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汉诗文名篇鉴赏大辞典(一)

01、 《论贵粟疏》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释]
  1.瘠: (jí)
  2.敛: (liǎn)
  3.鬻: (yú)
  4.贮: (zhù)
  5.迕: (wǔ)
  
  [评析]
  本文提出了提出的重农抑商的论点。主张重农抑商,固然是看到商人对农民的剥削,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商人作为民间的一种活跃力量,具有腐蚀和破坏专制政权的作用。所以在中国以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一贯的政策。文章细密严谨,切合实际。
  
  [作者介绍]
  (公元前200?~前154)西汉学者、政治家、散文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少习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因通晓文献典故,为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任太子家令、中大夫等职,深得宠信,号为“智囊”。晁错曾向文帝提出了“以粟为赏罚”、“入粟拜爵”等办法以贯彻汉初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力主削弱诸侯势力,维护汉帝国的统一,触犯了朝内贵戚勋臣和诸侯的利益,因而遭到激烈反对。景帝即位,晁错迁为御史大夫。“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史记·晁错传》)。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兵叛乱,朝内大臣窦婴、袁盎等以此迫使景帝默许,把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


02、 《答客难》  东方朔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持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廪,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慴,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皐,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孽孽,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鶺鴒,飞且鸣矣。……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注释]
  1.帛: (bó)
  2.膺: (yīng)
  3.喟: (kuì)
  4.慴: (shè)
  5.蠡: (lǐ)
  6.苟: (gǒu)
  7.鼱: (jīng)
  8.鼩: (qú)
  9.鶺鴒:(jí líng)
  
  [评析]
  《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随意抑扬,并为自己鸣不平。此文语言疏朗,议论酣畅,刘勰称其“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文心雕龙·杂文》)。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
  
  [作者介绍]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03、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
  1.堙: (yīn)
  2.曷: (hé)


04、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释]
  1.皎: (jiǎo)
  2.帏: (wéi)
  3.寐: (mèi)
  4.裳: (cháng)
  
  [评析]
  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本诗是其中的第十九首,也是十九首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写月夜的相思。
  
  [作者介绍]
  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05、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注释]
  1.牖: (yǒu)
  2.纤: (xiān)
  
  [评析]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曾为王国维先生所推崇。它是一首思夫诗,以一女子的口气写她自己的身世和愁思。诗中叠字的运用很有特色。
  
  [作者介绍]
  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06、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
  1.擢: (zhuó)
  2.札: (zhá)
  3.杼: (zhù)
  4.脉: (mò)
  
  [评析]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纺)。'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作者介绍]
  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07、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注释]
  1.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五首.
  2.疏:镂刻。交疏:交错缕刻。绮(qǐ):有细花的花纹。这一句是说楼上的窗装饰有交错缕刻的花格子。
  3.阿(è)阁:四面有檐的楼阁。三重阶:三重阶梯。这一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形容楼阁之高。
  4.弦歌声:歌声中有琴弦伴奏。
  5.无乃:莫非,岂不是。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这一句是说,莫非是杞梁妻作的曲子吧?
  6.清商:乐曲名,曲调清越,适宜表现哀怨的感情。发:传播。
  7.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8.慷慨:指不得志的心情。
  9.惜:悲,叹惜。
  10.知音: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这里引申为知心好人。这二句是说,我所痛惜的不是歌者心中的痛苦,而是其内心痛苦不被人了解。
  11.鸿鹄:大雁或天鹅一类善于高飞的大鸟。这两句是说,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自在地翱翔吧!这说明弹琴者与听琴者成了知音。
  12.绮: (qi3)
  13.杞: (qi3)
  
  [评析]
  传说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了。这一知音难逢的故事,历代相传。这首诗的主题也是感叹知音难遇。作者先描写高楼华美壮观,衬托歌者身份的高雅,然后才着意写歌声的哀怨感人,激越悲凉,最后抒发知音难逢的感叹,表示听者对歌者寄予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诗人从一曲琴声的描写中,展示了听者内心活动。他写高楼景色及引用杞梁妻的故事作比喻,从听者对琴声的主观感受的层层刻画,使听音人与弹琴人在乐曲声中成为知音,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整首诗所抒写的情景,都处于感情不断发展的激荡之中,最后达到了高潮,引入了比翼奋翅高飞的境界。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的作品,且非一时一人之作。梁代萧统将其收入《文选》后才题为此名。这一组诗每首以首句为题。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写夫妇,朋友的离愁别绪以及失意文士的彷徨悲伤情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下层文士在东汉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不安的生活和苦闷的心情。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它的抒情性。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能感人的就是情。感情本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古诗十九首》这一组诗,却能或采用形象的描写、或利用入微的叙述,集中升华,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动情,让人产生共鸣。所以《诗品》评之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作者介绍]
  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08、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
  1.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个不停。
  2.胡马:意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
  3.缓:宽松。衣带日已缓:表示人因为相思一天比一天瘦。
  4.浮云蔽白日:想象游子在外被人所惑。
  
