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代文状元名录(金元大西太平)

中国历代文状元名录(金元大西太平)  

2009-06-25 14:27:30|  分类: 文章 |字号 订阅

金代文状元名录
刘伪(生卒年不详)山西浑源(今属山西)人,号南山翁,生卒年不详。金太宗天会元年(1124)甲辰科词赋状元。刘伪中状元后,官至石州刺史。刘伪诗赋极佳,被时人推 为楷范。其子刘汲,亦举进士,为翰林供奉,自号西岩老人,有 文集行世。其后人主祁,字京叔,曾为太学生,亦甚有文名,值 金末丧乱,著《归潜志》,元朝编金史时多所借鉴。注:《山西通志》载:“刘伪,天会二年状元”,但《金史论稿》为天会元年状元,故依《金史论稿》。
许必(生卒年不详)真定府(今河北真定)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戊申科状元。天会六年,金兵攻占真定。当时,颇受苏轼赞赏的进士褚 承亮正在真定府。金兵拘籍境内进士试安国寺,褚承亮匿而 不出,金人知其才华,严令押解赴考。主考官策问题目是“上 皇无道,少帝失信。”要求赴试举人秉承旨意,极口诋毁。褚承 亮对主考官刘侍中道:“君父之罪,岂可臣子所得言耶!”长揖 而出,考官为之动容。参加考试者共七十二人,皆放第,许必 高中第一,被任命为郎官。一日,出门从马上摔下,头碰在石 头上而亡。余事不详。
胡砺(1106~1161)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字元化。生于辽天祚帝 乾统六年(1106),卒于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金太宗天会 十年(1132)壬子科状元。胡砺少年嗜学,幼时曾为金兵所掠,行至燕地时,逃匿于 香山寺,遇韩昉,收于门下,自此学业日进,韩昉曾对人言:“胡砺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胡砺中状元后,授右拾遗,改任定州观察判官,督学不倦, 经其指点之学生,均成为多校骨干,时人称韩昉考试示范文章 为“元化格”。皇统初年(l141),胡砺任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刚正不 畏友势。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去汴京,路过真定府,地方官设宴 款待,胡砺欲就座,遭高桢指责,胡砺道:“公在政府则礼绝百 官,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高桢问:“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胡砺答道:“当官而行,亦何所避!”高桢遂向其道歉。胡砺改 任深州同知军州事时,对郡守暴戾,常以礼折之,郡守愧服,郡 事皆委之于胡砺。深州所辖五县,按例设置弓手,每年雇用花 费五千百钱,均取自百姓。而弓手皆为市井无赖,常借捕盗扰 民,胡砺察其弊端,悉皆罢去。胡砺任礼部郎中时,朝廷典礼多由其裁定。海陵王拜平 章政事,百官曾贺于朝堂,独胡砺不跪。海陵王问其故,胡砺 以法令回答不拜之理,海陵王由此对其深为器重。天德初年 (1149),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出使宋朝回来后,任刑部尚 书。随海陵王到汴京后染病,海陵王多次遣使慰问,终病逝于 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赵洞(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太宗天会十一年 (1133)癸丑科状元。天会十年(1132),金太宗诏令朝廷参照辽朝科举之制,选 拔人才。次年秋末,金朝举子尽集于京城会试,程文分为词 赋、经义两科,孙九鼎为经义第一,赵洞为词赋第一。赵洞中状元后,即为承德郎。余事不详。
石琚(1111~1182)定州(今河北定县)人,字子美。生于辽天祚帝天庆元年(1111),卒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己未科状元。石琚七岁时,读书即过目成诵,长大后,博通经史,工于词 章。中状元后,任弘政县令。当时,郡守对属下贪暴,搜掠民财,以至上行下效,中饱私囊。惟独石琚出污泥而不染,保持清廉,对非己之物,虽一毫而不取。郡守事败,诬属下与之同罪,石琚以廉力辨,改任秀容县令,召为左司都事,累迁为吏部郎中。贞元二年(1155),石琚任左谏议大夫时,上疏六事,均被世宗嘉纳,再迁为吏部尚书。石琚在吏部任职长达十年,对所涉及之事,了如指掌。因政绩显著,世宗欲用为参知政事,石琚力辞三次,世宗均不准,并令其与右丞苏保衡监管工程,工程结束,进拜为尚书右丞,后又进拜为左丞兼太子少师。期间,石琚竭忠尽为,政名播于朝野。大定十三年至十六年(1173一1176),石琚两次上表乞请致仕,均被朝廷拒绝。十七年,拜平章政事。十八年,拜右丞相,石琚以年老染病为由固辞,世宗道:“朕知卿年老,勉为朕 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又对宰臣言:“朕为天子,未尝敢考行独断,每事偏问卿等,可行则行之,不可行则止也。”石琚与平章政事唐括安礼奏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石琚居官一年后,又一次上表乞请致仕,世宗许之。大定二十二年(1182),石琚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二岁。谥文宪。泰和元年(1201),金章宗诏令将其图像挂于衍庆宫,牌位配享世宗庙庭。石琚为人沉厚好学,为政勤逸清廉,有知人善任之名。世宗于大小政事,必先咨询石琚而后定,对其可谓言听计从,史家将世宗誉为“小尧舜”,石琚功不可没。
吕忠翰(生卒年不详)燕(今河北一带)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庚午科状元。吕忠翰廷试时,其策讼颇受海陵王赏识,海陵王特地将策文递与杨怕仁,问策文之优劣。杨伯仁称:“当在优等。”海陵王道:“此今试状元也”。吕忠翰中状元后,历官为翰林直学士,曾奉旨撰写《降海 陵王庶人诏》,但点窜再四终不成文,世宗感叹道:“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后来,吕忠翰又曾以贺宋生日使身份出使过宋朝。余事不详。
杨建中(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辛未科状元。注:《金史》第五册一千七百二十二页有:“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第。第六册一千八百六十一页也为“杨建中榜”,一千七百七十一页又有:“天德三年,赐王彦潜榜及第”,一千七百七十一页又有:“王彦潜常大荣皆在吏部选中,吏部拟王彦潜、常大荣皆进士第一……。”三人均为状元,但没说是“词赋”,还是“经义”,需继续考证。
