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养生学派简说

养神学派

养神学派是指以养神为主要养生方法的学派。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老天之祖气与水谷之精气以及所吸入大气所合并而成的动力,「神」指一切意识、知觉和思维活动;三者相互影响,但由神作主导。如《黄帝内经》所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此,传统的养生家,尤其是元明以前的,多把养神放在首位。养神方法则以老庄所提倡的静养为主流,重在修养心性,调节七情。

清心寡欲

清心,就是内心清静而无杂念;寡欲,就是不要有过多的欲望。清心寡欲,保持思绪宁静、神气清灵是养神的重要途径。孙思邈指出,长寿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五难」,即名利难去,喜怒难除,声色难断,滋味难绝,神虑难散。如果不能排除以上杂念,是不可能「尽享天年」的。因此,要做到清心寡欲,就必须节制对财货、名利、声色的欲望,不为权、势、名、利、情欲等所动,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乐观少愁

养生学理论认为:怒伤肝、悲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排除不良因素,增进健康,防止衰老的良方。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能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大概是他得以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心情愉快对于养生的重要。然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不平之事难免发生,因此,要保持乐观情绪,关键还在于「知足常乐」,即使面对艰难困窘的人生,也要保持心境的安恬和满足。

心胸宽广

心胸豁达、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剂。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在所难免。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宽容。唐代有位老者,年80余岁犹有壮容,人们向他请教养生之术,老者笑指墙上的一首五言诗:「老迟因性慢,无病为心宽,红杏难禁雨,青松耐岁寒」。它说明心胸宽宏和良好的性格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古人经千百年的锤炼,建立了一条较完备的宽心之道,如「知足常乐」、「宰相肚里能撑船」、「苦处寻乐」、「行乐止忧」、「借境调心」等,值得后人借鉴。

养形学派

养形学派是指侧重形体锻炼的养生学派。以动养形,始于庄子,他提倡导引,开导引养生之先河。吕不韦在其《吕氏春秋》中也强调动形(体育锻炼)对保障健康的重要。汉代以后,运动养生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华佗创了「五禽戏」,导引气功养生不断创新,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站桩、甩手、及各种运动、舞蹈、体操、健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养形法。

气功养生

气功古称行气、导引、吐纳、入定等,近代才称为气功,是练功者通过调身、调心、调息来发挥自身内在潜能,以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一种保健方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气功的萌芽,然后奠基于先秦,战国的出土文物「引气玉珮铭」就讲述行气的过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气功文献「却谷食气」和「导引图」,说明秦汉时期,气功已经发展为较成熟的养生术。中国气功的流派众多,大体可分为如下五大类别:

(1) 吐纳派功法,强调呼吸锻炼为主;

(2) 导引派功法,强调以动功为主;

(3) 禅定派功法,强调以练静为目的;

(4) 存想派功法,强调运用想象、意念来修练;

(5) 周天派功法,注重意念诱导、气息调整和意气相合。

吐纳是气功最早的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是透过调整呼吸达到长寿目的。一般是鼻吸口呼,或近乎闭气的缓吐,把鼻息调至细慢长匀。至于服气、内丹,皆为道教的气功术语。服气有内、外之分,外气类似吐纳,内气就是胎息,即倣傚胎儿,不用口鼻而(想象)通过脐带呼吸。内丹,乃相对于金砂药石等外丹而言,被视为人身精气炼成的丹药,是炼气气功融合存思内视的炼意气功,发展而成的以意行气修炼方法。这种行气术萌芽于两汉,起始于隋唐,至北宋中期张伯端《悟真篇》的出现,标志着内丹术已发展成熟,后来又演化为南北宗内丹的各个派别。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是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养生方法。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体像流水一样,要多活动才可畅通血脉,达致「不腐」的祛病效果。但活动讲求适中,「形劳而不倦」,因此特别设计了针对身体各种机能而运动的方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导引和按跷(按摩)术,几千年来,锻炼的方法可谓林林总总,难以胜数。其实不论派别,只要能做到腰常摇、胸常挺、腹常收、肢常伸,已经是运动养生的一种,像现代的体操、舞蹈、爬山、游泳等,都合乎养生之道。

导引术

「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熊经」、「鸟伸」等术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早期的导引还包括了气功和按摩,隋唐以后,气功、按摩逐渐从导引中分离出来。导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养生方法,历代皆有发展,代表流派如周代王子乔始创的《赤松子导引法》、唐代高僧鉴真所创的《鉴真吐纳术》、宋代高僧广渡始创的《广渡导引术》和清代曹廷栋创设的《老人导引法》等。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虎戏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手;鸟戏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倘能经常练习,「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便可达到祛病强身之效。五禽戏至今仍盛行不衰,分出为多的流派,主要有胡跃贞演练的偏于内功的五禽戏;叶涛演练的偏于外功的五禽戏和焦国瑞整理的内外俱练的五禽戏,梁士丰整理的自发式五禽戏等。

