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三国志》论证诸葛亮躬耕南阳,驳“襄阳说”的谬论。

“襄阳说”在解释陈寿著《三国志》为何只写“躬耕南阳”,而不写“躬耕隆中”或“躬耕南阳邓县”时,有一个很奇怪的论点,“那就是史籍行文体例的要求和这部史籍特别精审、惜墨如金使然;再则就是陈寿这位蜀汉旧臣对诸葛亮这位尊者的尊重和避讳”。

关于陈寿《三国志》中的“躬耕南阳”以及后来出现的“隆中”地名的认知,南、襄两地学者的解读是大不相同的。“南阳说”的学者认为,隆中一词出现于东晋以后,因为诸葛亮、陈寿根本不知道“隆中”为何物,所以,《三国志》以前的所有文献史书上都没有隆中的记载。而“襄阳说”的学者却认为,“隆中得名应在诸葛亮躬耕之前,决不会是附会之名。根据地名具有极强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特点,隆中又处于离襄阳城不远的郊野,绝非渺无人烟的蛮荒之地,因此,隆山和隆中都应在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前就早有其名了”。也就是说,陈寿无疑是知道隆中的。

对这个问题,那位“号称”对“襄阳说”进行了“兜底性、突破性研究的”潘先生还专门举出了几大理由来证明:“陈寿在编修《三国志》时不仅知道隆中,而且不知道隆中那是不可能的,他不知道隆中,那才是怪事”的理由和根据,大致有以下七条:

其一,陈寿及其父均在蜀汉为官,为蜀汉旧臣,本身对诸葛亮在隆中躬耕、刘备到隆中“三顾”这样的大事就应了然于胸。

其二,陈寿是蜀汉经学家谯周的学生,谯周又是后主刘禅的心腹近臣,诸葛亮一生的重大事迹,特别是在隆中躬耕、受“三顾”这样的大事,刘氏父子和诸葛亮本人岂能忘怀?作为诸葛亮的幕僚、蜀汉重臣、刘禅近臣的谯周岂能不知?作为谯周学生的陈寿岂能不和自己的老师交往,向老师求教?

其三,陈寿少好学,有史才,陈寿著《三国志》时,离诸葛亮辞世只有40多年。诸葛亮在隆中隐居躬耕是诸葛亮最大的人生亮点,不是“个人隐私”,三国时众多的官私著作不可能不涉及这些内容及隆中地名,陈寿编修《三国志》搜集的原始资料中也不可能不涉及这些内容。

其四,陈寿编修《三国志》,编辑《诸葛亮集》,是西晋皇帝交给他的重要使命,调查收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历史功业、文献著述,完全没有任何障碍,不存在任何问题。作为朝廷史官的他,连诸葛亮躬耕、刘备“三顾”的地方都不知道,搞不清,那岂不是“死罪死罪” !

其五,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对其中的“南阳”的含义,究竟实指哪里,陈寿能不查阅手头资料,再三推敲,落到实处?

其六,诸葛亮在隆中周围、襄阳一带广交士林,结成了包括师友、姻亲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人们(包括“三顾”隆中的刘、关、张三人)决不会不知道他躬耕隐居的隆中。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是不离不弃的死对头,司马懿和他的子孙们岂能不知诸葛亮的经历?

其七,曹操的军队占领襄阳后,襄阳城西的隆中即遭曹军严重破坏,到西晋刘弘“观亮故宅”时就只能是“觌尔故墟”了,这不仅说明曹操阵营的人知道隆中,作为蜀国旧臣,后又入魏入晋并做了西晋史官的陈寿更是不可能不知道隆中了。

看了这一大堆资料,潘先生也感到奇怪,“如此说来,陈寿无疑是知道隆中的,但为什么又没有写进《三国志》呢?”为什么偏偏要写“躬耕南阳”而不写“躬耕隆中”呢?

对此,潘先生代“襄阳说”的专家学者们给出的答案就是“史籍行文体例的要求和这部史籍特别精审、惜墨如金使然;再则就是陈寿这位蜀汉旧臣对诸葛亮这位尊者的尊重和避讳”。

看到“襄阳说”的这个解释,真使人目瞪口呆、啼笑皆非、大跌眼镜,别的不说,“曹操的军队占领襄阳后,襄阳城西的隆中即遭曹军严重破坏”,请问这条史料是从哪儿来的?凭空臆想到了这个地步真是登峰造极了。这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躬耕隆中”,可诸葛亮本人偏偏要说“躬耕南阳”,这的确是件很“奇怪”的事。这是陈寿“惜墨如金”吗?这似乎不是理由,难道“南阳”二字比“隆中”二字能省多少笔墨?这也算陈寿在《三国志》中不写“隆中”的一个理由?真是笑话!

