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现自己的人格缺陷--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

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敌视、暴躁冲动、破坏欲强等。

人格缺陷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行为模式,因人而异。简单的诊断方法是:性格偏激、孤僻,行为异常、乖张,情绪控制能力差,话语真假混淆等现象均可以认为是人格缺陷。其具体表现可以分为:

反社会性人格缺陷。例如:不断地违反法律法规;以欺诈言行谋取利益;行为冲动,不计后果;好斗易怒,有打架或攻击他人的历史;因行为鲁莽而使自己或他人陷入危险的境地;对工作、学习、经济状况和家庭不负责任;缺乏自责,当自己给他人造成危害时,表现出漠不关心或认为是合理的;从青春期开始就有反社会行为;等等。

回避性人格缺陷。例如:由于害怕批评、不满意或被拒绝而回避他人;>>>11不与别人保持密切的关系,除非确定对方喜欢自己;很害怕在亲密关系中被羞辱和嘲笑;对批评和拒绝极其恐惧;由于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很沉默;认为自己不行、社交能力差;由于害怕尴尬而拒绝参加各种活动;等等。

边缘性人格缺陷。例如:拼命努力以求不被抛弃;人际关系既密切又不稳定,常常不是把别人理想化,就是诋毁别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象长期不稳定;行为冲突,具有毁灭特性,如乱花钱、吸毒、性乱;频繁表现出自杀的倾向,或威胁,或自伤;情绪极度不稳定,如短期内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怒;持续地感到空虚;容易生气或发怒;在压力作用下,会变得偏执、抑郁或有分裂症状;等等。

一些人在人际关系当中,往往由于自身的人格缺陷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和层次,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那么,应如何克服这些缺陷呢?

1. 发现自己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之后,应正视自己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承担起克服心理问题的主要责任,通过自我调节加以解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恢复。

社会上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机构很多,概括地讲有心理咨询热线、各大学开办的心理咨询中心、综合性医院的心理门诊和精神专科医院等。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比如,自杀、家庭纠纷和一般性的心理烦恼,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暂时得到缓解;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各种情绪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和人格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障碍基础的心理问题,适合去心理门诊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而精神分裂症或躁狂抑郁症等重症精神障碍,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药物为主的专业治疗。

2. 个人需要了解自己的状况,并制订详细的心理调整计划。本人要有心理咨询的愿望,咨询的意愿要建立在患者对医生信任和自愿的基础上,自愿地谈及真实的自我,否则咨询效果会受到影响。治疗过程中不必担心谈话的内容外泄,心理医生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为对方保密,隐藏问题不利于医生作出诊断和提供帮助。

3. 最好有自助意识。心理咨询是通过他人改变自己的过程,心理医生帮助分析和明确问题的根源,提供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在心理医生的启发引导下,改变还需要个人的积极主动配合

4. 勿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心理问题和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并非一次谈话就能使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通常需要每周进行一次,持续一段时间。医师要全面了解咨询人的生活史、特殊生活事件以及对症状进行分析,在完整的心理评估基础上,和咨询人共同商定咨询目标,然后开始系统的治疗。

因此,正常人对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残留的一些不健康的特质和倾向性,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知道如何对症下药,使自己逐渐趋向健全的人格。

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是不实事求是,不考虑具体条件,追求虚假的声誉,即“打肿脸充胖子”。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获得荣誉和引起普遍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我们把虚荣心的表现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行事购物爱摆阔气。

不懂装懂,谈话海阔天空。

热衷于一鸣惊人的效果。

对名著、影片一知半解,夸夸其谈。

对表扬沾沾自喜,对批评耿耿于怀。

好掩饰自己。

表面热情,内心冷淡,常讨好别人。

喜欢谈论有名气的亲戚朋友或以与名人交往为荣。

热衷于时髦服装,追逐西方的流行货。办婚礼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面子第一。找对象过分追求长相、门第。好表现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广众下露一手。虚荣心理对我们的危害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它是道德品质向优良发展的绊脚石,也会衍生出自私、虚伪、欺骗等不良行为。其次,它没有“自知之明”,骄傲自满、盲目任性,在进步和成长中是消极的一面。最后,它也是情感变化的导火索。由于虚荣的人心理负担过于沉重,需求过多、过高,自身条件和现实生活的差距不能让他们得到满足,因此,怨天尤人、愤怒压抑等负面情感随之滋生、积累,最终引起情感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变态。严重的虚荣不仅会影响学习、进步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虚荣心理作为一种普遍心理,已成为人性中根深蒂固、难以根除的心理弱点。有什么方法能够趋利避害,将它利用到好的地方上去呢?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于虚荣心,切不可从如何破坏它入手,而应该考虑如何改善它、诱导它用在有用的地方。例如,对富有而虚荣的人,可以让他拿出一点钱作为慈善基金,或者经营一项事业使他人受益;对才华横溢而虚荣的人,可以让他多为社会作一些贡献。这样虚荣就能为人类造福。

