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遥感中国丨中国民居建筑(一)

写在前面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建筑如天空中的繁星点缀其中。它们依托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成就了不同的景观。

在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共有十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至今。我们仍能看到它们不可泯灭的身影,这就是:客家土楼,傣家竹楼,蒙古包,四合院,晋中大院,浙江民居,陕北窑洞,徽系民居,西藏碉楼,吊脚楼。

在“遥感中国”系列推送中,我们将借助遥感影像,从空中俯视,以更好地体会中国各式民居建筑的建筑风格的不同,发现它们独一无二的美。

本期将带大家走进四种中国传统民居:客家土楼、傣家竹楼、西藏碉楼与吊脚楼。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


福建永定土楼


漳州南靖土楼

布局特点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其布局大多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在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中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性能

充分的经济性: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黄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的问题。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

良好的坚固性: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此外,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能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独特的艺术性: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在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

分布区域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博平岭南脉两侧的几个县市,主要是福建的龙岩市、漳州市和广东的大埔、饶平、蕉岭等地。

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属南方“干阑式建筑”的一种,是傣族的标志性民居。

傣家竹楼景观(孟连宣抚司署)

结构

傣家竹楼一般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用于饲养家禽。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有时还会裹上红绸以保佑竹楼免于灾祸。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把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使房屋更加坚固。

作用

1、竹楼底层架空不设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2、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3、竹楼上层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日常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

4、傣族聚居区年降雨量集中,常有洪涝,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

5、傣族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动植物生长繁盛,多毒虫猛兽。干栏式竹楼也能够将住所与地面隔开,躲避毒虫猛兽侵袭。

西藏碉楼

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的石堆成为人们建筑房屋的主材。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

西藏碉楼

分类

依据功能,现今留存的古碉可以划分为战碉、官寨碉、通讯预警碉、界碉、风水碉、经堂碉等。

碉楼结构

战碉是现存古碉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建于寨内及附近出入村寨的要道旁、交通要隘、渡口、关卡等地,是一种军事防御性建筑。碉的底层一般用于战时储备粮食及各种物质,二层以上均建有射击孔。战时由内向外,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防御工事。

官寨碉是转为士司修建的,一般见于士司官寨内或附近,也有的见于官寨主题建筑的一侧,与官寨主体建筑连在一体,且内部相通。官寨碉一般为两个,相互呼应。它既是士司权利的象征,也是士司平时祭祀神灵和占卜的神坛,战时又是临时避难场所。

中国西藏碉楼民居一般建在山顶或河边,以毛石砌筑墙体。为具备防御功能,经常将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坚实块体。常为三层,首层贮藏及饲养牲畜,二至三层为居室,设平台及经堂,经堂是最神圣的地方,设在顶屋。由于少雨,木结构以石片及石块压边。

吊脚楼

吊脚楼,属古代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分布

在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极为常见。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建筑特色

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成。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

吊脚楼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端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吊脚楼上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特色。

建筑构架

吊脚楼依山而建,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用于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劳动人民结合自身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思想认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中国民居史上一个又一个瑰宝,它们风格各异、形式不同,都值得我们去了解、保护。还想了解更多奇妙的中国民居建筑吗?让我们下期再见~

 陈思可 陈丹淞丨文案

陈思可 部分来源网络丨图片

陈丹淞丨编辑

王梓晨 白岩松丨审阅

北师大地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十大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
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
醉美中国民居,惊艳世界!
最美的民居,最浓的中国味道!
窑洞、土楼、海草房,这些建筑你应该去看看!
民居里的中国: 传统南方民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