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讲:“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意思是说:富贵之后就骄横起来,是在给自己制造祸端。功成之后主动退出,是做人的最高之道。

从古代到现代,多数的开国功臣都得不到善终,就是因为他们立功得到地位之后,就开始傲慢蛮横,并且与皇帝对抗起来。是他们的富贵而骄,造成了他们的结局。
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时立下很大的功劳,刘邦曾经夸赞他是“战必胜,攻必取”。但韩信多次利用刘邦身处危机的时候提出给自己加官进爵。一次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围困得危在旦夕,期盼着韩信带兵去支援,但韩信却向刘邦提出封自己为齐王,刘邦只好答应,然后韩信才去支援。还有一次,刘邦的军队正在围攻项羽,正在即将取得全胜的时候,韩信在这个时机向刘邦提出为自己加官,刘邦只好答应,这都反应出韩信自恃才高、自恃无可替代的骄傲之气。
韩信

当刘邦取得政权后,把韩信以前的所为记恨在心,对韩信越来越缺乏信任,所以一再给其降低官职,引起了韩信的极大不满。这时韩信以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便与另一个地方势力陈郗勾结,想除掉刘邦取而代之。结果不但没成功,反而被处死。韩信还曾在一次赈济济灾民时,傲慢地对灾民说;”这是大爷赐给你们的“。韩信正是自恃才高、过于傲气、意图谋反,才造成了自己不得善终的结局,这就应了”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

但同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却得到了善终。张良年轻时得到了著名隐士黄石公赠的姜子牙著的《太公兵法》。他努力钻研,熟谐了治国治军之道。刘邦和项羽相约谁先攻入秦朝国都咸阳谁就称王,结果刘邦先攻下了咸阳,但项羽的势力比刘邦强大很多。张良建议刘邦主动退出咸阳,把王位让给项羽。这样刘邦就避免了被项羽所灭,为日后夺取天下赢得了机会。当刘邦夺取天下后,他看到刘邦分封功臣都是先分封自己喜欢的大臣,引起了很多与刘邦有嫌隙的大臣的猜忌,致使朝政不稳,他便建议刘邦先把多次背叛他的雍齿封为什邡候。与刘邦有嫌隙的大臣们看到刘邦把雍齿这样的人都封了侯,认为自己也能得到封赏,立刻就安稳了下来,国家的形势也就很快稳定了下来。张良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历史上的极高评价,也受到后世很多君王的效仿。张良为刘邦夺取天下出了很多扭转局势的重大计谋,所以刘邦夸赞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张良

刘邦登基后,张良看到韩信、彭越这样的功臣被刘邦除掉,还联想到越王勾践手下的功臣文种的悲惨结局,深深感悟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的道理。便以自己身体多病为由,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官职,拒收刘邦给予的高封赏,只接受了一个住在偏僻地区的留侯的官职。最后以身体多病为名彻底退休回家,专心研习黄老之术,最后因病而亡,得以善终。
韩信是富贵之后产生骄傲之气的例子,张良是懂得功成身退得以善终的例子。张良之所以得到善终,是因为他不看重地位和财富,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主动放弃了高官厚禄,做到了功成身退,所以得以善终。

范蠡
同样的例子,还有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两大功臣文种和范蠡。勾践复仇吴国成功以后,封赏两人高官厚禄,但范蠡看出勾践是只能同苦不能同甘的人,只有及早离开才能避免“敌国破,功臣亡”的危险,便主动辞职远走他乡。但是文种因为舍不下高官厚禄没有辞职,而且自恃自己能力强功劳大产生了傲慢骄横之气,在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与勾践发生激烈的争执对抗,结果后来被勾践所杀。
从他们的不同人生结局可以看出,富贵而骄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功成之后主动退出,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结局,功成身退才是真正高明的人生之道。

你对本文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作者与你一起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初三杰仅留候张良得以善终,功成身退是臣子智慧
刘邦用人智慧:我用人才有八法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高祖刘邦用人的八个特点
刘邦最痛恨的不是项羽吗?张良:不是,是这个平安终老的沛县部下
剖析刘邦的用人之道,才知道这人不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