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从书出论的影响篆刻讲堂一百四十八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在自己的印章创作中对“以书入印”的实践,但是我们在邓石如本人的诗、文和印款中,却并没有看到任何论及“印从书出”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印从书出”是邓石如篆刻实践中的自觉意识,而“印从书出”的理论是后人在总结其创作规律时形成的。

在邓石如之后,较早提出“印从书出”文字的是李祖望和魏稼孙的印论,他们在讨论印章流派的时候,发现和使用了“印从书出”这一概念。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文化、艺术理论都有这样的过程,前人在不自觉中,或者说对艺术规律的理解后运用在实践之中,后人之后加以总结。

李祖望(公元1814~1881),字宾嵎,江都人(今江苏扬州人)。邃于经史、金石、小学,工画山水,卷由之气溢于楮墨。盖秉耳山家学也。著有小学类编,风行海内。又有《说文重文考》、《唐石经笺异》、《江苏碑目纪略》、《锲不舍斋诗文集》皆未刊行。在其《锲不舍斋诗文集》卷三中,收入有《汪孟慈先生海外墨缘册子答问十六则》一篇中有一则《问刻印》,云:

其法大要于字里见刀法,字外见笔法。因刀法见笔法,故世称为铁笔。然其派不必以南北分,而其流自别,从书法出,得其篆势,如邓顽白是也。庶不失秦汉古印遗法,董小池诸人犹能之。若字体结构必方,是为浙派,陈曼生诸人是也。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提及邓石如(字顽白),说道从书法出,得其篆势。这里还提到了两个人,既董洵(号小池)和陈鸿寿(字曼生)(古人在提及前辈时一般用字号,以示尊重,少用名,如今我们多用名)。董洵是其时徽派的代表,而陈鸿寿是浙派的代表。这里也概括了清代篆刻三大流派徽派、浙派、邓派的艺术特点。

这段文字中我们亦要注意铁笔的概念,这是印坛对刀法见笔法的认可,亦可见其时对书法的重视,在元代和明代的印论中我们是少见刀法见笔法的论述的,或者其时的笔法更多是篆法,既篆字而非篆书。此处对流派的区分亦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很长时间,流派篆刻都是以印人的地域来分的,而非以各流派的艺术特点加以区别。我们可以看到清中后期,篆刻艺术的发展,诸多印人都以看出“印中求印”和“印外求印”的区别。而邓石如印从书法出的方法已经不同于浙派印人的“不失秦汉古印遗法”的“印中求印”之法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特别是“得其篆势”四字,实际上已经很明确的道出邓氏印章的“印从书出”的内涵。

而真正将“印从书出论”全面阐述的当首推魏稼孙。清代篆刻家黄士陵曾言:“魏丈稼孙之言曰:‘顽白书从印出,印从书出,卓见定论,千古不可磨灭。’”

魏锡曾,字稼孙,号印奴,浙江仁和人。清咸丰贡生,曾经官至福建盐大使。一生富于印谱、印章之收藏,于印学多有新见,是晚清杰出的印章收藏家、鉴赏家、理论家。

清篆刻家赵之谦为魏锡曾作印两方:

“印从书出论”便是他与清代篆刻家赵之谦共同研究吴让之印作时阐述的。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他在《吴让之印谱跋》中写道:

钝丁之作,熔铸秦汉元明,古今一人,然无意自别于皖。黄、蒋、奚、陈曼生继起,皆意多于法,始有浙宗之目。流及次闲,偭越规矩、直自郐尔。而习次闲者,未见丁谱,自谓浙宗且以皖为诟病,无怪皖人知有陈、赵,不知其他。余常谓浙宗后起而先亡者,此也。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职。让之虽心摹手追,犹愧具体,工力之深,当世无匹。

这段文字,我们之前曾经引用过,特别是其中对浙派始祖丁敬的评价,亦可以看作清代中期印坛的写照。特别是最后对邓石如的评价,显然要超过徽派的其他印人,故对邓氏有“别帜”、“奇品”之美誉。邓石如的“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八字是标举邓石如印章艺术成功之经验,也正是因为“印从书出”,所以其已经不是当初的徽派,而是在徽派中异军突起,别帜高树,自成一家。

邓石如之后,杰出的篆刻家大抵都是遵从“印从书出”之路。例如吴让之篆书秀丽婀娜,用刀如笔,书风印风浑然一体,真正达到书印合一的境界。故吴昌硕甚至赞曰:“余尝语人学顽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徐三庚篆书如吴带当风,以浙派的涩刀法表现流畅的自家书风,使其印章昭彰于世。而赵之谦印章面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一路,亦是与其篆书风格相统一的。黄牧甫以工笔作金文,治印喜光洁,亦十分注意自己书法意趣与印趣的和谐。而其后的篆刻大家吴昌硕,一生写《石鼓》,郁勃之气融入印中,使其印作完全统摄于自己的篆书风格之中,饶有浓重的笔墨之趣。至于近代齐白石先生的大起大落,充分表现了写意精神的印章,更是“印从书出”的典型。

我们看到邓石如之后的篆刻名家以书风与印风相统一,而又形成各各不同印风新面的历史表明,这种书、印风格的统一,不仅使印章更完美体现了篆刻家自身的艺术倾向,也使得印章创作的表现力得以深化。“印从书出论”的实践和理论的提出,是清中后期文人流派篆刻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印从书出”对篆刻家的要求更高,要达到上述印人的艺术高度,创作者在篆书书法上的造诣亦要是别开新面的书法家。

魏稼孙提出的“印从书出论”,既有传统的篆刻美学思想作基础,又打破了前人“印中求印”的狭隘观念,因此给印人通过个性篆书在印章中追求风格的表现,展示了十分广阔的天地。“印从书出论”与赵之谦倡导的“印外求印论”是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极强的生命力,为晚清和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来看看文中提到的清代后期篆刻家的书法与印作,看看其中的“印从书出”:

先来看看清代篆书家、篆刻家吴熙载(字让之)的书法与印作:

清代篆书家、篆刻家赵之谦的书法与印作:

清代篆书家、篆刻家黄士陵的书法与印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赵之谦篆刻艺术
论吴让之对邓派篆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篆刻学》:历史上的第一位篆刻家
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书法》|印外求印:赵之谦篆刻特辑(一)
印人传:中国篆刻的重要转折人物——邓石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