对于个体而言,人们要及时地对自己的虚荣心进行积极的调适。

1.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改变认知,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每个人都应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有时不仅不能保住面子,反而会使自己的人格发生扭曲。“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理,才能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要实现自我价值,不仅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还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

2. 把握好攀比的尺度。比较是一种普遍心理,但要把握好比较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进行比较。例如比较个人在学校和单位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要比成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从程度上讲,学习好的社会榜样,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汲取精神营养,向那些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努力进取的模范人物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在进步和成长中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3. 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虚荣心与自尊心是相互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的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真实的生活。面对虚荣心,让我们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核心武器,去打败它吧!

嫉妒,是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它是一个人虚弱自私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嫉妒者对家人、亲戚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总是表现出大度、容忍;而和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同资历、低资历者却总是过不去,这主要是因为嫉妒者将亲人看做“自己人”,放大了“我自己”而已。

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心理,对生活、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1. 嫉妒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奋进的精神。

2. 嫉妒容易使人产生偏见。从某种程度上说,嫉妒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嫉妒程度有多深,偏见也就有多大。偏见不仅仅出于无知,还出于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

3. 嫉妒压制和摧残人才。在社会生活中,在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过程中,人们时常受到嫉妒心理的干扰,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时的、合理的使用。

4. 嫉妒影响人际关系。荀子曾经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变友为敌

5. 嫉妒影响身心健康。妒火中烧而得不到适当的发泄时,内分泌系统会功能失调,导致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克服私欲是益人益己的大好事,也是消除嫉妒心理的基础条件。

要克服嫉妒的心理,首先要认清自己。心存嫉妒者,是想出人头地的人,无论怎么掩饰,嫉妒的表现已经反映了这种心理。对此,嫉妒者应当正确地评价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只要刻苦努力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另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你天资过人、精力旺盛,也不可能永远领先、永远不被别人超过。因此,正确地评价、看待自己和别人,也是从心理上战胜嫉妒的武器。

要克服嫉妒的心理,还要替别人着想。俗话说的“将心比心”就是这个18>>>道理,心理学称之为“心理位置互换”。当你感到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时,你可以想一想,“假如是我取得了成绩,别人对我产生这种无端的怨恨,我会有什么感受?”这种换位思维常会有效地帮助你摆脱苦闷的心理。

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赶上或超越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种情绪体验。它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伤害自身。下列方法能帮你克服嫉妒心理。

1. “想开些”消除法。人生总有不如意的事,如果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状态时,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就能达到克服嫉妒的目的。

2. 正确认识法。嫉妒心往往是由误解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人们给予他人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你。

3. 正确比较法。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互相熟悉的、年龄相仿的、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要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以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4. 攻击嫉妒法。嫉妒心理一经产生,就要立即将它消除。这就需要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取得成功。

5. 自我驱除法。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若出现嫉妒苗头时,立即进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态,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行为。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很强的渗透性,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有私心杂念。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嫉妒他人 。自私的人嫉妒心强,心中只有自己,根本不能容纳别人。如果谁的本事比他强,取得了好成绩,甚至在容貌、身材等方面超过他,他就会感到难受,于是想方设法诋毁、诬陷、为难比他强的人。嫉妒心有时会将人引入疯狂的状态,甚至会导致伤害别人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2. 技术垄断与剽窃。过去社会上有些手艺人身怀绝技,但从不肯轻易将技术传授他人,怕“传给徒弟,饿死师傅”;有的人“传儿不传女”、“传女不出嫁”;有的人则终身不授后人,将技术带入坟墓,结果使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手艺销声匿迹。现在还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有些技术人员将本企业的某些专利技术盗取并卖给其他企业,以换取个人的好处,有的假冒著名商标,有的盗用版权,以谋私利,等等。