  [作者介绍]
  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评析]
   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这里收集的古诗作者已佚。但它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它长于抒情,善于运用兴比手法,使诗意含蓄蕴藉。它大体代表了当时古诗的艺术成就。《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09、 《虞师晋师灭夏阳》 僖公二年 谷梁传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注释]
  1.还:(xuán)
  2.虢: (guó)
  3.挈: (qiè)


10、 《勾践灭吴》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遂灭吴。
  
  [注释]
  1.囿: (yòu)
  2.稽: (jī)
  3.讎: (shóu)
  4.嚭: (pǐ)
  5.絜: (jié)


11、 《敬姜论劳逸》 国语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後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注释]
  1.虔: (qián)
  2.儆: (jǐng)
  3.粢: (zī)
  4.慆: (tāo)
  5.庀: (pǐ)
  6.紞: (dǎn)


12、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禘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与有?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
  1.祀: (sì)
  2.佞: (nìng)
  3.懋: (mào)
  4.裔: (yì)


13、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目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
  1.弭: (mǐ)
  2.悖: (bèi)
  3.斟: (zhēn)酌:(zhuó)
  4.耆: (qí)
  5.瞽: (gǔ)
  6.瞍: (sǒu)
  7.隰: (xí)
  8.彘: (zhì)


14、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有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释]
  1.腠: (cuò)
  2.还: (xuán2)


15、 《汉书·苏武传》 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注释]
  1.栘: (yí)
  2.鞮: (dī)
  3.单:(chán)
  4.缑: (gōu)
  5.邪: (yé)
  6.阏: (è)
  7.浞: (zuó)
  8.廪: (lǐng)
  9.旄: (máo)
  10.棫:(yù)


16、 《吊屈原赋》  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注释]
  1.谪:(zhé)
  2.俟: (sì)
  3.讬: (tuō)
  4.殒: (yǔn)
  5.鸱: (chī)
  6.阘: (tà)
  7.谀: (yú)
  8.溷: (hùn)
  9.跖: (zhí)
  10.蹻:(qiāo)
  11.铦:(xiān)
  12.吁:(xū)
  13.嗟:(jiē)
  14.沕:(mì)
  15.偭:(miǎn)
  16.蟂:(xiāo)
  17.獭:(tǎ)
  18.蛭:(zhì)蟥:(huáng)
  19.骐:(qí) 骥:(jì)
  20.斡:(wò)
  21.鳣:(zhān)


17、 《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注释]
  1.殽:(xiáo)
  2.没: (mò)
  3.腴: (yú)
  4.笞: (chī)
  5.俛: (fǔ)
  6.燔: (fán)
  7.隳: (huī)
  8.鍉: (chí)
  9.谿: (xī)
  10.牖:(yǒu)
  11.枢:(shū)
  12.氓:(méng)
  13.翟:(dí)
  14.猗:(yī)
  15.蹑:(niè)
  16.俛:(fǔ)
  17.耰:(yōu)
  18.銛:(xiān)
  19.铩:(shā)
  20.谪:(zhé)
  21.戍:(shù)


18、  《道德经》(节选)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1、刍:(tú)
  2、橐:(tuó)
  3、籥:(yuè)


19、 《汉乐府·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评析]
  生命的短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事实。出于对美好人生的珍爱,因此而感到悲伤,也是自然的感情。而同样从这种伤感出发,人们又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长歌行》强调了努力奋发。诗人以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由此咏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千古绝唱。
  
  [作品介绍]
  乐府,原本是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创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所搜集、演唱的歌诗统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名称一变而为可以入乐诗体的名称。


20、 《江南可采莲》 乐府诗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1.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人采莲时欢乐情景的优美民歌,形象、生动。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
  
  [作品介绍]
  乐府,原本是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创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所搜集、演唱的歌诗统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名称一变而为可以入乐诗体的名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实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千言万语、今夜无眠、沉思、秋叶等背景音乐51首)
中国古代散文鉴赏大典(先秦两汉文学编-103篇)(4-8篇《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
六下语文 3 古诗三首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注解27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