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昌府历代状元(共914名状元)

 中国历史上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开始选状元,到清末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历史上共产生了914名状元;其中聊城有18人状元及第(内有武状元2人)。

唐代有5人:孙逖()、崔铏、孙 偓、崔昭纬、崔照矩;

五代有2人:王彻、王溥;

北宋有3人:孙奭、王岩叟、李迪;

金代有1人:阎咏;

元代有2人:山琮、护都沓儿

明代有1人:朱之蕃;

清代文状元2人:傅以渐和邓钟岳。

清代武状元2人:马兆瑞、李孟说(读:悦)。

另外武城可考的状元有10人,其中唐代7人,五代2人,明代1人。

唐代

孙逖696-761年)东昌府区人,唐开元二年(714),年18岁甲寅科状元及第。同时一举连中进士、哲人奇士、手笔俊拔三科第一,名噪一时,官至刑部侍郎,史学家,卒后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

崔铏826?-886?)祖籍武城,生于博州(今聊城)人。 崔铏祖父崔儆官至尚书左丞;伯父崔元略官至义成军节度使;父崔元受官至河北行营判官;叔崔元式为宪宗朝宰相。世代官宦,进士及第者十余人。大中十年(856)状元及第,曾受聘为诸侯府幕僚。其它事迹待考。《旧唐书 ·崔元受传》中有其家族即事迹记载。 

孙偓,生卒不详,东昌府区人,唐喜宗乾符五年(878年)戊戌科状元及第,官至户部侍郎,同中枢门下平章事,封安东郡侯。

崔昭纬(?-896年),字蕴曜,清河人。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壬寅科状元。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十二月官至户部侍郎,知诰制,同平章事。昭宗大顺二年891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昭纬善钻营,勾结宦官,外通藩镇,谋杀杜让能、李谿,大力荐举同宗的崔胤为宰相。为昭宗所恶。乾宁二年(895年)十月罢相,为右仆射,再贬梧州(广西省梧州市)司马,隔年五月八日赐死。

崔昭纬性情阴险,心术不正,善弄权术,是晚唐奸相。

崔昭矩,清河人。字表谋。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辛亥科状元及第。第二天,其兄崔昭纬官拜平章事。崔昭矩待人凶狠,又得势于其兄,常盛气凌人。同榜中有一进士名团所由,一日稍有闪失即遭崔昭矩鞭笞。后其兄崔昭纬为昭宗所杀。崔昭矩官至给事中而终。

五代

王彻892942),莘县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状元。

《旧五代史》第三十二卷、《唐书》第8卷庄宗纪中记载:“癸酉,诏翰林学士承旨卢质复试新及第进士。……丁亥,礼部贡院新及第进士四人,其王沏改为第一,……礼部侍郎裴皞既无黜落,特议宽容。今后新及第人,候过堂日委中书门下精加详复”。

王彻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生于唐朝景福元年(892),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状元。父亲王言曾任唐朝黎阳(今河南浚县)令,勤政爱民,忠心无二,颇有政声,在父亲的影响下,矢志报国,深夜苦读,成绩优异,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参加科举考试,这年参加考试的举子有数十人,主考官是裴皞,他出了两道题:一是《君从谏则圣赋》,二是《臣事君以忠诗》,考完后,裴皞“精选其文”,结果只录取了王彻等四人,当时王彻还是排在第三名。

因为裴皞选士有别,引起了落榜举子的不满,四处活动,攻击他营私舞弊:“今年新进士不由才进,各以阿私”,搞得舆论大哗,于是唐庄宗下令复试,由大臣卢质出面主考,结果“果有瑕疵”。但仍为原来的四人中选,无碍大局。从复试的卷面来看,原来第一名符蒙正,第二名成僚,但他二人的成绩确实不如王彻和桑维翰。王彻的答卷“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做,最异侪流”,王彻的成绩不但显示了非凡的才华,维护了自己的名誉,而且也证实了此次复试的“公正性”。最后只好将考试的名次改为王彻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由于王彻中状元引起了很大的风波,更使他名扬士林,给家族增加了荣光,也为子孙铺就了光明的前程。

