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的名字都翻译得很优美?

上图是日本临摹的利玛窦世界地图(英国传教士利马窦曾经协同明朝政府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称之为利马窦世界地图),从这地图上看,当时日本把曾经的英国殖民地——美国,称呼为“墨利加”,加拿大叫“北亚墨”,危地马拉叫“哇的麻喇”,英格兰叫“谙厄利亚”,苏格兰叫“思可齐亚”。 可以看出,日本肯定是跟随明朝政府这样叫的。到清朝时对英国的称呼还有“英鸡黎”,德国叫“邪马尼”,葡萄牙叫“佛朗机”,俄罗斯叫“罗刹国”。 看来看去都是些谐音字,并没有很好的含义。

后来为什么专挑好字来称谓这些国家呢,我以为是跟清末到民国那段时间的西学东渐有关: 在中国宣传民主政治的时候,经常需要宣传西方思想、制度的来源,如果仍然把这些西方国家称作“英鸡黎”、“邪马尼”,民众会因这些名字而对西方国家心存轻蔑,毕竟了解一个国家最先的是这个国家的名字,一旦这个国家的名字比较低端,民众当然看不上这个国家。就例如你在相亲的时候看到对面名字叫某狗蛋或者某翠花,你会对他或她有好感?
所以当时的知识界就渐渐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慢慢地一些国家的名字就越改越好,这些思想份子进而去宣传的新思想、新制度就更容易了。而且从另外一方面想,当时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处于一个比较羸弱的时期,列强虎视眈眈,一旦他们知道自己的名字在中文里面是带有蔑视意义,他们肯定也会群起而攻之吧,在这方面政府也是有所考量的。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对外国翻译方面讲究的依旧是“信达雅”,但是也对很多国家进行了调整。而且翻译其他国家名字,用赞美的文字也是一种礼貌吧,这是一种文化自信。当一种语言文字里都是贬低他人的脏字,这显得这门文字是多么狭隘。翻译得美,人家夸的不是别人的国家名字美,而是中文美; 翻译得丑,人家骂的不是别人的国家名字丑,而是中文丑。 所以我们要译得美还是要译得丑?难道你要学台湾把Draco Malfoy翻译成拽哥·马粪?这是名字?这根本不像个名字,谁会给自己孩子起名叫拽哥?
2018年10月31日 ·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高晓松曾说过中国古代赋予西方国家的几乎都是优美的名字。这是因为中国在刚开始接触欧美国家时,便对欧美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幻想,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受到西方资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所以给欧美国家的名字都起的特别好。
例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名字中的“英、法、德、美”都是从四书五经里面来的特别漂亮的词。以《诗经》中的《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为例: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而且古时候这些美好的字通常都是用来给皇帝冠谥号的,例如“明英宗”,“唐德宗”。
再以“荷兰”为例。不同于以上的英、法、德、美这些英武的名字,“荷兰”是根据单词“Holland”的音译,然后再用特别漂亮的花的名字“荷”和“兰”来命名。18~19世纪日本处于锁国时代,为了掌握西方科学技术,曾经努力学习荷兰语文,当时他们把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叫做“兰学”,这个词听起来就特别美好。其实,除了西方国家之外,其实很多外国的中文旧称都是非常优美的,如印度古称天竺国,朝鲜古称高丽,泰国古称暹罗国,老挝古称寮国。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对于外国译名一般都是偏向选择一些比较中平和清丽的字眼,以彰显“天朝大国”的学识和气度。
其实关于西方国家的名字译名大多形成于晚清时期,因为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开眼看世界”的时期,但由于那时英文水平不一和译者习惯等等原因,国家译名存在各种不同的版本是很常见的事。早在林则徐的《四洲志》、严复的《海国图志》等等介绍西方国家的书籍中,译者就注意到了国家译名译法的多样性。为此,在介绍美国概况时,林则徐写道,“弥利坚国(America)即育奈士迭国(United States),粤人咸称曰弥利坚国,又曰花旗国。其实弥利坚即墨利加,又作美理哥,乃洲名,非国名也。……育奈士迭亦非地名,故仍以弥利坚称之”。
