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围屋里的乡愁
有约纵墨 2017-12-21
这是东湖坪永成保障围。年少的我不懂这些砖瓦,如今遍地寻它
围屋里的乡愁
文/刘芳瑜
题记: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都潜藏着一样东西
它有关越来越远去的山水和故乡
【一】
我是客家人。我的家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粤北山区的美丽小城。自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置县以来,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客家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族群?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少数民族。不是的,客家人是纯正的汉人,古时因为战乱或逃荒,从中原一带被迫南迁。客家人的故乡在中原地区,因迁徙而形成一种特殊身份,自称“客家”,即客居他乡的意思。因为我们心中的故乡,远在黄河畔的汴梁。现如今,客家人成了广东人口中占比很高的一个世居族群,尤其在粤北、粤东地区。前些年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相应的,客家建筑和客家文化,也在广东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扎根开花,其中影响最大的,大概便是客家建筑和饮食了。
作为一枚吃货,今天不讲客家美食,讲讲我们始兴的客家围屋。
《大鱼海棠》这部电影,使得客家土楼又一次被人们所知。但在客家民居中,最常见的不是单体硕大的土楼,而是围屋。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在广东客家人积聚的地方,几乎都能看见客家围屋。梅县人的客家围屋是围拢屋,江西客家人的围屋是土围楼,福建客家人是圆形的客家大围。始兴的客家围大多是方形的。为什么是四方形的呢?可能先辈们相信方方正正,就是正正派派做人,平平安安度日。始兴是典型的客家地区,客家文化底蕴浓厚,全县有围楼500多座,目前保存较完好的围楼有249座。
在始兴“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最有名的,当属“岭南第一大围”满堂客家大围、罗坝长围、广东省委旧址红围、东湖坪永成保障围等。关于这些围楼,有讲不完的故事,写不完的诗。围屋,就像一个个散落的城堡,在乡村田野,静静地矗立,默默地遥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愈演愈烈,新宅在建,围楼在守望。它的确是落寞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站成了一个回望的姿势。这些遗存下来的围屋,就成了文化存根,封存着几代人的记忆。
以上两图来自始兴县政府网。这泥砖砌的围楼,斑驳的墙,在诉说着岁月沧桑。青葱绿野,围楼遥望……
【二】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始兴人,我并没有在围屋里生活过。但是我看过走过的围屋,却是很多的。关于围屋的最初记忆,是从爷爷的爷爷故事里开始的。爷爷说,他的爷爷告诉他,咱们始兴人,从他乡而来,到这片土地上,开荒定居,建起了排屋和排楼,从此,漂泊的人们有了避风港。后来,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团结一心的客家人,采取了同族共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便有了高大坚固的围合式建筑群,这便是客家围屋。
在始兴的乡村,你会看到大量重复而又各不相同的围屋。有泥砖的,有石头和泥砖混合的,有青砖的,样式也各不相同,既有小巧玲珑、占地仅12平方米的“袖珍围楼”,也有像满堂围这样占地1.3万余平米的“庞然大物”。这些十几米高的围楼矗立在一座座客家村落间尤为醒目。它们有的独立护卫着村落,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像城堡一样成为村中的最高建筑。其建筑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组合,既有古堡雄浑朴实的气势,又有近代流行的精致高雅的韵味。客家围屋皆防范严密,高大封闭,内有寝室、厨房、储粮室、杂物间、厕所、牲畜栏舍、粮仓水井、大院等,大抵能容纳上百号人居住,俨然一个小国。站在围屋里,低头一口圆圆的井,抬头一片明亮的天,门前一汪清澈的水塘,加上四周围的稻田、溪涧、远山,组成了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这便是客家风俗和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
