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兰陵郡王:清明上河图的魅力在哪里?-凤凰新闻

 

故宫石渠宝笈的展览开到一半,《清明上河图》被收起来了。

我们的《清明上河图》系列,也要告一段落。

今天是第四篇

也是最后一篇

《清明上河图》的魅力在哪里?

在第一篇中,我们从绘画的技法上解答了《清明上河图》到底牛在哪

那么,除了技法之外,这幅名作一直以来都具有一种别样的魅力。

它的魅力是什么呢?

我们还可以先百度

当然,会得到诸如这样的回答:

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是昔日汴梁城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 这张出自张择端之手、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的历史画卷,虽经历了800多年历史沧桑, 却基本上完好无损地流传到了今天,使人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北宋都城的昔日繁华。

…………

若论繁华,我们列举过的明清时期的市井长卷也画得足够繁华

康乾盛世,名气也更大得多。为何不能当此大名?

那么《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何在?

在这里,依旧直接给出答案

《清明上河图》的魅力就在于:

那个独特时代的独特气质被灌注在画中每个角落,直到今天还能感染每个观众。

虽然,观众往往不知道自己被什么感动了。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独特时代

又具有怎样的独特气质?

我们依旧在画中找。

 

古代城门口应该是个什么样?

大家映像中一般是这样

严密防守的士兵警惕的盘查行人

明清的绘画告诉你,

没错,是这样的。

很明显,城门口就是值班的岗哨,

各种武器罗列堂前,

“固守城池”、“盘诘奸细”的牌子高高竖起。

但《清明上河图》呢?

城门里面完全看不到士兵盘查的踪迹,

门内的第一个建筑是——税务所

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从许多方面,

宋朝在中国古代的朝代中都是个异类。

比如说城市,在其他朝代,

不是普通人想进就能进的。

汉唐时代,由于国家要直接控制每个农民征收赋税和征发劳役

所以,普通人是无法随意离开自己生活的地区去其他地方的。

就算不是有意逃避官府的赋税劳役,

但只要离开原住地滞留他处

在汉唐都是违法的。唐律定为“浮浪罪”,要受鞭笞的处罚。

原因是“游荡废业”——也就是荒废了种田的主业。

只有商人和求学学习仕宦者才能免罪。

一般人出去旅游就别想了……

为了保证控制民众的移动,汉唐都规定,

民众想要去外地比如经商,都要向官府申请通行证,

汉代叫“传”,唐代叫“过所”

在通行证上要写明,申请人身份,从哪去哪,做什么,

带了哪些东西,和谁一起去……

官府不批,你哪也去不了。

因为沿途经过的关隘城池要进行检查。

而这一切,到了宋朝,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都不需要了

宋代的情况是,

你想去哪里就去,

“邑里不告讦,门关不诃问”

大量流动的人员带来了无尽的商机,

而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抑商的时代,

于是

但到了元代,又变了回去。

元代恢复了通行证,叫“文引”

规定行路之人必须向官府申请文引才许前往他处,

沿路要验过文引才许放行,

晚上住店也要先验文引才许住。

基本上完全回到了汉唐模式。

明代建立,朱元璋更加强了这一制度,

制定了明代的“路引”制。

外出者向官府提出申请,并说明理由及去向,由官府酌情审批。路引上要注明外出者姓名、乡贯、去向、外出原因与外出者的体貌特征等,以备沿途关卡和旅店的查验。

朱元璋在《大诰》中规定,

“军民出百里之外,不给(路)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

终明一代,路引制度始终实行,

所以,令狐冲大侠要是真存在,

早就被捉进官府N次了。

清承明制,依样画葫芦,

这项制度一直执行下去。

直到改革开放之初,

如果没有单位开的介绍信,国人依旧哪也去不了。

能享受自由移动的,也就是宋朝人和改开后的我们啊。

 

还记得这位大叔吗?

上一期中他就出现了。我们把图看全

这位大叔好霸气,一个修车铺,占了半拉街道。

仔细看《清明上河图》,

占道经营情况可真猖獗

虹桥两边都占满了

有读者曾经说,《清明上河图》的一大特点是没有城管。

其实不大对,城管在这呢

这么占道经营,城管不管?