王彻是三槐王氏家族中第一个状元,不久即任左拾遗。累官至兵部侍郎。王彻后被追赠为鲁国公,妻田氏,赠泰国夫人。

不料藩镇石敬瑭乞求契丹国的兵力推翻了后唐,建立后晋,做了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国王自称儿皇帝。在频繁的改朝换代中,只要属下对新王朝表示拥护,大都可以保留自己在前朝的地位,但是王彻非常憎恨这个儿皇帝石敬瑭,毅然辞官,归家隐居,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因病逝世,年仅五十一岁。葬于莘县群贤堡东侧。后以孙旦贵于宋、累赠鲁国公、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配田氏,追封秦国夫人。儿子王祜、仕宋、累官兵部侍郎、孙子王旦官至宰相。王溥,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状元。太子太傅。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时,上表请修《世宗实录》,与扈蒙、张淡等共同编修。郭威任枢密使时,率军平河中叛乱,聘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荣请王溥选择将帅,王溥举荐向拱,再次取得胜利。世宗死,赵匡胤势力强大,“王溥亦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阶先拜”。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初年,封祁国公982八月去世。谥文献。

王溥中进士及第,授秋书郎。时李守贞等三镇叛乱,汉廷派郭威讨伐,郭威素知王溥才学出众,辟其为从事,为之效力。叛乱平定后,缴获了一大批朝中官员与叛将往来交通的文书,郭威将名字记下,准备一一查实,王溥劝道:“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郭威作了皇帝后,王溥步步高升,广顺初,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二年(952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三年(953),加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郭威临终时,所作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任命下达后,郭威说:“吾无忧矣”,当日即死去。周世宗即位后,北汉乘周太祖之丧,由刘崇亲自率兵大举南侵。周世宗召集群臣商议准备亲自迎敌,宰相中只有王溥一人,力主世宗御驾亲征。这场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北汉的嚣张气焰,为后周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世宗得胜还朝后,为褒扬王溥的远见卓识,加封其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显德二年(955),周世宗发兵攻打秦、凤,王溥推荐向拱担任主帅,果然大获全胜,周世宗设宴庆贺,赐酒给王溥说:“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

显德六年(959),周世宗去世,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第二年正月初一,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谎报契丹兵南犯,王溥,范质等未辨虚实,仓猝命赵匡胤率兵出征。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四日黎明,率军返回开封。在罗彦环的宝剑威逼下,王溥只好赽快给赵匡胤叩头,高称万岁。赵匡胤为安定人心,暂时保留了王溥的相位,并进位司空,但免去了他参知枢密院事的兼职,乾德二年(964)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开宝二年(969)十月,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982)八月去世,时年61岁。谥文献。

  政治上的失意却使王溥有充裕的时间钻研学问。王溥家藏万卷,博学多识,尤长史学。周恭帝时,他曾上表请修《世宗实录》,恭帝命他与扈蒙、张淡、王格、董敦等共同编修,建隆二年八月,书成奏上。他又以唐苏冕所修《会要》仅详高祖至德宗九朝典制,崔铉修《续会要》亦止于宣宗,乃参以二书,复采宣宗至唐末史事,修成《唐会要》一百卷,从帝号开篇,以四夷终卷,共分514事目,其细琐典故不能概以定目者,则别为杂录.附于各条之后,其中间载苏冕驳议,义例该备,足资考证,“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核”。特别是在苏、崔二书今已不存的情况下,该书是现存会要体史书中最早的一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王溥还广搜后梁、后唐、后普、后汉、后周诸朝旧史实录,分类纂辑,编成《五代会要》三十卷,共分279事目,卷一至六记帝号与宫中制度、卷七记乐、卷八记礼、卷九记刑、卷十至十一记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记官制、卷二十五至二十六记民族与周边关系,内引诏令奏议等第一手资料颇多,极富史料价值。又因其成书在新、旧《五代史》之前,历来为史家所重,且欧阳修作《五代史》尊《春秋》之法,专务褒贬,许多重要史实,赖溥是编以传。四库馆臣称该书“收放失旧闻,厥功甚伟”,又说:“读五代史者,又何能无此一书哉!”