王彦潜(生卒年不详)河间(今属河北)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辛未科状元。王彦潜中状元后,吏部本欲任命其为洺州防御推官,常大荣为临海军节度判官,李庆之为渖州观察判官。因左司郎中贾昌祚挟乱,欲以李庆之为洺州,故王彦潜被任命为临海军节度判官,常大荣为渖州观察判官,李庆之为洺州防御判官。海陵王对李庆之、李庆云兄弟与贾昌祚交游权贵之举,非常厌恶。王彦潜曾撰写过《金完颜娄室神道碑》。注:天德三年状元为三人,即杨建中、王彦潜、常大荣,且均有出处。杨建中,《金史》一千七百二十二页,一千八百六十一页均有“杨建中榜”。王彦潜,《金史》二千零五页有“王彦潜、常大荣皆第一”语。在此 一并列出。
常大荣(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辛未科状元。常大荣入仕后,曾任渖州观察判官。余事不详。注:杨建中、王彦潜、常大荣均为天德三年状元,且《金史》有证(见杨建中、王彦潜注释),但不知为“词赋”,还是“经义”状元,需继续考证, 故在此一并列出。
郑子聃(1126~1180)大定府(今辽宁凌源)人,字景纯,生于金太宗天会五年(1126),卒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丁丑科状元。郑子聃少年时,即有能诗善赋之名。天德三年(1151),郑子聃进士第三名后,任翼城县丞。不久,升为赞皇县令,后又被召为书画直长。郑子聃颇以才望自负,常怨不得为第一名。正隆二年(1157)会试结束,海陵王以第一名文章问其如何作赋,郑子聃傲然答道:“甚易”。海陵王很不高兴,令郑子聃参与考试。结果,郑子聃高中榜首,海陵王甚为惊异,为其加官三级,任翰林修撰,改侍御史。京畿大旱,海陵王诏令郑子聃审理囚犯,郑子聃刚结束审理、天降甘雨,时人将其比为唐代名臣颜真卿。后来,郑子聃 迁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秘书少监。迁升为翰林直学士后,兼太子左谕德,深为显宗所器重。郑子聃因病请求外放,被朝廷任命为沂州防御使。不久,又被召为左谏议大夫兼直学士,改任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迁侍讲后,仍兼修国史,并参与撰写《海陵实录》,最后,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郑子聃相貌英俊,为人正直,所做文章畅达而有气势,平生著有诗文两千余篇。
任忠杰(生卒年不详)山西天戎(今属山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辛巳科状元。任忠杰中状元后,任尚书省礼部员外郎。大定二十一年十一月(1181),任忠杰与掌管天历的官员校验所食时刻分秒。余事不详。
孟宗献(生卒年不详)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生卒年不详。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孟宗献少年时,聪颖异于常人,且擅长诗文,但由于过于自负,初试时名落孙山。 自此以后,孟宗献谦虚好学,学业日进。再次赴考,得乡试第一,主考杨伯仁对其文章大为称赏, 并推荐给海陵王。当年,孟宗献又连赴府试,省试、廷试,皆得第一,名声播于朝野,被时人称为“孟四元”。中状元后,孟宗献被金世宗破格任命为翰林供奉,不久,又任职单州。孟宗献孝顺父母,母亲病逝,因哀伤过度,孟宗献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孟宗献为文典雅,性情恬淡,著有诗集及《金丹赋》行于世。孟宗献是我国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
徒单镒(生卒年不详)上京路(今属吉林)人,本名按出,字号、生年不详。卒于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金世宗大正十三年(1173) 癸巳科状元。徒单镒中状元后,即被授两官。大正十五年(1175),为国史编修官,兼修起居注,累迁翰林待制后,献《汉光武中兴赋》,世宗阅后大喜道:“不设此科,安得此人。”章宗即位,徒单镒历官至参知政事,兼修国史。明昌三年(1192),罢为横海军节度使。五年,官拜平章政事、封济国公。当时,淑妃擅充,其兄弟嚣张于朝廷内外。徒单镒以古喻今,直言劝谏章宗勿过于宠幸李氏兄弟,以使百年之后生乱。泰和年间(120l—1208),徒单镒先后任威平知府,南京留守,阿中府知府及陕西安抚使。其间,上疏朝廷,请求加强、规范邮 路建设,使各路军情得以畅达无阻。泰和七年,徒单镒反击宋军进攻,连战皆捷,迫使宋军停战求和。不久,任真定知府。大安年间(1092—l211),徒单镒迁开府仪同三司,充辽东安抚副使。金兵兵败会河堡,中都危急时,徒单镒选兵二万,遣将入卫中都,得朝廷嘉奖,拜为尚书右丞相,监修国史。曾上疏故守之计,虽见解独到,富有远见,但终为朝臣所阻,未被采纳。后元军攻侵,金国连失州镇,卫绍王始悔不听其言。不久,宫廷兵变,卫绍王被疲,政变者为立新君,多次征询徒单镒意见。宣宗即位,拜徒单镒为左丞相,徒单镒建议与蒙古和亲,并坚决反对迁都南京,认为“鉴辂一动,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讲和,应聚兵积粟,固守京师……。”不被理睬,以至忧愤而卒。徒单镒明敏方正,学识渊博,当时名士皆出其门下,且多至卿相之位。徒单镒长叹文人委顿,又认为文人应以道德仁义为本,故乃著《学之急》、《道之要》两篇,被太学诸生刻于石碑之上。徒单镒另著有《弘道集》六卷。
张行简(生卒年不详)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字敬甫。生年不详,卒于金宣宗现祐三年(1215)。金世宗大正十九年(1179) 己亥科状元。张行简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章宗即位(1190),累迁为礼部郎中。当时司天台刘道用改进新历后,朝廷诏令学士院更定历名,张行简请求反复校对测验,以防止有差。后 来,党怀英校验,果然发现新历有很多谬误。不久,张行简任礼部侍郎,提点司天台,兼修国史,对朝廷礼制提出很多建议,均为章宗所采纳。承安五年(1200),升为侍讲学士。泰和二年(1202),张行简为宋主生日副使,章宗召生日使完颜瑭告诫道:“……每事听于行复。”四年,章宗诏令:“每奏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侍左右。”五年,群臣复请上尊号,章宗不准,诏令行简作批答,行复文章典雅,甚得代言之体,被章宗任命为顺天军节度使。六年,召为礼部尚书,秘书监进太一新历,章宗诏令行简校对。七年,累迁为太子太傅,翰林学士承旨。贞祐三年(1215),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正。张行简为人端正,处世慎密,深为皇帝所信任,其初入翰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终身,达官贵人每每以之为荣。张行简与兄同居数十年,和睦无间。张行简著有文章十五卷,《礼例纂》一百二十卷。
