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色的艺术家们(上) / 代表色


许多热爱艺术的小伙伴

可能都有一种格调满满的技能

就是通过一幅画的色彩来判断它的作者

有人该问了——真有这么厉害吗?

宝藏君想说其实不太难

大家不妨猜猜看

下面这12个格子中的颜色

分别属于哪位艺术家:




想必有人已经猜得八九不离十

下面揭晓答案:



颜色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有时候一种颜色甚至就代表了一种风格,代表了一位艺术家,只有通过对这些颜色的解读才能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梵高:黄-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大多数作品都以黄色为主色调,他的黄色不仅反映着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还表现出他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寂寞。梵高对黄色的钟爱与运用,明确说明了色彩的主观性在表达艺术家内心精神世界和主观情感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梵高活着的时候永远“奇装异服”,因为没钱买衣服,穿的都是捡来的旧衣服,七拼八凑,走在普罗旺斯阿尔的街道上,他是一个讨人嫌的孤独的疯子。



梵高说:“麦田吃掉了我好多颜料。”他用弟弟提奥给他买面包的钱,换成颜料,饥肠辘辘地站在画布,把自己的“伙食费”一点点地堆在画面上,堆出灿烂的向日葵、忧伤的鸢尾花和无边无际的麦田。



梵高的绘画技巧并不高明,他浓烈的色块和粗糙的线条里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向日葵像金黄的火苗,麦田是焦虑的黄,天空是深不见底的蓝,衬着苍凉的忧郁。扭曲的线条、厚厚的颜料无不透出梵高内心的痛苦、挣扎和压抑着的爱。



艺术家本质上不是谋生的职业。就创作本身而言,“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艺术是感情和生命的流淌,梵高画画是为了爱,不是为了卖,对艺术的深情让他在作品里不朽。


-席勒:橙-


席勒是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席勒是个无比热爱使用橙色的男人,他的使用技巧也非常鲜明,要么“万淡丛中一点橙”,要么“橙色直下三千尺”。



席勒的画中,永远是东倒西歪的简笔画式的人体而无任何他物,只有恹黄的底色,充斥着寡淡、虚弱和空洞,以及难以言说的病态。



作为一个男人,席勒在用精准的眼光透视女人,用寥寥几处用色突出女人。席勒表现的是抽象的女人,他橙色的使用有种过去雕塑原始崇拜的意思——这在胸部和腹部都使用了橙色重彩,特别突出的性器官,有种对女性非常粗暴却又直接理解的意味在里面,这就是最原始生命力的展现。



还有那一泻千里的橙色,在席勒的画上,它总是像一块斗牛士的红色斗篷一样令人蠢蠢欲动。如果说大红色还带着点热烈中的庄严,那橙色真的就是呼之欲出而蠢蠢欲动的不安分了。这抹橙色一出,整个画面就带上了暧昧骚动的气息。




-克莱因:蓝-


这位34岁就因心脏病去世的“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的创造者伊夫·克莱因,从事艺术不到8年,就与安迪·沃霍尔、杜尚和博伊斯一起,并称为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艺术贡献最大的4位艺术家。



1947年,20岁的克莱因加入了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社团,社团倡导人们轻肉体重心灵,轻物质重精神,追求人的生命与宇宙精神的和谐统一。克莱因如痴如狂地信奉这一信条,他突然想到,可以通过艺术来表达他的理念,然后他开始以“单色画”的形式创作。


蓝色,一种深邃纯净的颜色。海天赋予了蓝色独与其他颜色不同的无垠性和包容感。而克莱因蓝则为蓝中之最,它既比极度的深蓝浅,减少了深蓝的压抑性,又比清淡的浅蓝深,多了深邃和明净的感觉,被誉为理想之蓝,绝对之蓝。


克莱因创作的极富个性和冲击力作品,在战后欧洲掀起了一阵克莱因蓝风潮。他相信,只有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的心灵感受力。




-克林姆特:金-


克林姆特是一位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他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也是所谓维也纳文化圈的代表人物。克林姆特的画作特色在于特殊的象征式装饰花纹。



克林姆特善长色彩的运用,他的笔下出没着一群妖娆的女人,她们穿着绚丽的衣服,她们身后的背景无一例外具有镶嵌画似的美丽,画中金色的运用是如此耀眼,而又如此和谐,那些金色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中,热烈而又鲜明。