王溥的著作尚有《王溥集》二十卷,《翰林酬唱集》(王溥与李昉、徐铉等唱和之作)一卷,均已散佚。

北宋

孙奭962—1033年),字宗古,北宋学者、教育家,博州博平西古城(今肖庄乡王菜瓜村西古城址)人,后徙居须城(今山东东平)。北宋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及第。宋仁宗兵部侍郎,工部、礼部尚书,太子少傅,卒赠尚书左仆射。

孙奭从小就和家乡的少年朋友拜同郡学者王彻为老师,学习钻研五经。他聪明好学,学业成绩特别好。老师王彻故去后,原来跟随王彻求学的数百名学生也都拜孙奭为师,求教他解答疑难。他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都给予详细满意的回答。由于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在孙奭年纪长成后,便在家乡开办起私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宋太宗时,孙奭参加了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以《九经》及第,授予他莒县主簿。后又升为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当时,宋太宗还亲自到国子监听他讲《书经》,并对孙奭的讲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宋真宗即位后,委任孙奭为各王府的教师,同时兼职于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后累迁工部郎中、龙图阁侍制、翰林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傅等。

孙奭知识渊博,生性方直,守道自处,据事理,陈己见,远见卓识,教学有方,深得皇上的器重。后来因为年老,他曾多次要求辞官回乡,都未被批准。经他再三请求,皇上只好委以他太子少傅的官职,辞职回到家乡,不久因病故去。

孙奭在世七十多年,在宋王朝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作官达四十年左右,先后经历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但他一生所从事的主要事业是教育工作。在还没有走入仕途前,即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当他以《九经》及第,被任命为莒县主簿后,还没有上任,他就向宋太宗递上报告,要求到国子监作教师。于是他被委任为国子监直讲。宋真宗时,他又被派任皇族中各王府的教师,同时兼任国子监的工作。宋仁宗时,孙奭又被委任为宫廷教师,直到他临去世的前一年,还在宫廷里孜孜不倦地讲学。

孙奭在讲述经义时,总是把经典历史同当时宋王朝治国安民的实际结合起来。谏喻宋王朝的各级统治者,以前代的“乱君亡国”为鉴戒,体恤人民的疾苦,以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大中祥符初(1008年),皇上将迎“天书”,孙奭直言上谏,“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明确反对天有意志之说。因为他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宋王朝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的不少官员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孙奭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孙奭在长期从事教学和参政的同时,还认真选录了五经中的治政之言,辑成《经典徽言》五十卷,另撰《崇祀录》、《乐记图》、《五经节解》、《五服制度》等。参与校定《庄子》、《尔雅》释文,考正《尚书》、《论语》、《孝经》、《尔雅》谬误及律音义。

王岩叟10431093),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十八岁状元及第,而且乡试、会试、殿试三元及第。官至礼部侍郎、监察御史、枢密院都承旨、直学士,签书院事,是宋朝执政大臣之一。

王岩叟幼聪颖,语音尚未纯正便已知晓文字。他18岁参加明经科考试,在乡举、省试以及殿试中皆为第一。初调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任职仅两个月,便因胞弟去世而弃官归乡侍养双亲: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韩琦任大名府路安抚使时结识王岩叟,认为他德才兼备,遂召其管理国子监,后又任安抚司机宜文字官,兼理晋州折博、炼盐事务。

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王岩叟到定州安喜县任职二当地有一罢官法吏,闲居乡里,教人为讼。岩叟将其绑缚于市,痛打一顿,众人对岩叟肃然起敬。知州吕公著赞其为“古之良吏”。这时皇帝让近臣推荐御史,有位高官听说了王岩叟的事迹,想推荐王岩叟,但又不认识王岩叟,派人找到王岩叟,欲让岩叟前往一见。王岩叟笑答:“如此,我成了呈身御史了。”终于不去见。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以群臣固请,始同太皇太后听政。同年六月,由秘书少监刘挚举荐,王岩叟以奉仪郎、安喜县知事擢任为监察御史。翌日,上疏论国家安危之大计,在于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