王泽(生卒年不详)山西阳曲(今属山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辛亥科状元。据《山西通志》载:“陈载(高平人),亦及第第一。金制词赋、经义分别为榜,故一场放二状元。旧《山西通志》记载:‘王泽首冠学籍。’又据金史:‘明昌三年,恩例特赐进士者,皆附王泽榜,则明是大魁。’但不知为词赋榜,还是经义榜。”故今以王 泽为明昌二年状元。王泽中状元后,被授为翰林应奉。余事不详。
孙用康(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癸丑科状元。余事不详。
杨云翼(1170~1228)乐平(今山西昔阳)人,字之美。生于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卒于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甲寅科状元。杨云翼生于世宦之家,其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中状元后,特授承务郎,出为陕西乐路兵马都总管判官。泰和元年(120l),召为太学博士。七年,签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事。大安元年(1209),被召授司天台提点。兴定元年(1217),朝廷欲对百姓食用油开征重税,云翼与赵秉文、时戬据理力争,遂使提议作废。三年,筑京师子城时,数万兵民在夏秋之际,病者相藉,杨云翼提举医药,躬自调护,病者大多痊愈。四年,云翼任吏部尚书,宣宗询以战和之事,杨云翼慢语温言,力主和淡之计。不久,升任御史中丞。哀宗即位,杨云翼为翰林学士,与赵秉文谏止重修河中府事,被采纳。正大三年(1226),借为皇帝讲学之机,对朝廷言路闭塞,朝臣廷对顾望依违之弊,建议哀宗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杨云翼天性雅重,待人宽、律己严。与人交分一定,死生福祸不变。对国家存亡大事,极富远见,对金兵频频南伐,从天时、地利、人和及历史对比上,分析利害得失,并坦诚进言:“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于即得淮南之后……。”后来,金兵南伐大败,几至全军覆没,宣宗愧言无面目见云翼。曾有百姓,因被蒙古人追杀,不得已泅水到宋国。回到金 后,朝廷欲依法处决,云翼谏止道:“法所重私渡者,今民为兵所迫,奔入于河,为逃生计耳。今使民不死于敌,而死于法,后惟从敌而已。”使宣宗醒悟,尽释百姓。杨云翼博学多才,对历法、医药、经学均有研究,曾参订《太乙新历》,为历法家所称道。著有文集若干卷,编校了《大金礼仪》、《续通鉴》、《周礼辨》、《左氏》、《庄子》、《列赋》、《勾股机要》、《象数杂说》、《五星聚井辨》等著作。杨云翼是金朝杰出的人物之一,与赵秉文被金史誉为“金士巨擘”。
张檝(生卒年不详)山西人,字巨济,生卒年不详。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甲寅科状元。张檝曾祖张颐宗,银青荣禄大夫。祖张惠,官拜怀远大将军。父亲张天白,为號县主簿。张檝中状元后,官至镇州、戎州刺史。其为人有蕴藉,善长谈论,文赋诗笔,截然有律度,倍受时人推崇。
纳兰胡鲁刺(生卒年不详)大名路(今属河北)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丁巳科状元。纳兰胡鲁刺性情淳厚直爽,寡于言笑,好读书,博古通今。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曾奉诏令于临潢、上京等地统计耕牛数目。丞相完颜襄在肇州有田产,其家奴隐匿耕牛数目 不报,纳兰胡鲁刺将其依法治罪。于是,两路再无隐匿不报者。回朝后,丞相不计私利,称其贤能。纳兰胡鲁刺父亲病逝,其守丧级尽礼仪,为当地御史所称举。服丧期满,纳兰胡鲁刺转为翰林修撰,迁同知顺天军节度使事,随军征宋,因功加朝靖大夫,改礼部员外郎,曹州刺史。曹州豪强仆散扣合于定陶间非法建立渡口,几任官吏不敢查办,纳兰胡鲁刺到任后抓捕仆散扣合,将其依法治罪,使曹州治安得以彻底好转。贞祐二年(1214),纳兰胡鲁刺改任泗州防御史后,召为吏部侍郎,迁绛阳军节度使,代行河东南宣抚副使职责。当时,金与蒙古战事吃紧,纳兰胡鲁刺领兵民,加固城池,修缮军械,招募壮丁,屯集粮草,积极备战,并向年老及有学问者咨询战守之策,又将这些做法上报朝廷,被宣宗诏令嘉奖,并令其他郡县参照办理。接着,加纳兰胡鲁刺为资善大夫,改任代理经略使,诏令入京。纳兰胡鲁刺因病不能行,后卒于任所。 
李俊民(1176~1260)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字用章。生于金世宗大正十六年(l176),卒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庚申科状元。李俊民中状元后,授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弃官讲学,门生众多,远近闻名,人称“庄靖先生”。李俊民在宣宗南迁后隐居不出,金亡后亦不仕元,后病卒于家,享年八十五岁。李俊民工诗文,诗多忧愤之音,风格深沉幽远,所做《乱后寄兄》诗云:“万井中原半犬羊,纵横大剑与长枪。昼峰夜火岂虚日,左触右蛮皆战场。丁鹤归来辽已冢,杜鹃犹在蜀堪王。此时不识连昌乐,目送孤鸿空断肠。”叙写了当时战乱情景,抒发了亡国之痛。李俊民著有《庄靖集》七卷。
李演(生卒年不详)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字巨川。生年不详,卒于金卫绍王崇庆二年(1213)。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状元。李演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贞祐初(1214),任城为战火所困,李演身着丧服,为济州刺史谋划防守之策,并招集州人为兵,与元军搏战三日,但因兵士皆为市民组成,战斗力 极弱,李演兵败被俘。元军将领见其衣冠异于常人,且知其名,便问:“汝非李应举乎?”李演答道:“我是也。”元将好言抚慰,并许以官禄。李演道:“我书生也,本朝何负于我,而利人 之官禄哉!”遂后慷慨赴义,年仅三十余岁。金朝追赠为济州刺史,诏令有司为之立碑。
张本(生卒年不详)观津(今属河北)人,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癸酉科状元。张本中状元后,历官翰林学士,后入燕京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为道士。张本工书法,尤其擅长大篆、八分两体。余事不详。
李献能(1189~1232)河中(今山西运城)人,字钦叔。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卒于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乙亥科状元。李献能先祖曾为金吾卫上将军,号称:“李金吾家”。献能兄弟四人以文学知名,且相继进士擢第。故李氏又有“四桂堂”。李献能苦学博览,善属文,尤长于四、六骈体之文。中状元后,授应奉翰林文字。在翰苑十年,出为鄜州(今陕西富县)观察推官。未几,迁为修撰。正大末年(1231),以镇南军节度副使充河中帅府经历官。元兵破河中,李献能奔陕州,代理左右司郎中,遇赵三三兵变被害,年仅四十三岁。李献能擅长议论,每说古论今之时,声音宏亮,作诗有志于风雅,又刻意于韵律乐章。任职翰林时,应对机敏,言辞得体。赵秉文,李纯甫尝言:“李献能天生今世翰苑材。”每每称 誉献能,使其不得离翰苑。李献能家中富有资财,然而尽丧于贞祐之乱,在京师无以自资。其母平素用度豪奢,厚于自奉,稍不如意,即有严词恶语加之于人。但李献能却能处之自若,时人称其纯孝。
