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罐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次。
现代研究认为:艾罐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次”,“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罐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罐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次。《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隔姜灸疗法 它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片生姜,而后点燃艾柱治病的方法。此种方法既疗效独特,又简单易学,且舒适无痛苦。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隔姜灸疗法,供参考应用:
尿频:令患者仰卧,腹部放松。
取鲜生姜切为2毫米厚的薄片,以三棱针或针灸针在姜片上刺几个小孔。然后,把姜片置于中极穴(肚脐下4寸)、关元穴(肚脐下3寸)、气海穴,既可三穴同时施灸,也可分别施灸。将艾绒捏成花生大小的圆锥形艾柱,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此为1壮。每穴灸3~5壮,每日1次,7天为1疗程,一般1疗程即可见效。
便秘:取神阙穴(脐中),把普通食盐置于其中,后在食盐上放置直径约为0.3~0.5厘米的姜片,厚约3~4毫米,上置艾柱施灸,连续灸20分钟,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脐上4寸处)、内关(手腕内侧正中上3寸处)、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把生姜切成0.1寸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艾柱,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柱,大约灸45分钟,1日2次。
气管炎:白芥子3克、半夏3克、公丁香0.5克、麻黄5克、细辛2克、麝香0.2克。上药共研为细末,取适量填满脐中,把1片厚约3毫米的姜片盖在药末上,上置大艾柱施灸。每穴灸1次,10次为1疗程。
再谈延年益寿灸法诸穴意义与作用!
灸法是祖国医学中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常用保健方法。正如《扁鹊心书》云:“于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然未得长生,亦可保命百余年矣。”宋-王执中所著《针灸资生经》特别推荐摄生保健灸,认为常灸气海、关元等穴,有强壮抗衰作用,对中老年人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宋-窦村更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促命之法,灸法第一。”特别是冬季,灸法更为适宜。现将常用灸穴及其主要治疗作用介绍如下: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直下。灸命门有补肾壮阳、健脾益胃、调节精神、强健筋骨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腿疼痛、关节痹痛、头昏耳鸣、腹泻食少、下肢浮肿、遗精滑精、气短神怯、老年痴呆等症。
肾俞在第二腰椎下旁开各一寸五分。灸之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健脾益胃以及强壮作用,多用于治疗肾气虚衰、腰酸疼痛等症,并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
神阙即脐中。常灸此穴能益气补阳,温肾健脾。宋-窦材说:“依法熏蒸(神阙),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中脘居脐上四寸。灸之可健脾益胃,培补后天,增进食欲,益气养血。老年人经常出现脾虚胃弱,饮食不思,面色萎黄等症状,宋-王执中指出:“脾胃病者,宜灸中脘。”
涌泉是肾经首穴,位足心陷中。常灸此穴有补肾壮阳及强壮作用。正如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常灸此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对老年人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高血压、头痛耳鸣、神经衰弱等有防治作用。
总之,灸法是防治老年病的重要方法。常灸上述诸穴,能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和营卫,谳和阴阳,补益气血,协调脏腑,以达到治病强身、防老抗衰之目的。
常见病的艾炙疗法
小儿感冒
穴位:大椎、风门、肺俞、足三里、大椎。
操作步骤:用艾条l-2根(可双手施灸),令患儿取坐位或俯卧位,灸大椎、风门、肺俞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l-2次;再用艾条一根,点燃后根据症状放置足三里或大椎穴,作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5天。
夜哭
穴位:曲池。
操作步骤:用艾条温灸曲池穴,一般每次2分钟以上,以皮肤热为度。灸后可用手指轻微拍打曲池穴,以缓解热感。亦可配药贴于曲池穴后,再温和灸。
白带增多症
穴位:命门、神阙、中极。
操作步骤:用艾条温和灸各穴5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15次为1疗程。