哲宗初即位,宰相蔡确以立哲宗为帝,有定策功自居,和章悖一起固结朋党,共谋诬罔太皇太后,以图左右朝政。元祐元年1086年)正月,王岩叟与刘挚联手上章,蔡确、章悖二人遂相继被罢。此举为稳固元祐新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祐三年(1088年),王岩叟以起居舍人入召,主管皇帝的起居事宜,并掌修记言之史。岩叟提倡节俭,他在向哲宗进读《宝训》至节费一则时讲道:“凡言节用,非偶节一事,便能有济。当每事以节俭为意,则积久累日,国用自饶。”

元祐四年(1089年)二月,岩叟又上疏哲宗,言三德之义,意在讽谏,字字珠玑。其略日:“三德者,人君之本,得之则治,失之则乱,不可须臾去者也。臣请别而言之。夫明是非于朝廷之上,判忠邪于多士之间,不以顺己而忘其恶,不以逆己而遗其善,私求不徇于所爱,公议不迁于所憎。竭诚尽节者,任之当勿贰;罔上盗宠者,弃之当勿疑。惜纪纲,谨法度,重刑典,戒姑息,此人主之正直也。远声色之好,绝盘游之乐,勇于救天下之弊,果于断天下之疑,邪说不能移,非道不能说,此人主之刚德也。居万乘之尊而不骄,享四海之富而不溢,聪明有余而处之若不足,俊杰并用而求之如不及,虚心以访道,屈己以从谏,惧若临渊,怯若履冰,此人主之柔德也。三者足以尽天下之要,在陛下力行何如耳。”王岩叟曾在侍讲的时候奏道:“陛下退朝无事,不知何以消日?”哲宗答道:“并无所好,惟是观书。”王岩叟又说:“陛下以读书为乐,天下幸甚。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在专与勤。屏绝它好,始可谓之专,久而不倦,始可谓之勤,愿陛下特留圣意。”(《宋史》卷342)哲宗认为说得很对。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王岩叟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当时太皇太后曾对他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你的才望,所以这次才破格提拔使用你。王岩叟留身曲谢,并向太皇太后进言道:“陛下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凡所更改,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惟愿于用人之际,更加审察。”

宰相刘挚被御史郑雍、侍御史杨畏所劾,罢相。岩叟被指责为同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元祐八年(1093年),王岩叟又被迁徙河阳,数月后去世,时年5l岁,赠左正议大夫二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章悖、蔡卞等奸佞为报私怨又上奏,追贬王岩叟为雷州别驾:雷州人民为追念曾遭贬到雷州的寇准、苏轼、苏辙、王岩叟、秦观、李纲等先贤,建有“十贤祠”,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亦亲撰《雷州十贤堂记》。

王岩叟一生正直敢言,进谏无隐,凡有过举,知无不言。司马光赞叹道:“吾寒心栗齿,忧在不测,公处之自如,至于再三,或累十数章,必行其言而后已。”
   王岩叟为文语省理赅,深得制诰体,有《韩魏公别录》、《易》、《诗》、《春秋传》行世。他虽名显台谏不以书名,然其书法亦端正谨严,风棱秀出,既宗法颜柳,又独具个性。现有《起居帖》、《阔远帖》、《淳夫帖》存世。

