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考析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故乡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几百年来,在河北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八十年代以来,在地名普查和编史修志过程中,也确实发现有不少村庄的来历、含义和沿革于此有关。要说“山西移民”,得从“靖难之变”(俗称“燕王扫北”)谈起。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立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为黄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听信侍臣奇泰、皇子澄等人进策,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炆继承皇位心怀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骑兵反抗。史称“靖难”。于是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河北一代展开激战,滹沱河两岸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内战,燕王取胜,夺得帝位,称明成祖,改年号永乐。“靖难之役”使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磷白骨”,“悚惊心目”,满目荒凉。于是也便有了移民之举。
 
   其实,在明王朝建立初期,从朱元璋到朱棣,即位后都面临社会经济非常凋敝的情况,他们都意识到,如果不采取发展生产的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明王朝政权十分不利。于是,朱元璋首先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以恢复经济,进而巩固政权。其移民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特别是太原以南,今晋中、晋南、晋东南一代,元末是蒙古贵族察汉特木耳及其子扩特木耳的根据地,战争波及较少。明初“靖难之变”对这一带也影响不大。加之这一地区地沃水足,人烟较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这里移民,以充实其它地区。
 
   移民恳田由皇廷给予耕牛、种子和路费。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乡民开垦每户给15亩,并给菜地2亩,有余力的户可以不限亩数,所有移民垦荒者皆免三年租税。据《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和“太宗永乐实录”记载,自洪武二十一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至少有6次从山西向河北、北京等地移民。
 
   第一次: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徙泽、潞民无业者恳河南河北田”,“往彰德(今安阳)、真定(今正定)、临清、归德(今商丘)、大康(今开封)诸处闲广之地”。当时还规定,每户赐钞20锭,以备农具,并免赋税三年。
 
   第二次: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今山东聊城)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倾”。
 
   第三次: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仍户给钞,使置牛具、种籽。五年后征其税。
 
   第四次: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第五次: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第六次: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今河北涿州一带)”。
 
   从明初六次移民迁往的地区看,其范围相当广泛,不仅被迁送到河北、北京地区,还有迁送到河南、山东、淮南地区的。从1981年到1983年地名普查结构证实,仅现石家庄辖区内就有850个村庄是在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移民建立的。从目前石家庄市范围内的18个县、市、区的《地名志》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从山西向河北移民的时间看,隋、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均有,而在明朝时期移民最多。2、在明朝初期,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年间均有山西移民到河北。而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最集中,特别是永乐年间,移民的规模最大,数量也最多。说明这一时期的“山西移民”确实与“靖难之变”有关。3、从移民来源看,有安徽歙县的、蒙城县的等。还有是先拔军队屯种,后于此定居的。就是“山西移民”中也并非都是洪洞县的,而太原、榆次、屯留、长子、临汾、长治、平定等地均有。4、从“山西移民”在石家庄周围的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当时真定府德州的古驿道路径地域,平原地区多,山区少。这里既土地广阔又交通方便,有利于屯田垦荒,发展生产。从现在看,这些地区也多是粮、棉、油、瓜、果、菜主要产区。从历史的角度看,明初“山西移民”对滹沱河两岸的经济发展,乃至对河北、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话题还回到那首民谣上,既然“山西移民”是来自山西的各个地方,又为何传说都是从山西洪洞县槐树底下老鸹我来的呢?据《洪洞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明初从山西移民,不管百姓家居合州、何府、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又因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朝廷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凡被迁之民,都得先集中到这里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之后,由这里编队遣送。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因当时移民是强迫性的,所以被迁百姓离开洪洞县时,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三步一回头,无不一转身,当故乡在视线中逐渐消失时,总想有一个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对故乡怀念的标记。恰好广济寺旁的大槐树及树上的老鸹窝便成为在心目中记忆的最深的东西,此后代代相传。于是,便留下了开头的那句民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邢台人的祖先真的都是从大槐树迁移来的吗?真相揭晓
虢国论坛---明初官方移民史记
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大槐树的传说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