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是孩子的成长第一课


文丨媚月

十年发展心理学从业者


如何与人相处是人生一辈子必修的功课,也是孩子们社会化心理成熟的基础。

在自我中心与社会化中挣扎着的青少年,通常会为一些成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而烦恼。有时是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有时是过于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别人。

在人际交往这一块,很多来咨询的孩子都有个共同点-有部分同学“说”自己(负面的),情绪很容易受影响。最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反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不停被别人“说”,也喜欢“说”别人。

这里的“说”都是评价的意思。有意思的是,不止一个孩子曾经这样解释,“老师,我觉得他们都是不对的。我去说他们是理智的,是为他们好。他们说我是有偏见的情绪化,不对的。”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忍不住以自己的价值体系为标准,同时会对他人进行苛刻的道德批判。而远离这些无谓争辩的孩子们,往往更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或者爱好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今天,我们不妨带着孩子们来思考两个问题。

每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和观点?

而我们,要如何学习与这些“不同”共存?

安妮的来信

亲爱的安妮:

很开心接到你的来信,恭喜你已经正式成为一位中学生!

你提到了你的同桌,一个你不太喜欢的男生。他经常会说”学习有什么用,还不如去挣钱。我爸妈就不在意我考多少分。你天天这么用功,真傻!”你课间经常气得和他争论,想要证明学习很重要。辩论占用了你很多课余时间,但你们俩谁也说服不了谁。你很苦恼,不知道要不要和老师说换座位。

安妮,你遇到了最基本社会人际问题— 这个社会有许许多多和你不一样的人,而你需要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学会与他们交往。

“不一样”:构成了这个五彩的社会

亲爱的安妮,我们的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放眼世界,有不同的种族肤色,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习俗文化。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每一个家庭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个人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

学习到底有没有用?

如果一个学生觉得学习对自己的将来有帮助,努力地学习并且尽可能地获得一个好的成绩;那么学习这件事对他或者她来说,大部分情况下会形成正向循环,就是有用的。

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这件事持有负面的判断,对于学习只是被老师推着逼着走;那么学习这件事对他或者她来说,就是恶性循环,可以说不会有什么帮助。

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人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而人们的选择决定了一件事不同的结果。

这个世界上,没有想法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也没有绝对的真理。

当其他人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同时没有违背最基本的道德法律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辩论,而是 — 尊重。

尊重不同:不轻易批判他人

安妮,在你这个年纪,我也经常爱和人辩论,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真正让我改变的是多年后的一份的兼职工作,在学校的国际研究中心负责东亚图书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整个研究中心的教职工和学生员工一共近二十个人,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等约十个国家,有基督教天主教摩门教佛教伊斯兰教巴哈伊等六种宗教。这个小集体几乎包含了地球最具有代表性的多样性。

在这个环境里,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 尊重别人的不同,是共事的基本原则。

在那个研究中心,我不会去干涉欧洲的同事饭前一定要祷告的行为,更不会去评论为什么非洲同事不吃猪肉,更不会轻易和日本同事去争论政治观点。同样的,其他同事也不会和我争论”喝热水到底健不健康”(大部分西方国家的人都只喝冰水)等中国人的习惯。

我们成长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接受了完全不同的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用自己的想法作为标准,去评价别人是不妥,也是不礼貌的。

安妮,学校只是一个小社会。

你的同桌认为学习有没有用,与你无关。

你的同桌觉得学习没用,也许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一些现实生活中或者书本电影里的例子。但不管他学习与否,都是他自己的想法与行为,他的父母与老师会给他建议指引,同时教育他。

既然你觉得学习有用,那么就努力地学习。

你现在会因为“学习有没有用”这件事和同桌争辩。走出学校,你会遇到更多和你完全不同的人和事。如果真的要每件事都要争一个谁的观点对,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


求同存异中:学会保护自己

自我保护是进入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过去你还小,父母会尽可能能呵护你,不受一点儿伤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不可能做到全方面的保护,这时候自我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亲爱的安妮,相信你的父母和老师已经给你强调够无数次关于身体上的自我保护;比如过马路注意安全,不要相信陌生人等等。

我要谈的是,在熟人社会中心理上自我保护

你的同桌目前除了自己觉得学习没用外,还对你冷嘲热讽。那么现在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在已经相通了他学不学习和你没关系的前提下,他的冷嘲热讽会不会让你不舒服或者感觉受到影响?


