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英博物馆展品介绍——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

宗教改革,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抗议宗教改革运动),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

宣传画的构图较满,但所传达的信息明确,上帝托梦给萨克森选帝侯,选帝侯正在睡觉,路德正借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领受上帝赐予的福泽。他抬起头,光芒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经文书写的是上帝的话,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不发生在教堂内。路德出现在画面左侧,他拿着夸大的鹅毛笔写出“Vom Ablass”——论“豁免权”或“赎罪券”。他的鹅毛笔延伸到画面中央,穿过了一头标着“教皇利奥五世”字样的狮子脑袋,并戳掉了人类形象的教皇头上的冠冕。这是古往今来最为强大的一支笔,宣告了教皇权威的终结。

这张画制作于莱比锡,此地一六一七年是欧洲印刷业的中心。与天主教徒不同,新教徒没有可依从的首脑,所以他们领新兴的印刷术来进行宣传。没有印刷术,宗教改革也许无法成功,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人目不识丁,就算在城市也只有不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能够阅读。像这种有图像和少量关键词汇的印刷品是宣传最为有效的工具。

15世纪末,德国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为教会的剥削提供了方便。每年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数额巨大,被称为是“教皇的奶牛”这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由于罗马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使得德国不得不进行改革,这是它改革的主要原因。

其次德国向教徒兜售赎罪券则是导致这场改革的最直接的原因。这些都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外在因素。它的内在因素则在于马丁·路德本人。他在早期的时候就已经立志要革新宗教。这张画制作于战争前一年,它是为了纪念改革开始100周年而做。15171031日,马丁.路德把“95条论纲”钉在德国维滕贝格教堂的门上(距当时正好一百年)。基于媒体的灵敏嗅觉,将它视为宗教改革的开端,他们发起了现代意义的第一次百年纪念。

马丁·路德 148311月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艾斯莱本。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早在耳弗大学获文学硕士,又学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修,1510年获立为神父。1512获威登堡大学神学院博士,随即教授《圣经》。他是德国最早用德文对照新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然而他依照教会律法潜心苦修,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在获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主教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作法。

15171030日,马丁·路德写了《九十五条论纲》,第二天中午钉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他说:当钱投入钱柜的叮当作响时候,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他认为出卖赎罪券是“欺骗”和“捏造”,是犯了错误,是宣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这种论点对教皇和天主教会是一个沉重打击,无疑是一次思想解放,从此有了思想自由和宗教自由。而这也立即在德国引起了燎原大火,农民、平民把它看成起义的信号,市民、骑士甚至部分诸侯也卷入了反教会的浪潮,顿时,路德成了各种反对派团结的中心,《九十五条论纲》也成了各派的共同纲领。由于当天恰巧是人们前往教堂朝拜遗物的万圣节,自然很多人看到张贴的内容。

《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的道路。虽然当时印刷术才使用不久,但仅仅两周以后,马丁·路德的战斗檄文《九十五条论纲》就已经传遍全德国,得到了德国贵族和人文主义者的大力赞同和支持;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来。


路德批判了教会的虚伪、教士的贪婪,主张国家至上,支持德国诸侯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向罗马教廷进贡,简化宗教仪式,在祈祷时使用本民族语言。他指出,国家政权是神授的,国家权力是惟一合法的政权,教会没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只是国家政权的工具。如果说有宗教权威,那么绝不是教皇,而是《圣经》。信徒应当直接读《圣经》,对其含义和解释也可以完全以个人的理解和判断为基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取得自己的信仰,并直接与上帝打交道,根本不需要教士或教会作为人和上帝的中介。每个信徒对《圣经》和宗教的信仰是自主的、自由的,任何人都无权强迫他人信教。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毫不退却,将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他原本只要改革教会一部分制度,从此他也不再承认教皇,唯以《圣经》为权威。此后他所代表的教派总称为“更正教”或“新教”,与之相对的东、西方天主教,则成为旧教。

他直接建立的教会成为“路德会”或“信义宗”。由于他个性保守,因此他改革的教会仍保留《圣经》没有明文禁止的旧教传统,如祭坛,蜡烛,基督画像,周日礼拜与圣诞节等。路德这种坚决态度更是极大地鼓舞了拥护者和支持者的信心,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


后人毫不吝惜地将各种赞美词献给他,丢勒称他是一个“创造了奇迹的圣人”,海涅认为他应该享有“永恒荣誉”,托马斯·曼评价他“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促进了民主。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但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他的一生功过参半。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宗教信仰的叛逆者,但是他却丝毫不能容忍在宗教问题上和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也许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由于路德不容异说,才使得宗教战争在德国远比其他国家激烈和残忍。


单从宗教的角度来讲,宗教改革使得基督教从对权力的崇拜走向对信仰核心内容的崇拜上。当时的基督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基督宗教,而是一个政治权利中心,教皇被认为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被上帝拣选出来可以与神交流的人,因此他的权利是神赋“神权”。在当时,如果一个人要参加政治活动,必须要成为基督徒,甚至教皇可以决定下一任国王是谁。当年宗教迫害政治家、科学家的活动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活动了。因此,出现了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革新派倡导宗教改革。

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此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有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印刷术的发明帮助改善了,抄写文本因而产生错误的情形;另外,只要将所印刷的作品排好,即可大量印刷。只要付得出买书的钱,就可以有机会阅读。因此,当马丁路德要传递他的宗教改革理念时,只要透过印刷和贸易路线的发达,他不需要跑到遥远的英格兰就可以传播他的思想了。


新教改革把欧洲的思想从天主教的禁锢之下解放出来,提倡信仰自由、理性,反对教士独身,和违背人性的禁欲主义;它虽然是一场基督教会内部的改革,但是与文艺复兴运动殊途同归,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它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中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应该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基督教,他们反对的是天主教会.所以,这两场运动固然伟大,但是仍然具有局限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十五条论纲
12 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浪潮,反教会不反上帝
自身的不彻底性决定了路德宗教改革不可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赎罪券风波:宗教改革之缘起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现代文明的两大滥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