八段锦

八段锦是宋代民间产生的术式简单、老少皆宜的导引术。八段锦,即八段动作。古人认为这八段动作美如画锦,故称之为八段锦。其动作要领,有人编成歌诀,以便记忆:「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鵰,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损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健肾腰,攒掌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颤百病消」。八段锦在流传过程中分为南派北派,北派托名岳飞所作,动作繁复,以刚为主,侧重肢体运动,称「武八段」。南派托始于梁世昌,动作简易,以柔为主,强调导引与行气结合,称「文八段」。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拳法与导引相结合的健身术。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宋人周敦颐《太极图说》解释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便是依此原理演化而来,因此具有动静交融、上下相随、内外协调、神形相济、首尾连贯、周身运转、简便易行等特点。有关太极拳的起源说法很多,如有梁人韩拱月创韩氏家传太极说,有宋代张三丰、明代张松溪创武当太极说,明末陈王廷创陈氏太极说。事实上起源应该是多元的,到明清时已广为流传,并形成各种不同流派。

起居养生学派

充足的睡眠是保护大脑,消除疲劳,延缓衰老的有效途径,备受养生家的重视,正如宋代政治家王安石诗所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因此对睡眠的环境、方位、姿势等各方面,皆非常讲究。环境主张要恬淡宁静、洁净舒适;方位则如孙思邈主张,「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姿势以「眠作狮子卧」为最佳,因卧向右侧,屈曲膝肘,使全身肌肉关节松弛,避免心脏受压,才能睡得深沉舒适。临睡前,还应用热水洗脚,不可饱食,不宜饮茶等等。

衣着合体

古人很重视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着应以合体、舒适为原则,质地应轻柔保暖,大小适宜。老人衣着,则以轻、软、宽大、舒适、式样简单、穿脱方便为宜。还主张衣服应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一如符合「春捂秋冻」穿衣规律的《孙真人卫生歌》所云:「春寒莫使绵衣薄,夏热汗多需换着。秋令觉冷渐加添,莫待疾生才入药」。古人还提出大汗不要急着脱衣,要一层一层地渐减,汗后应及时换衣,不宜久穿紧身衣等,均是有益健康的经验。

常梳头

梳头不仅是为了清洁美容,还有养生保健的功效。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梳头时,梳齿反覆剌激百会、率谷、上星、太阳、玉枕、风池、翳风、翳明等穴位,能通血脉,散风湿,有平肝熄风,止痛明目之效。因此,养生家都重视每天梳头,「道家晨梳,常以百二十为数」,明代的谢肇淛甚至把木梳比作「木齿丹」,指其有灵丹之妙用。除梳头以外,临睡前以热水洗脚,亦收养生之效。清代政治家曾国藩军务繁忙,对于养生,「余仅办洗脚一事,已觉大有裨益」。

津常咽,齿常扣

据古医书载:「唾液充盈又常含而咽之,能润五脏,悦肌肤,使人长生不老」。所以养生家都珍惜津液,称之为玉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唾液有助消化,分解毒素和杀灭癌细胞等作用,证其珍惜有理。道教还利用叩齿和反舌(以舌搅牙床之上)两种方法,使口腔分泌大量津液,在口中鼓漱多次,再分三次吞送到下丹田,作为每日修炼的功课。常叩齿可兼收固齿之效。活到89岁的乾隆皇帝,养生要诀也有头常梳、齿常叩、津常咽三项,此外还有:耳常弹、鼻常揉、眼常转、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等,皆值得参考。

节沐浴

沐浴就是洗澡,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一。但古人认为沐浴也应该有所节制,不可过于随意。如沐浴的水温要适体,不可太热,也不可太冷。水温太热,往往使人大汗淋漓,伤津耗气;太冷则不宜于儿童、体弱多病者。大汗后不可立即用冷水沐浴。沐浴的时间不宜太长,太长容易发生缺氧,引起大脑贫血。沐浴的频率也应有所节制,随季节而定;严冬季节,体弱多病者应减少洗浴次数,老年人皮肤干燥,洗浴次数更应当减少。还可适当进行药浴,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作用。