斡勒业德(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宣宗兴走五年(1221)辛卯科状元。因此科及第者仅二十八人,金宣宗责问宰臣,宰臣答:“大定制随处设学,诸谋安贡三人或二人为生员,赡以钱米。至泰和中,人例授地六十亩,所给既优,故学者多。今京师虽存府学,而月给通宝五十贯而已。若于诸路总管府,及有军户处置学养之,庶可加益。京师府学已设六十人,乞更增四十人。中京、亳州、京兆府并置学官于总府,以谋克内不隶军籍者为学生,人畀地四十亩,汉学生在京者亦乞同此,余府州仍旧制。”宣宗采纳了宰臣的建议,开始提高学生待遇,以使生员充足。斡勒业德中状元后,事迹不详。
富珠哩察罕(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策论状元。余事不详。
王鄂(1190~1273)曹州东明(今属山东)人,字百一,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状元。 王鄂出生之时,其父因有一只大鸟飞落庭院,故依乡里先生张奫之说,命名王鄂。中状元后,授为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六年(1229),授归德府判官,行亳州城父令。七年,改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阳令。天兴三年(1234),金朝灭亡,蒙古军万 户候张柔久闻王鄂之名,将其救出并安置于保州。十年后(1244),元世祖遣使礼聘王鄂,王鄂进讲《孝经》、《书》、《易》,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常常讲到夜深时刻。世祖道:“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遂命王鄂迁居大都,并赐宅一所,又特准其祭奠金哀宗。元世祖即位后,王鄂为翰林学士承旨,当时朝中制诰典章,皆出自其手。至元元年(1264),已为资善大夫的王鄂,建议并直接参与编纂了《太祖实录》及辽、金二史的修订工作。不久,又上奏请效唐宋之制,设翰林院及提举学校官,以重视教育,均为世祖采纳。王鄂忠直敢言,在阿合马争夺相位之时,曾奋然掷笔于地道:“吾以衰老之年,无以报国,即欲举任此人为相,吾不能插驴尾矣。”言罢,振袖而起,遂使阿合马奸计为之中止。至元五年,王鄂辞官,获享廪禄终身。元世祖每有大事,必遣使就问。 十年,王鄂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谥文康。王鄂为文不事雕饰,著有《论语集义》一卷,《汝南遗事》二卷,其诗文四十卷,自命为《应物集》,以志其“学者当以穷理为先……。”之意。
卢亚(生卒年不详)偃师(今河南偃师)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丁亥科词赋、经义状元。余事不详。
李塘(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庚寅科状元。余事不详。
赵承元(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某科状元。赵承元中状元后,曾任职曹王府,困与王邸婢女有染,被杖责除名。复用后,世宗曾问宰臣:“近问赵承元何故再任,卿等言,曹王尝遣人言其才能干敏,故再任之。官爵拟注,虽由卿辈;予夺之权当于朕。曹王之言尚从之,假皇太子有所谕,则其可知矣。此事因卿言始知,其不知者知复几何?且卿等公受请属,可乎?”赵承元虽为进士魁首,但品行不端。对此,金世宗在大定十七年(1178),又对宰臣言道:“文士有偶中魁选,不问操履,而辄授翰苑之职。如赵承元,朕闻其无士行,果败露,自今榜首,先访察其乡行,可取则授以应奉,否则从常调。”另外,尚书省曾采纳赵承元建议,请追上孝懿皇太后册宝,然后行谥册之礼。余事不详。
郑时昌(生卒年不详)山西洪洞县人,字仲康,生卒年不详。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某科状元。郑时昌八岁通晓《周易》,读书过目成诵。学习刻苦,寒暑不辍,中状元后,世宗欲令其主管枢要部门工作,但郑时昌坚辞不受,只就任汾州教授。后来,郑时昌抵达西河,访求子夏 遗迹,推衍河汾之传,编辑了《韵类忠节事》及《群书会要》两书传世。
武明甫(生卒年不详)山西陵川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贞元中及第第一。余事不详。
赵安时(生卒年不详)山西陵川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海陵王正隆年间(1156—1161)某科状元。赵安时中状元后,官至永安军节度使。余事不详。
赵安荣(生卒年不详)山西陵川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熙宗天眷年间某科状元,赵安时之弟,为金朝唯一的一对兄弟状元。余事不详。
刘海(生卒年不详)山西合河人,一说为山西兴州(今河北滦平)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刘海中状元后,官至河南府尹,后死于国难。余事不详。
李安(生卒年不详)山西襄垣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据《山西通志)载:“李安,襄垣人,及第第一。府、省试并为举首。旧志宋天圣间三元。县志据其孙让,元进士,定为金 初人。”由此可知,李安是金朝的又一个三元状元,另一个为孟宗献(“四元状元”)。
张继祖(生卒年不详)山西临晋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张继祖中状元后,官至保静军节度副使。余事不详。
刘文龙(生卒年不详)内乡(今河南西峡)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朝某科状元。余事不详。
元堪(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余事不详。
刘仲渊(生卒年不详)大兴宛平(今属北京)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刘仲渊中状元后,在金世宗大定五年(1165),任尚书礼部侍郎,与殿前右副都点检乌左论粘设曷为贺宋正旦使。大定六年(1166),任详读官时,因事被贬为石州刺史。十二年,刘仲渊以尚书刑部侍郎身份廉察宣抚东京、北京等路。另外,因与张景仁,曹望之编辑《太宗实录》,受到朝廷嘉奖。刘仲渊有一弟弟,名仲洙,字师鲁,大定三年(1163)进士。 性格刚直,敢于任事,尤长于治政,任职之处皆有功绩,深为世宗所称许。刘仲渊以罪贬石州时,仲洙上书请以某州易石州,因朝议不许而作罢。
元代文状元名录