关于国家的多种译名,无可避免地都会经过一个选择和淘汰的过程,最后沿用下来的,约定俗成的就是现在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国家译名。新中国建国后对国家名、地名都作了统一规范,所以如今国家译名翻译看起来更偏向于中性。在建国初中国首先要尊重其他国家,才能建立起很好的外交关系,所以最后都使用一些有含有褒义,至少是中性的词语来称呼其他国家。
不过有些也不是因为后期翻译规范的原因而改的,而是国家自身要求改的,比如日本。最早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倭”指“猥琐矮小”的意思,例如倭寇,倭人,倭国。而 “日本”这一称呼大约使用于7世纪后期。中国的《新唐书》记载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丽,因为懂点汉语,知道“倭”所含意思,所以十分讨厌“倭”这一名称,要求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日本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因此日本又意为“日出之国”。
由此可见,关于外国的国家译名的确定,既参考了“信、达、雅”的翻译规则和国家实际情况,也为了追求友好交往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一些美化,因此最后形成了很多比较优美的国家译名。
对于国外大部分的翻译形成于晚清时期,当时的中国对翻译讲究“信达雅”,会将“蛮夷之地”尽可能翻译得比较优美儒雅,所以如今很多西方国家的中文名字都很优雅。
比如“德意志”,德国的名字来自于Deutsch,而不是Germany。清朝时期,德国出现了大量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文学家,所以清朝考虑音译的同时,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美化。
比如“法兰西”,最开始被翻译成“珐琅丝”,后来逐渐变成了“法兰西”,来自于France。
近代清朝仍旧以“天朝上国”自居,所以感觉蛮夷之地有些名称直接音译并不雅,有碍观瞻,所以清朝与民国的学者们,都会进行各种美化,将很多国外的名字翻译的非常优雅,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被翻译成“翡冷翠”。
如今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对很多国外地名的翻译也有一些不同,比如老挝(竂国),帕劳(帛琉),塔希提(大溪地),塞拉利昂(狮子山),科特迪瓦(象牙海岸)等等。
中文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很大程度上保留音译的同时,又能够赋予褒义或者贬意。很多国家的名称都曾经被翻译得非常好听。
其实很多外国的中文旧称都是非常优美的,如今翻译反而更加中性,比如泰国旧称“暹罗”、文莱旧称“渤泥”,印度旧称“天竺”,伊朗旧称“波斯”,柬埔寨旧称“真腊”,斯里兰卡旧称“锡兰”等等,不过有些也不是因为翻译改变,而是这些国家自己要求,比如倭奴要求改名为“日本”。


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的名字都翻译的很优美?其实几乎每一个西方国家在中国历史上都有非常多不同的译名,所以现在有几个国家的名字显得优美其实并不是基于什么规则,而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国名在中文里固定下来的时间和那时中国的整体局面所决定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西方国家在中文里的优美程度,甚至可以被当成这个国家强弱程度和综合国力的一种指示器了。
从美国国名演变看西方国家中文国名的确定
其实说到西方国家的中文译名,真正国名用字本身就显得比较好的基本上就是美英法德四国,因为这四个字本身单用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具有正面含义的。比如随便举几个例子:美好、英武、法治、尚德等等等等。而如果再扩展一些,把这几个国家在中文里全名说出来,其正面含义和美感就更明显了。
比如美国是美利坚、英国是英吉利、德国是德意志,只有法国的稍显普通,法兰西单看字面正面含义并不明显,但也算是比较好的字叠加在一起吧。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国家的译名显得如此卓尔不群,是因为他们本身的优秀吗?