3. 不讲公德。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对此有些人却漠然视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损坏公共物品,等等。

4. 以权谋私。这主要表现在某些掌握管理权、经营权、行政权的人身上。他们以权谋私,以致党风、政风、行业之风不正。少数人手握权力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搞权钱交易。

5. 以钱谋私。社会上有些人为了拉关系、走后门,不惜用金钱、礼品去贿赂有权之人,用金钱为自己谋利。

从上面所列自私行为的几种表现可以看出,凡自私的人都有这样的病态心理,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等等。这些心理经社会传播,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畸形心态。由于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确实从中捞到了某些好处,更使得自私之风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导致腐败,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败坏社会风气,是违法乱纪的根源。

对自私的心理调适有如下方法。

1. 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用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作为客观标准。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学习,对照榜样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

2. 回避性训练。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对的,促使自己改正。

3. 多做利他的事。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的事。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等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乘公交车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从而在行为上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到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杀害了无辜的吕伯奢一家。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神经过敏,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他人和看待外界事物,看到别人议论,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导致猜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 有的人曾有过轻信他人而被骗的经历。他们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告知其许多个人隐私,但却遭到欺骗和背叛,从而产生巨大的挫败感,产生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怀疑、猜忌。

2. 有的人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总认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的缺陷,看不起自己,越想越信以为真,陷入猜疑怪圈而无法自拔。

如果猜疑心过重,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甚至导致狭隘心理,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危害身心健康。要克服猜疑心理,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加强交流,解除疑惑。如果过分猜疑而无法解脱,就索性真诚地与对方交流、沟通,通过谈心可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人品和思想,消除误会。这样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就能把自己从猜疑中解脱出来。

2. 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作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考的。

3.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首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认为别人总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不要对别人的议论过于敏感,要调节自己的心理,多想想如何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汲取经验,以便下次把事情处理得更完美,而不要时刻处于对自己做过的事的评价与猜疑中。

4. 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一看到自己的缺点就灰心丧气,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会给他人一个良好的印象。

摆脱错误的思维方法的束缚很重要。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了。古代有一个22>>>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一举一动全是偷斧的样子。由此可见,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才能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猜疑往往是心灵封闭、掩饰自我、人为设置心理障碍的结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的信任,消除隔阂。

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悲剧。因此,当听到“长舌人”传播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

要综合分析被猜疑对象的长期表现。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羞怯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由不正确的自我暗示引发的心理障碍,有一部分人是由遗传基因造成的,而大多数人是受家庭和周围环境影响所致。羞怯的原因通常有如下几点。

怕丢面子。

过度缺乏自信。

认知领域里的概念错误。

对安全感的过分追求。

克服羞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克服羞怯心理最可行的一点,就是长期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机会发表言论,与人沟通。只有通过在各种场合下与各种人进行交流,才能慢慢地消除羞怯心理。另外,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之前必须纠正几个错误的概念,否则就算有再多的训练也只是治标不治本。>>>23

2. 自信缘于对自己熟悉领域的高度认知。任何一个人在讨论自己擅长和熟悉的内容时,都会比谈论那些对自己来说完全陌生的内容更有自信,这与口才无关。所以,在社交场合你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而避开会被别人一问三不知的内容。另外,不但要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还要多了解一些自己不熟悉但世人皆知的常识。这样不但可以让你在特定领域与人顺畅沟通,也可避免在其他内容的讨论中犯一些低级错误而打击自信心。

3. 好口才是说出来的。羞怯往往来自于消极的心理暗示,很多羞怯的人都以为好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试想一下,如果每天训练自己说同样的话一百遍,坚持说一个月,是不是以后每次说这句话时都能达到像说YES、NO这样流利的效果呢?