其次,陈寿“偏偏要写“躬耕南阳”而不写“躬耕隆中”是因为“对诸葛亮这位尊者的尊重和避讳”,这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臆想”。我在以前批驳潘先生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即“诸葛亮以郡望称籍贯”的谬论时,为了让他明白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系统地给他讲了“郡望”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今天,为了使他这个“襄阳说”的“领军人物”在学术上有所长进,只好再给他讲一讲“避讳”究竟是怎么回事,免得他老在大庭广众之下闹这种“天马行空”的笑话。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于君主、尊长之本名,其字号则无必要。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长的名讳一律要回避,可以用其他字代换,或是刻意将该字缺笔,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讳中字,甚或同音的字,否则可能触犯大不敬之罪。

避讳从周朝开始就有了,但当时同音或近音的字不用回避。名讳两字中,只有一个字相同,也不用回避。到了汉朝,这种要求变得非常严格。地名、物名、官名、人名都要回避当朝天子甚至皇帝祖先的名字。到了唐朝,有一个字相同也必须回避了。

避讳的种类主要有三种: 一,回避君主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国讳。一般适用于过去七世代以内。 二,避讳自己家族的长辈的名字,叫做避家讳。 三,回避圣人的名字,叫做避圣人讳,例如邱姓就因避讳孔子的名字“丘”而产生了“邱”字。

避讳的方法主要也有三种,据陈垣《史讳举例》曰:“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

”第一是改字法: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例如:秦始皇名政,“政”与“正”同音,所以秦代称“政月”为“正月”,“正”字改念平声,甚至改称“端月”。避汉高祖刘邦讳,“相邦”改“相国”。避汉文帝刘恒音讳,“姮娥”改嫦娥。避汉景帝刘启讳,“启蛰”改惊蛰。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东汉孝廉“秀才”改“茂才”,等等。

第二是空字法: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例如“观世音”被略称为“观音”以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第三是缺笔法: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例如:把唐太宗的名字李世民中的“世”少写一画。康熙字典将康熙帝玄烨讳各缺一笔。

由此可见,“避讳”的对象是当朝天子甚至皇帝祖先的名字、圣人、自己家族的长辈,“通常只限于君主、尊长之本名,其字号则无必要”,诸葛亮与陈寿的尊卑显然与此毫无关系,诸葛亮既不是西晋的当朝皇帝,也不是陈寿的先祖、长辈,陈寿凭什么要去避诸葛亮的“讳”?从避讳的范围上,就算诸葛亮是当朝皇帝,臣民所要避的“讳”也只有“亮”一个字,连“孔明”字号都不需要避,更不用说他提到过的地名、用具、事件了,如果凡诸葛亮提到过的词语后人都要“避讳”,那整个社会还不一下子返回结绳记事的年代?从避讳的方法上,“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隆中与南阳的关系也与此风马牛不相及。因为诸葛亮写了“南阳”,为“避讳”不能再写隆中更是匪夷所思的“臆想”,是一个低级“史学笑话”。我们可以随便翻翻史书,古代在地名的“避讳”上主要是“避公讳或国讳”,如“均州”改为“禹州”,“真阳县”改为“正阳县”都是避皇帝的“名讳”,哪有因诸葛亮说了“躬耕南阳”陈寿就不能再提“隆中”这样的怪事?

当然,对这些常识性的知识,潘先生因水平太差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给出的理由是:“我遍查了《三国志》中历史人物的籍贯称谓,一是只写郡名,二是兼写郡县名。如黄忠的籍贯就属前者,诸葛亮的原籍贯则属后者。诸葛亮寓居的第二故乡,他自言是‘南阳’(郡名)已属符合史籍行文体例要求,陈寿也就不必或不便再及其他了。”

潘先生这位“领军人物”的想象力真是不同凡响,诸葛亮说过“南阳”,“陈寿也就不必或不便再及其他了”。依此论点,诸葛亮在《草庐对》、《出师表》还提到了许多地名如下:

如“先主屯新野”、“孙权据有江东”、“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益州险塞”、“若跨有荆、益”、“以向宛、洛”、“出于秦川”、“偏安于蜀都”、“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等等,诸葛亮亲口说了这么多地名,如都要“避讳”,陈寿的《三国志》还能写下去吗?诸葛亮说过“荆州北据汉、沔”,那荆州以下的襄阳、南阳、江陵、南郡、新野,陈寿统统“也就不必或不便再及其他了”吗?诸葛亮“自言是‘南阳’(郡名)已属符合史籍行文体例要求”,那《三国志·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先主传》的“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这样的人物传记岂不都是画蛇添足了吗?是不“符合史籍行文体例要求”了?

请注意,两传中有“讳操”、“讳备”的字眼,而《诸葛亮传》则只有“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没有讳字。可见,在陈寿眼里,诸葛亮根本没有“讳”可避。

当然,潘先生在他的《第三个重大突破》帖子里也说了些实话,他说:“那个地方《蜀记》叫‘隆中’,《汉晋春秋》叫‘隆中’ ,《水经注》叫‘隆中’,其他众多史籍都叫‘隆中’那个地方不是隆中又是什么?陈寿没把隆中写进《三国志》,不等于他手里就没有有关隆中的资料,也不等于他就不知道隆中。”老潘说得对呀,这么多人都管哪个地方叫“隆中”,但为什么偏偏诸葛亮一个人管哪个地方叫“南阳”?诸葛亮管哪个地方叫“南阳”“已属符合史籍行文体例要求”了,那些后来者不去“避讳”诸葛亮,非要违反“史籍行文体例要求”,不“以郡望称籍贯”,非要把郡名“南阳”具体到一个小小的山村,管哪个地方叫“隆中”,不是“有毛病”吗?

类似这样指着鼻子说眼睛的所谓“论据”,于史学研究,是可悲?还是可笑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几种材料卸妆
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17)胜迹长存
毛主席论诸葛亮躬耕地:诸葛亮避难隆中,躬耕南阳1958年11月1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可以休矣!
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5诸葛亮
史上最难考证的迷案:“子午谷奇谋”真可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