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壹《非草书》书学思想研究
userphoto

2022.09.12 辽宁

关注


【摘要】在书法艺术开始走向审美自觉的时代,在书法批评史的开端,在两千年浩如烟海的书论中,有一篇文章,它第一次以一种专论式的批评方式理论阐述草书的“不足学”“不配学”“学无用”。但历代众多的书法论文选本都把这篇文章摆在前列,如《法书要录》《书苑菁华》等俱载此文。直至今天,这篇文章所揭示的书学思想及时代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反思、深思——这便是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反对当时张芝、罗晖、赵袭等人对草书如痴如醉的追求。赵壹认为这些草书家没有去研究圣人之道和治国之道,而来研究一个 “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的 “小技”——草书,这一举动有悖圣人的教训。”《非草书》在书法史中显得如此光彩照目,桀骜不驯,特立独行,却又让人感觉有些孤苦零丁,或许正是这个不一样的赵壹可以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更加深入的了解草书。我们学习传统技艺的乐趣,除了技艺本身之外,还可以借这些技艺和文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古人所思所想,有如穿越时空、与古人相晤。


【关键词】赵壹;《非草书》;反草书;书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書法艺术是中国文化最精妙的表现形式之一,草书艺术的前行从来就不是一条直线,在文字点画之间用空间构造的形式表达中国文化的思想意识。学习方法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对中国文化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才能下笔有方。通过对赵壹《非草书》书学思想的挖掘,让我体悟到艺术发展的矛盾统一面。赵壹的《非草书》作为最早的书法批评文献,给书学思想的研究空间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他提出草书体产生的原由:因传播需求书体自然简化快写,在快写中自然抒发书写者情绪,他讲出已有成就的草书家艺术成长的本质所在——素养修为提升后在草书中的一种自然展示。


一、赵壹及《非草书》的时代背景


赵壹其人虽非书法名家,但也非泛泛之辈,他是东汉著名的词赋大家,字元叔,是东汉时期汉阳西县人,文学家、辞赋家,相当有才华。在《后汉书·文苑列传》中有记载:“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后屡抵罪,几至死,友人救,得免”通过短短的几句话,我可以知道赵壹这个人仪表堂堂,才华横溢,性情率直畅达,但又恃才傲物,愤世嫉俗。他留下的几篇词赋中,一篇是《穷鸟赋》,就是在友人救了他性命之后所作;另一篇是《刺世疾邪赋》。汉灵时代已经处于东汉的末年,外戚宦官篡位,社会腐朽黑暗,邪孽猖獗、贤者悲哀,赵壹将他的愤懑完全发泄于文字中。正是这样鲜明的个性,在这样的独特历史背景下,赵壹针对世人执迷草书,攻于书艺的状况而写下了著名的批判性书论《非草书》。


二、《非草书》的书学思想


尽管赵壹这个人刚直不阿、言词尖刻,但他一定不是偏执刁钻之人,恰恰因为他的思想深刻、擅于直击问题的要害才能被当时和后世推崇。所以,我们相信《非草书》也一定言中了草书的某些情状,我们后世人可以透过《非草书》所反映的书学思想,尝试着勾勒出东汉时期草书的特点。


(一)《非草书》作为一种全新的专论批评文献开启了书法理论新纪元


“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与汉代大量书赋相比,赵壹以一种全新的专论式的批评方式在讨论着草书艺术,生动表达了当时人们学习草书的这一股汹涌的艺术狂潮,尽管它的批评内容是反草书,但让人们在学书的道路上开启批判性学习思维意识,从大量实践中提炼对草书艺术的审美理论,其作为论证史料的价值功不可没。


