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振宁之父: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临终都没原谅儿子放弃中国国籍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再次成为中国公民。 这一年,他93岁。

当初这一新闻事件引起了社会众多讨论。有人质疑杨振宁转回中国国籍的目的,甚至攻击他是不是在美国失去了利用价值,现在回国是为了“养老”。

实际上,杨振宁之所以选择重新回归中国人的身份,同他的父亲杨武之有很大关系。

杨振宁:我爸爸到底长什么样啊?

杨武之生于动荡的1896年。甲午之败后,“天朝上国”面临真正的崩溃。

父亲杨邦盛是清末秀才,在私塾里教书,因此杨家在整个凤阳县也算得上是书香世家了。

但在杨武之幼年时期,父母病亡,他小小年纪便流落街头。后来被叔父收留,供他继续读书才没有被饿死。因此,杨武之在学习上分外用功。

18岁那年,杨武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毕业后,北京各大院校争相挽留杨武之。但他却因为一个女人,最终选择回到老家。

杨邦盛当年临终前,给杨武之定下了一门亲事,正是隔壁商户罗家的女儿罗孟华。

实际上,杨武之同罗孟华定亲不久就落难街头了,后又开始四处求学,所以他和罗孟华几乎没怎么见过面。

而且杨武之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但罗孟华自父亲生意破产后便没再读书,勉勉强强识得几个字,同博闻多识的杨武之简直没法比。杨武之无父无母,他若想反抗旧社会的包办婚姻,找个家境良好的北京姑娘当媳妇,谁也拦不住他,但好在他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

杨武之深知,未婚妻等了自己十余年还没嫁出去,这份真情不能辜负。

返乡后的第二年,杨武之同罗孟华结了婚。婚后,杨武之在安庆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一个月才三四十块钱。好在罗孟华勤俭持家,夫妻二人生活虽贫贱,但依然幸福。

1922年,杨武之的长子降生了。

杨武之给儿子起名为“振宁”。“振”从杨姓辈分,也有“振兴”的意思,“宁”则代表“怀宁”,也就是当时的安庆。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杨武之并不希望儿子干什么大事业,承受什么大风大浪,能在“怀宁”这个地方出人头地就行了。

但没多久,杨武之自己都没料到,一件大事悄然发生了。

1923年,就在杨武之一家三口过着平淡又幸福的生活时,他却突然告诉妻子:我打算去美国留洋了。

听闻这话,罗孟华十分不解。儿子还不满一周岁,你怎么留下我们孤儿寡母说走就要走?

杨武之看着故自失落的妻子,心中也不舍,却知道这是必须要迈出的一步。因为,他的教学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杨武之在学校除了教书外,还担任类似掌管学生纪律的教导主任的角色。他行事严厉,不懂得变通,而中学里又不乏家境富裕,惯常不爱将校规、老师放在眼中的学生。一来二去,杨武之没少得罪人。

有一次,因为一位学生回家告状,第二天不讲理的家长就去学校闹事,还扬言威胁杨武之:你以后要是再敢管我家孩子,以后就别想在这混了!

面对这样的家长,杨武之当时气愤至极:这样的学生,我老杨不教也罢!

说完,他就当着校长的面辞了职。

可没了工作后,杨武之又能干嘛呢?

恰好当时安徽省组织学生公费留学,杨武之就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考试。1923年7月,杨武之正式踏上赴美的轮船。

来到美国后,杨武之积极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他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都用来买研究资料。

仅仅用了1年时间,杨武之就从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毕业,然后转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数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但在杨武之苦读之时,他却不知道,自己家中的妻儿此时过得并不好。

丈夫出国留学后,罗孟华就独自照顾着杨振宁。罗孟华没什么正经工作,母子两个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弄到点吃的,罗孟华都留给了杨振宁,而自己有时候一饿就是一整天。

并且这时,罗孟华也听到了不少风言风语。

据传闻,合肥当地不少留洋男人,有的再也没有回来过,有的回来后就抛妻弃子了。那些可怜的女人无家可归,最终只能躲进教堂,靠“吃教”苟且偷生。

而一直自惭形秽的罗孟华,也总会忍不住去想这些问题。丈夫学历高见识广,如今一年又一年不回来,重洋远隔连封书信也很难邮寄,自己以后会不会要带着杨振宁去过“吃教”的生活了?