护都答儿(生卒年不详)又名护都沓儿,蒙古人。生卒年代不详。元延祐二年(1315)状元及第。依例授为集贤修撰。《元史》纪第25卷仁宗之二中记载:“三月乙卯,廷试进士,赐护都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四月)“辛已,赐进士恩荣宴于翰林院。”“辛丑,赐会试下第举人七十以上从七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余并授山长、学正,后勿援例。”据此可知护都答儿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之状元。

张起岩(1285~1353)历城人。字梦臣,号华峰。生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延祐二年(1315)左榜状元。授集贤修撰。转为国子监博士,升监丞,进为翰林院侍 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官至翰林院侍讲。至元三年(1337),出为南台侍御史,入中台,出任燕南廉访使。打击豪富,不容放贷害人、称霸作恶。贫穷百姓凭张起 岩作主而吐怨忿之气。至正元年(1341),升任南台中丞、进为翰林承旨。张起岩奉诏修撰辽、金、宋史。任国史院总裁官。累迁至荣禄大夫、翰林承旨学士。张起岩幼从父学,其父为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他学有所成,经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由于他熟悉金代、宋代典故,且历史知识渊博,故总裁《三史》。编修时,据理审定、深厚醇雅,论证充足。辽、金、宋《三史》修成。后上书辞官归里。卒 于乡里,谥文穆。张起岩博学多识,刚毅果断,待人以诚。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书迹有《赠季境诗》。
忽都达儿(1296~1349)又名护都达儿,捏克解氏,居沣阳。字通叟。生于元元贞二年(1296),卒于元至正九年(1349)。元延祐五年(1318)右榜状元。授秘书监著作郎。《元史》纪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元史》“选举志一”中记载:“延祐年春三月,廷试进士护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人。”据此可知忽都达儿为该科右榜状元。登第后,任秘书监著作郎,改任湖广行省员外郎。至治三年(1323),任南台御史,改任江浙员外郎,累迁饶州路同知,衡州路同知,升济南路总管。至正九年(1349),任婺州路总管,随即卒。
霍希贤(生卒年不详)沣州人。生卒年不详。元延祐五年(1318)左榜状元。据《湖南通志》记载:“延祐五年戊午霍希贤榜”的霍希贤曾误为郝希贤。而载于旧志之中。“旧志误姓郝”。《元史》纪第26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泰定年间,霍希贤曾任职知威州官。 
泰不华(1304~1352)又名泰普化、达普化,伯牙吾台氏,居台州。字兼善。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至治元年(1321)右榜状元。授集贤修撰。泰定元年(1324),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奎章阁典签,南台御史,拜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时御史大夫脱欢,仗势欺人、贪婪暴戾。泰不华上疏弹劾,脱欢被罢官。后任泰不华为河 南佥,移淮西、江南宪佥。至正元年(1341),泰不华升绍兴路总管。任职期间,他革除吏弊,令民自实。均赋役、讲礼教、兴仁让,使越地民俗大为开化。后泰不华应召入史馆,修辽、金、宋史。修成升为礼部尚书。至正八年,方国珍等作乱,招降而不受,势益暴横。至正九年,诏泰不华蔡实以闻。至正十一年,因泰不华知晓贼情,授浙东宣慰使,提督元师分兵于温州,夹攻贼。泰不华以火攻,使贼连夜逃走。至正十二年,又在海上讨伐。方国珍行 骗而泰不华被害身亡。谥忠介,封魏国公。泰不华崇尚气节,不随俗浮沉。工书文。著有《复古编》十卷。 
宋本(1281~1334)大都(今北京)人。字诚夫。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元元统二年1334)。元至治元年(1321)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宋本自幼聪颖出众,日夜苦读经史以图贯通。曾随父学性命义理,造诣日深,他擅长古文,辞必自撰,峻洁刻厉。四十岁才随父从江陵返回燕地。在至治元 年,得中状元。泰定元年(1324),宋本任监察御史。首先,他弹劾逆臣铁失的党羽枢密副使阿散。其次,弹劾太常失典守职。又弹劾 中书宰执误机务不至中堂。后调国子监丞。当时蒙古千户抢夺民女而廷官庇护不问。宋本激昂愤恨,为民伸冤,后移兵部员外郎。泰定二年,宋本转中书左司都事。他为弃军纳妾逗 挠军期的尚书,在廷上与枢密副使针锋相对争辩。声言应依法治罪,不能加官,令枢密副使怒而不敢言,泰定三年,将拟 诏给宋本看,要给被宪台夺官者晋升,宋本理辩不可。次日诏准晋升,宋本托病不出。宋本于泰定四年升任礼部郎中。天历元年(1328),宋本升吏部侍郎。天历二年,改任礼部侍郎。至顺元年(1330),宋本进奎章阁学士院任供奉学士。至顺二年,他出任河东廉访副使,升礼部尚书。次年,上书谏皇后废大明殿贺。元统元年(1333),充经筵讲官,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 史,将行,又任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元统二年,转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冬十一月卒,谥正献。宋本持论坚正,谨慎自持。著有《至治集》四十卷。
捌剌(生卒年不详)又名八剌,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泰定元年 (1324)右榜状元。《元史》志中选举志记载:“泰定元年春三月,廷试进士捌剌、张益等八十有六人。”在《元史》纪泰定帝之一中记载:“戊戌,廷试进士,赐八剌、张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会试下第者,亦赐教官有差。”据此可知捌刺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张益(生卒年不详)西河(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元泰定元年(1324)左榜状元。例授翰林国史院修撰。仕至监察御史。《大明一统志》第21卷“汾州”第29页中记载:“元张益,西河人,举进士第一,仕至国子司业。”《元史》第29卷泰定帝之一中记载:“三月,戊戌,廷试进士,赐八剌、张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至顺二年(1331),张益上书劾四川行省平章奇彻台“为人反复,不可信任,宜削官远窜”文宗帝从其言。将奇彻台及其妻儿等禁铜于广东。
阿察赤(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泰定四年(1327)右榜状元。阿察赤中状元前,即泰定二年,曾任定海县达鲁花赤。后应科考,一举夺魁。《元史》第30卷泰定帝纪之二中记载:“三月……丙午,廷试进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五人,赐进士及第、出身有差。”阿察赤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李黼(1298~1352)颖州(今河南阜阳)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后改任河南 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国子监丞,升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李黼受命巡视河渠,根据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迹修浚。后历任秘书太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总管九江。盗起,攻陷城多处,造船企图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以 忠义激励士气。至正十二年,贼犯,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以长木、铁锥沿岸设置刺盗船不得动。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等路军民都总管。盗势盛,其余守臣弃城而逃,唯李黼独守孤城,亦无援兵。临战之时,江州平章 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战,张弩射敌。盗绕其他城门而入。巷战,李黼知力不敌,挥剑叱盗大呼:“杀我,毋杀百姓!”盗自背 后来,刺黼落马。李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百姓闻之,哭声震天。葬其于江州城东门外。追赠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 州,赐额“崇烈”。
笃列图(1312~1348)揑古氏,居永丰。字敬夫。燕山(今属河北)人。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卒于元至正八年(1348)。元至顺元年(1330)右榜状元。笃列图父辈原来居住在燕山,后来迁徙到永丰。其父叫卜里也秃恩,在潜邸跟从文宗,官至靖江路总管。笃列图考取 蒙古、色目人榜状元后,历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职,按治理规章惩治不法之事,无丝毫懈怠,按规范礼制检点 作为,下令去除不合制度的作为。没有不被笃列图一身正气所震慑的。人们见他谨慎清正且不张皇,敬服他的威严。说道:“小心,别犯事落在揑克家状元手里!”不久,诏拜为南台御史,回京上任。笃列图为官尽职尽责,正义凛然。笃列图工书法。明朝人陶宗仪著《书史会要》中称笃列图善书大字。
王文烨(生卒年不详)山东邹平人。字章甫。生卒年不详。元至顺元年(133O)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元史》纪第34卷文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午,廷试进士,赐笃列图、王文烨等九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王文烨累官至枢密院判。
同同(1302~?)蒙古人,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字同初。生于元大德六年(1302),卒年不详。元元统元年(1333)右榜状元。同同之祖为玉速歹儿,其父为玉速帖木儿。籍贯在真定路,出身在录事司之侍卫军。属蒙古部族那歹氏。同同在大都应乡试,得中第四名。后参加会试得第二十三名。廷试终于夺得蒙古、色目人榜第一名,时年三十二岁。官封承务郎。与汉、南人榜状元李齐同登科。《同初铭为同同待制作》一诗写道:“大高地下、万物散珠。礼制有定,其象可模。念彼厥初,同此一善。太和坱北,庶汇万变。山川草木,发生于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李齐(1301~1353)祁州蒲阴(今河北博野)人。字公平。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元统元年(1333)左榜状元。李齐年少家贫,勤奋求学,工于辞章。应试得中汉、南人榜进士第一名后,授承务郎。历官佥河北淮西行省廉访司事,移知高邮府。为政有声名。至正十年(135O),盗突然闯入府驿站,掠十二马而去。李齐奋起,追而杀之。至正十一年,州民秦观保造兵仗武器,企图进行抢劫掠夺。被李齐抓获诛杀。至正十三年,张士诚作乱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遣李齐前往招安,被张士诚扣压。久而久之,贼内讧,李齐得以返回。不久,张士诚又起事,杀参 知政事赵琏,劫财掠民,攻破兴化。使李齐出守甓社湖。张士 诚攻破高邮城,李齐回救,遭贼闭门相拒。皇诏凡叛逆者赦之。张士诚声称:“李知府来,乃受命。”李齐受命于行省,前 往,一到便被下狱。张士诚本无降意,故意拖延,官军攻城。贼以李齐为质,让他下跪。李齐叱道:“吾膝如铁,岂肯为贼 屈!”张士诚怒而强扼使其跪,李齐挺立而被拉倒,继而被捶碎膝而后剐死。人们论道元科举三魁:泰不华没于海上,李黼陨于九江,李齐死于城上,皆不负所学。