卒后,追赠左正大夫。

李迪971年-1047年),字复古,先祖是河北赵县人,曾祖李在钦时举家南迁,定居于范县。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在殿试中名列第一,高中文状元。因政绩卓然迁起居舍人,以吏部尚书员外郎为三司盐铁副使,宋真宗称赞其有宰相之才。宋真宗天1020年,周怀政等人欲发动政变,奉宋真宗为太上皇,禅位太子赵祯,结果未成。宋真宗大怒,责及太子赵祯,群臣无人敢为争辩,惟有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位太子?太子方才十岁,怎么会用这样的计策?宋真宗顿时醒悟,即刻诏令周怀政等人斩首,未牵连太子。1022年,宋真宗病逝。第二年(即1023年),年仅十三岁的皇太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刘太后垂帘听政,李迪被罢官免职。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病逝,宋仁宗亲政,李迪被召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李迪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宋仁宗亲自为李迪撰写墓碑。

金代

阎咏,字子秀,号复轩。高唐县城西阎寺村人。其先人六世登科。父辈时家道败落,生活穷困,一家人常以喝菜粥度日。乡人传述,某年春节,一樽清水、一盘白盐充饥。故云:竹箸沾白盐,清水迎新年。然聪颖坚强的闫咏不向困难低头,在乡亲们的资助下刻苦攻读,终成大器。

他于金朝承安年间(11961200),擢词赋科进士第一(状元,其故里原建有闫状元石牌坊),嗣后曾在翰林院供职十载。他门生众多,如金正大年间(12241231)进士康嘩、翰林学士阎复和康壁均为其门生。他们四人都是金、元时期较为著名的人物,世人并称“二阎二康”。著有《复轩集》。终于河南治中。

阎咏后裔多为朝官,居于京都。相传曾有乡亲前往求助,当阎咏后裔问及状元墓时,乡亲习惯地随口说:“你说的那个鳖盖子啊……”,因此得罪了阎氏后人,此后便无往来。故当今阎寺无有阎姓,亦不知阎咏后人如何。只有阎咏墓仍卧在万家洼,成为荒野中的孤冢。

元代

山宗,元代朝城人,元代大德三年状元,历官蔚州副使。山东朝城山姓始祖。

朝城山氏,自宋朝中叶自河南迁居朝城(今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山堂),奉元朝大德三年状元山琮为始祖。

族谱记载“吾山氏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务之官,掌山林以官为氏。然迄商周以至汉魏历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无所考。及传至晋始有吾涛祖、简祖、遐祖相继名诸简册。涛祖时称“竹林七贤”之一,里居河南。厥后阅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说祖、悰祖、褥环祖相继见于列传,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又历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内卜居鲁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镇守汶阳复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县山家营一支即后裔也。再历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时琮祖已传六世,镇祖卜居于齐东黄县,由是西系尊琮祖为始祖,而东系尊镇祖为始祖,各有族谱可据”。

护都沓儿又名护都答儿,汉姓马氏,元朝东昌路聊城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延祐二年乙卯科1315年)右榜状元。依例授为集贤修撰。《元史》纪第二十五卷仁宗之二中记载:“三月乙卯,廷试进士,赐护都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四月)“辛已,赐进士恩荣宴于翰林院。”“辛丑,赐会试下第举人七十以上从七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余并授山长、学正,后勿援例。”

【注】元朝的科举制度是二年恢复的,二年乙卯科是元代首科

明代

朱之蕃1548-1624),字元升,一作元介,号兰隅、定觉主人,茌平县乐平镇朱庄村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已未科状元及第,工书画,卒后赠尚书。

其父朱衣,官至知府。朱之蕃先祖世居茌平,后附籍南直锦衣卫(今属江苏南京),朱之蕃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回茌平认祖归亲,并亲书《始祖母碑》立于祖茔。

万历二十三年(1595)殿试,朱之蕃传胪第一,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谕德、庶子、少詹事,进为礼部侍郎,后改吏部右侍郎。万历三十三年(1605)奉命出使朝鲜,与其国才士互相辩难。赋诗赠答,应对如流,且语言得体,不辱使命。以老母去世服丧,不复出仕,朝廷屡召,皆辞,寓居南京(南京莫愁路附近至今仍保留一条朱之蕃居住过的朱状元巷)。天启四年(1624)辞世,享年六十九岁。临终前言:“人生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来一去而已”。卒赠礼部尚书。南京至今仍有朱状元巷。朱之蕃工绘画,竹石兼东坡神韵,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又工书法,真、行书师法赵孟頫,得颜真卿、文征明笔意,日可写万字。在他出使朝鲜期间,朝鲜人以人参、貂皮为礼品,请他作画写字。他将所获得的礼品,尽行出售,另买书画、古器以归,其收藏极为丰富。

