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乐理知识点丨首调唱名法

41.首调唱名法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这里是立言教育美育成长课堂,今天分享的内容是——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又称可动唱名法,是一种以相对音高为基础,以调别为准则,不固定唱名的流动d0唱名法。如C大调以C音唱do,D大调以D音唱do等。小调以其主音为a,a小调以A音唱la,b小调以B音唱la等。现行的首调唱名法,升半音与降半音用改变元音来表示,升半音时将唱名的元音改为“”,降半音时元音改为“e”,上下行半音音阶的唱名为:

首调唱名法有多种体系。Tonic sol-一Fa(梭法谱式)属英国式首调唱名法。该唱名法由索尔于1832年首次提出,女教师格洛弗(1785~1867)发展为诺里奇唱名法(Norwich Sol--Fa),19世纪40年代由约翰·柯温(1816~1880)提出创用。在使用和完善过程中,英国还成立了一个专门教授推广这种唱名体系的学院一首调唱名法音乐学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式首调唱名法采用d、r、m、f、s、L、t7个唱名缩写字母记谱,升降半音分别将元音改为e和a,用双点(:)符号将各拍分开;用单点(·)符号将一拍分为两个半拍;用逗号(,)将半拍分为两个四分之一拍;用水平横线表示该音符保持时值;空白处表示休止。

与此近似的有匈牙利的柯达伊唱名法,其基本唱名与标记形式均与前述相同,区别仅在于升半音时用元音“”,降半音时用元音“a”。

1959年,德国音乐学家理查·慕尼希(1871~1970)发表了也属首调唱名体系的雅勒唱名法,受到欧洲各国的重视。雅勒唱名法的基本音级唱名为ja le mi ni ro su wa,其元音按a e i o u(a)的顺序循环。升降变化时,同名半音保留基础音节的子音,异名半音则保留元音。如1#12#23的唱名为ja je le li mi。

此外,在德国还有亨道格创立的移动do唱名法(Tonika一Do),波兰流行过的移动d0体系等等,都属首调唱名范畴。

前述各首调唱名法,尽管形式有些细微差异,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近代首调唱名法的兴起与流传,与简谱的发明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现今通行的基本音级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与do音的流动,却不是近代首调唱名法的独创,它源于中世纪教会音乐理论中的六声音阶,对此做出特殊贡献的,是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圭多·达莱佐。

圭多・达莱佐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使用唱名练习歌唱,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用ta、i、to、te4个字音作为当时四声音阶的唱名,ta和i的连续表示半音。公元4世纪,天主教成为罗马国教,宗教音乐成为音乐文化的主体,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代表的教仪音乐,虽然在音阶、调式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直至公元10世纪,尚没有一个统一的阶名唱法。出生于法国的圭多·达莱佐(约997~约1050),作为一名本笃会僧侣,曾长期负责意大利阿莱佐地区的唱诗班学校。唱诗班教唱圣咏歌曲时使用的是六声音阶。当时的六声音阶有三种形式。

每个六声音阶包含同样的音程序列:两个全音,一个半音,再两个全音。通常所用的音域可分为7个首尾重叠的六声音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圭多便把《圣约翰赞美诗》一曲中每句歌词的第一个音节抽出来,用作六声音阶的唱名,帮助学生进行歌唱练习。

《圣约翰赞美诗》的拉丁文原文是这样的:

Ut qn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a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

Labii reatum

Sancte joannes

歌词的大意为:以松弛的声音,你的仆人们可以唱出你奇妙的事迹,洗除他们污染的嘴中的罪恶,啊,圣约翰。

圭多抽出每句中的第一个音节,按照该歌曲每一句的开头均比前一句高一个音的规律,依次排列,正好对应于六声音阶的六个音:

123456

Ut Re mi Fa Sol La

圭多把这6个对应的音节,定为六声音阶的唱名,用于歌唱教学。这6个音节的读音类似我们汉语的“乌来米发梭拉”。到了16世纪,比利时音乐家瓦兰(1518~1595)在ut re mi fa sol la的后边又加上了一个si,si的读音近似于汉语的西字,从而使七声音阶有了一个完整的唱名。据说s音的由来仍源于《圣约翰赞美诗》,它是用这首歌曲的最后一句歌词中的两个词Sanctus和Johannes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因S和J都是辅音不能相拼,于是把J变成i,拼成了si。至于七声阶的第一个唱名ut变成do,则是在17世纪。当时意大利的一位音乐家认为第一个唱名ut(乌)发音不响亮,建议用do来代替它,这个主张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成。于是do、re、mi、fa,sol,la、si7个唱名自此固定了下来,一直流传至今。近代首调唱名法的基本唱名即源于此。

需要指出的是,17世纪ut改为do后,法国仍沿用ut的古代唱名。19世纪以后,英美等国在普及唱歌教学时,乡村女教师格洛弗在创用首调唱名法的同时,创用了一套“阶名法”字母简谱,记音符号是7个唱名的第一个字母。因第5声sol和第7声si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为避免混淆,就把第7个唱名改成了,记作t。清朝末期,随着简谱传入我国,这套唱名体系以及si和两种唱法也一起传入。因为是外语的音译,只能是一种近似读法,故有人把它译成“刀来咪发索拉西”,也有人译成“多来米法梭拉西”或“独累米法苏拉西”,为帮助记忆,当时还有人把它译成一句诗,叫做“独揽梅花扫腊雪。”

首调唱名法中do音位置的流动,同样源于早期教会音乐的六声音阶。在中世纪理论中,音域是由六声音阶的重叠而来,而不是由八度音组合而来。如果一首旋律只在一个六声音阶中进行,唱名按音名顺序排列不变;如果音域超过六度,进入另一个六声音阶系统,唱名要随即改变。如歌曲旋律在la音之后级进到降si,说明曲调已转至bB六声音阶,la音要改读为mi,降si唱作fa,这种进行被称为复音法。复音法的关键是半音的唱法。在自然六声音阶中,半音的位置是mi一fa,在本位和bB六声音阶中,半音的位置分别是si一do和la一降si。根据当时六声音阶复音法的规则,一切半音皆唱作mi一fa。半音唱法的改变,必带来do音位置的流动,这就是近代音调唱名法流动do的由来。就此而言,近现代首调唱名法可说是古老的六声音阶的现代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音阶的唱法以及音名和唱名这对同宗兄弟
第二课 音程(二)
学琴的体会(三)如何看调号
吉他1234567指法图怎么看怎么弹图解简单弹奏方法
乐理知识
首调固定调终极解答,余生不要再问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