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的“拳外功”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拳种繁多,然而,拥有众多修炼者的拳种要首推太极拳,这一东方古老的武术拳种,蕴含了民族文化之精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它的精深的一面,可使修炼它的人终生难以尽其妙,它平易近人一面,又可使父老可为,人人皆练,虽说它有众多修炼者,然而真正能探其奥蕴,登堂入室者还是少数人,正如有位太极名家所言:练拳者千万人,成功者一二人.它的法理、它的修为,确实不是那些粗俗俘燥者所能接受的.有的人练拳多年,功夫下的也不少,打起拳来总象缺点什么、更不能用于技击实践,如同幼儿写的书法一样,虽说甜美,稚趣横生、但缺少内涵,经不起推敲。行家们分析这与幼儿的文化修养、阅历等因素有关,书法界有一句名言,'书似佳酒不易甜'、'功夫在字外'。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太极拳也同书法一样,功夫在拳外呢?一个太极修炼者走向成功之路,勤奋用功,良好的悟性,明师指导故不可少,但缺少拳外的修为,也难以达到武术的高层次。太极拳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在技术上做文章,应学习与提高和拳学相关的知识(本人称拳外功),只有两者兼备才可事半功倍,因为太极拳是棉里藏针的艺术,它不是孤立的,它与诸学科有千丝万里的联系,这就要求太极拳的修炼者应具备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并以此指导练功实践,提高太极拳的修炼质量,实现太极拳的至高境界.那么,太极拳修炼者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知识的学习呢?

一、古典哲学思想的学习

太极拳是用阴阳哲理解释拳理的拳种,学习与研究太极拳,首先要了解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这对指导练功是十分必要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形成的自然哲学思想,作为主要学术指导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在医学具体阐释上用'阳化气'、阴成形'来命题,在具体描述上,用阴阳来概括人体内外、腹背、脏腑,在调整疾病的机理研究中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的治疗原则,武术家也以此哲学思想阐释其练拳方法、技击原理和战术思想,如'练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因一阳谓之拳,其妙处在于互为其根而已。'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以太极理论创编了太极拳,并把'五行'概念引入了拳理之中,正如陈鑫云'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贵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上太极,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以拳目拳也'。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十三势指五行八卦,以金、本、水、木、土之五行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型,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以乾、坤、坎、离、巽、震、兑、艮之八卦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即掤、捋、挤、按、采、列、肘、靠,分配在八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太极拳手法的运用不出此八方,阴阳五行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其朴素哲学辩证思想,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它肯定了阴阳的普遍存在,肯定了阴阳的对立统一,肯定了阴阳的依存互根,肯定了阴阳的消长转化,肯定了物质间相生相克的普遍关系,这对于认识太极拳的意与气、形与神、虚与实、开与合、刚与柔、动与静、攻与防等相互关系,提高太极拳的练功质量与技击技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气功科学的学习

气功是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气功即古代的导引养生术,因它与行气有关、故被定名为气功,气功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自我身心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理机能,防病治病,开发潜能的。因太极拳以武显名,其气功机理还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从太极拳诞生之日起就与气功息息相关,从陈王庭'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就说明了这一点,《黄庭经》是道家导引养生的经典著作,当初陈王庭身伴《黄庭经》;可见他对道家导引养生功夫有很高的造诣,他巧妙地将这种导引养生的方法与武术的招招势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新型武学,即陈氏太极拳,这是武术界划时代的伟大创举,所以说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深奥的武术,也是一种气功,而且是开发人体潜能的高深气功,我们从太极拳修练有素者的技击实践中确认,太极拳是开发人体潜能(也可称特异功能)的有效途径。太极拳修炼者加强气功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气功素养,对提高太极拳的内功势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中医经络学的学习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现代科学还无法证实它在人体内部存在的物质性,所以一直被蒙上一种神秘的色彩。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指出:'内景隧道,唯返观者可照察之',可见经络的发现,与气功修炼有关。经络是沟通表里的通路,具有联系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太极拳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拳论曰'凡经络皆益于拳',太极拳以螺旋缠丝的运动方式与经络相表里,行气血、壮筋骨。学习研究经络知识,对于正确认识练功中出现的麻、胀、触电感等得气现象,对于提高太极拳表里双修的质量,以及技击中蓄发,收放时内气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四、力学知识的学习

太极拳乃养生、技击之道,太极拳技击法不同于外家拳,它通过听、化、拿、发的巧妙配合,在维持自身平衡的前提下,破坏对方的平衡而取得主动,处处均合力学原理。力学知识告诉我们:力的组成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太极拳以圆运动的向心力、离心力、杠杆力等力学原理,通过移动、转动、滚动使力点落空,拳论云'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此发落点,即作用点,在对方落空后寻其发落点(作用点)打击对方,即省力,又会出现精彩的打击效果,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学习力学知识,对指导太极推手及技击实践是大有帮助的。

五、道家思想的学习

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几千年来一直影响我国政治、文化、军事、艺术等领域,太极拳也不另外,它的学术、技击思想也同样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中国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柔弱生存而取胜,《老子》一书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太极拳行功中松静、虚灵的要求,均是道家思想的反应,拳家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武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著名太极拳家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写到:拳术至炼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界,不动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物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闻不见,而能觉而避之。'这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生动写照、所以学习道家学说有助于提高太极功夫的境界。

六、兵法知识的学习

太极拳与兵法脉络相同、理法相融,兵家的用兵之道,帮助太极拳创编者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因势利导的战术方针,使太极拳在技击中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简御繁,以逸代劳,以小制大,现实克敌制胜的目的。

孙武在《谋功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明确阐明了敌我双方斗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太极拳创编者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将兵家理论引入拳学之中,创编以锻炼'知己'功夫的太极拳架、以锻炼'知彼'功夫的双人推手,通过知己知彼的长期磨练,以达到'阶及神明'之境界。

太极拳推手、散手、无论攻守、动静,均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掌握对抗的主动权,在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影响和培育下,太极技击更突出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如拳论云:'彼不动,我不动,不愈动,我先动。'在舍已从人,引进落空中寻其弱点全力出击、正如兵家的'避其锐气、及其随归'之战术。

太极推手、散手,如两军对垒,学习与研究兵法知识,对提高太极拳技击的战略、战术水平、对深入体会太极拳的技击学理,意义重大。

太极拳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所涉猎的知识远非上述几点,希望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不断加深'拳外功'的修为,提高自身的功夫层次,实现《太极拳论》所描述的功夫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当武术,你应当要了解的世界~
怎样辨别太极拳的真伪
一举动,都是文化,这就是太极拳
多元文化养育的太极拳
太极拳的诞生之谜?太极拳到底是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功夫,还是十步杀一人的精湛武学?
武术功法-中国古代武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