朱之蕃工绘画,竹石兼东坡神韵,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又工书法,真、行书师法赵孟頫得颜真卿、文徵明笔意,日可写万字。在他出使朝鲜期间,朝鲜人以人参、貂皮为礼品,请他作画写字。他将所获得的礼品,尽行出售,另买书画、古器以归,其收藏极为丰富。他于泰昌元年(1620)所作《君子林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南还杂著》、《金陵四十景图考》、《莫愁旷览》、《奉使朝鲜稿》等文集。书画作品还有《杉禽图》等,诗句书画多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目中。

清代文状元

傅以渐,字于磐,东昌府区人(1608-1665年),顺治三年(1646年)状元及第。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进光禄大夫加太子少保。

邓钟岳,字东长,东昌府区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状元及第,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清代武状元

马兆瑞,生卒不详,临清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武状元及第,授一等侍卫。

李梦说,生卒不详,阳谷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已丑科武状元及第,官至两广镇台。

武城十位状元

唐代7人,五代2人,明代1人。

唐代

崔明允700?—760)博陵望族,开元十八年(730)庚午科进士榜首。天宝元年(742)又登“文辞秀逸科”。第二年生朝议郎,左拾遣、内供奉,至礼部员外郎。其祖父崔诚,刑部郎中。《全唐书》录存文2篇。与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交往。岑有诗题为《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崔圆704768),字有裕,唐显庆五年生于武城,崔圆少时孤贫,困境中促其发奋攻读,喜学兵家,立志豪迈。开元年间中武科状元,任京北府参军,升会昌丞。曾长期为边防镇将,为防止少数民族入侵做出贡献。

   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荐引崔圆为左司马,知节度留后(主持节度使的工作)。玄宗李隆基西巡到达河池(广西北部,柳江支流,龙口上游一带),崔圆上书陈奏:“蜀土腴谷羡,储共易办”。李隆基感其忠诚,日:“乱世识忠臣”。即日拜中书侍郎兼平章事,仍兼剑南节度使。

肃宗孝亨登基后,擢崔圆为中书令封赵国公。实封户五百。干元元年(758)因失宠罢为太子少师,留守东都。后迁升淮南节度使,在任六年,帝颁诏请回京师,由于深得民心,当地百姓和地方官吏共同挽留,“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之职无法赴任,帝闻知深受感动,在淮南任上擢升为检校左仆射,入知事省。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崔圆病逝,卒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曰“昭襄”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一说是故城县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弟。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的法曹,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是万年县颇有点要势的官员。李渊长安称帝后,孙伏伽识时务的降顺了大唐王朝。武德五年,孙伏伽已是颇受李渊器重的官员了。唐武德五年十二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孙伏伽在三十名举子中名列第一。在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便是孙伏伽。在“玄武门之变”中,孙伏伽拥护李世民,鞍前马后奔走效劳。李世民即位后,赐男爵,食邑乐安,贞观元年,又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贞观五年,孙伏伽审理一桩案子不慎失误,被罢免官职,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为刑部郎中,任职不久,再度出任大理少卿,旋即迁民部待郎。贞观十四年,孙伏伽被擢为大理寺卿,数年后出任陕州刺史。永徽五年(公元654),孙伏伽年老辞官,四年后,即显庆三年,孙伏伽于武城家中寿终正寝。