直到1928年,罗孟华收到了一封信,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下来。

罗孟华拆开信后,看到杨武之的字迹,顿时哭了出来。

原来,杨武之已经拿到了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并返回中国了,如今已经被聘请为厦门大学的教授。写信过来也是让罗孟华收拾东西赶紧去上海,然后一家三口一同去厦门团聚。

就这样,杨武之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一说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是胡明复,胡明复于1914年进入哈佛学习数学,但1917年毕业后拿到的是哲学博士学位,而非数学博士学位。)

看完信,罗梦华擦干净眼泪,喜滋滋地带着六岁的杨振宁去往上海。

但对幼小的杨振宁来说,他脑袋里却只有一个问题:我的爸爸到底长什么样啊?

像我一样,学成归来

六岁之前,杨振宁对父亲是几乎没有印象的,只能靠着母亲的描绘,勉强勾勒父亲的形象。

因此,当妈妈罗孟华带着他在上海同父亲会面时,杨振宁看着眼前一把将他抱起的高大父亲,不但没有亲切,反而一脸的抵触。

“我这次看见他,事实上等于看见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

后来杨振宁这么说。而对小孩子来说,确实如此。

五年间,杨振宁见过母亲不辞辛劳累弯了腰,见过母亲打短工被人嫌弃辱骂,也见过母亲即便没钱将他送入私塾学习,却坚持带着自己认字的样子。

他人生最初会的那3000多个汉字,是母亲一笔一划带着他学习的。

对于母亲,杨振宁有着一股本能的亲近,但这份亲近在遇到父亲后却戛然而止。

因此,一家人刚去厦门时,面对始终将自己当成“陌生叔叔”看到的长子,杨武之也是一阵愧疚。

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因为杨振宁在合肥时,家里条件有限,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当杨武之带他来厦门后,就把办公室里的一个地球仪送给了杨振宁。看到地球仪的一瞬间,杨振宁就喜欢上了那个会转的玩意儿。

见儿子感兴趣,杨武之便开始给儿子讲解,咱们现在住在哪儿?之前去的美国又在哪儿?中美之间隔着的叫太平洋,太平洋旁边像条蠕虫的叫日本……

后来,到了晚上时,杨武之还拿着小灯泡照着地球仪,给杨振宁讲解太阳、地球、月亮的自转公转……

这些都是杨振宁之前从未接触到的知识,没几天时间,他就被父亲渊博的学识彻底折服,除去父亲上课备课时间,他总爱缠着父亲给他讲这讲那。

渐渐地,杨武之发现大儿子很有语言天赋,于是又教了他一些唐诗、宋词,以及英语……这些无疑为杨振宁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后来因为战乱,杨武之一家在全国各地辗转,但杨振宁从未因此耽误学业。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杨振宁的数学、化学和物理的成绩都尤为突出。

1938年,杨振宁决定以高二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并顺利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大学毕业后,杨振宁在父亲的建议下,也选择留学美国。

1945年8月28号,杨振宁启程的那一天,杨武之起了个大早,陪杨振宁乘坐黄包车一同去公共汽车站。

临分别前,杨武之看着眼前已经变得高大的儿子,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去那边,好好学。”

简单讲了几句勉励的话,杨武之便说不下去了,杨振宁也只是沉默着点头。

不一会儿,公共汽车即将出发,杨振宁不舍地告别了父亲。

一直到坐上座位,扭身回头看时,他才发现,站台上的父亲正默默着看着自己的方向,见他望过去,又连忙抬起双手挥了挥。

不一会儿,杨武之被四周拥挤的人群挤去更远的地方,等再抬起头时,汽车已经不见了踪影。

那时,他对儿子杨振宁的期盼也很简单:像自己一样,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为劝儿子回国,亲爹“三顾茅庐”

赴美之后,杨振宁来到父亲的母校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考虑到美国的环境更适合搞科研,1948年博士毕业后,杨振宁进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

1957年,杨振宁同搭档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可以说是举国震惊。杨武之在知道儿子竟然取得了这样高的成就后也很为他感到自豪,可问题也随之而来。

接近十年间,杨振宁一直在美国工作,还在那里完成了人生大事。并且受当时国际形势所控,他一时半会肯定回不了国。

这直接导致一种现状:即便长孙都已经出生,杨武之却还连儿媳妇的面都没见上一次。

1957年,杨振宁取得诺奖后,因工作需求需奔赴日内瓦工作一段时间。由于实在思念家人,他才托人给父亲带信,让他带上母亲弟妹去日内瓦,一家人团聚。

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还十分尴尬,出国的政治审核也十分严苛,再加上杨武之本来就是海归博士,在这个节点上想要出国就更不容易。