拜住(生卒年不详)逊都恩氏。字明善。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年(1342)右榜状元。授承务郎。拜住初曾为国子学生。《元史》 顺帝纪之三中记载:“至正二年,三月,戊寅,亲试进士七十八人,赐拜住、陈祖仁及第、出身有差。”登第后,至正十年,出任山东乡试监试官。后累迁官为奉训大夫,佥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官至太子司经。
陈祖仁(1314~1368)汴粱(今河南开封)人。字子山。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卒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至正二年(1342)左榜状元。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累官翰 林院直学士、侍讲学士、中书省参议,至正二十年,帝欲重修上都宫阙、大兴工役。陈祖仁上书进谏:上都被毁,皇帝日夜痛心,“然而当今四海未清,疮夷未治,而仓库空虚、财用将尽。驱使疲惫之民赋大役,使田耕荒废,不异于扼其吭、夺其食而速其毙。”今日当务之急是恢复民力。愿皇帝“亲贤臣、远邪 佞,赏罚分明以驱动能士,达到国家治理为宜。”帝赞赏而采纳。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祖仁任侍御史。弹劾宦官不法,疏谏太子外接不法,触怒皇上。放外任甘肃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四年,任山北道肃政廉访使。后任国子祭酒,又任枢 密副使,因多次上疏言军政利害、未被采纳而辞职。后被召回,历任翰林院学士,中书参知政事,太常礼仪院使。至正二 十七年,上书荐举扩廓帖木儿以救朝廷危急,未被采纳。次年,奉命守太庙神主。明军攻破京城,陈祖仁死于乱军之中。陈祖仁负气刚正,坦诚进言,尽职尽责。其学识博而精、才学通达。能诗文,文质朴而诗清丽,为世人称道。
普颜不花(?~1367)蒙古人。出生地不详,生年不详,卒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至正五年(1345)右榜状元。普颜不花少年倜傥而素有大志。以国子监生应试,一举夺魁。授翰林修撰,调河南行省员外郎。至正十一年(1351),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徐寿辉寇犯,普颜不花以战守功绩转任江西廉访副使,山东廉访使,授益都路达鲁花赤等,累至中书参知政事。至正十八年,诏与治书侍御史李国凤共同经略江南。陈友谅派兵来犯,平章政事阿鲁温沙等纷纷连夜逃走,连与普颜 不花同任的李国凤也弃城而去。唯独普颜不花令筑各门瓮城,誓与城池共存亡。持续六十四天,大败贼众。次年授山东宣慰使,转知枢密院事,以山东行省平章守御益都。明兵压 境,虽力战,终不敌而城陷。守将出降。普颜不花拜母,言忠孝不能两全。遂赴任所,端坐堂上。明将闻其贤名召之而不往,缚其来而不屈,以死殉国。其妻抱子投井,余众亲皆溺死,其父也自尽。阖门忠烈。
张士坚(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五年(1345)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承直郎。至正十一年任会试监试官。《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辛卯,帝亲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普颜不花、张士坚进士及第,其余赐出身有差。”《畿辅金石志》中“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中记载有张士坚以承直郎、监察御史之职充任辛卯科会试监试官的碑刻。张土坚官至监察御史。
阿鲁辉帖木儿(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八年(1348)右榜状元。《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癸卯,帝亲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阿鲁辉帖木儿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王宗哲(生卒年不详)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四十七页中记载王宗哲是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也就是乡、会、殿三试皆为第一名。人们将王宗哲列入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者之中。《陔 余丛考》中有记载。《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癸卯,帝亲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进士及第,余出 身有差。”王宗哲为该科汉人、南人榜状元。历官至湖广宪佥事。
朶烈图(生卒年不详)蒙古人,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一年(1351)右榜状元。授集贤修撰、承务部。《元史》第四十二卷顺帝纪之五中记载:“至正十一年三月……丙辰,亲策进士八十三人,赐朵烈图、文允中进士及第,其余赐出身有差。”据此可知朵烈图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至正十七年,朵烈图由翰林待制升为兵部郎中。
文允中(生卒年不详)四川成都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一年(1351)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万历年)《四川总志》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五页中记载:“文允中,成都人。天资高迈,无书不通。为嘉定路学正。至 正状元,任修撰。为四川儒学提举,遭乱,没于难中。”文允中,曾为嘉定路学正。后参加至正十一年科考,三月丙辰,经顺帝亲自御试策对,赐为进土及第,成为汉人、南人榜状元,授翰林修撰,出任四川儒学提举官,终死于兵乱。
薛朝晤(生卒年不详)辽东人。字子颙。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四年(1354)右榜状元。《元史》第四十三卷顺帝纪之六中记载:“三月……己巳,廷试进士六十二人,赐薛朝晤、牛继志进士及第,余授官出身有差。”据此可知薛朝晤为该科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牛继志(生卒年不详)河北武强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四年(1354)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粤东金石略》第二卷第十一页中记载:“至正乙未翰林修撰承务郎牛继志。继志自为记,南安路道源书院山长黄异书丹,八分书。碑阴大字逼锌不可视。”牛继志中状元后,除授翰林国史院翰林修撰,依例为承务郎。至正十五年,任承事郎、太府监、右藏库使三宝奴。
侻征(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七年(1357)右榜状元。《元史》百官志之八选举附录中记载:“至正十七年三月,廷试举人,赐侻征、王宗嗣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据此可知侻征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王宗嗣(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七年(1357)左榜状元。例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元史》百官志之八选举附录中记载:“十二年三月,有旨省院台不用南人,似有偏负。”“至正十七年三月,廷试举人, 赐侻征、王宗嗣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国子生员如旧制。”据此可知,王宗嗣为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 
买住(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年(1360)右榜状元。《元史》第四十五卷顺帝纪之八中记载:“三月……甲午,廷试进士三十五人,赐买住、魏元礼进士及第,其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买住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魏元礼(生卒年不详)又名魏礼,字廷训。河北肃宁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年(1360)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大明一统志》第二卷第四十五页中记载:“魏礼,肃宁人。笃信好学,庚子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陛礼部侍郎。”《元史》第四十五卷顺帝纪之八记载:“三月……甲午,廷试进士三十五人,赐买住、魏元礼进士及第,其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魏元礼为该科汉人、南人榜状元。
宝宝(生卒年不详)蒙古人。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右榜状元。《元史》第四十六卷顺帝纪之九中记载:“二十三年三月……丁未,亲试进士六十二人,赐宝宝、杨輗进土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宝宝为该科蒙古、色目人榜即右榜状元。 
杨輗(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元史》第四十六卷顺帝纪之九中记载:“至正二十三年三月……丁未,亲试进士六十二人,赐宝宝、杨輗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杨輗为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 
赫德溥化(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右榜状元。《元史》第二十七卷顺帝纪之十中记载:“至正二十六年三月……乙未,廷试进士七十二人,赐赫德溥化、张栋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该科为元朝科考最后一榜,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科考后二年,退出北京。
张栋(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元史》第四十七卷顺帝纪之十中记载:“至正二十六年三月……乙未,迁试进士七十二人。赐赫德溥化、张栋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张栋为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该榜为汉人南人榜最后一榜。