围屋可以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巧妙的布局、优美的屋脊线、朴素的外观以及精致的装饰都展现出客家人的智慧。我想,这些坚固的、堡垒式的围屋,并不是住宅那么简单,更是客居他乡的人们,试图依靠建筑的坚固和耐用,获得当下和未来安稳的一种寄托吧。
以上两图来自始兴县政府网。矗立在稻田中的围楼,就像一种陌生神奇的存在,这种充满内在反差的乡村画卷,想必是独一无二的吧
【三】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座围屋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保护的不只是血肉之躯,更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脊梁。爷爷告诉我,全村男女老少都在围屋里,掩护着抗战游击队,没有一个人妥协投降。日本鬼子的炮火轰炸了整整三天三夜,都没能把围屋攻下来。最后,鬼子只好放火,可大火只能把围屋的木质楼层烧毁,却烧不尽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魂。最后,鬼子被赶跑了,围屋也成了那段屈辱岁月的见证者,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是红围。红围实际上叫“奠安”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之所以叫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红坭石灰和糯米、蜜糖浆的混凝土、鹅卵石和部份青砖砌成,长年日洒雨淋,风雨侵蚀,墙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春至1941年春)中国广东省委办公的所在地,广东省委和抗战军民的堡垒和根据地。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组织党员在此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如今,当我再次走进这些围屋,触摸着那些历经沧桑的石块墙壁,泛黄的砖、长着青苔的瓦、墙角里夹生的草,都仿佛还在讲述着爷爷的爷爷的故事。穿行在客家围屋里,与这里的居民聊家常,感受他们的安逸生活,可以将思绪拉回很远很远的远方。踩着吱呀的木制楼梯,一步一阶的向上,在每一个转弯处,似乎历史会不断重现。就像有人说的,当你第一眼撞上那长长的青灰色的城垣,当你缓缓推开那斑驳的厚重木门,当你踏进那迷宫般的高墙深院,忽然间,一切都不一样了,你凝神屏息,便能感到一种宁静的壮美朝你袭来。长久以来浮躁的心暂时沉下去了,因为,你已经走进了历经风雨的客家围屋……
以上两图系始兴“鬼才”——邓斌老师所拍摄。一道一道的坎,一砖一瓦一梁,都有一个故事的漫长,在延续、在风化……
【四】
我们是幸运的。先人们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将一座座古老的围屋保留了下来,我们的历史才不曾断裂,我们的文化才得以延续,我们的根才得以越扎越深。先人已逝,可围屋依存。那些青苔泛起的屋檐巷道,像是连接今日和过往的通道。借助这一座座完整而久远的屋子,人们对宗族和时间的感知,得以接续到很远很远的从前。尽管大多数人已慢慢退出这聚族而居的大宅院,开始另一种独门独户的生活,但仍有人留守,他们继续守望着祖先留下的宅院,他们期盼着这些建筑瑰宝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当子孙后代相聚而来,围坐在一方天地中,还能继续聆听继续传承他们先辈的故事。
幸好,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围屋的保护修缮工作了,前几年开始进行“围楼认养”,这两年又办起了围楼文化节,越来越多在外打拼有所成就的人,回到了乡村田野当了“堡主”。这些养在深闺的百年围屋,得以被人知晓,得以涅槃重生。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吧,认的是楼,养的便是这断不了的乡愁。
村落民居是文化的积淀,是乡愁的根。我想,无论在任何年代,我们始终是需要一个原乡的,就像我们的胎记一样,不能忘。
此图来自始兴县政府网。这便是有名的岭南第一围——满堂客家大围。
以上两图依旧是邓斌老师杰作。房子里的人,和房子外的狗,都在张望,向着更美好的方向
后记:隔着千山万水写下这些话,是的,我又想家了。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到我的家乡来做客。九龄故里,围楼之乡,美丽始兴欢迎您!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韶关客家文化概述
读懂了江西赣南客家围屋,也就读懂了什么是客家人的乡愁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客家 · 围屋
围屋,客家历史的影子
龙南客家围屋│燕翼围,易守难攻的传奇围屋
摄影采风小众景点推荐:粤北深渡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