(二)《非草书》阐述了关注自身艺术禀赋、内在气质引导学书的书学思想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言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赵壹将草书艺术的实践表达与人的禀性,才华联系在一起,强调草书创作应当顺自然之道、书家个体性格气质自然发挥,尽管他也认为这种气质禀赋是自然天成、不可相若的。赵壹认为草书只能是少数绝世之才的专属技艺。赵壹一边反对草书,一边也对草书线条艺术的神奇技艺仰慕不已。他反对世人苦苦用功草书,反对的只是那些普通人,认为没有极高的天分,即使勉强学得了草书,也只能是东施效颦。草书的魅力,归根到底来自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比之绘画,草书具有纯粹抽象的特质。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有言:“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他讲的就是世间万物皆可转化为字符、转化为书法线质、转化为草书艺术精神意识。“世间无物非草书”一语目空今古,振聋发聩,启发今天的草书家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中去寻找那千姿百态,融合到书法的精神气韵中来,以达到艺术至高境界。所以,我们学习草书的人要知道草书的技法绝非常人所能理解,即使有通灵感物之能、掌握了隶书、写成了楷书、行书,离草书还要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


(三)《非草书》强化了草书艺术的文化性格


“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衅,妖不自作,诚可谓信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 [2], “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2]赵壹在这里讲到杜度、崔瑗、张芝这几个人都是旷世奇才,在闲暇之时,游艺书技。赵壹提出要全方位的艺术修养,也就是重视“博学”,并告诉后人这就是这些书贤草圣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赵壹的贡献就在于此在他以前的书法理论家们都没能像他一样将这门艺术理论明确地纳入中国既有的文化体系中来。当在周朝时期,书法虽被列为“六艺”之一,但其艺术理论更多地指向书法的审美特征,书法与文化的结合处在一种自在的游离状态;时至汉代,传统儒学的大一统思想深深影响着这位文学家,他对书法提出明确的要求——文化本位性,提出书法艺术必须遵循儒家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范畴,这同时也构成了以后两千余年书法理论的首要文化内容。


(四)《非草书》展示了草书的发展从实用性走向艺术化的成长历程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其蛮扶拄挃,诘屈犮乙,不可失也。”和“私书相兴: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2]草书的简易和快速我们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当时的人写起来却难而迟呢?似乎我们现代人学习草书很轻松就达到易而速的程度,是古人不够聪明吗?显然不是,东汉时期的人更能理解文字和书法的真谛。只能证实一点,此草书非彼草书,赵壹的《非草书》向人们揭示出两个概念,即“草书”和“草藁书”,再现这一书体从实用性向审美的创造历程,获得独立的艺术品格。从艺术发展创作的观念上来看,我们通过分析赵壹《非草书》中的语句:“匆匆不暇草书”和“今反迟而难”以及“其扶拄挃,诘屈乙”,从这些语言描述可以看出,这正是草书由实用性过渡到艺术化的一个显著时期。中国汉文字自身的产生创造过程就使其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和亲和力基因,汉文字所独有的特点使草书艺术持续发展,并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特质,草书的表达上也更加向着艺术本原的方向前进。


三、《非草书》书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书法理论也由上古最初的立足文字结体上的空间构造性思维理论成长。至东汉时期,通过大量集体书写创造实践,其理论已倾向多元化、多层次审美复合模式发展。从具体方面分析,就是书法理论自身不仅包括审美主体、形式构成,在文化沉淀上也是书法理论充实完备的一个重要方面。


赵壹在文中对草书产生的渊源作了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对当时的习草之风之盛也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并对这一流行时风提出了明确的态度,阐述了他对草书的认识和持有的态度,对后来的书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赵壹对中国书法理论评论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当我们品读《非草书》时,赵壹的形象已跃然纸上。《非草书》之所以千古流传,除了他切中要害的观点以外,还在于他身上有着中国文人所崇敬的品格和情怀。只有跨越两千年,与这样一位古人进行情感和心灵的交流,才可能让我们真正了解赵壹《非草书》的良苦用心。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专题批判文献就是赵壹的《非草书》,他的书学思想穿越时空相隔近两千年依旧提醒着当代学书者们。从深层观察《非草书》的大背景,在看到他反草书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流露出的潜在价值和他在中国草书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对《非草书》要持科学的态度,期待品味历史与当代的渗透,给草书艺术理论发展带来多元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史学教程[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何华夏(1984-),女,汉族,四川省广元市人,本科,广元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书法艺术、艺术教育、国学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构的书法艺术(四)
文徵明以崇古、拟古为基调的书学思想
关于书法理论的渊源
话题
这36个字会让你爱上书法
这36个字,让你彻底爱上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