与梵高相似,克林姆特也喜欢高调而亮丽的黄色,但他与梵高是不同的。梵高的向日葵和麦田给人一种焦灼感和忧郁的气质,克林姆特的黄色,是那种明快的调子,透露出欢快的气息,与其说是黄色,倒不如说金色来的更为恰当。



在一些靓丽的女子身上,金黄色和朱红色搭配,完成某种既庄重又活泼的仪式。



克林姆特的绘画具有强烈的装饰色彩,吸收了拜占庭镶嵌画和东欧民族的装饰艺术的营养,致使他的画具有“镶嵌风格”,并在后来对色彩强烈、线条明快的中国画以及其他东方艺术发生兴趣。辉煌的色彩伴随着扭曲的人体,透出情欲和略带颓废的美。



有些作品带有浓郁的伤感和神秘。他在作品中运用沥粉、贴金箔、嵌螺钡、贴羽毛等等特殊技巧,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在他的作品浓艳的色彩和情欲表现中与之不相称的是严肃和忧伤内涵。克林姆特“金色时期”也是他绘画的巅峰时期,为他赢得了很多证明积极的评价。



-罗伯特·莱曼:白-


罗伯特·莱曼出生于1930年,是美国极简派和观念艺术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罗伯特·莱曼的作品,以白色为主色调,尺幅大多为方形。



他的作品向来以极简主义与观念艺术着称,抽象与白色可说是他的注册商标,只要用他的名字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图片,就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作品。他认为“画什么不是一个问题,如何去画才是。” 



他花了大半辈子去研究材料,在不同的布料、金属、复合材料板上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如丙烯、乙烯、油画棒、石墨、胶水等等,在这个基础之上,他选定白色作为一种中性颜色,去呈现不同作品的表面(即画面本身)在空间与光线下的视觉感受。初看一片白,让人摸不着头绪的作品,其实是艺术家探讨绘画表面与光线、空间关系的结果。



1953年莱曼离开家乡来到了纽约,获得了一份在艺术博物馆当保安的工作,这使他有机会认识一些艺术家。50年代末,莱曼开始了他的一系列绘画实验,并于1967年举办了第一次个展。



在2014年苏富比拍卖会上,罗伯特·莱曼创作于1961年名为《无题》的作品,最终以15,005,000美元的价格成交。虽然对于莱曼的作品,争议颇多,但是在拍卖场上的成交价格还是说明莱曼的作品还是具有市场价值的。无论世人如何评价,“白”色的画已经变成了罗伯特·莱曼的标志。


《无题(1962)




-黄宾虹:黑-




黄宾虹擅长画山水,是我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黄宾虹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被称为“白宾虹”;70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被称为“黑宾虹”。



黄宾虹先生生前料知他的画身后一定会“火”,但不曾料到会那么快,更没有料到后来会有那么多人举着他的旗子“打天下”。黄宾虹先生用其一生对艺术的探求,成就了他的山水画,可惜在他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黄宾虹山水的“黑”风,就其个人艺术道路而言,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脉络,有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是在他70岁前后“入蜀方知画意浓”之后的一次蜕变的结果。但严格说来,80岁左右以后的山水才开始真正的“黑”,而“黑”到极致是在他89岁至92岁之间的最后三四年间。



黄宾虹所用墨法非常成功,特别积墨法在当时无人出其右者,近看其山水作品给人浑厚之气,远看层次井然。画面疏密有致,远看上去那种星光般的白光在闪烁,就是围棋中的一个个“活眼”,似蕴藏着无限生机和星星点点的生命力,近视山水画面笔墨纷飞,远视物象又历历在目,那种层层积墨所形成的厚度,以浓黑和留白所产生光亮与黑暗的对比效果,已具备了一种西方油画的审美效果。



编辑:Elvira   转载注明出处禁止申请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梵高+席勒+小清新=娜斯佳
一位有强迫症的艺术家犯病了,他丧心病狂地把梵高、席勒、马格利特的名作肢解了。。
埃贡·席勒:被艺术史遗忘了50年
奈良美智是席勒, 村上隆是克林姆特 - 《当代艺术商机》- 小山登美夫(二)
走进月球背面:艺术作品背后的道德阴影
“视觉系摇滚” 乐队的夏天 VS 当代艺术 | 佳作 跨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