对不善于口头表达的人来说,经常性地背诵和朗诵是最好的训练。我们常常看到主持人在台上妙语连珠,却不知他们在台下的紧张焦虑。而之所以能有那么出色和自然的表现,完全是艰苦训练的结果。

4. 真正看重你面子的人只有你自己。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当众讲话,是怕说错话被人瞧不起、丢面子。而事实是,几乎没有什么人能记住和关心别人丢脸的事,而真正在意的只有你自己。因为在任何场合中,表现得好与不好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你自己感觉没有什么,别人更不会放在心上。而如果你自己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反而会放大你在别人眼中的缺陷

5. 对安全感的过分追求只会适得其反。很多人羞怯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内心过度放大了因说错话而带来的不好影响,使自己在每次发言时都处在极度紧张不安和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下。

事实上,这样的恐惧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这时,让自己放轻松点,先把要说的话想好,然后用较慢的语速一字一句地说清楚,你会发现,其实当众说话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甚至,在你有过几次与人愉快交流或当众成功发言的经历后,你很容易就能找到其中的规律。以后如果你每次都照着上次成功的经验去做,不久你会很自然地发现自己的朋友开始增多,口才开始变好,社交困扰开始减少,而羞怯的障碍也慢慢消除了。

偏执指病态的自我援引性优势观念或妄想,常见的是关于被害、爱、恨、嫉妒、荣誉、诉讼、夸大和超自然力的妄想。这样的观念或妄想与器质性精神病、中毒、分裂症有关,或是对应激的反应,还可以是一种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良好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强;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有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与家人和睦相处,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易产生病态嫉妒。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存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的心态。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难以通过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不详。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对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目的是克服其多疑敏感、固执、有不安全感和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的忠告,所以,应该先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 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真诚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见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进彼此的友谊。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个人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与一致,即所谓的“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 自我治疗法。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好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非理性观念,例如:

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给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现在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去除其中极端偏激的成分:

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我不敢表达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你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对自己不自觉表现出的偏激行为,事后我们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再犯。

(2)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对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3)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真诚地说感谢的话,而不要敷衍应付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4)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5)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纠纷、冲突和摩擦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必须学会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

贪婪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的欲望。“贪”的本义指爱财,“婪”的本义指爱食,“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27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目标有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越大。

贪婪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俄国作家普希金在其作品《渔夫与金鱼》中就描写了一个十分贪婪的老太婆。和这个老太婆一样,有贪婪病态心理的人,在对待金钱、权力、女色、美食、财产等方面永远是贪得无厌的。例如,广州民航局售票员易芳利用职务之便,伪造机票,贪污公款几万元,她尝到甜头后,变本加厉,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伪造3.73万余张机票,贪污人民币313万余元。

凡贪婪之人,都是利欲熏心的。古代有一则寓言叫“齐人盗金”。齐国有一个十分贪婪的人,一天他走过集市,看见摊子上摆着待出售的黄金,拿起一块就走,被人捉住后,他说:“吾不见人,徒见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有贪婪心理的领导往往会丧失理智,不顾道德、法规约束和舆论谴责,疯狂贪污,无耻索要,找种种借口用公款大吃大喝。例如,某县一个经济效益较好的小厂,职工们拼死拼活干一年,好不容易盈利30万元,可厂长却用这笔钱买了一辆“蓝鸟”轿车自己乘坐,并到处吹嘘说:“别看厂子小,咱也有 蓝鸟 。”职工们却愤怒地骂道:“职工拼命干,挣了30万,买个乌龟壳,坐个王八蛋。”

贪婪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曾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提高,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2. 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也是清廉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人甚至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失去平衡,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发一种攀比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3. 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应为自己所有。这种人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为了“潇洒走一回”,不惜“拿青春赌明天”。这种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会满足。

4. 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发现。而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心理强化,不断刺激着那颗贪婪的心。

贪婪是个人在后天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改正,具体方法如下。

1. 知足常乐法。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欢乐,也有缺失,不能盲目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2. 格言自警法。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都非常鄙视贪婪之人。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其中,最著名的是陈毅的《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奉劝有贪婪心理的人,将此诗裱成堂幅,悬挂室内,朝夕自警,好自为之。

3. 二十问法。这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 ”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作较深层次的分析。例如,一个贪财的人在纸上连续写下“我喜欢钱”、“我喜欢很多的钱”、“我喜欢自己是个有钱人”、“我喜欢有许多财富”、“我喜欢过有钱的生活” 写完之后,他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对钱是否有一些过分的欲望,为什么许多举动都与钱有关。接着想,人的生活离不开钱,但这钱应来得正,不能取不义之财。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贪婪之心最终会阻碍自己的发展。然后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要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鸟依人” 也是一种心理缺陷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特点
那些无德的父母们,用丑恶的自私之爱将孩子变成了人见人嫌的恶心模样。
如何战胜自卑
回避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
回避型人格障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