大西国文状元名录

 

龚济民(生卒年不详)四川人。生卒年不详。大西国大顺元年(1644)状元。张献忠于公元1644年11月登基称帝,建大西国,改号大顺元年。大西国甲申科为首次迸士科考,龚济民为文科举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大西国自定都成都后,战事连年。至大顺三年(1646)张献忠阵亡国灭。与龚济民同年武科举状元为张大受,仅当了三天富贵至极的“短命状元”。所存史料中对大西国科考唯有歪曲记载,详情无考。

太平天国文状元名录

武立勋(生卒年不详)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三年(1853)天试状元。据《太平天国史》第七卷《表》第五《前期百官人物表》记载:“掌试官武立勋,安徽和州,天试状元。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任命为安徽正掌试官,因出五经题,违反太平天国禁令,撤职, 降为伍卒。”另外,据《金陵癸甲纪事略》第二辑《粤逆名目略》中记载:“武立勋,伪天试状元,和州人。东贼使往安庆为正掌 试官,因出五经题,贼怒目为妖,降为伍。”另据《太平天国科举 考试纪略》第五章《科名人物》中记载:“武立勋,和州人,天试状元。杨秀清派往安庆为正掌试官,因出五经题,谓其违背天情指为妖,降为伍长。”可知,武立勋曾任于安庆的安徽乡试掌考官,因题出自 《五经》违天朝规定降为伍长,后不知所终。 
        傅善祥(?~1856)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出生年不详,卒于太平天国六年(1856)。太平天国三年(1853)女试状元。亦为癸好(丑)东试状元,仕至丞相。据《太平天国史丛考丙集》之《太平天国开女科事探讨》一文记载:“太平天国在建都天京后,举行女试。天京女子傅善祥中试第一名,派往东王府任东殿女簿书,替东王杨秀清批判军国大事。时人传有“棘闱先设女科场,女状元称傅善祥”的诗句咏其事。”另据《金陵癸甲纪事略》第二辑中记载:“有傅善祥者,金陵人,二十余岁,自恃其才。东贼闻之,选入伪府,凡贼文书,皆归批判,颇当贼意。”据《贼情汇纂》卷三《伪官制·伪科目》之说:“贼之于癸丑岁开科江宁也,出示令士子先期十日,赴伪诏书衙报名,谓之东试,……”。又据《太平天国文钞》第一百二十五页“女丞相傅善祥”中记载:“继入杨秀清府主簿书批判事,封恩赏丞相”,又有傅善祥“上东王书”中有“以女流忝囗异数平章……特膺宰辅之权……”。太平天国六年,北王 韦昌辉于九月二日将东王杨秀清杀死。或云傅善祥死难。或云不知所终。关于傅善祥是否另开女科举所拔,有持否定看法,有认为仅此一次,也有其他意见。        

