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枪械讲堂】太平洋战场上的大杀器--M1917A1重机枪

《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两部反映二战欧洲战场的大片之后,擅长战争片的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又推出了新的战争片力作——电视剧《血战太平洋》。该剧以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为主线,逐一反映了瓜岛、格鲁彻斯特岬雨林、贝里琉岛、硫磺岛和冲绳岛等太平洋战场上的著名战役,堪称近年来反映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战争片佳作。和斯皮尔伯格之前拍摄的几部战争片一样,《血战太平洋》非常注重对战场情景的真实性的。 

军事爱好者们除了被《太平洋》剧情吸引之外,更关注剧中出现的各种武器。其中,该剧前几集频繁出现了一种带有粗大冷却水筒的重机枪,其在战斗中横扫日军的炽烈火力,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种机枪看起来与德国的马克沁重机枪非常相像,甚至有人会误以为是制片搞错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美国的M1917A1式重机枪,是正儿八经的美国制造。他是由著名的枪械设计大师勃朗宁设计的经典枪械之一,曾经在美军中服役长达30多年,其改进型号在很多的国家服役了多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军事 方面仍整体落后于欧洲国家,军用步枪 落后于德、英、法等,机枪的发展也同 样停滞不前。这主要归结于当时美军高 层对轻武器的发展认识不足,特别是美 陆军坚持认为枪械没有速射的必要,只 要精度高就可以了,自动武器只会让士 兵浪费更多彈藥。尽管早有加特林机枪 成功在先,但该枪的实际装备量不多,甚至美军最早采用无烟药枪弹的步枪都 是选择了装弹速度较慢的丹麦克拉格— 约根森步枪。直到经历了1898年美西战 争中圣·胡安山战役的惨烈后,美国军 方才逐渐认识到自动武器的重要性。不 过相比之下,枪械设计师和厂家觉悟得 更早一些,其中柯尔特公司在1895年就 推出了一种由勃朗宁设计的绰号为“柯 尔特土豆挖掘机”的M1895气冷式重机 枪。该枪采用导气式动作原理,由帆布弹带供弹,在当时算是一 种比较先进的机枪,在参加军方测试时 表现尚好,但由于高层对速射武器根深 蒂固的偏见,M1895气冷式重机枪最终 并未大量装备部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德军装备了当时综合性能最好的MG08 7.92mm马克沁重机枪,给协约国军队造成重大杀伤。而准备赴欧参战的美国却发现此时却无多少可用的机枪,在西线作战的美军不得不装备英、法等国的同类武器,前后采购了4600挺维克斯Mk.I和5 255挺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此外还有部分M1915绍沙轻机枪。但这些机枪口径不同,给装备和使用带来很多不便。

 面对战场的巨大需求,美国军方感到迫切需要一种自行研制的重机枪。1917年,国防部终于启动了新枪选型工作。勃朗宁送来了两种自动武器样枪: 一种就是后来的勃朗宁M1917水冷式重 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另 一种是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的勃朗宁 M1918自动步枪(实际上是轻机枪)。 水冷式重机枪样枪在接受测试时,首轮 2万发枪弹全部顺利发射,没有出现任 何故障。但评审委员会对它仍心存疑 虑,认为这只是个特例,因此勃朗宁又使用了加长弹链,进行了长达48分钟零 12秒的持续射击,在这种超常规的破坏 性测试下,样枪依旧没有出现任何故 障。美国防部终于对该枪表示了满意, 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勃朗宁M1917重机枪,列入部队制式装备。该枪随后获得了1万挺的加急订单,到一战结束时, 该枪共生产56 608挺。一战结束后,针对在部队使用中发现的问题,M1917重 机枪进行了多次局部改进,主要包括: 改良机匣结构,加强机匣底部强度,简化机匣顶盖的外形以改善射击视界,同 时换用新设计的三脚架。通过改进,整 体性能较先前有较大提高。该武器最终 在1936年再次定型为勃朗宁M1917A1重 机枪。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军火商一共向军队提供了5.4万挺这种重机枪。

