头痛不已,而且黄河不仅仅会改道,还会抢道。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夺淮入海事件(1194年至1855年),也就是在此期间,黄河强行汇入进了淮河,通过淮河下游东流入海。

虽然这个解释几乎完美的解释了运送花石纲到汴梁要途径黄河的原因,但我们仔细看时间,公元1194年已经是南宋绍熙五年,此时离宋徽宗死在东北(1135年)已经过去了59年。当然,我们也可以解释为,黄河在“正式”夺淮入海前就已经很不安分,并且“到处乱跑”了。

但笔者认为更可能的原因是《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成书背景,被很多人认为是《水浒传》最早的蓝本的《宣和遗事》,便是成型于南宋到元朝初年这个阶段,而后在前人基础上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更是生活在元末明初。而这一时期,恰好都处在黄河夺淮的阶段,时间刚好吻合。

这就解释了杨志会说“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了。因为我们无法要求一部小说的作者去考证宋徽宗年间的黄河走向,更无法奢求施耐庵有权限翻看只可能存在于官方的水文档案。

注释1:因为宋徽宗极度崇尚道教,所以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推动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他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史上达到极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浒传》中让杨志栽跟头的生辰纲,这个“纲”是什么意思
高俅一辈子作恶多端,唯独这件事办的漂亮,问谁谁服气
一张不合格的地图,给《水浒传》埋了两个极大的BUG
梁山好汉的历史真相
谁是《水浒传》里最倒霉的好汉
你所不知道的梁山好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