杨朝福(生卒年不详)又称杨启福,湖北安庆人。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三年(1853)翼试状元。据《金陵癸甲纪事略》第二辑《粤逆名目略》中记载:“杨朝福,伪翼试状元,安庆人,东贼使往湖北汉口为伪正掌试官。”另据《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三之志第十二《科举附招贤》记载:“甲寅四年,试湖北、安徽两省。这年八月,湖北乡试在武昌县(今鄂城县)开科取士,正掌考官为翼试状元杨启福,副掌考官为翼试榜眼张友勋,文首题「真神独一皇上帝」次题「皇上帝乃真皇帝」,诗题「天父下凡事因谁?耶稣舍命待何为」。”太平天国科举考试废弃“四书五经”。科考命题全以太平天国印书及推翻清封建王朝的需要。诗文题目皆出自洪秀全,函封付掌考官,至试日拆发悬示。一般考诗和文。  
        吴容宽(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四年(1854)天试状元。据《贼情汇纂》之《伪科目》记载可知:甲寅四年(1854),天试曾取元甲三名。状元吴容宽、榜眼汪祖槐、探花夏庆保。吴容宽为太平天国四年甲寅科天试状元。吴容宽在应考之题《建天京于金陵论》的对卷中有:“故我天主既奉天诛妖,体天立极,上为上帝诛瞒天之妖,下为凡人脱魔鬼之缠”显示了对灭清济民的理解。另外还有“天国大兴、胡虏尽灭”表达了胜利的信心。        

刘闼忠(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天试状元。据《钦定英杰归真》之序中记载:“天试文状元,开朝勋臣昱天安干殿文正总提,刘闼。”又据《钦定军次实录》之序中记载:“天试文状元,干殿文正总提,昱天安刘闼忠。”可知刘闼 忠为天试状元。鉴于序文作于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可知刘闼忠状元及第于此科之前。由于刘闼忠任干殿文正总提,封昱天安,其位居干王府六郡之首。 

朱世杰(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三年(1853)东试状元。据《盾鼻隋闻录》卷五之《摭言纪略》中记载:“杨逆生日逼人考试,伪状元朱世杰、伪榜眼王廷福、伪探花方兴,以黄纸为榜,在杨逆伪府悬挂。伪鼎甲簪花游街,明日伪状元即逃去。”又据《金陵癸甲纪事略》中记载:“东试状元才三日即逃去,不知所终。”可知朱世杰为癸好(丑)科东试状元。未及授封,不知所往。《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辨伪,认为朱世杰非有其人。 

乔彦才(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四年(1854)某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 沈抡元、己未吴镇坤、庚申汪顺祥、辛酉陆培英、壬戌徐首长。自后改为三年一举。”可知乔彦才为甲寅科状元。《钦定士阶条例》序后有乔彦才曾为天试磨勘官之职。据罗尔纲、罗文起撰《太平天国散佚文献勾沉录》中第一部分《图书册籍》前言中所加案语:“案沈懋良《江南春梦庵笔 记》是一部大伪书……都不可信,故都不录。”故自朱世杰始、至徐首长为止,有待发现其他佐证资料进一步考证。 

  叶春元(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五年(1855)天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自后改为三年一举。”可 知叶春元为乙卯科状元,据《中国状元全传》中记载:“叶春元,乙卯五年(1855)天王开科状元”可知叶春元为天试状元。 

刘盛培(生卒年不详)湖北人。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六年(1856)某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可知刘盛培为丙辰科状元。另据《金陵癸甲纪事略》中第二辑《附粤逆 名目略》中记载“刘盛培,诏命官,湖北人,自言庠生。”可知其 为湖北人士。

 范朴园(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七年(1857)天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可知范朴园为了巳科状元。自太平天国六年东、北两王内讧,太平天国七年六月翼王率军远征后,东、北、翼三试罢免。故可知范朴园为天试也称京试状元。据《钦定士阶条例》序后记载范朴园曾出任天试阅文官。 

沈抡元(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八年(1858)天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 沈抡元……”又因此科系在东、北王内讧、翼王率兵远征之后,也就是三王所开的东、北、翼三试已停之后,故可知沈抡元为戊午科天试状元。

吴镇坤(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九年(1859)天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 沈抡元、己未吴镇坤……”可知吴镇坤为己未科天试状元,又据《钦定士阶条例》序后记载吴镇坤曾出任天试阅文官。 

 汪顺祥(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十年(1860)天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己未吴镇坤、庚申汪顺祥……”可知汪顺祥为庚申科 及第状元。据《钦定士阶条例》序后记载,汪顺祥曾出任太平天国天试阅文官之职。 

陆培英(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十一年(1861)天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沈抡元、己未吴镇坤、庚申汪顺祥、辛酉陆培英、壬戌徐首长。 自后改为三年一举。”可知陆培英为辛酉科状元。因东、北两王已亡,东、北、翼试已停多年,故陆培英为太平天国十一年天试状元。据《镜穉轩自怡日记》卷二十,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初六日记说:“见伪示,九月天京会试,准举、贡、生、监、布衣,一齐入场,不拘新举子,亦借求才之意,诱进群儒。”太平天国考试广招贤才,应试的不论门第、年里、操业……无论 何色人,取中即状元、翰林诸科。消除了以前应试者的限制, 是对科举制改革的一个方面。 

徐首长(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十二年(1862)天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 沈抡元、己未吴镇坤、庚申汪顺祥、辛酉陆培英、壬戌徐首长。自后改为三年一举。”可知徐首长为此科天试状元。据《钦定英杰归真》记载京试自试典规定此科后已纳入逢戌、好(丑)、 辰、未方开科,而甲子夏天京已陷,故此科为太平天国科举考试最后一科,而徐首长则成为太平天国最后一位状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中国文武状元杨姓状元数量第六名:34人
历代文举大事记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  第九十六卷
李姓历代状元名录,太牛了!
河北历代状元名录(欢迎补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