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包公家训

包公是由嫂娘抚养长大的,戏曲《赤桑镇》《包公赔情》里都这么说,包公的嫂娘叫吴妙真,把幼弟包拯和儿子包勉一块儿抚养成人了。

真实情况是怎样呢?

据历史记载,宋代包家确有嫂娘抚养幼弟这回事,但抚养的不是包拯,而是包拯的小儿子包綖。包拯先有一个儿子叫包繶,任潭州通判,后染病身亡。包拯早年曾将一个小妾赶出家门,这小妾回娘家后生下一子。包拯的儿媳、包繶的妻子崔氏暗中抚养了这个孩子,后来这孩子得以归宗,回到包家,取名包綖。包綖与崔氏,就是“嫂娘”的关系。

包拯对两个儿子及其后代,要求很严格,曾亲书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家训里,“赃”是贪污受贿,“滥”是滥用职权。犯“赃滥”之罪,除接受国法惩治外,还生不让归家,死不让入坟。

有这样的家训,人们自然会问,包家的后世儿孙遵行得如何呢?

如果按戏曲故事说,包家还真出了违逆之人,这就是嫂娘吴妙真的亲生儿子、包拯的亲侄子包勉。戏中说,包勉曾任萧山县令,却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百姓把状子告到包拯那儿,包拯严明执法,大义灭亲,将包勉用铜铡给铡了。嫂娘吴妙真前来问罪,包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承诺给吴妙真养老送终,最后吴妙真深明大义,原谅了包拯,亲为把盏,送包拯去陈州放粮。

实际上,这故事属于杜撰。

为什么呢?首先,包公并没有包勉这么个侄子,写有包公之事的元杂剧和《百家公案》里,都没有提到过有包勉,清代小说《三侠五义》说包公说得热闹,里面也没有包勉这么个名字。只是到了上世纪初叶的清末民初,包公铡包勉的故事才开始出现。但那是个什么年代?军阀混战,传统的朝廷权威荡然无存,匆忙引进的西方近代法制也不起作用,乱世之中,百姓希望看到世上罪恶快速消失,希望有铁面无私的法官,对所有罪犯,包括自己的亲人,都毫不留情,都能叫一声“铜铡搭定”!所以戏曲里的包公铡包勉,只是这一特定时期老百姓的一种良好愿景而已。

还有一个原因:由包公来审判包勉,也不符合历代的任官回避制度。中国传统社会其实并不像说得那么糟糕,也有它的治理智慧,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实行回避制度,西汉就有,到包拯的宋代时已经很成熟了。按这项制度规定,审判犯人,五服以内的任官必须回避,所以包公是不可能下令铡自己的亲侄子的。

既然贪赃枉法的包勉不存在,包拯的儿子包繶在潭州通判任上,也没见有什么毛病,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包家后代执行家训并无差池呢,想来是可以的。可见包拯家训虽短,三十七个字,却还是很管用,所以被后人称为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之一。

不过,家训毕竟不是国训,家训更带一点家的特色,所以,如果包公家训在说国家大事的同时,也说到一点家庭伦理,或许更好些。从实际情况看,包拯家庭关系并不十分和谐,比如为什么把小妾赶出家门,为什么不认小儿子包綖,为什么由崔氏暗中抚养,为什么后来又认下了,这些都是可以推究之处。或许,包拯是看着自己的家庭关系心里很烦,索性不提治家之道,只留下为官之训也未可知,但是,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后人能世代为官呢?远的不说,那个由嫂娘抚养长大的小儿子包綖,就应该没有做成官,否则历史会记上一笔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包公真的是由嫂子抚养长大的吗?正史中答案出人意料
包拯的“遗产”有多强大?后代吃了1000年,第29代孙比李嘉诚还富
包拯60大寿时悲叹此生无后,儿媳突然跪下:其实这是您的儿子
包拯“嫂娘”的由来
没有铡刀,没砍过驸马,没有七侠五义,包拯到底干了什么?
包公临终留家训:子孙若贪腐 亡后不得葬大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