 M1917A1重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只能连发发射。该枪的供弹方式为单程输弹、双程进弹,发射美军制式7.62× 63mm M1/M2步枪弹(又称0.30-06英 寸枪弹),由250发帆布弹带供弹。该枪主要由枪身和三脚架组成。 枪身又可以分为冷却水筒和机匣两大部件。在《太平洋》剧中就可看到,一名机枪手扛着枪身,另一名负责携带三脚架,再由第三人带上水桶和备用彈藥, 每人分担的质量都在25kg以下,两、三个人就可以将战斗状态下的整个重机枪迅速转移。

 与马克沁重机枪不同的是 , M1917A1既没有枪口消焰器,也无枪口助推器和挡焰板等附件,所以其枪口看起来十分简洁。这种水冷式原理虽然火力持续性好,但却增加了水筒和冷却水的额外质量,使得武器体积和质量过大,在缺水地区使用也不够方便,而在寒带使用时还要考虑水筒冻裂的可能。

 一旦战斗开始,连续发射一两条 弹带之后,水筒内的冷却水就已经沸 腾,如果此时需要转移阵地,机枪手就 会更加麻烦,因为这时的水筒就是一个 “开水壶”,一不小心胳膊和手掌就会 被烫伤,所以负责携带枪身部分的机枪 手随身带有一个石棉制隔热手套,专门 用来在转移时从下面垫着滚烫的水筒来 携行。但在作战中,石棉手套很容易丢 失,像《太平洋》第二集中约翰·巴斯 隆就是因为在夜战中找不到手套,同时 情况又十分危急,只好赤手抱着灼热的 机枪转移,导致左手被严重烫伤。

 与马克沁重机枪相比 , M1917A1的机匣表面十分平整,看起来 就像个长方块,只在机匣右侧有突出的拉机柄,上膛时只需前后拉动拉机柄,而马克沁重机枪的拉机柄是旋转式的。M1917A1机匣由左右两块厚钢板,加上机匣尾座、上座和下座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铆钉铆接,机匣前上部还装有受弹机盖。其机匣本身相对比较简单,但内部零件数量较多,勃朗宁则通过巧妙的设计,保证了内部自动机构整体运转的可靠性。

 与马克沁重机枪的另一个区别是,M1917A1机匣尾部没有采用“D”形双 握把设计,而是采用了一个单独的手槍式小握把,小握把装在机匣尾部缓冲座尾端,扳机则设在机匣最尾端的下方,没有护圈。射手正确握持小握把后,食指正好方便扣动扳机。这种握把设计比 较简洁,可以单手使用,但在机枪左右来回扫射时,不如双手握持的“D”形握把来得方便,所以后来有些欧洲国家仿制的勃朗宁机枪都将手槍式小握把改为“D”形握把。

M1917系列机枪发射的M1/M2枪 弹具有存速强、精度好的优点,加上冷却水筒的设置,使得该枪比当时的气冷机枪有更好的火力持续性,在防御作战和固定火力点中使用相对更有优势,从美军保留下来的太平洋战场时期的影像资料来看,M1917系列机枪的确也是当时压制日军火力点的有效武器,这也是为什么直到朝鲜战争时美军仍未彻底舍弃M1917系列机枪的原因。

波兰、挪威和瑞典都曾仿制过 M1917,并根据自身情况分别进行了改进。比利时也以FN30的名义大量仿制 生产M1919A4,并有多种口径和改进型号,曾是1930年代欧洲战斗机上最常见的一种辅助机枪。而南非在将M1919A4改进为发射北约标准的7.62mmNATO 枪弹后,至今仍在作为车载机枪使用。 旧中国也生产过7.92mm口径版本的M1917。最早仿制的是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10月10日仿制成功,因当年是M國成立10周年,故称为“三十节”式,全称是“汉造三十节式七九水机 枪”。此外,华阳、上海和赤水等大小兵工厂都制.造过三十节式,但零件不能通用,质量也差别很大。在最常见到的一张关于平型关战斗的照片中,八路军战士操作的就是一挺三十节式机枪。抗战中后期,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中国 远征军和驻印军提供了大批轻重武器,其中就包括大量原产的M1917系列机枪。

文章来源于凤凰网孤独的老顽童,我们致力于推广权威、专业知识,转载请标明原作者及文章出处,谢谢合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强机枪:第1挺赛电枪,一天杀敌6万,第4挺称“战场收割机”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老顽童讲枪械 85 ★二战美军的大杀器
美军一二战期间步兵装备机枪系列
勃朗宁与他的发明
【枪械名人】影响世界历史的枪械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