(日本现在还是把美国叫成“米国”,而“米国”则是来源于中文的)
说实话还真是因为他们本身的“优秀”,但这种优秀的作用原理却不那么简单。因为这些国家国名的中文译名,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在中文里显得这么高大上的。比如美国,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的中文译名其实是它刚建国的时期,也就是乾隆时期。当时出现在中国官方文件里的译名其实很有现代火星文的风范,叫“咪唎(口堅)”(左口右堅,输入法打不出来),按说这个译名也是非常准确的,至少跟现代的译名比从音译的角度讲并不差。
而之后,到清朝道光年间,美国的译名变得更加正式了一些,改成了“米利坚”。而用“美”字来翻译美国的国名,最早其实可能来自于一些传教士,比如在公元1830年就来到中国传教的首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ilijah Bridgman)开始把美国翻译成“亚美理驾合众国”。期间还有一度中国人曾经因为美国的星条国旗而把美国称为“花旗国”,现在这种翻译还遗留了两个名词,即美国花旗银行和美国花旗参。
(《望厦条约》是美国被确定为“美国”的重要事件)
而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译名之外,美国的中文译名还有过“咩哩干”、“弥利坚”和“美利哥”等等,所以其实在早期是根本没有统一称呼的。而美国译名在中文里固定下来则是因为后来中国和美国签署的一系列国际条约,比如《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和《辛丑条约》等等。而这些条约其实在中文里还有个统称,就是“不平等条约”,所以其实在签订这些条约时,中国都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因此其实当时那些条约里的中文国名,也是根据美国人的意见最终确定的。那美国人自己确定,当然就会挑最好的词来形容自己的国家了,叫“美利坚”肯定比叫“米利坚”和“咩哩干”要好,比叫“美利哥”也更好。而且当时最早把美国翻译成“美国”的传教士裨治文也参与了《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的签订,所以作为较早甚至有可能是最早倡导使用“美国”这个名词的人,他的意见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这种变化其实只是影响到了中文,在汉字文化圈里的其它国家并没有受到影响。比如日本到现在还是经常把美国叫“米国”,其实来源就是清朝时的“米利坚”这个译名。而朝鲜也使用这个名称,如果把其译名用朝鲜汉字写出来,也是“米国”,但受美国影响很深的韩国则学习中国改成了“美国”。而越南则更有意思,现在在越南文里,美国的称呼并没有采用音译的方式,而仍然是清朝使用过的“花旗”。
其它国家中文国名的形成
所以从美国的中文国名的形成过程,大家也可以看到,其实最后通用的国名是在中国最衰落的时代,根据美国人自己的意见所确定的。而其实几个强国的国名其实也都有过这个过程。
(《南京条约》之后,英国在中文里就叫“英国”了)
比如中文中出现英国的名称最早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翻译的,而他翻译的名称其实叫“谙戈利亚”,因为当时英格兰还没有和苏格兰合并,所以还是叫英格兰,而在利玛窦所熟悉的南欧语言里,英格兰的名称差不多是Anglia,所以后来中文里几乎始终没有把“不列颠”作为英国国名,而一直沿用了“英格兰”的各种翻译。后来还出现过“英吉利”三字都带口字旁的译法。而后来英国最早成为了世界性强国,所以后来中文里也先后出现了“英圭黎”和“英吉利”等译名,最后也是在清朝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里,英国的译名被正式确认为“英吉利”,同样是选了最好的词。
而法国因为其民族国家形成的很早,所以在中文里也是很早就有了比较固定的译名,就叫“法兰西”或者“佛兰西”,后来法国人大概没想到什么更好的名称,而且本身“法兰西”和“法”的意思也都不差,所以在就接受了“法”字。而德国也差不多有过和美英译名类似的过程,最终在中文里“德意志”成了德国的正式译名。但在日语和韩语里,德国的国名如果用汉字写出来则是比较中性的“独逸”。
(日本把德国叫做“独逸”,“独逸学”就是德国学)
而其它西方国家的国力就达不到上面这几个国家的影响力了,所以他们的译名相对来说就比较的中性了。另外一个影响力很大的俄罗斯则是因为它和中国接触地极早,差不多在元朝的时代就有了接触,所以它在中文里的译名也定型的比较早,中间一度清朝也曾经将俄罗斯称为极具负面意义的“罗刹”,但后来因为要和俄罗斯不断打交道,所以渐渐改成了中性的“俄罗斯”,到晚清衰落的时候,俄罗斯这个译名已经非常定型了,俄罗斯也早就接受了,所以就没改。
(俄罗斯在中国古籍里也曾被叫做“罗刹”)
所以总体来说,美英法德这四个国家在十九世界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强悍,才是他们的国名在中文里显得非常优美的根本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列强国名怎么来的?
广州学韩语之韩国官方认证,“泡菜”要改中文名啦!
还要骗我们多久?这几个国家的国名,翻译成的中文名太不符实际
地理赏析 苏里南,也是圭亚那
花旗国米利坚
美国译名的由来–满清的伟大“创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