于是,杨武之只能给担任外交部部长的周恩来写信,征询对方的意见。

毕竟杨武之的身份摆在那,再加上他是诺奖获得者的父亲,周总理一时也不好决断。后来中央还专门就杨武之的情况开了一次会,经过几次讨论后,周恩来回信同意了杨武之赴瑞士的请求。

并且,中央大会表示:希望杨武之此去瑞士,能够说服儿子回大陆,为祖国做贡献。

而当时我党的这个嘱托,并不是一厢情愿的。

因为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的身份颇为特殊,他是国民党前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而当年台湾败退前,杜聿明虽说被共产党俘虏,不过他的家人却被蒋介石先下手为强带去了台湾。

换言之,如果杜致礼在其中吹吹枕头风,即便杨振宁选择回国,也有可能投入台湾阵营。

而且,为了争取杨振宁,蒋介石早就安排杨振宁的岳母曹秀清去往美国了,因此大陆这时更应该果断出击。

但谁也没想到,杨武之这次高高兴兴地去日内瓦,却带了一肚子气回来。

在瑞士的那两个月,杨武之时刻不忘周恩来的嘱托,一直跟杨振宁表示,希望他能返回中国大陆。

但那一次,杨振宁从诸多方面考虑,还是觉得此时不是归国的最好时机。就这样,父子二人不欢而散。

不过即便如此,杨武之也没有放弃说服儿子回国。

1960年,杨振宁再赴日内瓦工作。临出发前,他如之前一样邀请父亲带家人赴瑞团聚。

杨武之得到批准后去了日内瓦,一如既往地说服儿子,可他没料到,一同跟随前去的妻子罗孟华却破坏了计划。

罗孟华的眼光没有杨武之那样看的长远,但却能对杨振宁产生更大的影响。

见到杨振宁后,杨武之跟他说,国内目前形式翻天覆地,与他去美国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但罗孟华却不会撒谎,她对杨振宁说出了中国目前仍比较落后的实情,这让本来有点归国意向的杨振宁又改变了主意。

因为这个,杨武之回去后同妻子狠狠发了火。

而罗孟华也十分委屈,她想让儿子在条件更好的地方先搞喜欢的科研,等以后中国条件好了再回国,难道有错吗?

杨武之一时之间也没办法,这次赴瑞士让儿子回国一事也只能作罢了。

但杨武之不甘心。

1962年,杨武之一家再次奔赴日内瓦。不过显然,1962年的中国,做科研的条件并没有比两年前好多少,杨振宁再次否决了父亲。

为劝儿子回国,杨武之不辞辛苦三顾茅庐,但因为多重因素一直发展不顺。就在他以为随着中国条件越来越好,儿子总有一天会改变主意时,1964年却得知杨振宁竟然加入美国国籍的事情。

老爷子听到这事后害了一场病,醒来后他气愤地说:“只当没生过这个儿子”。

哪怕后来杨振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国际理论物理学的领军人物,可对杨武之来说,儿子加入美国国籍依然成了他终身不愿提及之痛。

从此之后,向来康健的杨武之像是突然被人抽取了精气神,身体日益衰败下去。发展到最后,更是连门都出不了,只能在家卧床修养。

1973年,5月12日,77岁的杨武之在上海的家中病逝。

临终前,他没有说一句想最后见一次长子杨振宁的话。

那年,中美关系已经有所缓和,远在美国的杨振宁突闻父亲去世的消息,飞速赶回国参加父亲三天后的追悼会。

对父亲临终前的遗憾,杨振宁也非常清楚。

他知道,父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原谅当初加入美国籍的自己。

看着父亲的遗像,杨振宁有点后悔。可即便他想重返中国国籍,却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一来,他的事业在美国,各项研究进程,各种数据是带不走的,二来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美国。

他这一拖,就拖到了21世纪。

不过有一说一,即便这期间杨振宁没能重返中国国籍,但他对促进中美学术交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直到2015年,或许人上了年纪,会更有落叶归根的念头。杨振宁这一次终于下定决心,恢复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4) A1叠09
杨武之:有颜有才的数学家,与文化不高的妻子共同培养儿子杨振宁
珍贵老照片:1923年秋天,杨振宁与父亲、母亲在一起合影
杨振宁:我和母亲有一种生命的默契
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
母亲素质:子女成功的第一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