倒不是不想管,可这占道经营的,连皇帝都斗不过他们

城管也没辙。

这事还得从头说。

话说以前唐朝长安城,

如果画一画,不是这样的。

长安是这样的

长安城里共108个社区,叫“坊”

每个坊,周围都盖一圈围墙围起来,

形成一个封闭社区,只有坊门可以通行。

坊内就是居住区。要买东西怎么办?

长安有两个集中贸易区:东、西市,里面全是商铺,要买东西就上那买。

所以说,当时的城市,进了城门一看,除了路,就是墙,一个门脸看不见。

和《清明上河图》上的城市完全不同。

这种形态叫“坊市制”,

对于城管,这形态太好管了。

可对于老百姓,这日子可不舒服,

那时候又没公共汽车,为了买个菜让你天天从天通苑走到天安门你干么?

而且天天住在坊墙圈子里,和坐牢似的。

所以唐中后期,老百姓开始陆陆续续扒了坊墙直接出门脸对大街开店。

唐政府开始不让,但整治了几次却管也管不住,只好听之任之了。

老百姓于是更进一步。

门口的街道上,也搭上凉棚占道经营。

到五代的后周扩建开封城的时候,

城市的面貌已经开始变成没有坊墙,大家对街开门的形态。

而且政府还退了一步,允许道路两侧的门面侵占道路的十分之一搭凉棚做生意。

又一次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老百姓斗志昂扬继续进逼。

很快,占道经营的趋势愈演愈烈,直接影响到了皇帝。

皇城里住着皇帝,皇帝也要外出。

皇帝外出,要摆仪仗的。

怎么样,威风凛凛吧。

但宋朝的大臣都快哭了,

皇帝出行,走半道发现,大路被占道经营占成小路了,仪仗摆不开了。

仪仗摆不开还事小,看热闹的老百姓还围着仪仗一路移动围观,

两边高楼上的老百姓也不知道回避,直接居高临下俯瞰整个仪仗队伍,

整个闹成一团,这叫个什么事。这要有个刺客……

这样你还威风凛凛吗?

大臣上书,不整顿坚决不行。

报告打到宋仁宗那,他想了想,做了个决定

皇帝都这个态度,对于占道经营的严厉整顿就更持续不了了。

这边城管画上红线,线里的算合法占道经营,线外的非法,得拆。

那边老百姓,让你拆,拆完我再盖。

到宋徽宗的时候,干脆

随着“侵街房廊钱”的征收,

宋朝政府承认了占道经营的合法性。

 

我们来看《清明上河图》上这些酒店细节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上的酒店有各种幌子

可很少有人注意,

酒店还有灯箱广告

还有专家根据灯箱的形态推断,

这酒店里有羞羞的服务……

 

当然,我们的关注点不是这个。

灯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酒店晚上也营业。

酒店晚上营业很稀奇吗?对!在中国古代,这就是个很稀奇的事情。

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都实行夜禁制度。

唐代就规定,每天傍晚城里敲鼓,各坊坊门关闭,居民不得出坊。

直到第二天早晨再起敲鼓,坊门打开,才许行人。

也就是说,天一黑,就宵禁。

当然,这也没什么夜生活好说。

所以,当今天大家去西安旅游,路过一个叫“大唐不夜城”的项目时,

都可以留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

也正因为宵禁,才体现出元宵节的可贵:

只有这几天,夜里放灯,没有宵禁可以通宵夜生活。

但是,大唐的这个规定又受到了老百姓的挑战。

中晚唐时期,藩镇遍地,朝廷无力,

老百姓也敢于挑战各种陈规了。

上节所说扒掉坊墙占道经营干得,

打破宵禁夜里经营为何干不得?

