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圣拳武学与古老东方哲学文化的关系——卢飞宏

 

文圣拳武学与古老东方哲学文化的关系——卢飞宏

 

摘自《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第二部分

(《中华武术杂志》201410月) 

(哲学是智慧科学,文圣拳哲学文化能给习练者开启智慧之光,哲学是文圣拳之本)

文圣拳哲学思想的起源是河图洛书,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传统神龙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等源头,河洛文化体现了中国哲学最古老的原创思想性。文圣拳将河图洛书之奥秘运用到拳法中,以之为源头并吸收溶合其它传统文化之精华,具有深邃的思想文化及精神内涵,体现了在中华传统武学文化中的泰山北斗地位,其理论经典堪称与先秦诸子百家之经典相媲美。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早在七千年以前就已发现并创造的,它揭示了宇宙自然界运动的根本规律;文圣拳是中国人用肢体运动的语言来诠释阴阳太极五行八卦的规律,成为健身强身、修身养性、防身技击的神奇方法,是修炼者通“圣”入“道”的阶梯和有效途径。中国哲学不仅是研究武术的工具,也是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武术的灵魂所在;文圣拳玄妙之根深深盘结在中国古典哲学里,哲学文化成为文圣拳之本。

文圣拳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是中华传统武学文化的一座巅峰,它整合了道、释、儒、兵、墨、医等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易学文化是文圣拳的根本理论,先秦道家的朴素认识论和方法论,自始至终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饱含着东方文化的古朴特色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文圣拳哲学思想的源泉。文圣拳内修是根本和核心,以内促外,以外助内,内外兼练,性命双修,文到武成;修炼中先性而后命,先命而后性,体现了其哲学基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互统一原理。

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阴阳学说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观点之一。先秦的《老子》、《庄子》、《易经》、《易传》、《阴阳家》以及《墨家》等经典学说对文圣拳有着重要影响,深得“黄老学说”、“诸子百家”文化之精髓,其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诸子百家传统文化之总体现,以天之阴阳与地之刚柔变化规律为准则,用武术的价值观中对自然之“天”的依赖和适应,依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要求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以其思想来指导拳法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文圣拳一切法则源于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文圣拳以《易经》为理论基础,以群经之首《易经》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和文化,始终强调宇宙事物虽千差万别而理为一的整体观,讲究阴阳平衡、刚柔相济,遵循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规律,《易经》的三大原则,变易,简易,不易的道理,深刻提示了文圣拳理论的哲学内涵。《周易》理论构成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天人合一”观,整体观,以及无极与太极、阴阳与五行、八卦与九宫等哲学思想,是文圣拳武学的重要哲学内涵。文圣拳以道家哲学思想为根本;道家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家思想作为古老哲学思想,明确提出了“阴阳”属性普遍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古老“自然观”,“阴阳观”,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的重要体现。文圣拳拳理高深,内涵广博,无所不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容万家,包罗万象,容者乃大,万法归一。

世界事物是矛盾的,变化的,平衡的,哲学中最基本的两个元素是矛盾,而阴阳是事物普遍矛盾的两个方面,阴阳构成了事物的基本要素,也是事物变化呈现的基本状态,在交和互感中,阴阳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共生,促进事物的生成与发展。万物离不开阴阳,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世界万物都处在阴阳变化之中,阴阳变化促进了万物生生不息。老子《道德经》阐述了“有无相生”、“进道若退”、“贵以贱为本”的道理,体现了“阴阳互为其根”的辩证关系。习练文圣拳在其上下关系、左右关系、内外关系、虚实关系、刚柔关系、快慢关系等,以及动静循环,刚柔相济,阴阳和合,刚藏于内,柔现于表,以柔克刚,积柔成刚,以刚欺柔,阴阳互相转化,于无穷的变化之中,这就是文圣拳的阴阳对立与统一。文圣拳的阴阳之道和辩证哲理,在其“按盘定步”定式架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检验,体现了阴阳对立与平衡,有一身备五弓之意;表现在每个架式上也都是上下相随、内外合一、虚实相兼、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周身一家。文圣拳虚实、动静、开合、内外、上下、升降、刚柔等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和根本规律。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太极文化在文圣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太极是阐明宇宙间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文化是文圣拳武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太极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四圣心源》。太极图是中国哲学文化的精华,《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的变化无穷无尽,其核心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和谐,揭示了万物变化的规律。阴阳学说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其包括阴阳对待,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文圣拳依阴阳五行之道,处处体现阴阳变化,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中国古代哲学五行文化观中,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五行相生相克,促进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五行理论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反应了文圣拳“系统论”的观点。阴阳五行观是文圣拳拳法理论的根本核心之一。文圣拳悟道是一种升华、一种再造、一种涅磐和一种顿悟,也是一个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过程,九九归一,周而复始,以至无穷,终悟大道,止于至善,体现了人类对一切事物发展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在自然界中,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相互作用,便产生生命,天地人构成了宇宙事物发展的模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相对的,天地间阴阳这两个现象及力量往复推动所引起世界万物变化无穷,客观事物的进程常常是在阴阳,动静,虚实,进退,消长及相对状态中求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圣拳顺应自然规律,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人的最大潜能,同时不断提高与自然抗争的能力,既要顺应自然,也要不断与自然抗争,以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理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类要服从自然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与和谐。

文圣拳处处体现道家哲学思想,其拳学思想、理论以及架式结构、风格特点,处处体现道家道法自然观,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和“虚静,守寂不争,为而不持”,“致虚极,守静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境界及“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的道家思想。同时文圣拳还受古老的“全息论”和“天人感应”论的影响,以自身的能动作用追求与天地自然宇宙的平衡与和谐。

    文圣拳贵柔崇阴的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柔弱者似水之性,以静制动,以柔胜刚,上善若水,“柔弱之道是天下事物生生不息之源”。阴柔之美,包容万物,无为而治,化万物为自然,“一曰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持而保之,万物兴旺,永保太平。

    文圣拳玄妙之根深深盘结在中国古典哲学,充满了智慧的中国哲学文化,哲学成为文圣拳武学文化之本。哲学是武术的灵魂是其最深邃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以阴阳对立统一、动静相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为主线,同时吸收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中正和谐”的哲学思想,并以道家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后天返先天”理论,以及佛家的慈悲觉悟等文化,作为文圣拳思想认识论的理论根基和重要原则,共同构建了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的理论基础。整个中国哲学史是道、佛、儒三家互斗互补、互争互融的历史,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是文圣拳哲学思想文化共同的基石。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圣拳的关系,可以更好的理解文圣拳哲学思想文化内涵。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圣拳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文圣拳》著作作者,《文圣拳武学研究系列丛书》编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个数字看懂中国文化
第750期:论老子哲学与太极拳之关系
论太极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
太极拳有这么多文化价值,还不快去拜师?
段俊平:《易经》与中国文化
华夏文化精髓:浅析太极文化与其哲学思想的联系及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