崔元翰729795),博陵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崔元翰之父名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丧而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崔元翰通经史、工诗文,年近五十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主考官于邵赞曰:"不十五年,当掌诏令。"贞元三年(787)召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七年知制诰。于朝中言辞温厚,举止庄重得体,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刚烈,不为世所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 
  崔元翰是学者型的官僚。性喜孤独,极少结交,一心于翰墨,好学不倦。他师法班固、蔡邕。尤善对策、奏记及碑志。主张文以载道。今《全唐诗》存其诗七首。录其一首《雨中对后檐丛竹》:"含风摇砚冰,带雨拂墙衣。乍似秋江上,渔家半掩扉。
  其弟崔敖、崔备亦与他同取进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传为佳话。 

兄崔昭纬为状元、后为宰相。其弟崔昭矩,状元。

崔昭纬851896),字蕴曜,武城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壬寅科状元。祖父崔庇,官至酸枣令;父崔璙官至鄂州观察使。崔昭纬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加兵部侍郎知制诰,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晋尚书右仆射,拜相。他倚仗权势内结宦官,外连藩镇,凡不利己时便差人密告强藩王行瑜,令其上书反对,他暗地相助,制天子以固其权。其性情险刻,心术不正,善弄权术,是晚唐奸相之一,后被唐昭宗所杀。

崔昭炬861?-921)字表谋,崔昭纬之弟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辛亥科状元。崔昭矩性情暴躁,待人凶狠,凭借其兄的权势,常常难以容人。为虎作伥,竟无端鞭笞同榜进士。及第后,先后任礼部尚书,考功员外郎。其兄昭纬被赐死后,其地位迅速下落,官至给事中而终。后虽未被列入奸臣传,但名胜不佳。

“祖孙状元”崔岘、崔胶。崔岘(811871)清河人。崔胶的叔祖。唐武宗时,崔岘于会昌元年(841)辛酉科状元。中状元后事迹不显,生平事略难以查考。与崔胶为祖孙状元。

崔胶863923)字寿卿,武城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状元,及第后官至侍御史,清河人崔岘,唐崔胶的叔父崔彦昭,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仆射。一家三代在朝为官。

五代

崔光表,武城县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 同光二年(924)甲申科状元。曾任右补阙,入直史馆修编国史。著述甚丰,有《五代史略》等。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四十八页中记 载:“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二年,进士十四人:崔光 表,宋韩魏公《安阳集》《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立 行状》:‘曾祖光表……。后唐同光初举进士第一,终右补阙, 直史馆。’按进士第一,当是状元。同光元年停举,则光表为二 年状元矣。”可知崔光表甲申科进士及第共十四人,崔光表举 进士第一。取状元后,横海节度使卢质上奏,使崔光表为支 使。任上协助卢质治理一方,安定百姓,建立功绩。官至右补  ,直史馆。卒于任上。

崔詹870930?)博陵安平人。生卒年月欠详细记录。后唐天佑四年(907)丁卯科状元。及第后不久,朱全忠便胁迫衮帝禅位,唐亡。崔詹成为唐代最后一位状元。后事后梁、后唐两代,曾任户部郎中知制之职。官中书舍人。崔詹一生历尽坎坷,

最后善终。后人惜其才华未得充分施展。

明代

韩克忠(?-1245年),字守信,东昌府武城县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夏榜状元。

洪武三十年(1397)韩克忠参加会试,因刘三吾,张信做弊,所取考生皆南方人事发后,朱元璋大怒,杀死张信凌迟刘三吾,亲自阅卷,所取六十一人皆北方人,韩克忠便是其中之一,六月殿试,韩克忠夺得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后,韩克忠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任修三个月,便升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司业。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位于南京鸡鸣山下,祭酒为国子监长官总领监务,司业负责教务工作。

韩克忠出任国子监司业时,国子监学政废弛,混乱不堪,韩克忠与祭酒张显宵整饬学政,修订监规,使国子监再次兴旺起来。第二年,即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驾崩,遗命皇太孙朱允文嗣位,年号建文,擢韩克忠为河南按察使佥事,分领各道司法事务,出任河南不久,韩克忠罹病,卒于任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凤洲杂编四
中国隋唐文状元160名全榜列表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
唐朝这个人比窦燕山厉害,5个儿子进士及第,还培养了5个状元
中国历代状元第十期
历代徐氏状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