安妮,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能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你的答案决定了要不要换座位。

如果你觉得他的话影响到你的情绪和学习状态,那你需要和老师说明调整座位。建议你和老师说的时候,不要集中于说你的同桌怎么不好,而是着重于表达你们性格观点的不同影响到彼此的学习。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会受到他的影响,并且想好好学习证明给他看学习的价值,那你大可以先暂时不和老师说,再和这位同学做一段同桌。

尊重他人的不同,并不代表你要委屈求全,让自己受影响。

曾经有一个女生在初一下学期来找我,咨询关于“闺蜜圈”的问题。她有一个闺蜜圈,是按照最开始的座位形成的。最后发展成为四个人每天都要中午一起吃饭,下午放学都要一起出校门,有时候去卫生间都要约着一起去。

她的烦恼是,她内心非常不喜欢这三个女生每天这样花大量的课外时间相处。因为她们经常会在聊其他同学老师的八卦,偶尔还会说一些难听的词语。她不能接受这些行为,而且觉得特别影响学习。没有顺着她们聊天,让她有些格格不入。而她自己也陷入了一种越来越恐慌的情绪中:害怕离开了这三个女生,不能交到其他朋友,这些女生还可能说她的坏话。

我让这个女生自己列了两份清单,填写两种情况下的自我情绪和学习状态的优劣点;一份是保持现在的情况,一份是脱离现在的“闺蜜圈”。

你猜一猜她的两份列表上写出来的是什么,而她最后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下次回信,我再告诉你答案。


。恭喜你,迈开了第一步。

期待着了解你的“同桌烦恼”是否顺利解决!

                                                                         --肖老师

亲爱的安妮·新的专栏系列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奇怪?”

那个下午,那个剪着齐刘海的女孩不好意思地说出这句话。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恍惚之间,我仿佛看到了十五岁岁的自己。

无数个孩子会试探性地过来问很多问题,而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就是莫过于对自我的猜测与怀疑。

当年十五岁的我,决定要学心理学的起因,也是因为这个问题。

似乎每个人都有过那么一个时期,对熟悉的所有充满了怀疑与抗拒,对未知的世界敏感又好奇;所有的矛盾都交织在一起,自己和自己较着劲。

十五年前的我,写了很多没有寄出的信。里面全部是自己无法想通,却也无法找人倾诉的困惑。有关于自己的,也有关于朋友的。

当时中国的学校还没有心理老师,心理学这个学科也是才起步不久。大学里我第一次拿起发展心理学的课本,才发现原来我们的问题,大都是最普遍与常见的青春迷茫。

如果当年十五岁的我,真的能寄出那些信,得到专业的回复。

是不是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有个同学云淡风轻地讲起她中考前的三个月。品学兼优的她突然反复思考一个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她没有办法继续刷题,考试,甚至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因为她觉得做这些事情没有意义。父母以为自己的乖女儿疯了,完全不知所措。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十五年过去了,现在十五岁的少年们面对的是一个比我们当初复杂一百倍的社会。分裂后固化的经济阶级,信息大爆炸的无监管接触,开放二胎后被分享的爱,…; 他们有太多太多需要去面对去适应的难题。

曾经接触过许多父母们,每天与自己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却完全不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前面的写的文章,还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能给建议,但还是少了点什么。

突然想到了“回信”这种方式,父母们也可以通过此,更好地了解目前孩子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有青春期少年,父母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叛逆”,走进孩子的内心
子不教父之过!!
创造力、服从、智力、守纪律、守秩序、注意力、友情。
来看看加拿大孩子的成绩单
致敬安妮 莎莉文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