痛经
穴位:气海、关元。
操作步骤:用艾条温和灸气海、关元穴,每次15-20分钟,每天2次;或隔姜灸,每穴3-5壮,每天1-2次。用治虚寒证经痛。
颈淋巴结核
穴位:(1)百劳、天井、肘尖、瘰疬、局部;(2)肩隅、曲池、天池、天井、三间。
操作步骤:两组依次轮流灸,每穴5-7壮,用小艾炷直接灸,结核局部用隔蒜灸。每天1次。取肩髃8壮,曲池、天池、天井穴各6壮,三间9壮,每天1次。
急性乳腺炎
穴位:膻中、天宗穴。
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位,将厚约1毫米的生蒜片置膻中穴上,作常规艾炷灸疗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改坐位,术者在患者背后,取患测天宗穴,一手固定肩部,一手拇指尖作分筋样推拨,手法宜稍重,以患者有酸痛感为度,反复推拨20-30次。每天灸拨各2次。
感冒
穴位:大椎、曲池。
操作步骤: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也可取0.3厘米姜片置于穴位上隔姜灸大椎、曲池穴,每次3-5壮,每天2次,连灸2-3天。
流行性感冒
穴位:风池、风门、列缺、合谷。
操作步骤: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每天2-3次,连灸2-3天。若风寒证重者,取0.3厘米厚的姜片置于风池、合谷穴上隔姜灸,每天2-3次,效果更佳。
遗尿
穴位:关元、气海、中极、肾俞、膀胱俞、足三里、至阴。
操作步骤:每次取腹部一穴,配合腰部或下肢一穴(双侧),用艾条点燃后温和灸,每次灸15-20分钟,每天l-2次,6次为1疗程。
呕逆
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
操作步骤:用艾条温和灸,每穴5-10分钟,每天2-3次。
婴幼儿腹泻
穴位:神阙、中脘、天枢、关元。
操作步骤:用艾条温和灸神阙,或隔姜灸,灸后贴一小胶布于神阙大,以避免伤风寒;3岁以下小儿可隔毛巾温灸。再用艾条依次温和灸中脘、天枢、关元穴,至皮肤有温热感,反复计15-20分钟,每天2次,3天为1疗程。最后将肉豆寇、吴茱萸、小茴香各10克,共研细末,和鲜葱适量捣烂如泥,做成饼状,分别放于神阙、关元、天枢穴位上,用枣大的艾绒放药饼上,每穴灸2-5壮,视病情轻重,每天1-2次。
慢性耳窦炎
穴位:(l)阳白、攒竹、鱼腰;(2)四白、迎香。
操作步骤:两组穴位交替应用。选独头蒜2头,切成片,厚度0.7厘米,放置穴位上,将艾绒搓成花生仁大的锥形艾炷放在蒜片上,用线香点燃施灸,每次12壮,每天施灸1次。同时针刺双侧阳陵泉或足三里。10天为1个疗程。
慢性肾炎
穴位:脾俞、肾俞、足三里。
操作步骤:用艾灸脾俞、肾俞、足三里穴,每穴3-5壮,每日l-2次,10次为1疗程。
脱肛
穴位;脐中、百会。
操作步骤:置薄姜片于脐中穴,艾炷于其上,成人灸10壮,儿童酌减;再置薄美片于百会穴上,用艾条悬灸,以患者觉热能忍为度。每次5-7壮,小儿酌减,尤适囟门未闭之小儿。
高血压
穴位:绝骨、足三里。
操作步骤:患者取卧位,选准穴位,局部消毒,表面涂少许凡土林,将米粒大小的艾炷置穴位上点燃,等艾炷烧至皮肤时,用手指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少疼痛。灸后可出现小水泡,用消毒纱布覆盖,定时更换,直到愈合。
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膻中、天突、尺泽、肺俞。
操作步骤:先针刺以上各穴,得气后以2厘米艾炷置针柄上燃之,使艾火之温直达经脉。适用于咳嗽不止、咯痰清稀,饮食减少,气短懒言,遇冷易发者。
小儿多汗
穴位:合谷。
操作步骤:用银针刺入合谷,用艾条温灸银针。此法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针刺不可过深,以进针胀痛为度,用艾条温灸银针,不可烫伤皮肤。本法治疗体虚多汗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
穴位:脊中、肾俞、命门、腰俞。
操作步骤:每次选穴2-3个,各穴灸7壮,每天1次,10天为l疗程。
急性胃肠炎
穴位:神阙、天枢、关元穴。
操作步骤:将1块0.3厘米厚姜片置于神厥穴,取艾炷隔姜灸5-7壮;再取大艾炷灸天枢、关元穴5-7壮,或用小艾炷灸20-30壮。
三叉神经痛
穴位:下关、四白、颧髎、颊车、合谷穴。
操作步骤:下关向颊车方向横刺2-3厘米,四白斜刺2-3厘米,颧髎直刺0.4-0.6厘米,颊车向地仓穴横刺2-3厘米,合谷刺1-1.6厘米,得气后提插1分钟,不捻转,留针10-20分钟,外柄上加一小艾炷,温灸。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不加艾炷亦可,但疗效较逊。
流行性腹泻
穴位:足外踝下、赤白肉际(在脚部粗细皮肤交界处的腹泻穴)
操作步骤:用陈艾叶做成艾卷,采用温和灸法距穴位2厘米,以患者不感觉热为宜,每次灸10-15分钟,每天2-3次。
子宫颈炎
穴位:命门、神阙、中极、三阴交。
操作步骤:用艾条温和灸各穴5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慢性胃炎
穴位: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
操作步骤:每次选2-3个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5分钟,每天l-2次。
糖尿病
穴位:(l)气海、关元、中脘、足三里;(2)身柱、肾俞、脾俞、脊中;(3)大椎、华盖、梁门、肝俞;(4)行间、中极、肺俞、膈俞。
操作步骤:每次用1组穴位,轮换使用。将生姜切成0.3厘米厚姜片,放在穴位上,然后置艾绒点燃,每穴3-5壮,每天2次。
肺结核
穴位:膏盲、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步骤:切0.3厘米厚姜片,置于膏盲穴,用艾炷点燃,隔姜片灸;直接用艾卷灸足三里、三阴交。每次5-10分钟,10天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