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南阳和襄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真的是历史迷案吗?未必!

(部分选摘自网友历史资料) 1790年前(公元227年),蜀汉丞相在北伐曹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后人曰《出师表》,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那么,躬耕地在哪里呢?

一、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4个问题:

(1)诸葛亮什么时候“躬耕于南阳”的?

(2)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时间

(3)诸葛亮做《出师表》的时间

(4)南阳郡、宛城、邓县、南郡、襄阳县、襄阳郡、隆中的关系。

(5)襄阳隆中地名的由来。汉代地图上,他明明是阿头山,究竟是谁说它是隆中的?

二、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1)《三国志》记载“(诸葛)玄卒,亮躬耕陇亩”,所以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其叔叔“玄卒”,这一年是197年,诸葛亮年17岁。

(2)227年做的《前出师表》有“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尔来二十一年……”,看以看出三顾茅庐发生在207年,诸葛亮年27岁。

(3)228年诸葛亮做《后出师表》。

(4)据《后汉书》记载襄阳属南郡,不属于南阳郡。据《晋书》记载,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辖原南阳郡的樊城、邓县。

(5)习凿齿!

这个人是三国以后、西晋以后、东晋时期的,距离诸葛亮时代100多年后的一个流行作家,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

1.他很崇拜诸葛亮。

2.他是襄阳人。

3.他编造了很多“故事”混入史籍。他的主要理念叫“史为今用,以今观史”,意思就是历史应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当今的政治需要服务。他在这个理念下杜撰了很多东西,给后世的历史考证带来很多麻烦!这个观点被后来很多著名历史学家,比如裴松之、刘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后世用其他实锤史料证伪!最可怕的是他记录的东西真真假假,九真一假,掺杂一起很难分辨,有很强的欺骗性!

而仅就其对于诸葛亮的一些记载来看,比如收录《后出师表》。这一篇一直被认为是伪作,三国志并未收录入诸葛亮名下。其行文风格迥异,里面一些内容也与史实不符!比如陈寿三国志记载赵云卒于229年春,相信一国史官对于自己国家的柱国大将的生死应该不至于弄错吧!然而在228年做的后表中却说赵云已经死了!������ 习凿齿治史不谨可见一斑!

关于这些可以各自去百度一下:

正是这个人,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认为诸葛亮是自己老乡,隐居在隆中,所以把这篇《草庐对》改名叫《隆中对》!而后郦道元引用了习凿齿的说法,记载在水经注中,又由于郦道元的影响力,很少人会去深入考证这个说法的真实性,错误就此埋下!

由于原文没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记忆,习凿齿加了名字,并通过自己影响力让《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关于动机自己脑补!������

《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争议!

而由于南北朝期间,南阳被北方政权控制,襄阳属于南方,南方汉人政权对于诸葛亮的祭祀活动也就从南阳转移到了临近的隆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隆中也就越来越成了一个古迹……

补充部分:

1.有人说汉江不是天险是小河

想以此推翻高山大河作为分界线的常理分析。

这是用Google earth测量的隆中附近江面的宽度……为了防止有人说这不是汉江,还选在旁边有个大桥的参照物!

想想你们在学校跑1000米或800米的感受吧!

我承认我跑步不行,没见过什么世面……������

2.关于“隆中”地名

史籍上可查到的这个地方本叫“阿头山”,直至100多年后,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为其改名为“隆中”!

也就是三国时代压根没有隆中这个地方,怎么会有《隆中对》?所以《隆中对》这个名字才是后人篡改的!������

3.关于诸葛玄

有人提到诸葛亮投奔在襄阳做官的叔父诸葛玄,因此诸葛亮必须在襄阳躬耕。这个推论成立吗?

诸葛亮投奔诸葛玄,和诸葛玄曾在刘表手下做官都是史实。可是他们避而不谈的是:

①诸葛玄是195年带诸葛亮投奔荆州,随后即被派遣去豫章做太守,并于197年死于战乱;期间总共仅2年时间,在襄阳怕是1年都不到;

②诸葛玄的墓在今平顶山市境内,与南阳北部邻接;落叶归根,这说明诸葛玄是在平顶山安家而非襄阳;而诸葛亮要么应该在诸葛玄家中,要么应该随他去豫章,唯一不可能长期住在亲戚不在的襄阳!

4.关于黄月英

诸葛亮娶了襄阳人黄承彦的女儿,所以诸葛亮一定在襄阳隐居?