于是,小规模的夜间经营在中晚唐逐渐发展起来,

成为实际上的夜市。

到了宋朝,宋太祖上台后

老百姓合法享受夜生活的时代到来了。

当然,皇帝退一尺,老百姓自然进一丈。

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年代,

据张择端的同代人孟元老的回忆: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这已经通宵夜市了。

在南宋的临安,也继续了北宋的夜市传统。

但这个传统,又是到了元代,被断绝了。

元代规定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

重新回到了天黑宵禁天亮放行的规定。

明清两代则沿袭元代的规定,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里都规定了相同的宵禁起止时间。

为了加强宵禁的威力,衙门还要求各个街道在街口竖立栅栏,入夜实行宵禁,昼开夜闭。

连明清两代来华的外国人利玛窦和马戛尔尼都注意到这个特点

今天北京前门外著名的商业街大栅栏,得名也源于此。

当时北京内外城共建栅栏一千七百四十六处,一道天黑,处处关门闭锁,行人断绝。

这些夜禁的栅栏还保留在明清时期的市井风俗画上

当然,这玩意在《清明上河图》里是不可能找到的。

夜市的传统,只在一些商业繁华的地方还有一些保留,

如苏州山塘,杭州北关,因为在城外,反倒得以进行夜市。

直到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

夜生活才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能正常享受夜生活的,又是只有宋朝人和改开后的我们啊。

 

有位外国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北宋灭亡后留念过去回忆所画的“理想之城”,

原因是这幅画中“无犯人、无乞丐、无病人……”是被美化的。

犯人好说,毕竟没有哪个官府会没事让犯人出来游街

病人的话,赵太丞家医馆里也坐着。

那么《清明上河图》上没有画乞丐吗?

错了,乞丐在这里

在城门外的平桥上,有三个小乞丐在拉着大人乞讨。

不仔细看,确实不易发现。

除此之外全图确实在没有乞丐了。

这是张择端在美化汴京城吗?

别的时代的话,答案是是

但《清明上河图》的时代,不是。

为什么?

因为《清明上河图》时代的清明时节,乞丐还被收养在官方慈善机构中。

北宋的官方慈善机构,在宋徽宗时代发展到登峰造极。

宋神宗时,宋代官方慈善机构已经开始每年天寒后收养乞丐,以使乞丐免于在冬天因冻饿而死。

宋徽宗上台后,全国各地专门设立了“居养院”,

平时收养独居老人,

冬天则将乞丐全部送至居养院安置,每天供给粮食衣物柴火,

直到第二年三月天暖之后再予以放出。

每年的清明节在三月初,此时天气尚寒,

汴京的乞丐,还在居养院中接受政府的收养。

画面中自然难以看到乞丐了。

事实上,宋徽宗全方位的政府慈善机构设置不止居养院一种。

当时“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存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居养院、福田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泽园”。

除了慈善机构,还有各种减免优惠。

饥荒有施粥、平价粮。大风雪则有平价炭,并且减免贫穷者租房的租金。瘟疫则有舍药、义诊……

难能可贵的,这些措施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

虽然面对浩大的军事开支,南宋政府依旧坚持兴办。

于是,宋代成为我国古代官方慈善事业的顶峰时代。

一直到这里,我们找了四个细节。

《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之源找到了吗?

那就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这个时代本身的气质。

例数中国古代的“XX之治”和“XX盛世”,没有一个落在宋代。

但这个时代却有超过任何一个“之治”和“盛世”的“唐宋变革”

遭经历了从秦到唐前期长时间旧王朝结构演化蜕变而生成的中华古文明的顶峰。

充满了走向现代气息的顶峰。

很可惜,在短暂的辉煌,被外来的强力打断了。

此后的时代,我们的文明又被强行重新打回到蜕变前的旧王朝格局中去,直到近代。

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而《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在这个千载造极的文化毁灭前最灿烂的一瞬间。那个时代努力走向开放、平等、自由、流动、人道、文明、理性这些充满现代性的气质被凝铸在五尺画幅中。在千年后的现代观众心中引发出别样的共鸣。

 

这就是《清明上河图》无与伦比的魅力。

 

清明上河图系列告一段落

请关注新的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拍小老百姓的夜生活 好惬意!
中国地摊经济前传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何如此珍贵?放大20倍后,你会赞不绝口
老照片:100年前农村的真实生活
布雕《清明上河图》
大宋是“重商社会”吗?在宋朝当商贩是一个好生计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