食养学派

食养学派是用适当的饮食调养以达到补益精气,协调脏腑,抗衰延寿目的的养生派别。孔子、孙思邈、苏轼、陆游、忽思慧、李东垣、袁枚等历代的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在其着《脾胃论》中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诸脏之母,生血生化之源,周身的精液与营养均靠脾胃供给,因此脾胃健旺,才能保持人体健康长寿。而脾胃的健旺与否,又与饮食调理是否得当密切相关,因此他特别注重调理,堪称我国古代食养学派的典型代表。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食勿过饱。古代养生家认为,饱食伤脾胃,促人早衰,所以主张要以「七分为度」,即七分饥即食,七分饱即止,尤其是晚饭,宁愿少吃,不要太饱,也不要极饥才食。二是饮食要定时有规律。《吕氏春秋·季春纪》谓,能按时进食,人就不会患病,孙思邈说「饮食以时」也是这个意思。此外,饮食宜暖、宜缓、宜淡,即是要适温而食;且要细嚼慢咽,以便消化;食物宜淡,少油腻厚味,尤忌硷,「硷则伤筋」。

合理搭配

食物的种类很多,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都不相同,但任何一种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饮食养生特别重视食物的合理搭配,反对偏嗜。《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主张主食宜粗细搭配,副食宜荤素搭配,以保证人体全面的营养需要。《保生要录》进一步指:「凡所好之物,不可偏食,偏则伤胃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根据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及其与人体的关系,还提出要「谨和五味」,使脏腑、筋骨、气血得以滋养,并防止因五味偏嗜而产生疾病。

饮食禁忌

中国饮食禁忌很多,各种养生书籍均有论述。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对饮食就非常讲究,如粮食腐变、鱼肉变质,食物颜色不正常,气味异常,烹调不当,不到节令的食物等,他都不吃。中医学还特别强调病中要忌口,如阳虚、寒性疾病,忌生冷寒凉食物,阴虚、热性疾病,忌辛热之物等。具体而言,若浮肿尿少,则忌食过硷;冠心病,忌食肥肉、动物内脏;疮疡、皮肤病忌食鱼、虾膻腥和辛辣食品等等。此外,食物性味不同,特性相反者,也不能同时食用,这方面古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药饵学派

药饵学派是通过服用药物,平调阴阳,补益脏腑、气血,以抗衰延寿的养生学派。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之所以衰老,主要由于:脏腑亏虚,尤其肾、脾功能减退;阴阳、气血亏损;以及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郁结,妨碍气血运行,影响脏腑。针对这些原因,历代不断研究和配制抗衰老的药物,早于《山海经》的传说时代已有记载。到春秋战国,人们甚至希望能从药物中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服药之风遂起,从秦至唐,终于误入炼丹服石的歧途。唐以后,人们开始崇尚用动、植物药养生,药饵养生才走上正轨。

不死药

秦始皇时代,有一支鸟衔来一株草,淡紫色花瓣,与绿叶相映,显得非常雅致。秦始皇便派人问鬼谷子。鬼谷子说:这是东海瀛洲上的不死药,人死后三天,用其盖身,当即可活,一株草可救活千人。于是,秦始皇便派方士徐福为使者,前往东海求这「不死药」。这种所谓「不死药」,实际上就是麦门冬,又叫阶前草,是一种草药。沿袭这传说,道家服饵法方士非常推崇麦门冬,认为「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当然,企图以此达致长生不老,只不过是一种幻想。

金丹

金丹即丹砂金石,道教服饵法以炼服丹砂、铅汞、黄金等外丹为「金丹」。早在汉末,丹药之风就大为流行。汉末人阴长生说:「不死之要,道在神丹」。魏晋时,炼丹成为士大夫的日常功课,形成了服药的社会风气。晋人葛洪在《抱朴子》中,对金丹推崇得无以复加,认为服丹砂和黄金,「能令人不老不死」。但服食金丹的结果,是大多服食者皆中毒身亡,也就宣告了金丹服石的彻底失败。唐代之后,炼丹服药之风逐渐衰落。

寒食散

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其药方托始于汉人,由魏人何晏首先服用。关于寒食散中的「五石」,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尽管「五石」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药性皆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传说何晏耽声好色,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在他的带动下,五石散广为流传。然而,许多长期服石者都因中毒而丧命,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灵芝

据《神农本草经》载,灵芝有紫芝、赤芝、青芝、黄芝、白芝、黑芝等六种;葛洪则把灵芝分为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五种。实际上,灵芝大多寄生于腐朽的木桩旁,称为「木芝」,有紫芝和赤芝之分,其他未见载录。灵芝能够益精强神,壮筋骨,补气力,秦汉方士曾奉此为「不死之药」,因而也成为道教服饵法的著名仙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灵芝是一味名贵中草药,临床以灵芝制剂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白红细胞减少症、冠心病、急性传染性肝炎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9套功法
运动养生要因人而异
养生健身气功
【经络】宅健身,防疫病
春天到了,你运动了吗?
健身气功 功法标准大全 10个视频演示(易筋经 五禽戏 六字诀 八段锦 导引养生功 站势 坐势 马王堆导引术 大舞功法 十二段锦功法 太极养生仗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