他们避而不提的是诸葛亮弟诸葛均,根据《诸葛氏谱》记载“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旺”。

诸葛两兄弟是住在一起的,襄阳根据诸葛亮岳父是襄阳人就认定诸葛亮隐居襄阳;那么南阳人是否可以根据诸葛均娶了南阳林氏而认定诸葛亮隐居于南阳呢?!

5.关于司马徽

有些人信口雌黄说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是襄阳人,是诸葛亮的师友,所以诸葛亮隐居在襄阳!

请问颍川人同意吗?这些人都是颍川名仕,颍川在南阳东北部邻接!曾在襄阳附近游学,知道什么叫“游”吗?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脸?

要怪就怪大部分河南人嘴笨,守着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却说不出来!别人拿本没什么公信力野史小记都可以口吐莲花,你们放着二十四史的皇皇巨著却百口莫辩!������

如果不赌气客观来说,南阳和襄阳是同属南襄盆地的两座历史名城,距离相对也比较近。直到今天虽然分属两省,但风俗方言都基本相同,襄阳也说的河南话,两地民间交往频繁!那么可以相见,历史上很多两城的著名人物也免不了会两地流动!就诸葛亮而言,你不能以在襄阳生活过,就否定他在南阳生活过,相反依然成立!我比较反感的是,什么都想争,都想吃独食!诸葛亮出师表上自述一个躬耕于南阳,你就得赶快跳出来,拼了老命证明他没在南阳躬耕过,都是襄阳的!这就是典型的地方利己主义在作祟!

三、躬耕“南阳”还是“襄阳”?

1、首先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躬耕地在“南阳”。

2、据《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记载,南阳郡、南郡以汉江为界。襄阳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 习凿齿自己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所以,躬耕地必在汉江以北,显然不是汉江以南的“号曰为隆中”的地方。

3、207年刘备三顾茅庐,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辖原南阳郡樊城、邓县,227年诸葛亮做《前出师表》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显然此“南阳”不包括邓县、隆中(习凿齿说:隆中属邓县)。有人说诸葛亮不会承认汉贼曹操对大汉的行政区划调整,这是个笑话:(1)208年时,汉献帝还在位(2)据《关羽传》记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以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可见刘备任命关羽为襄阳郡太守,所以诸葛亮是承认襄阳郡。

4、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曹操……困于南阳”,必“南阳”是宛(河南南阳),197年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这里显然诸葛亮用“南阳”指代郡治宛,实际上这是一种惯用用法,如《后汉书》“南阳,洛阳城南七百里(约今500里)”、《南都赋》“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孙坚传》“比之南阳”、《张绣传》“张绣在南阳”……这里的“南阳”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为南阳郡的。实际上,“南阳”是“伏牛山南、汉江北”这一范围的描述,宛即碗,也是这一范围地形(南阳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阳即宛。今南阳市和宛城区均简称“宛”。东汉南阳是开国皇帝刘秀是家乡,又是南都,所以南阳被称为“南都帝乡”。诸葛亮来汉时全国第二大都市南阳躬耕是合理合情的。

5、再说说“隆中”的问题:

(1)诸葛亮死后70年,《蜀记》出现“隆中”,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阳(汉江以北),且刘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砖瓦房),不是诸葛亮说的“草庐(茅草屋)”。(请详细参阅台湾地区根据台湾故宫博物院资料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隆山)

(2)习凿齿言“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请问:号曰为隆中是什么意思?这里说诸葛亮的“躬耕地”是隆中吗?那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也可以说是躬耕地?再者邓县真能管住这个号曰隆中吗?另外,习凿齿在《襄阳记》说“襄阳有孔明故宅”,习凿齿说的好好的,隆中属襄阳,习凿齿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3)《三国志—孙坚传》说的清清楚楚——樊城、邓县在汉江以北。“初平三年(192年) ,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所以,我们说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阳),不可能在南阳郡邓县(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汉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于隆中属于邓县管辖,真是开玩笑——邓县在樊城北,它怎么能跨越樊城、跨越汉江、跨越万山,管辖隆中?

最后,还是请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般人不了解的诸葛亮生平几大疑案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考|益见
诸葛亮到底是河南人还是湖北人?
南阳文化学者再论诸葛躬耕地,铁定就在南阳
用史料证实: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还是“襄...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南阳”到底是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